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工業設計與中國創造論壇

工業設計與中國創造論壇

發布時間:2021-08-06 07:08:12

㈠ 中國對未來工業設計的規劃

中國工業設計的未來前途展望

傳統的4P營銷理論的產品、價格、分銷、促銷四要素中,產品是原點,是營銷的基礎。北京市工業設計促進會、北京市技術創新與生產力促進中心在進行大量案例分析後指出:「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科技是第一次競爭,而產品的工業設計是第二次競爭。

當掌握了技術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激烈的帶有深厚市場色彩的設計和品牌的競爭。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兩次競爭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很多國際上的大企業在市場長遠戰略下將技術和工業設計並行開發,在推出產品的時候,已經在應用形式和產品外觀上成為市場成熟的產品了,我國的高科技應盡快地學會和掌握這種系統的方法,真正以高科技高設計面對國際上的挑戰。」

蘋果公司依靠劃時代創新設計的iMAC走出絕境,海爾的「小小神童」洗衣機倍受城市小家庭的垂青,而聯想「天琴」、「天秤」、「問天」、「天鶴」、「天禧」等一系列帶有鮮明的民族品牌設計風格的家用電腦,不僅將國內的同行遠遠甩開,也令國際品牌深感壓力重重。
競爭始於起跑線,營銷稱雄首先在於原點上的突破。

「縱觀當今世界,凡是在設計競爭力強大的國家和地區,無不設立有政府或國家級設計組織的工業設計獎,如英國的『設計委員會獎』、日本的『GD獎』、美國的『IDEA獎』、德國的『IF獎』、義大利的『總統三年大獎』、丹麥的『DG獎』、台灣的『國家精品獎』、香港的『總督設計獎(現改為『工商總會設計獎』)等等……我相信,當中國的企業普遍能夠把角逐每年的國家級優良設計大獎視為企業發展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之時,也就是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形成強有力競爭力之時。」廣州美院設計分院童慧明院長在向政府進言發展中國工業設計如是說。

一. 中國製造遭遇創新尷尬

中國已經成為工業生產的大國,但還不是工業生產的強國。中國已經生產出世界上最多的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影碟機和微波爐,還有自行車、熱水器,但在國際市場上還鮮見貼有中國自有品牌的貨品。盡管會有可能會有「MADE IN CHINA」的標識。《羊城晚報·新聞周刊》一篇名為《「中國製造」的尷尬》里談到——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的一個著名冰箱品牌MagicChef(神奇的廚師)」,實際上就是由中國廣東科龍電器公司設計和生產的,而能夠說明的,也僅僅是一個寬泛的「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而不是國內馳名的科龍電器商標。青島雙星集團的鞋行銷美國、日本等100多個國家,1999年1~9月出口創匯達2771萬美元,但多數都貼著別人的標簽。在銷量最大的美國,僅在1995年就達到1700萬雙,相當於每15個美國人就有1人在穿雙星鞋。即使如此,在美國人眼裡,雙星只是美國最大的鞋業經銷商PSS公司的一間「核心工廠」而已。

全世界最大的羊絨衫生產基地在中國。鄂爾多斯公司和鹿王集團生產的羊絨衫,從質量到款式上都可把許多世界名牌羊絨衫比下去。鹿王集團每年羊絨衫出口額均在四五千萬美元,但幾乎每件出口的羊絨衫都貼著英國道森公司的牌子,而非國人熟知的「鹿王」牌。

2001年7月15日的《參考消息》上刊登了一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上評述美國製造正趨向衰落一篇文章——美國的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由1960年的28.7%,下降到如今的17%以下,未來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在製造業表現的機會將更多。

但是我們又不能不看到,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的產品大多以OEM貼牌加工的方式變成了外國的貨品,而即使是我們自有品牌出口,每年因為在工業設計與工藝包裝的問題,「豬肉賣成豆腐價」,中國損失外匯超過兩百億美元!

設計的粗陋使中國製造的產品成了低質低價的代名詞,過於模仿與引進,圖省事,走捷徑,使中國企業喪失了培育產品創新設計能力的靜氣和耐心。

一個非常著名的提法,中國要成為世界產品的「生產車間」,但與那些跨國企業生產的造型新穎、工藝考究的產品賺取成倍的利潤相比,這個「生產車間」只剩為自己創造1~2%的利潤!。

唯有創新,才能令中國企業走上自強之路,唯有重視設計,才能令「中國製造」提升產品的顯性價值。

二. 營銷世界,原點稱雄

中國家電業割肉滴血的價格大戰令歐洲同行們既不解又慨嘆,最新的數字顯示一台29英寸的彩電竟然賣到了1300多元。《中國電子報》緣引一家市場調查公司今年5月份的數據,國產29英寸彩電平均價格為2600多元,而洋品牌29英寸的平均則為5200多元。相同的技術指標,相同的規格尺寸,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價格。國產的DVD價格普遍在1000多元,而貼著洋標簽的DVD,最低也在2000多元。為了促銷,廠家打出2800元的空調,送2800元的手錶;為了促銷,商家不惜帶點「准色情」的嫌疑,大演「內衣秀」。怪招層出不窮,卻掩飾不了黔驢之技已用盡,而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伊萊克斯們則安然用各種設計精巧的新品,來獲取利潤。性能並不出色、造型卻美侖美奐的8850開價5000多元;38英寸純平的索尼電視賣得很火;上海商場內的「摩托羅拉城」的V998手機擺放在布置精美的玻璃櫃里,不象是溝通設備,更象是時尚產品;自選冰箱讓伊萊克斯昂首進入冰箱銷售的三甲……

拼價格、拼服務,更要是拼設計。

傳統的4P營銷理論的產品、價格、分銷、促銷四要素中,產品是原點,是營銷的基礎。北京市工業設計促進會、北京市技術創新與生產力促進中心在進行大量案例分析後指出:「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科技是第一次競爭,而產品的工業設計是第二次競爭。當掌握了技術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激烈的帶有深厚市場色彩的設計和品牌的競爭。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兩次競爭的時間間隔越來越短,很多國際上的大企業在市場長遠戰略下將技術和工業設計並行開發,在推出產品的時候,已經在應用形式和產品外觀上成為市場成熟的產品了,我國的高科技應盡快地學會和掌握這種系統的方法,真正以高科技高設計面對國際上的挑戰。」(王瑛:《北京『九·五』工業設計示範工程總結》)。

蘋果公司依靠劃時代創新設計的iMAC走出絕境,海爾的「小小神童」洗衣機倍受城市小家庭的垂青,而聯想「天琴」、「天秤」、「問天」、「天鶴」、「天禧」等一系列帶有鮮明的民族品牌設計風格的家用電腦,不僅將國內的同行遠遠甩開,也令國際品牌深感壓力重重。
競爭始於起跑線,營銷稱雄首先在於原點上的突破。

三. 產品的個性化就在於創新設計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在談到產品創新時說,創新有兩類,第一類是原理上的改變,如從無到有的創新,原理上發生改變,如科技發明;第二類創新是在第一類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這類改進更符合的使用者的行為習慣和個性需求,創新性的設計屬於其中。
換言之,我們常說的所謂產品的個性化,更多是體現在第二類創新上,消費者直接享受的不是科技原理,而是從科技走向藝術的產品。不同的設計風格即代表不同於價值取向,也就是個性化的產品。

一件設計超群,做工精緻的時裝可以賣到天價,而一件用料考究,毫無個性的衣服卻只能賺取些微的毛利。海爾的CEO張瑞敏曾說,海爾不打價格戰,要打就打價值戰。海爾做為家電業的翹楚,很早就與國際設計機構合作,設計自己的消費類產品,繼而專門與日本GK公司合作成立了自己的海高設計公司,短短幾年間,相繼推出了小巧玲瓏的海爾「小小神童」洗衣機、面向網路時代的海爾「金元帥」、紅黃藍相間、個性十足的「美高美」電視,在重視設計,重視產品創新上獲益不菲。

康佳電視受蘋果電腦成功的啟發,「七彩小畫仙」以其繽紛的色彩和前衛的造型,14英寸的彩電利潤竟超過了21英寸。TCL可更換面板的「百變星」電視,與風靡世界大名鼎鼎的音樂播放軟體Winamp可更換皮膚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創維的「風雲」與「佳音」電視也從造型上贏得了分數。

工業設計引入中國的二十年,盡管蹣跚學步,卻越來越讓有抱負的製造企業不能不重視。
在小家電領域一路高歌猛進的美的集團,其獨立核算的美的工業設計公司不僅為集團產品提供工業設計服務,而且對外接單,一年的銷售額已超過800萬元。美的最新的恐龍蛋電飯煲,國內首創的煲體一體化結構,造型極為簡約;波浪形活動提手,新型抽屜式儲水盒,新型環保蒸汽閥,耐熱塑料作為外鍋材料和新型磁鋼限溫器,使人不能不聯想到為什麼美的小家電可領業界之風騷。

據報道,海爾、美的已分列中國家電業第一位、第二位。這一切再次證明。最重視設計、重視產品競爭力的廠家將在市場上攫取最豐厚的回報。

日本日立公司的數據則很具說服力,該公司每增加1000億日元的銷售收入,工業設計所佔的作用佔51%,而設備改造的作用只佔12%。

由是,政府從大規模的設備進入,正在轉向大力提倡產品創新,可持續經營。

四. 各國紛紛設壇,重獎創新設計

然而,我們不能正視中國工業產品創新設計的窘境,長久而來,中國還沒有一項國家級鼓勵產品創新與工業設計的權威獎項,還沒有一次全國性既有政府機關、學術機構和企業界共同參與的大規模交流活動。還沒有一次以產品創新設計為主題的工業產品全國性展覽。

創新設計如此重要,各國政府紛紛成為推動設計的主角。除開設各種有關於創新設計的論壇,還設立了激勵了設計創新的國家級權威獎項。

「縱觀當今世界,凡是在設計競爭力強大的國家和地區,無不設立有政府或國家級設計組織的工業設計獎,如英國的『設計委員會獎』、日本的『GD獎』、美國的『IDEA獎』、德國的『IF獎』、義大利的『總統三年大獎』、丹麥的『DG獎』、台灣的『國家精品獎』、香港的『總督設計獎(現改為『工商總會設計獎』)等等」(童慧明:《政府應做推動設計發展的主力》)
世紀之初,百位國際設計專家向我國政府建議:大力提倡產品創新設計,設立權威的國家級創新設計獎項。

德國漢諾威工業設計論壇,簡稱「 IF 」,已經被國際公認為當代工業設計領域中的一流設計機構。以世界上最大的展覽場地漢諾威為基礎,與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展覽會-漢諾威信息技術及通訊博覽會和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緊密相連,漢諾威工業設計論壇專注於追求工業設計的卓越,使工業經營更注重設計的重要性,為德國工業產品的商業興旺作出了巨大貢獻。漢諾威工業設計論壇成立於1953年,現今已享有國際盛譽,尤其是它的設計競賽更是赫赫有名。它的成功絕大部分歸功於邀請了全球最重要的工業設計家參加漢諾威工業設計論壇競賽。

童教授在《政府應做推動設計發展的主力》中還寫道:「美國的「IDEA獎」自九十年代以來在全世界極巨影響,「每年的評獎與頒獎活動不僅成為美國製造業彰顯設計成果最重要的事件,而且也產生對世界其他國家的企業產生了強大吸引力,許多國外企業以新設計產品能夠躋身IDEA評選並獲獎引以為自豪。

「英國四十年代開始設立的「設計委員會獎」,已經在英國企業和公眾中深入人心,由於該項特許獲獎產品在銷售時吊掛特製的「設計獎」吊牌,並且在該委員會的設計中心長期陳列,從而成為商家與消費者采購商品的最好指南。影響至企業把參選此設計獎視為最好的商業促銷手段。

「日本自1957年起開始進行優良設計獎(GMark獎)評選活動,至今已有40年有餘,作為政府鼓勵與促進企業由以往仿製歐美設計轉向自主開發的最重要舉措,GMark獎借鑒英、美的經驗,成功地在日本企業中培育出了重設計、賽開發的精神與氛圍,對推動日本製造業的整體設計水平提高產生了巨大作用。」

童慧明教授最後寫道:我相信,當中國的企業普遍能夠把角逐每年的國家級優良設計獎項視為企業發展工作中一件大事之時,也就是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形成強有力競爭力之時。

五. 角逐中國工業產品的「奧斯卡」

2001年7月,由國家計委高技術產業發展司批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二十餘所著名院校支持正式設立「中國產品創新設計獎」,成為我國第一項國家級的有關產品設計方面的權威獎項,也是目前工業設計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大獎。有專家指出,這一產品創新設計獎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工業設計界在充當了長期的幕後英雄之後第一次走到了前台。

首屆「中國產品創新設計獎」評選將於2001年8-9月進行,今後每年進行一次,國內外著名的工業設計專家學者以及知名的設計機構參照國際通行的工業設計標准,並參考消費者的意見對近年來我國企業自行設計研發的工業產品進行逐級評選,入圍的產品必須是已經在市場上與消費者見面並產生實際效益的創新性產品。獲獎產品將可以使用代表中國工業設計先進水平的「中」標志,成為未來消費者選擇產品的一項重要指標。可以說,「中國產品創新設計獎」的設立,意味著中國製造的工業產品從此有了自己的「奧斯卡」。

據了解,首屆「中國產品創新設計獎」進行的同時,有史之來中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首屆工業設計論壇,將於2001年9月1日在深圳賓館隆重舉行,包括世界VI之父日本的中西元男先生,屢獲大獎、被英國選為二十世紀傑出藝術家及設計師、為中國銀行進行形象設計的的靳埭強大師、柯達大亞洲區數碼總裁、清華大學魯曉波教授、台北官政能教授等眾多國際著名設計專家和國內外知名企業領袖以及GE費奇等國際設計機構均將雲聚深圳,指點中國製造。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院士將親自擔任本次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和國家計委張國寶副主任將出任本次論壇的大會顧問。

據受國家計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委託承辦此次評選及論壇活動的深圳市工業設計顧問公司負責人透露,本次產品創新設計獎將設立金獎、銀獎和優秀獎,產品包括消費類電子產品、通訊產品、IT產品及其他的工業產品,同時還將從獲獎產品的優秀設計師、設計機構中評選出設計成就獎。為了確保首屆中國產品創新設計獎的公正性與權威性,獎項評選將首次在國內設立獎項爭議期,以聽取各方對獲獎作品的意見,所有入圍及獲獎的產品將錄入隨後出版的《2001年中國優秀產品創新年報》。凡是我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都可以拿自己設計研發的上市產品來角逐獎項。需要說明的是,合資企業的參賽產品應是在我國境內設計的產品方案,而非國外本部所提供的。

獲知國家計委即將舉辦「首屆中國工業設計論壇」的消息,廣東美的集團工業設計公司市場推廣部經理吳雪亭先生興奮不已:「這件事對我們很重要。」早在1995年,美的集團就成立了工業設計中心,但那時「中心」不對外。1998年,「中心」改製成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工業設計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由企業集團投資設立面向社會的工業設計機構,也是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設計事務所。吳先生說,近兩年美的集團銷售額不斷攀升,空調做到全國銷量第一,電風扇全球銷量第一,工業設計公司功不可沒。

美的、科龍、創維、海爾、TCL、康佳、方正、海信、實達、華帝等眾多國內知名企業以及一大批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紛紛加入了首屆「中國產品創新設計獎」的角逐。一家成立不久總部在上海、生產基地在深圳的電腦外設製造廠家總裁欣悅之情溢於言表:「我在國外呆過,我知道優良設計標志的價值,也許這次評選將成為我們公司登堂入室的最好機會,我相信,我們的創新產品經得起最嚴格的檢驗。」

超越「低質低價」的誤區,「中國製造」正在尋找原點之上的全面突破。

㈡ 中國工業設計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供您參考哈:

中國工業設計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1 概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設計不僅得到社會各界的公認,而且自身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巨大的產業。今天,設計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復一日地改變著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廣告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建築設計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你會看到各種各樣舉著設計的旗幟,宣傳自己的產品。「設計」一詞應用范圍之廣,讓人應接不暇。社會的越發展,設計的涵義越復雜。設計越來越模糊了。

2 設計現狀

2.1 大的社會環境

由於整個社會處在轉型期,我們周圍充滿了浮躁的味道。設計免不了也陷入其中。浮躁不是一種病,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正在奮起直追的國家的常態。我們正在追趕世界,世界張開雙臂迎接我們。身在其中,想做到不浮躁真的很難。設計在我國還處在幼稚階段,如何面對這么強大的社會背景值得深思。

2.1.1 整體設計意識的薄弱

拿工業設計而言,現代工業設計已經是現代意識與現代心理的物化,是理性與感性的構成,是科技、藝術、經濟、社會的有機統一的創造活動。這時,設計意識也就有個人意識上升為社會意識,只有在社會意識表現出對設計的渴求,設計活動才會被認可與重視。而一個國家的設計發展與否,也與這個國家的社會意識對設計的需求的有無來決定。

我國任何時代任何領域都不缺乏優秀的設計師,從《考工記》、《天工開物》、《髹飾物》、《長物志》到天數口頭傳承的工匠口訣,從我國的陶器、銅器的制煉到四大發明,集中融會了我國古代設計師對造物、設計及其精神內難的認識和思考,這時我國古代設計師個人意識的有力顯現。即使到了現代,這種設計師的個人意識依然不斷涌現而且不斷擴展,可謂人才輩出,但這些個人意識在沒有被社會認可和重視的情況下,不可能左右社會意識,更不可能成為社會意識。設計發展的差距就毫無疑問地成為必然。

今天,世界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一個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標志的數字化信息時代。理智上我們知道新時代已經來臨,但心理上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我們看看周圍,設計常常被社會「作為膚淺的比附,即使沒有被丟棄,至少也是被冷落的和輕視的」(張道一,1994)更談不上深刻的體現或揭示社會的心理。但是,我們相信,當設計師的個體設計意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勢必會使設計成為生活的必需,社會的渴求,匯聚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從而替代整個社會意識。也只有當社會意識對設計情有獨鍾,形成設計意識的時候,我國的設計才有真正的出路,才會後來居上。

2.1.2 認識的缺陷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民大眾混淆了設計和藝術兩個概念。很多人認為做設計就是藝術設計人就是藝術人。他們總帶有一種蔑視的眼光,口語稱其為「看不起學設計的人」。認為做設計的就知道畫畫,就是惡搞,就是與眾不同。足見設計並沒有這么樂觀的稱為已經大眾化。

這種「蔑視」來源已久,特別是自先秦以來,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為不齒。造物屬於形而下的范疇,由此,它從思想觀念上和社會實踐上都被納入了世俗末流之中,這種思想影響於歷代。正是我國這種傳統的「重道輕器」思想的沿襲,在實踐上強烈的社會需求促使工藝及產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為一種左右社會和人們心態的物質力量;而在人們觀念上卻又鄙視這種工肆之人的藝術勞動,不僅大批藝人、工匠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造物活動作為一項文化也沒有在整體意義上得到相應的承認和重視。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甚至「坐而論道」,「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這種「君子不為」,不知影響了多少人。足見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國民的影響有多大?從這一點就可看出中國文化傳統的「偉大」之處。

2.2 教育狀況

2.2.1 師資問題

拿工業設計來說,其師資力量極其薄弱,原創工業設計的教師大多由美術專業和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改行而來,在教學的立足點上沒有轉過方向,將學生過多地引導到純藝術、純外觀造型的軌道上,影響了對工業設計的正確認知和順利發展。當然可以稍微樂觀的說,這幾年情況有些好轉,新的師資大力涌現,專業化程度提高。但是面臨著另外的問題,他們大部分是剛從高校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們中的大部分沒有實際的設計經驗,仍然照搬書本知識進行下一代的灌輸,缺乏形象性和說服性;其次,偏於注重學生「技」的訓練,特別加強計算機軟體的應用和手繪的訓練,最起碼的設計史論很少涉及,一問三不知;第三,在大的社會熏陶下,大部分學生盲目崇拜國外的設計,整天在比較北歐、日本和美國等的設計,生搬硬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不知道從我們自身中找設計、找創意。

2.2.2 理論教育問題

談到理論教育,不是說要生搬硬套理論,不是要整天大講特講,而是要使學生建立理論的頭腦,更好的指導實踐。在這里要談到「技」與「道」的關系問題。「技」,相當於「術」也屬於「器」,是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實踐」,或「物質性的勞動」。「道」,法也,即規律。《韓非子.解道》:「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也指出「道」是萬物萬理的規律所在。這里的「道」,小而言之是理論方法,大而言之,是掌握「技」之後獲得的大智慧。

從設計角度講,設計上的「道」,就是在對設計理念的深刻理解後所進行的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活動。設計上的「技」在這里指的是技術和技巧。一是表達的技術。二是造型處理的技巧。

就我國國內的工業設計發展而言,確實比西方落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這是毋庸諱言的事實。但並不意味著我國工業設計將永遠落後。我們還處於學習、提高有待加強研究的階段,這對工業設計在理論上的充實尤為必要。那麼重擔就落在了教育的身上,通過理論教育,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豐富學生的視覺經驗,為進一步的專業設計奠定基礎。「沒有深厚的基礎決沒有雄偉的大廈,沒有設計學的知識體系決沒有中國現代設計光照世界的那一天」。

因此,在我國工業設計的教育中加入工業設計理論的支持已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了,對我國工業設計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學會思考,不加強對工業設計理論的研究而妄自菲薄,只將工業設計當作某種類似先進技術手段之類的東西加以引進、效仿。卻將本已具有的盛器經驗連同當前的實際狀況一並遺忘,其結果必然是走向窮途末路。

3 如何應對出現的問題

3.1 設計內部

3.1.1 端正設計的認識

正確認識設計與藝術,是處理做好設計的首要前提。筆者認為設計是溝通,是傳達,而藝術是表現,是創作。這並不是說設計里沒有表現的成份,更不是說藝術是不在乎溝通的。但是兩者放在這兩項上的重視是有較大差別的。設計是不能憑感覺做的,要考慮各種因素,要尋找最隹的表達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覺翻譯成大眾能夠理解的有效視覺語言。設計就好比寫作,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設計與寫作都是在表達,在溝通。好的設計可以講一個故事,好的寫作可以讓人看到一幅畫不出來的畫。

3.1.2 強化設計師素養

設計師在創造性設計和構思的同時是在創建某種新的生活方式,即在體會某種道德觀、價值觀,建立消費者與設計品之間溝通的橋梁。好的設計體現著一個設計師良好的設計素養。

首先,做設計最重要的是先學樹人。面對浮躁的社會,浮躁的環境,作為設計師,首先要做的學會在浮躁中尋找靈感,大的方面作對人類負責任的設計,小的方面作對得起自己的設計。使設計朝著所謂的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健康設計,人性化設計等的方向發展。

其次,設計師在掌握「技」的基礎上,要強化「道」的修養。理論指導實踐的進行,實踐促進理論的發展。古代不是有「道由技進,技達於道」、「無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功夫到則自造微入妙,窮神知化矣」,建立一個好終身學習之制。我們主張要擴大知識面,並非主張人人都做「萬金油」。自己專業的精通深度等於大樹的根,根深才可能葉茂,自己的能力與事業才可能高大。我們只有從寬廣的知識面上可以得到在專業里難得的啟示,才有可能使我們超越自己范圍而有所創新。

最後,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對待幼稚的、年輕的設計。給年輕的設計師以鼓勵,以信心,以激情。因為設計也是代代相傳。筆者經常瀏覽BBS設計論壇,相當一部分人在對待他人的批評和看待他人的設計作品時是抱著「一棍子打死」的心態,而少了些寬容與豁達,少了些理性與從容。這種眼高手低,無知無畏大概也是我們常說的浮躁吧。

「創新」這個詞近年來提的最響亮。創新是一個國家技術進步及發展的靈魂。那麼設計創新更是重中之重。再拿工業產品來說,創新是產品設計的靈魂,產品離開了創新也就無所謂設計。創新設計的產品在銷售過程中也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之一。筆者認為創新也要有方法有技巧。

(1)創新方法
由於近階段,我們的設計不是一會半會地能趕上外國設計,所以模仿是必要的,但模仿不等於抄襲,模仿能夠啟發思維,提供方法,少走彎路。日本在二戰前後,也是「抄才」,抄盡了歐美的產品,現在也在科技和經濟上超過了歐美。所以筆者認為,抄要有抄的目的,那就是「先抄後超」,先抄後超是必經之路。但只知抄不知超那就沒什麼前途了。

我們在學習國外工業設計的同時,要不斷地結合我國的民族文化和現實情況進行理性的思考,才能使我國的工業設計理論真正能指導我國的工業設計實踐,才能為我國工業設計真者的「後來居上」創造條件。

(2)技術運用
新技術的運用也是設計的創新。產品創新設計的物質基礎就是現代科學技術。比如逆向工程技術對設計產品的設計創新就有著巨大的貢獻。所以這就要求設計師要具有對新技術的敏感性,時刻關注新技術的發展態勢。

3.2 設計外部

3.2.1 設計環境

首先是設計普及。前些年中央提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那麼把「設計要從娃娃抓起」很好的貫徹下去,相信對設計不會再出現一問三不知的局面。大力普及設計教育,加強人們的審美觀念,樹立起審美標准,那麼人們對設計品不會再置之不理。

其次,樹立設計觀念和全民意識,國家自上而下,建立一個機制,樹立設計意識和設計觀念。

第三,做社會需求設計。適於需求的設計,適我們想要的設計。設計實際可達到的目標並不一定是「最佳」或「最好」或「最正確」的設計,而只能達到在一定條件下「滿意」的設計。這里最重要的是「滿意」並不是一個基於科學上的標准,而是一個「人」的標准。[NextPage]

3.2.2 設計文化

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除政治、經濟、軍事之外的一種觀念形態、精神生活的產物,它需要物的載體來體現。最近國內學者聯合倡議進行阻止外國文化的滲透:聖誕本是西方各國的節日,近幾年來中國過聖誕的人越來越瘋狂,近乎超過元旦。筆者認為聖誕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有物的載體進行傳遞,比如聖誕老人、聖誕樹、長筒襪、聖誕歌、聖誕賀卡和聖誕舞會等等,他們可以表達人們的喜悅,祝福之情,而元旦呢?沒有什麼可以代表元旦的東西。或可以這么說沒有公眾都接受的物品來傳達喜悅、祝福之情。從設計的角度,這些物品就是設計的造物品。這樣一來我們設計師們是否可以從這里找出什麼靈感呢?

信息時代,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小,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人有失控的感覺,人們渴望能夠通過知識和文明重新規范人類社會的秩序,道德和倫理。對工業化和現在主義的信仰已經證明技術並不能造就一個更好的社會,文化的延續才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東西。

對於中國設計來說,現在越來越提倡設計中國化,本土化,中國元素化,理論一套一套,似有無病呻吟之態,有些「設計家」為了職稱,為了名譽,出書、演講、報告等等,拿出來實質的設計,對國民大眾有益的設計來才算真的。理論付諸實踐是最好的證明。中國文化是一個傳統。無須刻意的去強加給設計,如果是一個真正對中國博大文化了解的設計家,他不會整天打著設計中國化的旗幟在炫耀。作為設計家,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種文化的內涵,才能在設計中無形的體現出來,此時太容易讓人想到「人具有內涵,具有涵養」的意義了。

優秀的永恆的設計,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機能,而且必須有效地反映人類的信念、知識、精神和對特定文化的渴求等慾望。通過對優秀文化傳統的等同確認,汲取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以形成具有歷史持續性和地域特徵的設計文化在現代設計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設計文化負載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信息,雖然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反映人類不同群體(民族、地域)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包括傳統文化和地域特點、生活習俗和道德觀念。正是這種歷史持續性和地域差異性,才使設計文化體現出絢麗豐富的色彩和耐人尋味的魅力。這種歷史持續性和現代共通性即矛盾又統一地綜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設計文化的大趨勢。

3.2.3 設計機遇

有需求有消費才有設計與創新的動力和方向。

首先從消費方面。中國消費文化的新發展,引起了消費的改變。

①從傳統的消費文化轉向現代型消費文化。現代消費觀念認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消費,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而且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拉動經濟增長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②從溫飽型消費轉向小康型消費。年輕一代中,開始以「能掙會花」的新興消費觀念沖擊「省吃儉用」的傳統消費觀念。
③從生活型消費轉向社會型消費。

消費文化的轉變,給設計領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

其次,資源環境方面。全球資源的匱乏,環境的惡化已經引起全球人們的注意,那麼人們節省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已經樹立起來,設計品求當然要順應大的社會趨勢。近些年來提出的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健康設計等等。那麼符合社會大環境的設計是最受歡迎的設計。

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各個方面的發展,設計始終會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會不斷引導社會生活方式的進步。

㈢ 【暢談設計】大家覺得中國的工業設計未來發展會是怎麼樣的

我也是學工業設計的,去年畢業。
首先,你要有一個自己的判斷。對於大部分行業,人們總是會說,近幾年發展地都很迅速,而且得到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或者即將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前景好,應用廣泛,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政府的一些策略。難道他們會說:同學,我們現在不準備發展工業設計,但為了就業分流,為了幾十年後發展這個行業打前站,你們就先干起來吧。
所以,在學校,老師說的,在媒體上看的,都不太可靠。
工業設計是一種高端的行業,說它高端是因為它是滿足人們對產品使用功能後的需求。
舉個例子。
彩電業。
當我國改革開放十年後,國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們對彩電有巨大需求,但是產能不足。廠商根本不發愁賣不出去,那時別說造型設計,就是連質量都不過關,我聽老實說,分模線的間隙都能伸進一個小手指。而且還得有批條才能買得到彩電,有人就靠賣批條賺錢。
供給小於需求帶來巨額利潤,巨額利潤刺激產能大幅增加。當供給大於需求時,銷售變得越來越重要。廠商有專門的銷售部門。
再後來提高產品質量,注重品牌內涵。
再再後來,人們會不僅僅滿足於功能強大,質量可靠的彩電。他們會考慮彩電的造型、色彩、人機工程學的應用,等等。作為傢具的延伸,還必須於裝修、房子相匹配。到那時廠商拼的就是工業設計,也只有到那時工業設計才會大放異彩。
簡而言之,工業設計在中國大發展的兩個條件是:
1、工業產品的質量大幅提高,達到國際標准,至少是國家標准。但現在只要達到國標的都是國家名牌,免檢產品了。不過,咱們國家工業產品的質量確實在提高。
2、知識產權得到有效、切實地保護。這點,暫時還看不到頭。
至於政府重視,那沒用。強權壓不住規律。現今年代,任何事都得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經濟規律。
建議,如果你想繼續幹下去,最好還是去外企。他們中的一些會在中國設立設計所,利用廉價勞動設計投放於全球的產品。
我一個同學,一個我學長在富士康設計部門。是專門做外包的,他給諾基亞設計手機,7500就是他設計的。還不錯,他們是按步驟給錢的。貌似設計行業都這樣。諾基亞找到他,付一定的錢,他畫20張草圖,他們挑幾張。再給一定的錢,畫細節,他們看後定諾干方案。再給錢,將方案的細節,結構,材料都做出來。他們看了,同一,再給錢,買設計。
還行了,你混到30來歲,積極一點,有點創意,一年7位數有的。以後工業設計進入快車道就更值錢了。哈哈,和密斯凡德羅、沙里寧 、沙里寧 、培根 一樣了。名利雙收。

㈣ 中國的工業設計到底怎麼了

怎麼了,怎麼也沒怎麼。
工業設計的行業概念引入中國到今天才50多年不到60年,正式的落地發展才40年左右。
也就是說,國內原生的工業設計師才目前才是第三代人。
所以,一個未成年的,有臭毛病也有點小理想的孩子,怎麼也沒怎麼。

㈤ 產品設計概論題:中國製造與中國創造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如何發展中國的工業設計

本質區別如樓上所說,國外負責創意策劃,品牌戰略,產品開發等創新問題,專而加工與生產則盡量挪到屬發展中國家,而從獲利來看,國外花費少量的人力、物力及環境損耗,就獲得比我們更大的收益。更何況現如今國人如此痴迷於各種名牌。反過來說,國人也有創新,可惜,因為技術基礎不成熟,各行業發展不健全,技術標准參差不齊,甚至濫竽充數,所以即使有好的創意,在工藝上也難以做到設計師的初衷。更何況,浮躁的中國當下,國人的很多創意,並不是那麼理想。所以國人最終想出了「山寨」的收益方法,是對中國工業設計發展的極大侮辱。反觀工業設計,中國的工業設計隨著生產力與教育的發展確實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從宏觀的角度看,國人的整體素質也從某種方面阻礙著工業設計的發展。其次,不可否認中國的設計師有一定的責任心,但是整個中國更多的是沒有創意、沒有思想、沒有文化內涵的創意。這是瓶頸,不過只要人們更加為此頭疼,深思,那它遲早會發生變化。不過,要想中國的工業設計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政府必須規范專利制度,這是前提!想到哪寫到哪,可能不是很全,但是,希望能幫到你!

㈥ 中國工業設計的現狀

工造是一個有著非常大的專業前景,要想知道中國的現狀,就憑中國的發展速度你就可想而知了。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課上,老師給我們布置了調查各自專業就業情況的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收集,下面我就用我找到的資料結合自己的分析來闡明工業設計專業的就業前景:

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博士指出:「21世紀將是工業設計世紀,一個不重視工業設計的國家將是落伍者。」綜觀國際市場的熱門產品,都是設計新穎、使用方便、品牌獨特的優質產品,無一不閃爍著工業設計的火花。

工業設計是一門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而產生的以工業產品設計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從市場潮流,人的需要到提出設計構思方案,除了解決技術與材料的問題,還要研究內部結構與功能、使用習慣與方法、生產工藝的選用,節約原材料與降低成本、外觀設計與色彩、包裝與運輸,直到如何推向市場銷售等問題。有機地將技術與藝術、科學與美學、適用與美觀等方面統一在現代工業產品設計上,設計中尋求和解決人一產品一環境一社會的和諧、統一與協調,除去某種產品系列中不符合人的使用目的的因素,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個時代是體現個性消費的時代,運用豐富的色彩,美妙的曲線,獨特的造型,新奇的構造方式和使用方法,較濃的個性化色彩,激發起人們的情感反應,達到影響人、感染人和使人易於接受的目的。 這個時代是一個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時代,而工業設計正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在這樣的時代里,工業設計師的貢獻度與存在價值將因為對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日益擴大而水漲船高。工業設計,作為一種創新的手段,不僅在過去的時代中深遠的影響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且在新的世紀中,也必將和其他領域一同攜手,為人類共同創造更加高效、舒適、安全、健康的生活。

工業設計專業在國際上已有近百年歷史,而在國內最早由湖南大學開辦本專業也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因而,工業設計專業在國內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專業。 目前,國內開辦工業設計專業的約400所大專院校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藝術類院校,另一類是理工科大學或綜合性大學,而後者佔了所有這些院校的絕大多數。可見,理工科大學是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主要力量。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加入WTO,工業設計已經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朝陽專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就業前景。

資料顯示,我國工業設計強校東北大學較的熱門專業:04年工業設計專業的就業率達到100%。其他各大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的就業率也普遍較好,表現出了這個專業廣闊的市場和就業前景。但是,眾多接近100%的數據在我眼裡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不由的引發我去發現一些更深層次的調查。隨這資料的積累,一些事實出現在我眼前,其中最讓我警醒的就是一篇介紹山東省藝術考生就業現狀的文章,下面是我對原文的簡略引用:

2005年山東省本科共錄取192270人,其中藝術類錄取42462人,佔到五分之一。與此同時,藝術生就業不容樂觀,2005年藝術生就業率不足50%,藝術生如何就業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仔細分析這篇報道,不難發現,這不僅僅是山東省藝術生的問題,而是我們整個藝術與設計領域的現狀,也是乃至我們工業設計專業的現狀。現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設計在中國人眼中升溫,設計被認為又是一條發財之路,大批人如潮水般湧入,各種各樣的高校大專培訓班開設了工業設計這門專業或課程。單從人數上面,我們這個專業的競爭局面可想而知。但與設計人員增多的速度不相稱的是當今對設計人才的需求並不如前些年所預料的那麼緊缺,現在中國對工業設計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有我們用武之地的只有少數大中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我們根本無法施展,況且中國還有很大一部分生產商生產的東西粗製濫造毫無設計成分在其中,或者僅僅進行了很低級很簡單的設計,產品不追求美觀,種種使得我們的就業面也很窄。現在工業設計畢業生主要想向電子產業涉足,但是這些產業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沒有明顯逐年遞增,而是平緩的大約每年5%,這遠遠低於投入涉及領域的學生們。

並且在當今外界的影響下,學設計的學生常將自己置身尊位,一心只想找一份回報高.體面.高尚的工作,不能將自己心態調整好,找一份能發揮自己所長的工作,這樣導致某些用人單位門庭若市,另外一些單位卻無人可用。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隨著大學生的逐年增多,大學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為一種大眾教育,作為學生,是把自己當成大眾還是精英,是否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專業的學習,能否在接受教育的這段時間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精英,也決定著我們將來就業的成敗。也就是說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一分稱心的工作要求我們是大眾中的佼佼者,用人單位選擇的是會帶來經濟上的效益的求職者,我們現在就要衡量一下究竟自己可以創造些什麼價值。作為涉及領域的學生,除了自己的專業課外,增加和擴展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也是很重要的,與基礎學科相比,我們有更多機會做兼職,其實完全可以利用兼職的優勢,多培養動手能力,為就業鋪路,並在將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轉行中提供豐富知識和經驗積累;增加和擴展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也是我們大學生與大專或培訓班競爭的最有力武器。

基於自身與外界影響通過我分析對工業設計專業的就業前景作出以下總結:

現如今工業設計專業在國內還是一個非常年輕剛剛起步的專業,還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目前多人才少崗位的情形下,就業前景較為緊張,競爭較為激烈。但是我們應該看的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加入WTO,隨著我國現代工業的不斷進步,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工業設計將會越來越受重視,將會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就業前景。

㈦ 工業設計好的論壇

機械cad論壇,很有名的一個論壇,不過其門檻很嚴格,一年到頭不開放注冊,你不注冊的話只能看,不能發帖子和下載資源。其他也有些設計論壇,不過都不怎麼活躍,且都是抄來抄去

㈧ 中國是什麼時候引進工業設計的

中國工業設計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1 概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設計不僅得到社會各界的公認,而且自身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巨大的產業。今天,設計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復一日地改變著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廣告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建築設計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你會看到各種各樣舉著設計的旗幟,宣傳自己的產品。「設計」一詞應用范圍之廣,讓人應接不暇。社會的越發展,設計的涵義越復雜。設計越來越模糊了。

2 設計現狀

2.1 大的社會環境

由於整個社會處在轉型期,我們周圍充滿了浮躁的味道。設計免不了也陷入其中。浮躁不是一種病,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正在奮起直追的國家的常態。我們正在追趕世界,世界張開雙臂迎接我們。身在其中,想做到不浮躁真的很難。設計在我國還處在幼稚階段,如何面對這么強大的社會背景值得深思。

2.1.1 整體設計意識的薄弱

拿工業設計而言,現代工業設計已經是現代意識與現代心理的物化,是理性與感性的構成,是科技、藝術、經濟、社會的有機統一的創造活動。這時,設計意識也就有個人意識上升為社會意識,只有在社會意識表現出對設計的渴求,設計活動才會被認可與重視。而一個國家的設計發展與否,也與這個國家的社會意識對設計的需求的有無來決定。

我國任何時代任何領域都不缺乏優秀的設計師,從《考工記》、《天工開物》、《髹飾物》、《長物志》到天數口頭傳承的工匠口訣,從我國的陶器、銅器的制煉到四大發明,集中融會了我國古代設計師對造物、設計及其精神內難的認識和思考,這時我國古代設計師個人意識的有力顯現。即使到了現代,這種設計師的個人意識依然不斷涌現而且不斷擴展,可謂人才輩出,但這些個人意識在沒有被社會認可和重視的情況下,不可能左右社會意識,更不可能成為社會意識。設計發展的差距就毫無疑問地成為必然。

今天,世界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一個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標志的數字化信息時代。理智上我們知道新時代已經來臨,但心理上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我們看看周圍,設計常常被社會「作為膚淺的比附,即使沒有被丟棄,至少也是被冷落的和輕視的」(張道一,1994)更談不上深刻的體現或揭示社會的心理。但是,我們相信,當設計師的個體設計意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勢必會使設計成為生活的必需,社會的渴求,匯聚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從而替代整個社會意識。也只有當社會意識對設計情有獨鍾,形成設計意識的時候,我國的設計才有真正的出路,才會後來居上。

2.1.2 認識的缺陷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人民大眾混淆了設計和藝術兩個概念。很多人認為做設計就是藝術設計人就是藝術人。他們總帶有一種蔑視的眼光,口語稱其為「看不起學設計的人」。認為做設計的就知道畫畫,就是惡搞,就是與眾不同。足見設計並沒有這么樂觀的稱為已經大眾化。

這種「蔑視」來源已久,特別是自先秦以來,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為不齒。造物屬於形而下的范疇,由此,它從思想觀念上和社會實踐上都被納入了世俗末流之中,這種思想影響於歷代。正是我國這種傳統的「重道輕器」思想的沿襲,在實踐上強烈的社會需求促使工藝及產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為一種左右社會和人們心態的物質力量;而在人們觀念上卻又鄙視這種工肆之人的藝術勞動,不僅大批藝人、工匠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造物活動作為一項文化也沒有在整體意義上得到相應的承認和重視。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甚至「坐而論道」,「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這種「君子不為」,不知影響了多少人。足見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國民的影響有多大?從這一點就可看出中國文化傳統的「偉大」之處。

2.2 教育狀況

2.2.1 師資問題

拿工業設計來說,其師資力量極其薄弱,原創工業設計的教師大多由美術專業和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改行而來,在教學的立足點上沒有轉過方向,將學生過多地引導到純藝術、純外觀造型的軌道上,影響了對工業設計的正確認知和順利發展。當然可以稍微樂觀的說,這幾年情況有些好轉,新的師資大力涌現,專業化程度提高。但是面臨著另外的問題,他們大部分是剛從高校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們中的大部分沒有實際的設計經驗,仍然照搬書本知識進行下一代的灌輸,缺乏形象性和說服性;其次,偏於注重學生「技」的訓練,特別加強計算機軟體的應用和手繪的訓練,最起碼的設計史論很少涉及,一問三不知;第三,在大的社會熏陶下,大部分學生盲目崇拜國外的設計,整天在比較北歐、日本和美國等的設計,生搬硬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不知道從我們自身中找設計、找創意。

2.2.2 理論教育問題

談到理論教育,不是說要生搬硬套理論,不是要整天大講特講,而是要使學生建立理論的頭腦,更好的指導實踐。在這里要談到「技」與「道」的關系問題。「技」,相當於「術」也屬於「器」,是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實踐」,或「物質性的勞動」。「道」,法也,即規律。《韓非子.解道》:「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也指出「道」是萬物萬理的規律所在。這里的「道」,小而言之是理論方法,大而言之,是掌握「技」之後獲得的大智慧。

從設計角度講,設計上的「道」,就是在對設計理念的深刻理解後所進行的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活動。設計上的「技」在這里指的是技術和技巧。一是表達的技術。二是造型處理的技巧。

就我國國內的工業設計發展而言,確實比西方落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這是毋庸諱言的事實。但並不意味著我國工業設計將永遠落後。我們還處於學習、提高有待加強研究的階段,這對工業設計在理論上的充實尤為必要。那麼重擔就落在了教育的身上,通過理論教育,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豐富學生的視覺經驗,為進一步的專業設計奠定基礎。「沒有深厚的基礎決沒有雄偉的大廈,沒有設計學的知識體系決沒有中國現代設計光照世界的那一天」。

因此,在我國工業設計的教育中加入工業設計理論的支持已是當務之急、勢在必行了,對我國工業設計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學會思考,不加強對工業設計理論的研究而妄自菲薄,只將工業設計當作某種類似先進技術手段之類的東西加以引進、效仿。卻將本已具有的盛器經驗連同當前的實際狀況一並遺忘,其結果必然是走向窮途末路。

3 如何應對出現的問題

3.1 設計內部

3.1.1 端正設計的認識

正確認識設計與藝術,是處理做好設計的首要前提。筆者認為設計是溝通,是傳達,而藝術是表現,是創作。這並不是說設計里沒有表現的成份,更不是說藝術是不在乎溝通的。但是兩者放在這兩項上的重視是有較大差別的。設計是不能憑感覺做的,要考慮各種因素,要尋找最隹的表達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覺翻譯成大眾能夠理解的有效視覺語言。設計就好比寫作,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設計與寫作都是在表達,在溝通。好的設計可以講一個故事,好的寫作可以讓人看到一幅畫不出來的畫。

3.1.2 強化設計師素養

設計師在創造性設計和構思的同時是在創建某種新的生活方式,即在體會某種道德觀、價值觀,建立消費者與設計品之間溝通的橋梁。好的設計體現著一個設計師良好的設計素養。

首先,做設計最重要的是先學樹人。面對浮躁的社會,浮躁的環境,作為設計師,首先要做的學會在浮躁中尋找靈感,大的方面作對人類負責任的設計,小的方面作對得起自己的設計。使設計朝著所謂的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健康設計,人性化設計等的方向發展。

其次,設計師在掌握「技」的基礎上,要強化「道」的修養。理論指導實踐的進行,實踐促進理論的發展。古代不是有「道由技進,技達於道」、「無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功夫到則自造微入妙,窮神知化矣」,建立一個好終身學習之制。我們主張要擴大知識面,並非主張人人都做「萬金油」。自己專業的精通深度等於大樹的根,根深才可能葉茂,自己的能力與事業才可能高大。我們只有從寬廣的知識面上可以得到在專業里難得的啟示,才有可能使我們超越自己范圍而有所創新。

最後,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對待幼稚的、年輕的設計。給年輕的設計師以鼓勵,以信心,以激情。因為設計也是代代相傳。筆者經常瀏覽BBS設計論壇,相當一部分人在對待他人的批評和看待他人的設計作品時是抱著「一棍子打死」的心態,而少了些寬容與豁達,少了些理性與從容。這種眼高手低,無知無畏大概也是我們常說的浮躁吧。

「創新」這個詞近年來提的最響亮。創新是一個國家技術進步及發展的靈魂。那麼設計創新更是重中之重。再拿工業產品來說,創新是產品設計的靈魂,產品離開了創新也就無所謂設計。創新設計的產品在銷售過程中也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之一。筆者認為創新也要有方法有技巧。

(1)創新方法
由於近階段,我們的設計不是一會半會地能趕上外國設計,所以模仿是必要的,但模仿不等於抄襲,模仿能夠啟發思維,提供方法,少走彎路。日本在二戰前後,也是「抄才」,抄盡了歐美的產品,現在也在科技和經濟上超過了歐美。所以筆者認為,抄要有抄的目的,那就是「先抄後超」,先抄後超是必經之路。但只知抄不知超那就沒什麼前途了。

我們在學習國外工業設計的同時,要不斷地結合我國的民族文化和現實情況進行理性的思考,才能使我國的工業設計理論真正能指導我國的工業設計實踐,才能為我國工業設計真者的「後來居上」創造條件。

(2)技術運用
新技術的運用也是設計的創新。產品創新設計的物質基礎就是現代科學技術。比如逆向工程技術對設計產品的設計創新就有著巨大的貢獻。所以這就要求設計師要具有對新技術的敏感性,時刻關注新技術的發展態勢。

3.2 設計外部

3.2.1 設計環境

首先是設計普及。前些年中央提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那麼把「設計要從娃娃抓起」很好的貫徹下去,相信對設計不會再出現一問三不知的局面。大力普及設計教育,加強人們的審美觀念,樹立起審美標准,那麼人們對設計品不會再置之不理。

其次,樹立設計觀念和全民意識,國家自上而下,建立一個機制,樹立設計意識和設計觀念。

第三,做社會需求設計。適於需求的設計,適我們想要的設計。設計實際可達到的目標並不一定是「最佳」或「最好」或「最正確」的設計,而只能達到在一定條件下「滿意」的設計。這里最重要的是「滿意」並不是一個基於科學上的標准,而是一個「人」的標准。[NextPage]

3.2.2 設計文化

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除政治、經濟、軍事之外的一種觀念形態、精神生活的產物,它需要物的載體來體現。最近國內學者聯合倡議進行阻止外國文化的滲透:聖誕本是西方各國的節日,近幾年來中國過聖誕的人越來越瘋狂,近乎超過元旦。筆者認為聖誕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有物的載體進行傳遞,比如聖誕老人、聖誕樹、長筒襪、聖誕歌、聖誕賀卡和聖誕舞會等等,他們可以表達人們的喜悅,祝福之情,而元旦呢?沒有什麼可以代表元旦的東西。或可以這么說沒有公眾都接受的物品來傳達喜悅、祝福之情。從設計的角度,這些物品就是設計的造物品。這樣一來我們設計師們是否可以從這里找出什麼靈感呢?

信息時代,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小,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人有失控的感覺,人們渴望能夠通過知識和文明重新規范人類社會的秩序,道德和倫理。對工業化和現在主義的信仰已經證明技術並不能造就一個更好的社會,文化的延續才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東西。

對於中國設計來說,現在越來越提倡設計中國化,本土化,中國元素化,理論一套一套,似有無病呻吟之態,有些「設計家」為了職稱,為了名譽,出書、演講、報告等等,拿出來實質的設計,對國民大眾有益的設計來才算真的。理論付諸實踐是最好的證明。中國文化是一個傳統。無須刻意的去強加給設計,如果是一個真正對中國博大文化了解的設計家,他不會整天打著設計中國化的旗幟在炫耀。作為設計家,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種文化的內涵,才能在設計中無形的體現出來,此時太容易讓人想到「人具有內涵,具有涵養」的意義了。

優秀的永恆的設計,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機能,而且必須有效地反映人類的信念、知識、精神和對特定文化的渴求等慾望。通過對優秀文化傳統的等同確認,汲取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以形成具有歷史持續性和地域特徵的設計文化在現代設計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設計文化負載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信息,雖然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反映人類不同群體(民族、地域)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包括傳統文化和地域特點、生活習俗和道德觀念。正是這種歷史持續性和地域差異性,才使設計文化體現出絢麗豐富的色彩和耐人尋味的魅力。這種歷史持續性和現代共通性即矛盾又統一地綜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設計文化的大趨勢。

3.2.3 設計機遇

有需求有消費才有設計與創新的動力和方向。

首先從消費方面。中國消費文化的新發展,引起了消費的改變。

①從傳統的消費文化轉向現代型消費文化。現代消費觀念認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消費,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而且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拉動經濟增長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②從溫飽型消費轉向小康型消費。年輕一代中,開始以「能掙會花」的新興消費觀念沖擊「省吃儉用」的傳統消費觀念。
③從生活型消費轉向社會型消費。

消費文化的轉變,給設計領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

其次,資源環境方面。全球資源的匱乏,環境的惡化已經引起全球人們的注意,那麼人們節省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已經樹立起來,設計品求當然要順應大的社會趨勢。近些年來提出的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健康設計等等。那麼符合社會大環境的設計是最受歡迎的設計。

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各個方面的發展,設計始終會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會不斷引導社會生活方式的進步。

㈨ 中國的工業設計和外國的工業設計有什麼區別

國內的比較多山寨研發時間短,國外的比較注重產品研發,投入的比較多精品也多

目前來說,我們國家大力推動工業設計,為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這個轉型提供強有力的保證,例如深圳,設計公司比比皆是,設計行業欣欣向榮。但是與日本美國德國一些老牌資本主義比,我們的工業設計還處於學習階段

但是不可否認,我們國家的實體企業,越來越重視設計,我相信在給我們5年左右,我們國家的工業設計一定會上一個台階。

㈩ 工業設計這個行業在中國企業是怎樣的情況

隨著韓國 design house模式的引入,在國內巨大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國內手機設計業藉助國際環境和條件得到發展。
工業設計在行業應用過程中,從起初的家電產品,到手機等通訊產品,然後到現在的汽車等交通工具,可以看到設計的專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企業對設計的要求以及專業門檻越來越高。以往設計咨詢業中服務范圍無所不包的情況正在改變,不但行業門檻設置越來越高,國內設計界還直接面向國際設計同行的競爭,特別是工業設計咨詢公司,越來越需要專注並切實提高本身服務質量。
有黃山手繪的學生在上海某咨詢公司工作,老闆是個美國人,在靜安區那邊,每次講到他們的工作流程,都會感覺到一種國際競爭的壓力,所以說設計咨詢公司必須拓展自己與上下游鏈條之間的關系,掌握整合配套資源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工業設計是一整套的體系,必須加強與上下游資源配合,這個上下游具體指的是什麼?這個有很多方方面面,比如一個產品從設計到量產,中間經歷很多過程,比如手板,結構,模具開模,量產售後,包裝運輸這些都有不同的供應商,經銷商,材料采購商等,要與這些人相互緊密的配合,互動,才能夠把設計最終以完美的效果呈現出來。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要形成整體完善協調的統一體,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目前,國內很多設計公司在整體創新能力方面相比國際先進設計還有很大的差距,這與中國製造業缺少自主創新意識的環境不無關系。近年來台灣企業如明基、華碩等原OEM背景企業,通過OEM代工國際品牌,代工,不僅僅是生產,還有設計,中國的很多企業都在慢慢的轉型,技術研發在提升,紛紛轉身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短短時間內藉助工業設計創新獲得市場的突破。這必將給無數中國製造的企業樹立榜樣,讓企業逐步意識到工業設計創新是當前製造企業走出國門提升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的快捷方式。

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英文:Instrial Design 簡稱:ID設計),指以工學、美學、經濟學為基礎對工業產品進行設計。
工業設計分為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傳播設計、設計管理4類;包括造型設計、機械設計、電路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規劃、室內設計、建築設計、UI設計、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動畫設計、展示設計、網站設計等。工業設計又稱工業產品設計學,工業設計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人機工程學,機械構造,攝影,色彩學等。工業發展和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工業設計,與其它藝術、生產活動、工藝製作等都有明顯不同,它是各種學科、技術和審美觀念的交叉產物。

閱讀全文

與工業設計與中國創造論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