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美觀點

創造美觀點

發布時間:2021-08-06 06:58:08

㈠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創造了美的思想

馬克來思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自》(以下簡稱手稿)中陸續提出「勞動創造了美」這一
命題的.在討論勞動的二重性的時候,馬克思尖銳地指出:在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條
件下,勞動具有二重性,在創造美的同時,也創造了非美.「……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
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棚舍.勞動
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
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
鈍和痴呆.」在這里馬克思雖沒有直接解答「美是什麼」,也沒有解答勞動怎樣創造了美,
但其中已經暗示了一個邏輯前提:要回答美的本質,就必須先回答人的本質以及勞動的
本質.在此,馬克思已經把美的本質上升到一個哲學人類學的高度,從而樹立起一個較高
層次的邏輯起點,也恰如其分地確定了包括「勞動創造了美」這一命題在內的有關美學問
題在《手稿》中的地位.

㈡ 美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

很難說明
我個人認為,美的觀念形成於你個人的價值觀
有人會認為真善美一類的為美
但也確實有人認為錢美
有人看長相
有人看內心
這些完完全全取決於價值觀的形成~就是這樣~

㈢ 怎樣理解勞動創造了美,並舉例說明

在近幾抄年的美學問題襲討論中,有不少論者提到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創造了美」,如,有人說,馬克思提過「『勞動創造了美,這說明《手稿》認為勞動可以創造美,美是勞動創造的」;①也有人說,「所謂『勞動創造了美』,是從美的產生的最後的終結的根源上來說的.」②如何理解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呢?我想,首要的,;是要注意馬克思在這整段話里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麼,而不能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單獨抽出幾個字詞,去加以引申.現將這段話引出:國民經濟學不考察勞動者(即勞動)同他所生產的產品的直接的關系,藉以掩蓋勞動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 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同時卻把一部分勞動者拋回到野蠻的勞動,而 使另一部分勞動者變為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卻註定了勞動者的愚鈍、痴呆.③ 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主要是要說明,「勞動者(即勞動)同他所生產的產品的直接關系」,而不是論述美或美的本質的理論基礎問題.

㈣ 作文題目 學會發現美和創造美

美並不遙遠。美就在我們平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的心靈如果不美,就不能發現美。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就不可能具有正常的審美需要;而如果沒有正常的審美需要,就不可能去發現美、欣賞美,甚至還有可能以丑為美。我們只有具備了美的心靈,才能夠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眼睛是人類最高貴的審美感官,它通常最喜歡美的形式。事實上,形式美確實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滿足眼睛這個最重要的審美感官。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喜歡看什麼,不單純是眼睛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責任。人的心靈喜歡什麼,人的眼睛就會去自覺地看什麼,即心靈的愛好直接決定著眼睛對事物的好惡。
如何發現和欣賞美?薛教授在文中從五個方面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第一,我們要學會發現和欣賞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美。天人合一是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天人合一體現了最高的自然和諧美,也是中國古代宇宙觀和人生觀有機統一的重要體現。各種自然美琳琅滿目。藍天白雲、鳥語花香、楊柳依依、雪飛梅紅、茫茫林海、小溪潺潺、月朗星稀、山清水秀、江南水鄉、塞北沙漠、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優美的黃山、秀麗的灕江、浩瀚的大海、廣袤的沙漠、蔥綠的草原、皎潔的明月、閃爍的繁星、茫茫的雪原、浩浩的長江、咆哮的黃河、冰清玉潔的荷花、傲霜鬥雪的菊花、昂然挺立的翠竹、威風凜凜的老虎、展翅高飛的雄鷹、昂首挺胸的雄雞、馳騁千里的駿馬、悠然自得的牧牛等各種自然事物,可謂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自然美的豐富多彩能夠激發人們產生多方面的人生智慧。從自然美的豐富性來看,琳琅滿目的自然美能夠拓展人們的審美視野,啟發人們體驗審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就有利於開發人們的智慧。自然美的風格具有多樣性,這有利於啟發人們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和審美的差異性。既有江南水鄉的四季常青,又有北國風光的茫茫雪原;既有林深山高、白雲生煙的幽靜、高遠之美,又有閑雲野鶴、竹林疏放的雅緻之美;既有小溪潺潺、泉水叮咚響的優美,又有長江黃河、狂濤巨浪的壯美……各種不同的自然美都能夠給人們不同的審美愉悅,豐富人們的審美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感,拓展人們的審美視野,激發人們的智慧。
第二,我們要學會發現和欣賞各種勞動產品的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種美學已經開始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審美幾乎無處不在,就連日常生活也彷彿變成審美化和藝術化了,生命美學、生活美學、勞動美學、建築美學、服裝美學、技術美學、生態美學等各種部門美學交互輝映,形成了絢麗多彩的美學新潮。在美學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之際,我們可以發現,各種勞動產品似乎在不知不覺中美化了,因為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於是,也許就在人們不經意間,各種美的產品已經鋪天蓋地朝我們走來,迅速進入了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在學習中,以往看似非常枯燥的書本,也開始變得具有審美效果,從書面設計到版面的安排,甚至在書店裡各種圖書的排列也具有了美學效果;在工作中,各種勞動環境的美化、勞動工具的美化以及勞動產品的美化都在不斷地進入我們的審美視野;在日常生活中,從消費美麗,到家庭布局的美化,乃至色彩搭配的美味佳餚(視覺美餐)等等,各種生活美已經大大方方、其樂融融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第三,我們還要發現和欣賞各類人才的美。只有擁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心靈,只有把人才的美視為最高的社會美,我們才能夠有一雙發現人才美的眼睛;沒有尊重人才的心靈,就不可能有發現人才美的眼睛。即使發現了人才美,對人才美也會視而不見,甚至可能產生嫉妒心理。因此,要欣賞人才的美,就應該學會發現人才美的內在意蘊。人才美雖然形態各異,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但其共同的特徵是求真向善,是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或者進步性的實踐活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從社會整體而言,對於人才的美,可能會出現三種態度:(一)羨慕人才美,自覺欣賞人才美,同時,以人才美為榜樣,能夠自我激勵,發奮成才。(二)面對人才美,產生嫉妒心理,甚至憤憤不平,不怪自己不努力,而盲目攀比,缺乏自知之明。(三)無動於衷,麻木不仁。哀莫大於心死,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面對人才的美,好像視而不見,既不羨慕,也不嫉妒,感覺人才美與自己彷彿沒有什麼關系。
第四,我們還要學會發現和欣賞各類藝術的美。在琳琅滿目的藝術世界裡,各種豐富多彩的藝術美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異彩紛呈,令人心醉神迷。人們經常鑒賞藝術美,能夠促進心靈的豐富性。這些藝術世界的美總是以千姿百態的審美風格感染和熏陶著人們,讓人們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到藝術美的存在,領悟藝術美的價值,接受藝術美的啟迪。在藝術家的筆下,各種不同的藝術展現了豪放、婉約、典雅、古樸、平淡、清新、自然、沉鬱、浪漫等等各種風格,通過濃郁的詩情畫意,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藝術美直接為我們提供了欣賞的對象,也為我們產生豐富的美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五,我們在欣賞自然美、產品美、人才美和藝術美的同時,也不要忘記欣賞那些平凡的美。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的勞動者,默默無聞的奉獻者,那些見義勇為者,那些拾金不昧者,那些在公交車上給別人讓座者……我們平凡的生活中也到處閃爍著美的光彩。我們只有學會發現和欣賞各種美,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心靈充盈起來,完善起來,美好起來。我們如其怨天尤人,到不如捫心自問:我們為社會、為他人創造了多少美好的事物?

㈤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創造了美的觀點

馬克思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陸續提出「勞動創造了美」這一
命題的.在討論勞動的二重性的時候,馬克思尖銳地指出:在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條
件下,勞動具有二重性,在創造美的同時,也創造了非美.「……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
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棚舍.勞動
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
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
鈍和痴呆.」在這里馬克思雖沒有直接解答「美是什麼」,也沒有解答勞動怎樣創造了美,
但其中已經暗示了一個邏輯前提:要回答美的本質,就必須先回答人的本質以及勞動的
本質.在此,馬克思已經把美的本質上升到一個哲學人類學的高度,從而樹立起一個較高
層次的邏輯起點,也恰如其分地確定了包括「勞動創造了美」這一命題在內的有關美學問
題在《手稿》中的地位.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寓言,司芬克斯之謎啟示我們要「認識你自己」.自從有了人類歷史以來,人們從未放棄過對「自我」的認識和探索,而對自我認識的不斷深入,也即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深入.亞里士多德把人定義為「城邦(政治)的動物」;托馬斯·阿奎那說「人是上帝的選民」;文藝復興時期,人被視為「萬物的尺度」、「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世紀,有「人是精妙的機器」之說;%&世紀,啟蒙主義高揚人的理性,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動物」;%*(!"世紀,卡西爾把人視為一種直覺的生命存在,「人是符號的動
物」.關於人的本質,習慣上人們經常引用馬克思的兩個定義,其一為「在其現實性上,人
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另一個則是:人的本質在於「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
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

㈥ 創造性的主要理論觀點

創造性的主要理論觀點。創造性的主要聯絡觀點主要是以創新為主,創新就代表進步,代表先進。

㈦ 美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美不是無本之木,憑空產生的。在人類文化史上,它附著了人類漫長的探詢的過程。人在宗教中創造美,也在勞動中創造美。美被創造出來,美就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產物。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是,美是如何產生的。

(一)從石器的造型看美的產生

作為自由創造主體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內容。在早期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互助合作的關系,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勞作中人類是作為自由創造的主體而存在的。首先人類用自己的物質勞作創造了實用價值,而後才發現了美的物質形式。如圓潤、合比例等等。事物的在物質層面上的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它反映了美的產生的實際的歷史過程。為什麼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呢?因為人們的物質生產中首先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物質生活中的迫切需要,這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所謂「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墨子》),「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綉」(《韓非子》)。說明人們總是在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然後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人類最初進行生產並不是為了創造美,也沒有專門創造出美的對象,美和實用是結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為只有在有用的對象中,才能直觀到人類創造活動的內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創造的喜悅。

從石器造型的演變上看美的產生。人類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工具的製造最明顯地體現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工具造型的演變上充分體現了人類自由創造的特性,並具體地說明了美的產生是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

從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談起,中國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當時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很粗糙,沒有定型,往往一器多用,在外形上和天然石塊的差別雖不很明顯,但是,畢竟在石面上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烙印。從材料的選擇,加工的方法,到外形的特徵,都體現了人類自覺地、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活動。所以不管這種石器如何粗糙,對人類歷史的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標志著人類脫離了動物。原始人類製作這種石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為了實用。被稱作「北京人的後裔」的山西許家窯人,也是屬於舊石器時代。從許家窯人的遺址中發掘出許多石器,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石球,數量約1500枚。根據賈蘭坡先生的研究和推斷這些石球是屬於狩獵用的武器。石球的圓形最初並不是作為美的標志,而是標志著器物的實用性質。為什麼投擲武器要用圓形?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圓形的物體在投擲時,較之不規則的物體更易於准確擊中目標。所以石球的造型是由事業的需要決定的。當原始人類從這些實用的形式中看到自身的創造、智慧和力量引起喜悅時,這種圓的造型才能成為美的對象。

丁村人(山西襄汾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京中國猿人之後,經歷了幾十萬年艱苦的實踐,人類在製作石器上積累了經驗,在石器的造型上由於用途不同形成了初步的類型。如砍砸器、厚尖狀器、球狀器等,其中大三棱尖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為丁村舊石器特有。既尖銳,又堅實,在造型上從實用出發注意均衡對稱;丁村舊石器加工的難度較大,在外形上和自然形態的石塊已有較顯著的區別,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發展。

山頂洞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美學意義看這個石器的器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鑽孔和磨製技術的發現,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骨針,針尖和針孔的加工都是一種細致的勞動;一是裝飾品的出現,裝飾品中有石珠、獸牙、海蚶殼等,裝飾品有紅色、黃色、綠色,相映成趣。這些器物反映了原始人類在解決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審美要求的發展。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山頂洞人佩戴某種裝飾品的目的,是為了顯示他們的英雄和智慧。例如山頂洞人所佩戴的獸牙,「很可能是當時被公認為英雄的那些人的獵獲物。每得到這樣的獵獲物,即拔下一顆牙齒,穿上孔,佩戴在身上作標志」。這些穿孔的獸牙全是犬齒。為什麼要用犬齒,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因為犬齒齒根較長,齒腔較大,從兩面挖孔易透,另一方面犬齒在全部牙齒中是最少也是最尖銳有力的。最尖銳牙齒更能表現其英雄。」這說明獸牙成為美的事物,開始並不是由於它們的顏色、形狀的特徵,而是由於它們體現了人類在勞動中的智慧、勇敢、力量。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野蠻人在使用虎的皮、爪和牙齒或是野牛的皮和角來裝飾自己的時候,他是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因為誰戰勝了靈巧的東西,誰就是靈巧的人,誰戰勝了力大的東西,誰就是有力的人。」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也指出了這一點:「原始裝飾的效力,並不限於它是什麼,大半還在它是代表什麼。一個澳洲人的腰飾,上面有三百條白兔子的尾巴,當然它的本身就是很動人的,但更叫人欣羨的,卻是它表示了佩戴者為了要取得這許多兔尾必須具有獵人的技能;原始裝飾中有不少用牙齒和羽毛做成功的食品也有著同類的意義。」這段話說明了澳洲人用兔尾做裝飾的原因,主要是這么多的兔尾代表狩獵者的技能,也就是由於裝飾物品作為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才叫人欣羨的。在原始的裝飾中由於條件比較單純,使我們能較清楚地看出裝飾物的感性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聯系,因此,更便於理解美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對生活的積極意義。

西安半坡村和山東大汶口的石器,均屬於新石器時代。這些石器大多是磨製的。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有特徵性的東西,最早只是刃部磨光,後來才發展到通體發光。同時還出現了鋸割等先進技術。最常見的有斧、鑿、錛、鏃等。這些器物由於採用磨製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實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美的特徵(如光滑、勻整、方圓變化等)也更加明顯。從舊石器時代石器上粗糙的裂痕,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對人力的抵抗,頑石好象一匹不馴服的野獸;在新石器時代石器上光滑勻整的造型,我們看到了自然被征服,頑石彷彿變成溫馴的家畜。人在戰勝自然中取得了新的勝利。

這里還要特別提到的是山東大汶口出土的玉斧(一說為玉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這種玉斧具有明顯的審美特性。在造型上方圓薄厚的處理十分規整、勻稱;在色彩上又是那麼瀅潤、光澤、斑爛可愛。玉石的質地堅硬易碎,加工的難度較大,在五千年前能生產出這樣的產品,可說是一件美的創造的傑作。據考古工作人員分析這種玉斧雖然還保留了工具的形式,但主要並不是為了實用,可能不是供一般人使用,而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在原始社會供一些「頭人」所掌握使用。在大汶口出土的器物中還有許多頭飾、頸飾、臂飾,這說明人們的審美需要越來越發展。

(二)從古代「美」字的含義看美的產生

從「美」字的含義,也可以探索到美的產生的一些消息。對「美」字的含義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大羊為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所謂「美善同意」,說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實用相結合。羊成為美的對象和社會生活中畜牧業的出現是分不開的。羊作為馴養的動物是當時人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對於人類來說是可親的對象。羊不僅「主給膳」可充作食物,而且羊的性格溫順,是一種惹人喜愛的動物,特別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徵,如角的對稱、毛的捲曲都富有裝飾趣味。在甲骨文中的「羊」字,洗練地表現了羊的外部特徵,特別是頭部的特徵,從羊角上表現了一種對稱的美,不少甲骨文中的「羊」字就是一些圖案化的美麗的羊頭。

另一種解釋,不同意大羊為美的看法,認為美和羊沒有關系,「美」字是表現人的形象。「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現的是頭上的裝飾物,可能是戴的羊角,也可能是插的羽毛,有人推測:「象頭上戴羽毛裝飾物(如雉尾之類)的舞人之形……飾羽有美觀意」(康殷釋輯《文字源流淺說》)。從美字的初文來看,是表現一個人頭插雉尾正手舞足蹈。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從美字體現了美和人體、美和裝飾、美和藝術的關系。羊大為美還有更深層的意味,那就是將羊頂於頭頂,表現向神靈獻祭,表明好吃的才是敬神的尤物。這說美的產生和早期的信仰不脫干係。另外,羊人相合也多少反映了早期圖騰制社會的宗教觀念,意即心靈歸向圖騰感應,才能產生美感,這也進一步證實美起源於原始信仰。

對於美字的含義,以及在歷史上的演變,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古代對農作物也有稱為美的。如孟子曾說:「五穀者,種之美者也。」這里所說「美」與「善」、「好」同意,也體現了美與實用的關系。因為五穀對人類的物質生活有重要實用價值,所以才被視為美。

從以上對美的產生的分析,說明了以下幾點:

1、美產生於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於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等),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巧和力量的標志。因此能喚起人們的喜悅而成為美的事物。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地了解了自然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雙手和頭腦也越來越發展,從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說明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日益豐富地顯示出人的本質——自由創造的力量。

2、在美的產生過程中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從歷史上說,以有意識的實用觀點來看待事物,往往是先於以審美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的。」人類製造工具首先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中的實用需要,石器造型的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精細,從凹凸不平到光滑勻整,從不規則到逐漸類型化,這一切演變說明是人們的實用要求推動了工具造型的發展。因為它們實用,而且又體現了人的創造,人們才喜愛這些事物,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質。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個新的進展,不但體現了實用效能的提高,才逐漸出現產品的裝飾,並分化出主要為滿足審美需要的裝飾品。

3、從實用價值到審美價值的過渡,這中間人類的觀念形態起了中間環節的作用。例如丁卡族的婦女戴20磅的鐵環,開始也可能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富的觀念才戴的,其後「富」與美的觀念逐漸結合,才形成了「富」的也就是美的,所以普列漢諾夫說:「把二十磅的鐵環戴在身上的丁卡族婦女,在自己和別人看來,較之僅僅戴著兩磅重的鐵環的時候,即較為貧窮的時候,顯得更美。很明顯,這里問題不在於環子的美,而在於同它聯系在一起的富有的觀念。」「勇敢」的觀念也是如此。在原始民族中動物的皮、爪、牙成為裝飾,正是因為這些東西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原始的圖騰崇拜本來也沒有美的意思,只是由於宗教迷信,其後隨著圖騰的發展和本民族的強大,圖騰除了作為原始宗教崇拜外,還有裝飾作用,並逐漸發展到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成為美的形象。中國的龍和鳳就是如此。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就是觀念形態雖然在實用到審美價值的過渡中起中間環節的作用。但觀念形態並不是美的根源。觀念形態本身也是決定於一定社會生產力狀況和經濟。丁卡族之所以把鐵環看作美,雖然和富的觀念相聯系,但最終的根源還是在於生活實踐已經發展到「鐵的世紀」。

4、在生產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在原始社會中各種工具造型的發展,單從客體本身是無法說明的。在歷史發展中人類不斷改造自然,物在變,人也在變,人與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確理解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是探索美的產生的根源的一把鑰匙。

我們所謂的「客體」,是指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這個對象世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反過來又影響主體,憑著對象的豐富性才發現了人的感覺的豐富性。馬克思說:「人的感覺、感覺的人類性——都只是由於相應的對象的存在,由於存在著人化了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例如人類在製作石球、紡輪、石珠和鑽孔中發展了人對圓的感覺;磨製石器不僅發展了人對光滑、勻整的感覺,而且發展了面與線的感覺。在磨製石器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幾何圖形的面(如圓形、方形、梯形等)以及面與面相交形成的各種清晰的線(曲線、直線等)。從磨製石器上我們看到人類對形式的感覺愈來愈發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與粗糙石器相適應,人的感覺也是粗糙的感覺。在編織勞動中啟示人們掌握一些圖案的組織方法。從彩陶以及後來玉器製作發展了人們對色彩的美感。離開了對象就無從說明主體思維、感覺的發展,同樣離開主體也無法說明產品的變化。在勞動中人類創造了美,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需要。人類憑借著這種提高了的審美能力,又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從創造美的對象到提高主體審美能力,再去創造新的美。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使美從低級走向高級發展。前面所說的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既是物的發展過程,也是人的發展過程,人和物在實踐過程中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實踐、自由創造起著決定的作用。

(三)播種美的祭壇:從原始宗教中看美的產生

宗教與審美到底有什麼聯系呢?

從原始民族對「第二自我」(靈魂)的描述中我們會發現,那些被我們視為「藝術」的紋身、假面、歌舞、岩畫之類,本身就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東西依照文化的慣性在後進民族中,首先表現了人對「不死」的人文性的補救。他們造墳使靈魂有「在家」感,他們為屍體舉行二次葬禮使靈魂有「戀世」感,他們把圖騰畫在死者臉上(如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希望死者復生,他們戴上面具送喪(如彝族)表示生死界域的互通,他們狂舞是為的是產生幻覺,接通神靈……

可見原始藝術是為了表現另一種實在和另一種生存。軀體死亡並不意味著靈魂死亡,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示這種不死感。比如,靈魂常被視為可以外在與人的獨立存在,像珞巴族阿迪人神話所講的,害人的精靈「烏洛木」,其形可能像風,也可多變,常作祟於人,是靈魂的一種非道德化形態(惡靈)。它們可變形,如同夢境和影像。這是對死的恐懼而產生的創造力。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曾引述過不少民族把靈魂、精靈叫做「影子」的例子,這與珞巴族神話是相吻合的。這即是說,具象、類比、象徵、比擬等等,在原始宗教中,都作用於人對「第二自我」(靈魂)的勾摹,作用於其間的神秘聯系。

西藏日土烏疆地區發現的「齊吾普」岩畫,繪有背負行囊沿山道側身行走的小人影身;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把廣西武宣縣岩壁上刻繪的人叫「仙人影」。岩畫人物刻繪的特點是採用平面造型的手法,不考慮透視效果,同樣的姿勢反復重疊,抓住基本形態,不繪五官,看上去影影綽綽,氣勢較大。由於岩畫常遠離人們出入之所,常刻繪在一些人跡難至的地方(如「齊吾普」岩畫群坐落在離日土近百公里且無路可走的小山谷間),無疑,其目的不是為了炫耀和展示,亦不是為了美,而是表現「影身」(靈魂)的寓居之處,有希望他們(亡人)永存之意。

既然原始藝術在人類原始初期是信仰和儀式的一部分,那麼對原始藝術我們無法做到剝離宗教而「獨立」研究。而且美在這一時期被包容在原始民族的宗教生活之內,我們就得相信:與其說二者有相互混融的起源,倒不如說它們自始至終存在著相似性。最重要的是,宗教和審美都立足於對生存死亡的終極關懷;都暫時放棄人的自然生活狀態,進入一種近神似的迷狂狀態,對於自然人生人們應對,對於近神境界人們沉浸其中。原始宗教的這種沉浸,這種神人交合是利生的,有影響力的,從而是巫術的。

宗教和審美的無分彼此,同生共觀,應該說是出自它們的天然相似。烏格里諾維奇在其《藝術與宗教》一書中寫道:

「人們的審美活動與宗教活動還沒有『分道揚鑣』,沒有『自立門戶』,而是在完整的神話儀式綜合體中見諸實現。可是從審美活動和宗教活動(膜拜活動)在遠古時代尚未分家這一事實並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兩種活動一種導衍於另一種,一種派生出另一種。」

這一見解的令人信服之處就在於:宗教和審美彼此都不產生對方,彼此就是對方。「神話儀式綜合體」是初民精神文化的一個典型的構成形式。馬克思也說:「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宗教的本質也在於幻想,儀式就是由幻想支配著的一種行動。祭祀亡靈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都含有在儀式中實現自身願望的意味。特別是人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而試圖藉助自己想像的力量,操縱、控制自然秩序的巫術儀式,更強調人的神秘體驗,它對原始藝術影響最直接。流傳於世界原始民族中的「射日」型神話(屬除禍滅患的英雄神話),和原始巫儀就是兩相確證的。

當原始人和太陽在生存關系中出現矛盾時(如久旱不雨,土地乾涸,民不聊生),人們藉助幻想來擴張自己的力量,降服太陽,使之聽命。壯族《特康射太陽》一則神話敘述特康為民除害,連射11個「毒太陽」;毛難族神話《格射日月》說的是天上九頭烏龍精噴射烈焰焦人間,生靈塗炭,英雄格爬上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高的巴音山頂,用神箭射落七個烏龍精,留下兩個為日月。珞巴族的《九個太陽》神話也具有除災滅禍的性質。射日神話也就流行於台灣中北部高山族地區。據說古時天有二日,塗炭生靈,高山族先民派出祖孫三代射手,經過艱難跋涉,不惜犧牲,最後將一個太陽射傷,變成了月亮。

我國射日神話多流傳在農耕、狩獵為主的古代民族中(包括漢族的「羿射日」神話),神話隱含的內容首先與這些地區經濟文化類型密切相關,而神化人物征服太陽的射箭之舉,說明狩獵經濟為神話想像提供了前提。

這類神話,表現了在原始生產方式狀態下人對自然的征服欲。在原始宗教中,以一定儀式表演控制超人力量、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均可視為巫術。按照列維——布留爾的說法可,只要物我接觸,某一方就可以對另一方滲入影響力,那麼射日就表明了這么一種心態:即對太陽施加所欲加的作用,就可以控制太陽的熱量,使之由害變利,恩澤人間。這是一種行善巫術(白巫術)。我們據此可以判明,「射日神話」可能與求雨巫術中的射日儀式有關。

射日儀式表演者相信通過內在的力量,對外物施加控制或絕滅的影響,那麼擴張了自身的力量所發揮的作用,在表演中形象地程式化為宗教儀式;對神靈鬼域和儀式的神秘闡釋即神話,即原始的語言藝術(如射日神話)則相應產生出來。對繼續產生神話的現代原始民族文化考察證明,凡神話都在十分神聖、庄嚴和神秘的儀式中演唱或誦述,具有神諭靈驗的性質;神話從祭壇走向世俗,並逐步故事化,則是審美需要的自覺結果。

無論如何,宗教中的人與神的關系,蘊含著人與現實的關系。人與現實的關系是一切宗教的出發點,也是其歸結點。神靈遊走或安身於宗教世界,但一切神的活動都不過是人的活動的影子罷了。

這里我們又一次用了「影子」的概念。對於這個「影子」而言,伴隨儀式的狂舞而產生的幻覺是對「影子」的捕捉;紋身和體飾是「影子」的裝扮(據說可以接通神力,防止巫術傷害);符咒和歌唱是因聲求像(影子),珞巴族巫師跳鬼時,在迷狂中發出怪異的聲調,據說此時巫師已變成某種鬼靈,是鬼靈在說話。南非祖魯人的tunzi一詞有影子和鬼魂的雙重含義。他們認為人死影去,成為祖靈。巫術中對影子的處理比比皆是。彝族黑巫術要咒人於死地,會用「類比」的辦法對影身進行攻擊。製作影身並施以影響,在喪葬儀式中經常見到。前面提到拉祜族為死者招魂所剪的紙人,就是「影身」,是第二自我(靈魂)的類比。對他的處置(高掛於竿上)表示所欲施加之影響。應該說,被看作「原始藝術」的文化構成,從廣義上講,都是人對影子(第二自我,靈魂)施加影響的巫術。

對原始宗教是什麼的問題,就像是美什麼一樣,是難以回答的。與其說審美對它有非常有效的使用性,倒不如說它們有著合一性。原始時期,宗教合於人的自在、自為的精神嚮往的目的,這也是審美本身的目的。自在、自為、精神嚮往、自由表現之類,都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所在,這其實是人類本能的需要(物質)和超越自我的需要(精神)在人心上打上的一個標記,是人的生命意識和樂生需要的頑強表現。馬克思講得明白不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原始宗教就是物質和精神兩種需要互為交融、互為過濾的「容器」,可標寫成下式:

物質需要 宗教 精神需要

㈧ 盧克萊修的大自然創造美的思想是針對什麼方面給出的觀點

盧克萊修的大自然創造美的思想是針對崇尚神學觀點而談的,他反對神創造萬物的論點,認為自然產生萬物,自然創造美。他的這種思想雖然與舞蹈沒有直接關系,但從自然社會中尋找舞蹈創造的素材,從自然界尋找美的舞蹈表現的方式來講還是有啟發意義的。

㈨ 創造美與自然美之間的關系

美,美是什麼?美是與丑相對的一種感覺,有時丑也是一種美。事實上美學家將「美」做了不同程度的定義:汪濟生:「美是動物體的生命運動和客觀世界取得協調的感覺標志。」馬藝星:「美是生命對自身死亡痛苦反擊的心理需求。」潘玲:「美是客觀物體運動的影子。」夢如歌:「美是生命力。」
美定義完了,就可以進行劃分與分類了,美大體分為靜態和動態兩大類。根據哲學的觀點,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所以靜、動不是美分類的絕對或唯一方式。美是人的一種意識的體現,姑且分為自然美與創造美好的,事實上現實中又出現兩種爭論。自然美是美,創造美也是美,哪種美更美?
具體到現實,就拿「天仙妹妹」爾瑪依娜與「變性美女」陳莉莉比較,各得其美,但我們的心胸似乎要開闊些了,普遍的觀點是:兩者皆美,天仙妹妹似乎稍美些,但不能也不要排斥變性美女。
從外表來看,兩者皆美,天仙妹妹的天生麗質美,變性美女的自我愛護美;從內心來看,兩者皆美,天仙妹妹的純朴美,變性美女的堅強美!
自然美,創造美,原來都離不開優美與壯美兩類。

閱讀全文

與創造美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