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晏在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何晏,字平叔 。南陽宛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其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何晏因而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年時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鄉公主。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未被授官職。明帝曹睿認為他虛浮不實,也只授予他冗官之職。曹爽秉政時,何晏黨附曹爽,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封列侯。高平陵之變後與曹爽同為司馬懿所殺,滅三族。
有文集十一卷。曾與鄭沖等共撰《論語集解》。鍾嶸《詩品》稱"平叔鴻鵠之篇,風規見矣。"將何晏詩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傳》中將何晏等稱為正始名士。他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❷ 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五石散也是他發明的,為何臨終前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
因為五石散有很強的副作用和依懶性,一旦服用五石散不僅容易上癮,而且會導致服用者死亡,所以孫思邈就跟徒兒說,五石散這破玩意一定要毀掉。
五石散這款葯物是醫聖張仲景,針對治療傷寒病開的一個方子,根據張仲景經驗總結,五石散對治療傷寒病有非常好的療效,但他沒有指出五石散這款葯物有很強的依賴性和副作用。曹孟德的繼子何晏,就非常喜歡吃五石散,何晏是個高富帥,十分的好女色,看到漂亮小姑娘,就想睡人家,有道是色字頭上一把刀,久而久之何晏因為房事過多,他的身子就垮了。
但是孫思邈不一樣,在唐代孫思邈的醫學地位堪比華佗、扁鵲,他說的話非常有權威性,所以他說五石散不能吃,那就是不能吃,名醫都說不能吃五石散,你還吃那不是找死嘛。
❸ 醫聖張仲景發明五石散,後名士何晏改良,為什麼葯王孫思邈堅持要銷毀
古代史上有很多醫術很高明的醫生,比如說華佗,張仲景等。我們今天著重來了解下張仲景。張仲景所處年代是漢朝,他寫過一本書叫做《傷寒雜病論》,這本書詳細的記載了得傷害後的種種表象,以及如何預防等。
孫思邈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五石散已經和他們作為醫生治病救人的初衷相違背了,沒有救到人反而害了越來越多的人,懸壺濟世才是他治病救人的理念。這么說來孫思邈還是一個非常有人文主義的醫生。
❹ 三國魏國玄學家何晏和五石散是什麼樣的關系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何晏磕葯磕五石散弄得是人盡皆知,再加上何晏長的又帥,當然立馬成為了焦點。
所以五石散也就被無形的宣傳出去了。
從古至今,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豪放武士,都對能麻痹自己,或者使自己瞬間得到一些能力的葯物或者毒情有獨鍾,肯定還有酒,不過比起旱煙,五石散的危機和危害,酒還算是好東西。
魏晉南北朝時,正因何晏這個始作俑者把五石散推廣出去,禍害了好多人,磕五石散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精神上的寄託,一種生活的樂趣所在。
只能說可悲可嘆,又不覺得惋惜。
話說這五石散,有人說檳榔跟五石散的作用是一樣的,而且所包含的成分也是一樣的,就是一個精純度問題。所以像檳榔也還是少吃,或者不吃。
檳榔加煙,可助你法力無邊。但自古以來像抽煙的不就是剛開始神清氣爽,越往後越糟糕,這種法力那可是用健康換來的。
生命只有一次,還是不要碰五石散,煙還有檳榔這類的最好,望君三思。
❺ 何晏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何晏(公元190~249年),宇平叔,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縣)人。少時曾隨母歸曹操收養,甚受曹操寵愛。娶魏公主、授駙馬都尉,後被司馬懿所殺。著作有《論語集解》等。何晏把《老子》、《莊子》和《周易》溝通起來,用以解釋《論語》。
《晉書·王衍傳》記有「魏正始中,何晏、王迅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何晏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主張「以無為本」,「有」、「無」互相滲透。他一方面把「無」同「道」相等同,認為「道」就是「無」,是「道之而無語,名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列子·天瑞》)的。也就是說,「道」是超感覺的神,可以創造出一切具體的東西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無」可以言「有」,「有」可以言「無」。他說:「夫無名者,可以言有名矣,無譽者,可以言有譽矣。」(《列子·仲尼》)這就是「有」與「無」互相滲透論。
何晏為鞏固門閥士族的統治,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他說:「德者無為,猶北辰不移,而眾星拱之。」《論語集解·為政》注)
❻ 何晏是因為什麼而死
陷入了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斗爭當中。正始年間(240~248)曹爽秉政,何晏黨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爵列侯,仗勢專政,因依附曹爽,後為司馬懿所殺。
❼ 何晏的人物成就
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與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他認為「道」或「無」能夠創造一切,「無」是最根本的,「有」靠「無」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無為本」,「貴無」而「賤有」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學說。還認為聖人無喜怒哀樂,聖人無累於物,也不復應物,因此主「聖人無情」說,即認為聖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響,而是以「無為」為體。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輕「名教」,與其仗勢專權的實際行為多相乖違,故當時的名士傅嘏說他是「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
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 ,《新唐書·經籍志》於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講疏》四卷。自何晏撰成《論語集解》後,為其作義疏者代不乏人。至南朝梁時,皇侃廣集眾說,以南學思想為宗,撰成《論語義疏》。至北宋時,邢昺等又將《論語義疏》改作為《論語註疏》(又作《論語正義》、《論語註疏解經》),被收入《十三經註疏》中。
《魏詩》收錄其五言詩《言志詩》。 鍾嶸《詩品》稱「平叔鴻鵠之篇,風規見矣。」將何晏詩列入中品。《文心雕龍·明詩》篇稱「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
《全三國文》又收錄有《景福殿賦》、《奏請大臣侍從游幸》、《祀五郊六宗及厲殃議》、《明帝謚議》、《與夏侯太初難蔣濟叔嫂無服論》、《韓白論》、《白起論》、《冀州論》、《九州論》、《無為論》、《無名論》、《論語集解敘》、《瑞頌》、《斫猛獸刀銘》。
❽ 何晏的故事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大臣,漢大將軍何進之孫(《魏略》認為其有可能是何進弟何苗之孫)。其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何晏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金鄉公主。服飾擬於魏太子曹丕,故為曹丕所憎,稱其為「假子」,文帝時未授官職。明帝以其浮華,亦抑之,僅授冗官。正始年間(240-248)曹爽秉政,何晏黨附曹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爵列侯,仗勢專政,因依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夷三族。
❾ 古人有吃五石散的,這種做法真的是何晏開創的嗎
有歷史上記載的五石散就是何晏開創的。
那麼說何晏是如何開創五石散的呢。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何晏既想對政治有所發展,但是又苦於無計可施,就想巴結曹爽,之後曹爽和何晏也是在一塊廝混了很久,之後也是成功成為曹爽的好友。因為曹爽在當時算得上是權力很大的一股勢力,如果自己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要有靠山。但是好景不長,之後曹爽被司馬懿所制服,之後又陷害何晏,何晏之後也是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❿ 何晏是誰
觀察一個人的「氣」,可以發現他的沉浮靜躁,這是做大事的必備素質。沉得住氣,臨危不亂,這樣的人可擔當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腳,難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堅,做事往往半途而廢。活潑好動與文靜安詳不是沉浮靜躁的區別。底氣足,干勁足,做事易集中精力,且能持久;底氣虛,精神容易渙散,多半途而廢。文靜的人也能動若脫兔,活潑的人也能靜若處子,而神浮氣躁的人,小事精明,大事糊塗,該粗心時粗心,該細心時也粗心,不能真正靜下心來思考問題。這種人即使位高權重,也不能大展宏圖,反而敗得更快更慘。魏明帝曹睿臨死前,欲將大事託付與他人。當時曹爽正在床邊,對曹睿耳語道:「臣以死奉社稷。」曹睿嫌曹爽能力不夠,不肯為手詔,曹爽即命手下人執曹睿手強行做了一份詔書。曹睿無奈,又下詔讓司馬懿與曹爽共輔朝政。
當初,何晏、丁謐、鄧揚、李勝皆有才名,但急於富貴,趨炎附勢,魏明帝曹睿很討厭他們,四人因而不得權位。曹爽平時與四人關系不錯,輔政後,就提拔四人為心腹左右手。四人替曹爽策劃,剝奪了司馬懿的實權,並因此升為尚書、校尉等職。
何晏、鄧揚、丁謐、李勝四人想與黃門侍郎傅嘏結交,傅嘏卻不買賬。傅嘏私下裡曾對曹爽的弟弟曹羲說:「何晏外靜而內躁,機巧好利,不務根本,我擔心他誤你兄弟大事,恐怕會仁者離心、朝政荒廢啊。」何晏四人知道後尋小事罷了傅嘏的官。
四人慾令曹爽立威名於天下,勸曹爽派兵伐蜀,司馬懿勸阻無效。後被蜀兵堵截,曹爽大敗而回,傷亡甚眾。他又專擅朝政,亂改制度,司馬懿無奈,只好託疾不出。何晏問前程於精通術數的管輅。管輅勸他說:「如今你位尊勢重,卻離德背心,不是求福之道。如能扶貧益寡,以德行政,才能位至三公,否則位高而顛,豪重而亡。」管輅回家後又對其舅說了此事,舅責他說得太直白,管輅說:「與死人語,何所畏也!」
後曹爽被司馬懿殺死,何晏四人被夷三族。管輅的舅舅問他:「先前你如何知道何、鄧之敗呢?」管輅說:「鄧行步如鬼躁,何如魂不守舍,血不華色,精氣煙浮,容若槁木,此為鬼幽。故知其敗也。」何晏平常頗自負,認為《六經》是聖人孔子的糟粕,並以神的「不疾而速、不行而到」的仙姿美態自譽,實際上屬於氣浮華不沉之人。
三國著名政治文學家劉邵曾說過:「氣而不清,則越。」即心氣十足而思慮不清,做事就會超越特定的規范。何晏等人因神浮氣躁,急於富貴,而令魏明帝生厭;被提拔後,又因氣浮不沉而為自己惹下殺身之禍。人們總講做事要平心靜氣,這樣方能更准確地把握事物;遇事時要鎮定自若,臨危不亂,這樣方能理清思緒,找出破解問題的方法。若是心浮氣躁,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應對意外變故,都不能投入最佳的精神狀態。非但如此,反而還會壞事。何晏四人的遭遇不就說明此理嗎?所以心浮氣躁之人必成不了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