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修真者與煉氣士的差別
修真者與煉氣士是小說中經常提到的,小說中對於二者的區別有以下幾個劃分
1、 各時期對修行者的稱呼不同
洪荒時期到封神,這一時期的就叫做煉氣士;封神之後直至漢朝之間,修行者稱為方士;漢朝之後稱為修士;而自明朝佛道合流之後,都統稱叫做修真者了。
2、丹田的不同
修真者的下丹田,是蘊養元神的場所,通過一步步的修煉,使得陰神散去,陽神凝聚,最終陽神能出竅,神遊,合道,達到大成。這一過程中,下丹田一直都是元神的居所。上丹田,則是神識的所在地。有別於下丹田的是,上丹田是無形無質的,只有修為達到一定高度,陽神能神遊天外,合道之後,才能開辟的一個空冥的場所。
和修真者不同,煉氣士只有一個丹田,那就是下丹田。下丹田,在煉氣士的修煉過程中同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煉化天地元氣的過程中,也要在下丹田中流轉元氣,而且也可以控制這些元氣運轉全身,強化筋脈,骨骼,血肉,使得自身不斷強化下去。
3、對神魂處理的區別
修真者,從築基開始,把天地元氣淬煉到三魂七魄中,使得三魂七魄顯現,而後保存需要的,消融不需要的,最終成就陽神。煉氣士,在修煉開始的階段,和修真者相同,都是引氣入體,則沒有消融陰性的魂魄,而是通過對天地元氣的凝練,分別把陽性和陰性的魂魄凝結成兩個獨立的靈性個體——這就是所謂的陽神和陰神!
4、修煉境界的區別
修真者的境界劃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返虛,煉虛合道,天人合一。一共是五個境界,這五個境界中,一共包含了很多個修煉層次。按照現在主流的層次來劃分,則是:築基,金丹,元嬰,化神,合體,渡劫,大成。
煉氣士的境界劃分:煉氣化神,煉神返身,蛻凡合道,虛實相生,不死不滅,一共還是五個境界,包含的修煉層次分別是:築基,陰神,陽神,歸元,涅槃,寂滅,長生。
B. 煉氣士與修真者有區別嗎
當然有一種說法 修真者 就是 煉氣士 而 煉氣士 卻不能說是 是修真者
因為 煉氣士 所涉及的 不僅僅是 修真者 也包括 所有會運用"氣"法門的人士 包括 會內功人 而修真者首先運用的是先天之氣來運行全身經脈到達 丹田 但修真者 不同煉氣士 它還細分為 下丹田 與 上丹田 下丹田也就是一般煉氣士所掌握的 丹田修煉 上丹田 俗稱 紫府 境界的成就也就是成就仙人之境
煉氣士中包括會運用"後天之氣" 是如何遊走全身經脈 到達丹田
俗稱 內功 而境界的成就一般到里古稀之年也莫過於 後天頂峰之境 亦或者 先天境界
C. 中國古代真的存在練氣士嗎真的有人飛升嗎
氣功發祥遠古,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和醫典記載,古代氣功稱作行氣、導引、吐納、胎息、按、靜坐、心術、內業等等,名目真是不少,說明氣功在古代就有許許多多的形式和練法,其形成一定不是出自一人一家之手,更不是哪位神靈所賜,而是很多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努力的結果。「氣功」之名最早見於晉代許遜所著《凈明宗教錄》,近代《少林拳術秘訣》一書也使用了「氣功」:一詞,但這一名稱一直未受青睞,沒能推廣。氣功這一名稱被普遍承認和使用,還是全國解放以後的事情。氣功產生於古代的醫療衛生活動。《呂氏春秋·古樂篇》有一段記載:「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闊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而宣導之。」陰康氏是傳說中伏麥時代的一位古帝,在炎帝神農氏之後。在陰康氏當政之初,發生了水患,由於河道淤塞不通,民眾居所被濕冷之氣浸淫,許多人為陰氣所滯,關節不暢,筋骨不達,患了風濕病。為了和病痛作斗爭,人們發現舞蹈動作可以減輕痛苦,舒展關節,於是編制出適當的舞步以宣導體內滯著之氣,這段記載所述之事可以看做是導引行氣的濫筋。1975年,在青海省樂都地區出土了一尊雙耳彩陶罐。據考證屬半山馬廠文化,距今已有4000-4500年,相當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此罐雙耳,小口,大腹,底部緊收,面積如罐口。罐體有一清晰彩繪浮塑裸體人像。這人像雙腳平放,比肩稍寬,下肢彎曲作蹲襠式,腹部微隆,雙手環抱,置於腹部之前,口張開,作吐氣狀,二目微閉,似凝視守神,面部表情平和靜穆。整個身體呈站樁功氣沉丹田的姿態。令人驚異的是,此裸體人像上身為男性,下身為女性,顯示了下陰上陽,陰陽合和的思想。專家們認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以藝術的形象顯現氣功演練的實物。這樣一個意守丹田的姿勢,對於古代提高氣功的醫療保健效果,一定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人們競相學習的榜樣。因而古代的藝術家們才創作了這樣的陶罐塑像。這尊雙耳彩陶罐充分證明,我國氣功不僅發樣甚早,而且在遠古時代就已十分流行,並已形成了相當成熟的演練方法和思想觀念。相傳黃帝時代的名醫俞附在治病時,就常使用氣功療法。《史記·扁鵲列傳》載:「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饞石、橋引、案撫、毒熨,一拔見病之應。」橋引、案撫即為氣功療法。古人設計舞蹈和氣功演練程式常常以禽獸的姿態動作為模本,禽獸的某些特殊行為和效果可能給古人以啟發。《莊子·刻意篇》說:「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事,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昀」音虛,xu,即吸氣。「吹響」與「呼吸」意同,指呼氣吸氣。意恩是,通過呼吸,吐出污濁之氣,納入新鮮之氣,像老熊攀樹時那樣伸長脖頸,像飛烏翱翔大空時那樣展翅伸腳,這是氣功家們為長壽而演練的動作。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珍貴文物中,有一幅帛畫《導引圖》。其年代約早於公元前168年。圖上繪制了44種導引形象,有立有卧,有蹲有坐,可辨之仿生動作有鷂背、壑狼、龍登、鳥伸、獼猴喧嘩、鴿口、猿呼、熊經、鶴回等,煞是壯觀。該圖所載導引所治之病症包括:引引聾、引腳積、引項、引靈中、引渴病、引痹痛、引膝病、引煩、厥等,達十餘種,遺憾的是《導引圖》只記載了西漢早期流傳的導引術的「死」圖,題記也較少,不容易讓現代人照圖操練。令人感到慰藉的是,1984年在湖北省江陵張家山地區,考古工作者在一座西漢早期墓葬中,發現了一部先秦時代的氣功專著《引書》。它圖文並茂,記錄了先秦氣功理論、練法和治則,包括大量仿生術式。還論述了40餘種疾病(涉及內、外、婦、兒多科)的導引治療動作、時間和療程,以及四時起居、性生活宜忌,等等。讀者完全可以依照此書的指引,有選擇地進行自我操練。全部文獻生動展現了公元前2世紀以前我國氣功療法的發達景象,有力地證明了氣功是在古代醫療養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為古代醫家所創。春秋戰國時代,我國醫學己十分發達,而氣功在醫術中佔有重要地位。除了《導引圖風引書》之外,《行氣玉佩銘》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醫書《卻穀食氣篇》也是難得的早期氣功專著。《足臂十一脈灸經調陰陽十一脈灸經》則是最早的經絡學論著,也與氣功有密切關系。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為中國醫學氣功學的理論淵藪,歷代醫家必精心研讀之寶典。現存《黃帝內經》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各包括81篇論文,流傳至今,已經漢晉唐宋各代醫家多次編補校訂。所匯論文之內容和文字風格、體例有很大差別,可斷定非一時一人之筆。其主要篇章的寫作年代,上可推至戰國,下可延至東漢,甚至更晚。可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黃帝內經》是一段很長的歷史時期眾多醫學學派之學術成果的總匯,集中了許多醫學大家的智慧。在這部醫典中,有相當多的篇幅專門論述氣功養生和氣功治療。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主張,養生須「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慮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意思是,生活起居要與晝夜四時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要節制七情六慾,不過度勞累,無怒無怨,恬靜自愉,舒暢樂觀。每天還要作吐納導引、靜坐意守等必要的氣功鍛煉,以使身體氣血通暢,與自然界保持和諧。《黃帝內經》認為,如果堅持這樣做,就可健康長壽,享盡天年。對於氣功治療,《黃帝內經》也有不少論述,如《素問·移精變氣論》載:「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移精變氣」,就是精神內守,導引行氣,「祝由」,即通過語言開導,說明病因,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也屬於氣功范疇。令人矚目的是,《黃帝內經》不僅對氣功養生和氣功療法有許多經典性的闡釋,而且還談到什麼樣的人適宜作氣功醫生。《靈樞·官能篇》說:「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意思說,肢節緩和,筋骨柔順,心神和調的人,可以教授他導引行氣的醫術。
D. 五十分!煉氣士是什麼
煉氣士。古代的煉氣士不一定就是道士,但道士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細分為煉氣士,這些道士煉氣士和普通煉氣士一起構成了煉氣士這一修煉種群。他們有些類似於佛教徒中的苦行僧,餐風飲露,只求自身而不假借外丹之類的手段提高修為,煉的是「胸中五氣」而不是「金丹」;但是也有說他們都是內丹大家,這個我也搞不明白。至於這種說法的出處,我就說不清了,以前看書太多了,只留下印象了。
E. 在這個世界上有所謂的煉氣士.修真者.亦或是內家真氣存在嗎
氣功可能是真的,練氣功時間長了,你會感到或有或無的所謂「氣」的流動,存在
F.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煉氣士嗎
很含糊
一種是人們心理上的自我安慰
一種是引導人們棄惡從善的方法
一種是不斷追求挑戰自我的舉動吧
G. 相傳先秦有練氣士,那是干什麼的
不是「練氣」而是「煉氣」,所以我們首先得明白氣是什麼意思。
1.「氣」的概念在冷兵器時代一直是一個和養生、武功相關聯的名詞,它不是像現在所謂的氣功大師所吹噓的那樣,隔山打牛、意念控物那些聽起來很玄的東西,從先秦一直到晚清民國,「氣」的說法一直都是存在的。
那麼是怎樣的一種說法呢?
2. 首先我們得明白,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武器這樣群體殺傷性極高的裝備,所以古人多注重自身的強健和實力,從而在先秦便有陰陽家、墨家等推崇個人修行,而那些體魄很強、毅力十足的人則是有一種「氣」,用當下流行的話語來說是生物電強勁,從而無論在戰場還是生活中都能勝人一籌。
春秋戰國也正是士大夫混戰,爭霸的時期,那個時候尤為重視修煉個人的精神和體魄。
3. 由此產生了「煉氣」這一說,而那些崇尚這種生活方式的人便被稱之為「煉氣士」,後來道教將其玄幻化,說成是煉氣修仙,這當然有些拔高了。
不過別忘了,亞聖孟子也曾說道:「吾善養吾浩然正氣。」也就是說,在先秦,「氣」的概念是存在的,那麼煉氣士這種以修養身心來求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群也是應該存在的。
H. 先秦煉氣士 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嗎他們的結果如何
歷史上並沒有煉氣士,那隻是小說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