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财政题关于公共财政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
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社会公共需要界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那些是政府要做的,那些是政府不能做的,社会公共需要给一个定性的规定。财政运行中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越位,少于这个范围就是缺位。严格说来,个人的需要中包含个人私人需要与体现在个人身上的公共需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们被满足的手段不同。个人私人需要可以通过市场获得满足,公共需要则是市场不能提供的,只能从政府的提供中获得满足。
公共财政是以人为本的财政。公共财政的公共性首先是在肯定个人之间的平等权利的基础上的然后集中个人之间的共同需要,通过政府组织予以提供。公共财政尊重个人的平等权利,给个人以对等的公共服务。国外的转移支付以人为其中要考虑的基本因素确定支付额度,从而保障所有个人获得政府等量的服务。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体现在它的整体性上,它以全国财政为一个整体,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安排财政资金。对于财政资金的横向不公平和纵向不公平现象,在制度设计上设置相应的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对于贫困地区,中央还安排专门的补助资金。
公共财政是契约性的财政,它要求制定契约的各方遵守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按照卢梭的观点,国家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签订的有关双方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合约。契约强调签约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它在赋予政府管理人民的同时,也对人民赋予监督政府管理者的权利。
公共财政适用于财政的每一领域,不仅是财政收入领域、财政支出领域,而且还包括政府债务领域。首先,政府举债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为地方人民谋福利。尽管有时因债务使用不当,没有产生良好的效益,但其动机还是不能否认的。其次,政府举债要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借款人有借款的权利,更负有还款的义务。政府作为债务代理人有其相应的职责要求,特别是对债务直接决策的个人更是对债务归还负有一定的责任。最后,政府债务是一个整体。政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整体的事情。虽然政府之间存在公共事务的事权划分,但政府之间的事权仍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中央政府通过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维持整体债务权利与责任的均衡。地方政府只是政府的基层,地方政府的债务最终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
『贰』 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
一般公来共预算总收源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上划中央的税收部分。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税收收入地方分成部分+非税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主要包括增值、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40%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环保税;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主要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费以及其他收入。
(2)财政下的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中包含的上划中央税收部分,是指收入完成过程中,按比例分成上划中央部分,为中央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上解中央支出,是指地方按照体制政策上解中央的支出,属于上下级财政间转移支付。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土地出让收入,即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属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包含在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
『叁』 简述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公共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
『肆』 新时期下中国公共财政应该发挥哪些方面的功能
一是财政运行目标的公共性,即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组织国家财政活动的主要目标或基本出发点。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运行的基本取向,也是国家财政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边界或指导性原则。因为市场经济是由多元化市场主体、经济实体,或者说是由多元化投资者、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组成的竞争性社会。政府包括国家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就是面向全社会并为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便为全国不同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市场主体和经济实
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投资及生产经营的公共性基础条件,以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国家还应通过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或再分配,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促进全社会的公平分配,为社会公众福利的增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挥应有的职责和积极的作用。
二是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共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收入模式或财政收入来源,是以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为主体的,涉及的社会面比较有限,广大城乡居民几乎与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与税收无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收入,则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各市场主体、法人实体和城乡居民依法缴纳的各种税收,因此我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同过去相比较,显然就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公共性。既然广大纳税人是新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提供者,那么,国家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就理所当然了。与此相关联,国家财政支出的安排,也就主要集中于国家政权机构的运转、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和科教文卫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性支出方面。而且,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或发展时期,还应把满足这些公共支出需要的适应性程度或水平,作为组织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边界,以及衡量财政收支规模适当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是财政行为的规范性和法治性。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政权活动的物质或财力基础。从本质上说,财政职能是由国家职能、政府的事权范围所决定的。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各项事权则往往是通过立法程序来规定,通过相关的法律来加以明确界定的。因此,由国家职能特别是政府事权所决定的财政行为或财政活动,往往也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和公开性的特点。财政法规的制定不仅要通过一定的民意机构来确认,而且财政法规的实施也要接受相关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与制约。
由此可见,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既是转变政府和财政职能的客观需要及其有机组成部分,又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因此也是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wto规则相适应的一种必要的财政体制与制度创新。
『伍』 公共财政与财政有什么区别
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公共财政收入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5)财政下的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公共财政收入形式:
公共财政收入一般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三种形式。
税收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公债是政府在资金持有者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信用原则,有偿地获取公共收入的一种手段。相比于由法律预先规定的税收而言,政府可以根据公共收支的状况,更加灵活地确定是否需要发行公债来调节经济、平衡收支。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公共收费、罚没收入、特许权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与境内外机构和个人捐赠等多种形式。
『陆』 公共财政中一般公共服务具体是指哪些内容
"一般公共复服务"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制中的一个“类”级科目,其下包括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及相关机构事务、发展与改革事务、统计信息事务、财政事务等37个款级科目。
一般公共服务主要反映政府提供一般公共服务的支出。
『柒』 关于县级从吃饭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的思考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建设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既不是简单地强调服务态度的转变,即所谓“微笑服务”,也不仅仅是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而是强调这种对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按照公民的意愿提供的,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公民满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效率、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等无疑都是现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谋求合法性的政府必须倡扬的价值和目标。但现代政府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对其角色的基本设定,即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回应公众的要求。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府,如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基点。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应具备以下主要职能: 提供制度供给服务。作为秩序化的代表的政府,必须为人们和社会提供社会秩序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制度供给的内容非常多。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财产权制度、财政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服务型政府最好和最大的服务就是良好的制度供给。 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服务型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从公共性的角度出发,为解决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政策。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在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以后,其主要的服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 提供公共产品。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不能通过市场解决,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尽可能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让社会组织来提供,但是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 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的总称。实际上,它是解决政府如何提供制度供给,如何采取和制定公共政策以及如何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行政理念的指导下,在服务程序、态度、效率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而不是冷漠的官僚主义者。
三、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原则 分权原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遵循科学分权原则。首先是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合理分权,使权利科学定位并准确归位;其次是权力下放,科学分解职能,扩大地方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自主治理权;再次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使社会公众切实享有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权和管理权。 法治原则: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是有序的政府。政府要依法行政,无论是服务的政策、手段,还是服务的程序都要法治化。法治原则要求政府建立健全适合现代服务行政要求的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依法重构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 责任原则:服务就是履行责任。责任原则要求政府建立一套完整而有制约机制的服务行政责任体系,使社会公众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真正实行民主行政和责任行政。服务行政责任体系应当由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沮会等方面的责任制度构成。 效能原则:效能是效率、成绩、功能的统一体,效能最大化是现代管理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政府的服务功能,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不仅要追求可以量化的服务成效,更要追求能够使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服务功能。 竞争原则: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运作平台的,竞争型政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社会公众之间的竞争关系,要求还权于市场和社会公众,还利于民;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要求引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服务、推动并参与竞争,政府通过竞争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根据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公共服务职能的顾客导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要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
『捌』 中央财政支持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哪些
在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
『玖』 公共财政功能是什么
公共财政功能
公共财政的特点是:
(1)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
(2)公共财政是与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有内在联系的财政;
(3)公共财政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
(4)公共财政是面向全社会进行分配的财政。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的法治财政。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职能 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则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亦被称为“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
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即便有时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也会附带产生数额不等的收益,但其基本出发点或归宿仍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盈利。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
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会成员对于公共财政的运作便有强烈的监督意识,从而要求和决定着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预算、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
公共财政是按国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决策方式来划分的类型,与此相对应的应是“家计财政”和“计划财政”。
『拾』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财政发挥什么样地作用
范围太大,,我大致说一下
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公共服务必须均等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从公共性来看,公共财政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公共需要是社会每一个成员在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共同需要,是社会每一个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任何社会成员在享用公共需要的同时,不能排除其他社会成员同样享用公共需要。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因此社会成员都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公共需要。
从公平性看,所有社会成员和经济主体都平等地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无论是什么成分的经济主体,无论是社会成员是什么性别,从事什么职业,信仰什么宗教等,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所不同,但是,任何公民都应该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只要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国家的基础义务教育,不能因为他出生在贫困地区,或生活在贫困家庭,就失去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决不能让孩子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而失学。同样每一个社会成员也有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力。
从法治性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共财政同样具有法治性。社会公众和立法权利机构有权监督和制约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在法律的约束规范下进行,要公开化,透明化。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保障手段,社会公众得以真正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活动,确保其行为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同样所有的法律法规比如有关财税法规对社会主体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不同的社会集团、阶层、职业和经济成分不同而实行不同的财税政策。当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鼓励一些行业、企业的发展,采取一些财税优惠政策是必要的,但这些优惠政策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经济成分是一样的,而且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