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鞍山的名人算不算李白
沾点边吧,至少,李白到过马鞍山很多地方,也留下了不少诗篇。
附: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游踪遗迹一览表
牛渚·牛渚矶 在市区西南5公里滨江处 又称采石矶
姑孰·姑孰溪 在当涂县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当涂县城东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谢公山、谢家山
黄山·陵歊台 在当涂县城北2.5公里 又名黄江山、浮丘山
天门山 在当涂县西南15公里长江岸边 又称东、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庄区前杨桥南 又称枣子矶、人头矶
白壁山 在市区西南滨江三峰处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区慈湖镇西北2.5公里滨江处 又称慈姥矶、鼓吹山、猫子山
横山·石门 距当涂县城东南30公里 又称横望山、隐居山
白 山 在当涂县城东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龙 山 在当涂县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传为桓温宴游之处
灵墟山 在当涂县城东15公里 传为丁令威得道飞升之处
丹阳湖 在当涂县城东39公里 古为丹阳、石臼、固城湖
横 江 天门山下游转北横流之江段 又称楚江、西江
横江馆 在采石镇滨江津渡处 又称采石驿、皇华驿
化城寺 在当涂县城向化桥西礼暴风骤雨坊内 又名万寿寺
清风亭 唐在化城寺内,明移建谪仙楼后 现亭为粹然亭改建而成
谢公宅 在当涂青山南小市 为谢 筑宅
谢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顶 又称谢氏山亭
谢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谢公宅
谢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为谢 所筑
恒公井 在当涂白 山上 又名饮马泉,为桓温所筑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桥上 俗称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龙山、采石三处 今尚不能确指
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所作诗文一览表:
1 望天门山 开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怀古 开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开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天宝七年(748)
4 赠丹阳横山周处土惟长 天宝九年(750) 一作天宝六年(747)
5 白 辞三首 天宝九年(750) 一作开元十三年(725)
6 题东溪公幽居 天宝元年至九年
7 横江词六首 天宝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还后
8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天宝十三年(754)
9 当涂赵少炎粉图山水歌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十二年(753)
10 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天宝十三年(754)
12 陪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二年(743)
13 赠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 天宝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间作
15 姑孰十咏:姑孰溪、丹阳湖、谢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天门山 分别作于天宝后期至上元、定应年间(756—762) 从《十咏》中所写春山、夏莲、秋涧、凋柳看,并非一时之作
16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宝应元年(762)
17 春日独的二首 宝应元年(762) 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十三年(754)
20 览镜书怀 宝应元年(762)
21 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六年(744)
23 江上秋怀 宝应元年(762)
24 田园言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5 九日龙山饮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7 游谢氏山亭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8 古风其五十九恻惘泣路歧 宝应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临路歌 宝应元年(762)
30 笑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2 天门山铭 宝应十三年(754) 一作天宝后
33 化城寺大钟铭并序 天宝年间 有作天宝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 天宝十四年(755)
35 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当涂李宰君画赞 宝应元年(762)
『贰』 传说马鞍山大公圩差点成南京城
多少年来,大公圩地区一直流传着与明朝都城有关的各种传说。如:“大公圩有几道陡门,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门”、如“大公圩建都选址样土中渗草木灰"、如“刘伯温数山头选都址”,如“塘泥溅龙身、血洗邰朱村"、如“端午节门头插菖蒲和艾草避邪的风俗"等等,要想知道这些说法的详实情况,还得从朱元璋渡江至当涂说起。
公元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当涂,在当涂名士陶安的建议下力取集庆路(金陵)。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再经过12年的艰苦奋战,他终于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公元1368年正月称帝,为洪武元年,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议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临濠定都,当时刘伯温已经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后必杀功臣的过河拆桥之人,他不想让朱家王朝长久兴盛,极力劝说朱元璋放弃定都凤阳的计划,改南京为京师,作为都城。
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没有超过60年的短命王朝,因为南京是一个燕子窝形状,成不了大器,朝代不会长久。朱元璋从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里就不踏实,更有一个心病困扰着他。明皇城大内为填燕雀湖而成,地势下沉,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觉得南京非大明的万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着迁都。迁都往何处?有谋臣献策:南京以南200里处的大公圩,西靠青山为龙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刘裕重挫卢循的圣地护驾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环绕,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龙兴之地,而且会长久兴盛,可建都城。
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刘伯温前去大公圩考察地形,刘伯温领命后,登上大公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细数大公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却故意不数自己脚下的山峰,数来数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刘伯温回南京向朱元璋汇复命说大公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头,与皇上生日不合,非龙兴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执意要在大公圩修建都城。刘伯温又使一计,说大公圩周围环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质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公圩考察,取些土样带回。刘伯温则提前派人到大公圩悄悄放出风声,说大公圩若建都城,所有乡民将失去土地并无法生存。当地乡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样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刘伯温以大公圩土质过于松软无法修建城墙为由,再次反对在大公圩修建都城。
刘伯温在建都、迁都的事情上,每次都与朱元璋意见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说出。朱元璋决定亲自到大公圩进行考察,看大公圩到底是否适宜修建都城。
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带五十内廷亲兵从南京乘官船出发,初四至大公圩护驾墩码头。朱元璋命众人在船上待命,自己仅带一位将士着便装从护驾墩码头上岸微服私访。朱元璋漫步在繁华古镇的石板路上,眼里看到的简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图,心情非常愉快。主仆二人出了东关口,过了护驾墩桥,放眼东望,河水波光粼粼,杨柳夹岸青青。朱元璋边走边欣赏护驾墩的水乡风光,不知不觉已经东出古镇两里开外。经过一个村庄,村庄前面的河面更加开阔,有四五乡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捞塘泥。朱元璋手摇折扇沿河堤而行,兴致渐浓,他正准备与船上捞泥的乡民打招呼,不料从船上扔来一坨塘泥,溅得岸上主仆二人满身是泥。朱元璋的兴致立马荡然无存,因是微服私访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归。回来路过村口一户门前,户里一对老人看到主仆二人全身是泥,满头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门前柳树下休息,并赠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让二人脱下外套帮其浣洗,时值晌午,日头正烈,不一刻衣服就凉干了。喝茶休息时,看见老人门前堆放了一些从田埂和水边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诉两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见多识广,说门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节前插在门头上可避邪保平安,并反复叮嘱老人,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门头上插好。朱元璋走后,老人就在自家门头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户人家也学着老人在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当天夜里,五十个蒙面人悄悄潜进村庄,挨家挨户进行屠杀。第二天早上,只有门头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两户人家开了门,且全家人口平安。这两户一家姓邰,一家姓朱,这次劫难之后,这个村就改名为“邰朱村",并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谓“先有护驾墩,后有邰朱村。"端午节门头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习俗也从此在大公圩和江南地区传开和保留至今。
再说朱元璋来大公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适合建都城,哪知节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当地人大不敬,甚是恼怒。他回到南京后,从此不再提迁都大公圩之事。殊不知这仍是刘伯温使的计。五月初三那天,刘伯温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公圩的同时,就派人快马加鞭从陆上于当天赶到大公圩散布消息,说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公圩私访考察地形,并说要想不在大公圩建都城,乡民们必须对私访者捉弄一番,私访者必定向皇上汇报大公圩的坏话,只有这样,大公圩才不会被定为都城。所以才会出现“塘泥溅龙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剧。
洪武四年(公元1371),因迁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罢去刘伯温所有官职,赐告老还乡。此后20年间,朱元璋仍有迁都之意。后来,御史胡子祺又推荐以西安为都,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考察长安是否适合作为都城。然而,朱标到了长安发现时过境迁,关中地区已非汉唐时代之关中,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的经济中心,漕运艰难,长安只有战略优势,却无经济优势。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长安的计划。
从此以后,朱元璋彻底断了迁都的念头,但是南京风水问题仍困挠着他。于是他请当时最有名的风水大师廖均卿想办法改化南京的风水,廖均卿经过占卜,告诉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长久兴盛,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南京城的城门数和方位要与大公圩的陡门数和方位相同。二是只要大公圩不破,则大明江山不败。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朱元璋参照大公圩十三座陡门数和方位对南京城的城门进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现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几道陡门,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门"的说法。同年,朱元璋征调民夫35.9万人、石匠4900余人,对固城湖东的胥溪河道进行疏浚13.3公里,并在胥溪河上游修建东坝,以石闸启闭,既利通航,又可节制水流。次年,又征调民夫近万人,从石臼湖东北岸开凿胭脂河,贯连秦淮河。从此,水阳江水系之水经固城湖和石臼河后三处分流,东由胥溪河经太湖入东海,东北由胭脂河经秦淮河入长江,西由丹阳湖经姑溪河入长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风水的过程中,却无意中修建了堪与都江堰媲美的水阳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阳江下游诸圩永绝洪涝之害。大公圩也由此进入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死鬼朱棣迁都北京后,明王朝不再重视水阳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渐渐被淤塞,导致下江(太湖流域)洪灾时有发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两个甲子后的正德七年(公元1512),早已忘记了祖训的明王朝,以绝苏锡常地区水患为由,将胥溪河上的东坝筑高三丈,至此水阳江水系不复东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阳湖经大公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长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阳湖、姑溪河水位陡涨,大公圩因此水患不断,圩堤屡遭溃决,经济和文化长久衰退。
东坝的抬高,彻底切断了水阳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断了明王朝的龙脉。大明王朝气运也随着大公圩的屡次溃破而逐渐衰退。公元1644年,明王朝灭亡,正应了风水大师廖均卿当初的预言:“官圩始破时,大明过半世。”
『叁』 从南京西善桥到马鞍山翠林城怎么走
公交线路:地铁2号线 → 地铁3号线 → 666路,全程约33.0公里
1、从西善桥步行约970米,到达油坊桥站
2、乘坐地版铁2号线,经过权11站, 到达大行宫站
3、步行约220米,换乘地铁3号线
4、乘坐地铁3号线,经过8站, 到达柳洲东路站
5、步行约220米,到达柳洲东路总站西站
6、乘坐666路,经过5站, 到达江山路·大桥北路站(也可乘坐692路)
7、步行约720米,到达南京桥北汽车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