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分离创造原则

分离创造原则

发布时间:2021-08-12 16:20:36

A. 创造性培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
1.主体主导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为创造性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有“为创造性而教”的自觉性,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2.求异求优原则
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这是创造性教学的灵魂。
3.启发探索原则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践操作原则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事创造实践,在创造实践中学习创造技能,增长创造才干,发展创造兴趣,强化创造精神。
5.民主和谐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机诱导,不搞“一言堂”。
6.因材施教原则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
7.成功激励原则
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成功,高度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用适当的方式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成功,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追求成功创造的心理品质。
8.积极评价原则
努力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方面的创造性的闪光点,坚持表扬、鼓励。对不足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9.全体全面原则
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满腔热忱地善待后进生。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注意创造性智能因素的培养,还要注意创造性人格和品质的培养,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0.不悖伦理原则
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求异,但要注意伦理要求。

B. 分离和提纯的基本原则

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

把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叫提纯;将相互混在一起的不同物质彼此分开而得到相应组分的各纯净物叫分离。在解答物质分离提纯试题时,选择试剂和实验操作方法应遵循三个原则:

1.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即分离提纯后的物质应是纯净物,不能有其他物质混入其中。

2. 分离提纯后的物质状态不变。

3. 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即选择分离提纯方法应遵循先物理后化学,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

如果满意请点击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答题不易..祝你开心~(*^__^*) 嘻嘻……

C. 什么是职责分离原则

职责分离是指遵循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实现合理的组织分工。例如一个公司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记录工作,不应该由一个人担任。

所谓不相容职责是指企业里某些相互关联的职责,如果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就会增加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或者增加了发生差错或舞弊以后进行掩饰的可能性。通常对于以下一些不相容的职责必须进行分离:

1、某项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的职责与执行该项经济业务的职责必须进行分离。

2、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责与审核该项经济业务的职责必须进行分离。

3、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责与记录该项经济业务的职责必须进行分离。

4、保管某项资产的职责与记录该项资产的职责必须进行分离。

5、保管某项资产的职责与清查该项资产的职责必须进行分离。

6、记录总账的职责与记录明细账、日记账的职责必须进行分离。

(3)分离创造原则扩展阅读:

职责分工:

首先是会计电算化使用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职责相分离(业务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其次是财务部门电算化岗位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例如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其岗位设置一般为会计主管、出纳、稽核、会计核算各岗等基本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信息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成本核算工作,资产管理人员负责工程及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人员负责资金的筹集,预算管理人员负责各项资金预算、成本预算以及工程预决算等。

会计主管人员负责各项经济业务的合规、合法性审核,出纳人员负责资金的结算,以上各岗位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在实行电算化后,各项职能分工均按照会计制度相关规定进行,有电算主管或系统管理员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对上述电算岗位设置相应的功能权限、账套权限、操作时间权限等。

在功能权限设置上负责审核人员,不赋予制证权限,不兼任出纳工作,对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负责。制证人员赋予审核权限,出纳人员不赋予除固定资产管理之外的其他工作,电算主管和系统管理员负责日常监督、系统安全运行、数据安全以及协调各工作人员关系等。

会计档案人员负责数据光盘、系统光盘及各类纸制资料的保管工作,但系统光盘和数据光盘应分开保管。

D. 利用分离原理创新出的产品

离原理是把某一创新对象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离散,
使主要问题从复杂现象中暴露出
来,从而理清创造者的思路,便于抓住主要矛盾。
分离原理在发明创新过程中,提倡将事物
打破并分解,
它鼓励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
冲破事物原有面貌的限制,
将研究对象予以分
离,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产品。如隐形眼镜是眼镜架和镜片分离后的新产品。

E. 有关价值创造的原则包括哪些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含义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2)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1)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2)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1)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
(1)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2)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发展性原则
(1)含义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F. 主多分离的分离原则

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承受能力,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稳定。这项工作是一项新的改革措施,改革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职工切身利益,还涉及企业产权变动、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处理等一系列重点问题和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操作中如果政策把握不准,工作不细致,容易引发不稳定。因此,在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是实施改制分流要与企业的结构调整、改制重组和作强主业相结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的优化。这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多年来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提出来的。各企业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以上原则,注意统筹规划,把主辅分离与企业的结构调整、改制重组和做强主业结合起来。
三是实施改制分流要依法进行,规范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企业在操作中要特别注意规范工作程序,依法规范操作。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必须依法进行,按规定的管理权限和程序报批。要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强调改制分流方案要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职工安置方案需要经过改制企业职代会批准。
操作中的基本原则有:
①坚持有利于集团化建设的原则。
②坚持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原则。
③坚持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原则。
④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⑤坚持一企一策、因地因企制宜的原则。
⑥坚持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与维护稳定、加快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
⑦坚持依法进行、规范操作的原则。

G. 岗位分离原则

岗位设计要遵循的三个原则:专业分工原则、协调费用最小原则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专业分工原则追求深度知识与市场经验的积累,在此原则下的岗位设置是对组织细分的过程,岗位成为组织中工作内容自成体系、职责独立的最小业务单元。关于组织细分,目前有流程优先与职能优先两种争论。笔者倾向于前者,因为一级流程可以定义为企业的盈利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流程分解或模块化,部门是一级流程分解的结果,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具有一定使命的独立环节,而岗位是对部门,即一级流程分解下某一个模块的再分解。因此,在专业分工原则下,部门岗位设计的第一步骤为工作内容细分,其表现形式为岗位最小化。 协调费用最小原则是为减少不同职位间的协调,降低运作成本。其在岗位设计方面的应用通过工作关系分析和工作定量分析的步骤来实现。进行工作关系分析而非工作定量分析,是为一人多岗做准备,其适用于公司发展较快,岗位工作量及职责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在这种不确定下,岗位不适宜合并,而可由工作内容具有相关性的岗位兼任。进行工作定量分析,则是在工作量不饱满的情况下,对职能细分或流程被分割的岗位予以合并。其应用结果为撤岗和并岗。工作关系分析是对最小业务活动之间的工作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适用的优化组合方案。从而通过对工作岗位、部门的相关性分析,使组织发挥系统和平衡的功能,达到分工合理、简洁高效和工作畅顺。而随着公司各项工作的稳定开展,结合对各岗位工作的定量分析,可以对于工作量不足于80%的岗位,及时进行撤岗、并岗,保证每一个岗位的负荷,使所有工作尽可能集中,并降低人工成本。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古埃及时已在记录官、出纳官和监督官之间建立起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是一人不能完全支配账户,另一个人也不能独立地加以控制的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基于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的岗位设置需要在岗位间进行明确的职责权限划分,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等工作步骤必须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 在企业组织整体规划下应实现岗位的明确分工,又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使各岗位职责明确又能上下左右之间同步协调,以发挥最大的企业效能。

H. 发明创造的原则是什么

发明创造的原则主要有遵循科学原则、市场评价原则、相对最优原则、机理简单原则、构思独特原则和不轻易否定原则等。

(1)遵循科学原则。遵循科学原则是指发明创造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为实践所证明的原则。

(2)市场评价原则。市场评价原则是指发明创造的产品通常是可以批量造出来的,这并不意味着成功,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实用性,并为市场所认可的原则。爱迪生说:“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能销售出去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就是成功。”

(3)相对最优原则。相对最优原则是指将新发明创造的产品与那些能解决同样问题的全部产品相比较,看是否更具优越性的原则。

(4)机理简单原则。机理简单原则是指发明创造的产品其构造越复杂,生产成本将越高,而发明产品机理越简单,则生产成本越低的原则。

(5)构思独特原则。构思独特原则是指成功的发明创造往往要求出奇制胜,使产品具有奇特的构思,使发明创造越具有突出效果的原则。

(6)不轻易否定原则。不轻易否定原则是指对任何不成功的发明创造不应轻易作出否定意见的原则。因为,发明创造并不会一蹴而就的,它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才能逐步完善。

市场领先的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创新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时代呼唤创新,企业需要创新。

I. 物质分离和提纯原理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一、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

把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叫提纯;将相互混在一起的不同物质彼此分开而得到相应组分的各纯净物叫分离。在解答物质分离提纯试题时,选择试剂和实验操作方法应遵循三个原则:

1.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即分离提纯后的物质应是纯净物,不能有其他物质混入其中。

2. 分离提纯后的物质状态不变。

3. 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即选择分离提纯方法应遵循先物理后化学,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

二、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思路

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思路是根据分离提纯物的性质和状态来定的。具体如下:

1. 分离提纯物是固体(从简单到复杂方法) :加热(灼烧、升华、热分解) ,溶解,过滤(洗涤沉淀) ,蒸发,结晶(重结晶) ,电精炼。

2. 分离提纯物是液体(从简单到复杂方法) :分液,萃取,蒸馏。

3. 分离提纯物是胶体:盐析或渗析。

4. 分离提纯物是气体:洗气。
说明:
(1) 蒸发与结晶
蒸发与结晶方法都可以将溶液中溶质以固体形式析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溶质的性质和溶质的溶解度。

①溶质的溶解度:蒸发一方面由于溶剂的减少,析出溶质,另一方面由于溶液温度的升高再溶解溶质,要使蒸发过程析出较多固体溶质,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应变化不大或减少,所以将溶液蒸发提纯出的固体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或减少的物质。结晶(一般指降温结晶) 要析出较多的固体,溶质的溶解
度随着温度升高增加很快,这样才有可能从不饱和的热溶液降到低温时,析出固体,故将溶液降温结晶提纯出的固体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加很快的物质。例如NaCl 和NaOH 混合溶液,如果将混合溶液蒸发一段时间,析出的
固体是NaCl ,母液中是NaOH 和少量NaCl 。如果将混合溶液降温,使溶质以晶体析出,则析出的固体是NaOH ,母液中是NaCl 和少量NaOH。

②溶质的性质: 蒸发过程,溶液的温度升高,溶液中溶质可能要发生反应变质,下列二种情况不能用蒸发方法,应选择结晶方法。
其一:溶质在受热时易分解。
如AgNO3 、Ca (HCO3) 2 、KMnO4 等,当然,
若能使水的蒸发温度低于溶质的分解温度,还可以用蒸发方法的,像NaHCO3 溶液在低温低压下蒸干,得到的是固体NaHCO3 。
其二: 盐水解产物中有挥发性的酸生成的。
如FeCl3 、AlCl3 、Cu (NO3) 2 等溶液,在蒸发时,因HCl 、HNO3 的挥发,促进了盐的水解,最后得到的固体是水解产物的分解产物Fe2O3 、Al2O3 、CuO。像Al2 ( SO4 ) 3 、NaAlO2 、Na2CO3等盐溶液,虽然也发生水解,产物中Al (OH) 3 、H2SO4 、NaHCO3 、NaOH 都不是挥发性物质,在蒸发时,抑制了盐的水解,最后得到的是溶质不变的固体。

(2) 萃取与蒸馏
萃取与蒸馏是用于互溶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如果在互溶液体中加入一种试剂(萃取剂,通常是水或物质的水溶液) 能将其转化为不互溶分层的液体,就用萃取法;如果 不能将其转化为不互溶分层的液体,那就用蒸馏法。为了能更好地分离和提纯,往往在蒸馏之前加入一种试剂,使其中一些物质转化为非
挥发性的盐

三、例题解析

例1. 现有SiO2 、NH4Cl 、ZnSO4 固体混合物,欲将它们分离,写出实验方案和操作名称。
解析:因为分离的对象是固体混合物,应按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方法考虑分离。
先加热,NH4Cl 分解生成HCl 和NH3 脱离固体,后气体又在容器上化合成NH4Cl 。留下的固体用水溶解后过滤,再经洗涤干燥得固体SiO2 ,最后将余下溶液蒸发即可达到分离目的。
分离方案为:

例2. 请设计分离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混合物的实验方案。
解析: 分离对象是三种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应按分液、萃取、蒸馏方法考虑分离方案。
因三种液体互溶,不能直接用分液方法,考虑到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乙醇在水中溶解度大于在乙酸乙酯中溶解度,乙酸在乙酸乙酯中溶解度大于在水中溶解度,故加入饱和Na2CO3 溶液萃取剂,就可将其转化为两层上下不互溶的
液体,分离出乙酸乙酯;留下的是乙酸钠和乙醇的混合水溶液,因不能再将其分层,采用蒸馏法分出低沸点的乙醇,最后在留下的混合液
中加入浓H2SO4 ,然后再蒸馏分出乙酸。分离方案为:

虽然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与以前的“3+ 2”考试试题相比,已有较大的区别,但对于能力的考查和要求依然是相同的。下面就高考复习中如何提高化学科学科能力的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思维能力的实质是提高思维素质。
化学科的思维素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1. 将化学知识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和有序贮存,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学生要做到:第一,狠抓双基,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第二,对于重点、具有共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理、有序贮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从题目中观察到熟悉的内容,与自己贮存的知识产生共鸣,找到应答的关
键。

J. 组织分离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酶是蛋白质,因此一般蛋白质的分离原则都应该遵行。但酶作为特殊的蛋白质,最重要的原则是一定在纯化过程中保持酶的活性,所以纯化过程中一般要注意保持低温、缓冲液配方避免酶的抑制。每个步骤都要检测酶活性,一方面直观了解纯化的回收率,另一方面可以计算酶的纯度。
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一般根据酶的分子量、等电点、疏水性等生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沉淀、盐析、层析方法,其中亲和层析可以应用可逆性底物作为配基或特异性抗体,制备亲和层析胶。

阅读全文

与分离创造原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