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车轮舟发明于

车轮舟发明于

发布时间:2021-08-12 14:27:21

❶ 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历史贡献

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55年于广州东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只陶质船模,首有碇,尾有舵。在东汉刘熙的科技著作《释名.释船》中有关于舵及其作用和操作部位的论述。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即发明和使用船尾舵的史实,比外国早了近1 000年。
晋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于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曾造八槽舰。这被认为是用水密舱壁将船体分隔成为8个水密舱的舰船。中国发明的水密舱壁,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已经普遍使用,已为多艘被发掘的唐代古船所证实。
车轮舟是将推进工具的桨转化为轮桨。连续转动桨轮,则桨叶不断划水,不仅可以连续推进,而且可避免手力划桨时造成的虚功。在同一根转轴上可因船宽的大小安装很多踏脚板,由很多人同时踏之,可提高车轮舟的推进效能和船速。车轮舟进退自如,这就提高了船的机动性,对战船尤为重要。中国发明的车轮舟最早出现在公元5世纪的晋代。晋将刘裕在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卢循以后就大举进攻建都长安的后秦。《资治通鉴》记有: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晋将“王镇恶率水军自(黄)河入渭以趋长安,……镇恶溯渭而上,乘蒙冲小舰,行船者皆在舰内,秦人见舰进而无行船者,皆惊以为神”。自此之后在中国的文献上不断有车轮舟出现。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不仅在数学、天文学领域卓有建树,又曾造施机自运的千里船。《南齐书.祖冲之传》记有:“及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
唐曹王李皋(公元733—792年)对车轮舟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旧唐书》载: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帆席,所造省而久固”。到了宋代,我国的车轮舟(车船)进入了大发展时代。宋代将车船列入水军的编制并有相当的规模。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钟相、杨么起义叛宋,因获船匠高宣之助,大造车船。杨么造名为“和州载”的24车大楼船。“两月之间,水寨大小车楼船十余制样,势益雄壮”。“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军迎之辄碎”。据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所记,南宋的官军也仿效起义军而大造车轮战船:“官军战船亦效贼车船而增大,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飞以步兵平贼。至(金主)完颜亮入寇,车船犹在颇有功云。”这里说的正是南宋以赴长江犒师的文官虞允文代替主帅,用仅有的1.8万人的兵力,以车船队,在长江一线,抗击40万金兵并击败金主完颜亮的长江抗金“采石之战”,时为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一月。
大量的文献证明,中国发明和使用车船,由晋而南北朝,继之由唐而宋。到了宋代,官军将车船列于水师的编制;农民起义军在洞庭湖上也大造车轮战船,使官军难以招架,迫使官军也极力效仿;最后,车船队在长江沿线抗击金兵大举进攻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在欧洲,车轮船的第一次试验,是于公元1543年在巴塞罗那进行的。在中国已大规模发展车船并编成水军时,尚较欧洲的第一次试验早了约400年。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起源甚早。公元前4世纪~3世纪出现的司南,只限于在陆地上应用。北宋曾公亮成书于1041年的《武经总要》,所记指南鱼则接近于能在车、船上应用。沈括成书于1085年的《梦溪笔谈》,记有装置指南磁针的4种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缕悬。沈括推举缕悬为最善,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法。指南鱼和指南针水浮法的出现,为指南针在海船上的应用奠定基础。在12世纪之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指南针导航。成书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萍洲可谈》和成书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都对指南浮针的应用作了具体、细致的报导。常常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的英国物理学家弗.培根爵士在17世纪初对中国人发表了这样热情洋溢的颂辞:“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项发明关系到学习,第二项发明关系到战争,第三项发明关系到航海。这三个领域内的变化将引起其它领域内的无数新发现。不管什么帝国,什么宗教,什么星座或人类的任何影响都不会象发明这些东西来得巨大”〔1〕。
中国所发明的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全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活动。现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运输船舶和战舰,几乎都无例外地使用水密舱壁和尾舵,都还使用罗盘针。车轮舟推动了蒸汽机船的发展,推动船舶前进的大桨轮成为机动船舶的象征,从而出现了“轮船”的名称。尽管现今早已不再使用桨轮了,但轮船的“轮”字仍被沿用。美国科技史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在1986年曾出版《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2〕,概述“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他在“西方受惠于中国”的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

http://bbs.81tech.com/dispbbs.asp?boardid=157&id=34784&star=1&page=2

❷ 车轮舟是谁发明的

南北朝《南齐书·祖冲之传》记祖冲之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里”。宋朝祝翌《猗觉寮杂记》说:祖冲之千里船“不因风水,施机自运”,即车轮舟。《旧唐书·李皋传》记载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南宋初年,洞庭湖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军对车船又有创新。宋《金陀续编》及《中兴小记》载,钟、杨起义军的车船自2轮发展到8轮,“往来极为快利,船两边有护板车,不见其车,但见船行如龙”;最大的有20轮的“大德山”,24轮的“和州载”,可载士卒千余人。车船车船还设有水战利器“拍竿”。陆游《老学庵笔记》称宋代最大车船长三十六丈,阔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而轮桨数不评。清《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有4轮桨的车轮船图,说:“长四丈二尺,阔一丈三尺,外虚边框各一尺,空内安四轮,轮头入水约一尺”。车船由桨楫的间歇推进方式,跨进到桨轮运转的连续推动方式,在造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❸ 古代中国农业科学体系什么时候形成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对古代农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业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

从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一阶段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又一个重要的时期。秦汉时期,秦统一了全国,文字度量衡的统一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汉承秦制,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全国的统一,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而且还能集中人力、物力,从而更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各对峙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实用科学的发展。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3)车轮舟发明于扩展阅读:

农具的改进:隋唐时期,已经使用牛牵引的铁犁,唐代已经普遍的使用灌溉工具,马均的龙骨水车得到推广。

农书的出现

隋唐时期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宋代的《陈旉农书》是我国最早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一部小型的综合性农书。

元代的《王祯农书》。

宋代的《陈旉农书》是一部关于南方水稻栽种技术的专著,元代的《王祯农书》是对农业机械的发展作了生动的描述。宋元时期各种植物谱录纷纷出现,如《桔录》、《荔枝谱》、《菊谱》等,出现了有关甲克类、鸟类和鱼类的专题论文。

在技术方面,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得到空前发展,农业技术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农具的改进上,隋唐时期,南方耕地广泛使用牛牵引的铁犁,水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

❹ 中国古代为什么不用钢铁造船

船舶是人类征服海洋、江河的工具,海洋文化当以船舶为载体,没有船舶,海洋文化则失去了灵性。因此,造船技术的发展,往往构成海洋文化发展的标尺。《中造船史》揭示,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古造船技术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多桅多帆、平衡舵、披水板、减摇龙骨等都是中国首创。尤其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更可称为中国造船史上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根据席龙飞教授的考证,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发明和使用了船尾舵,比西方早了约一千年。水密舱壁至少在公元410年晋
代已出现,1258年马可·波罗曾将这一技术传入欧洲但当时未引起重视。欧洲迟至18世纪才逐步将这一重要技术应用于航海。车轮舟从晋代至南朝,直至唐宋时期均有使用和推广,西方却直到蒸汽机应用于船上时,才开始使用桨轮。12世纪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
针导航,对世界航海史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除桨轮外,其他三项重要发明至今仍在使用。这一切说明,历史上在航海技术领域,西方也确曾“受惠于中国”。
尽管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经深刻地影响过西方,换言之,在西方近代文明的辉煌中,可以看到东方古老文明的影子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随着西方夹板帆船和飞剪式帆船的东航,特别是产业革命之后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产生,西方的造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西方冲击影响东方的历史过程由此拉开了序幕。因此,我们确实有必要走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孰强孰弱的简单化、公式化理论误区,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互动的意义上,重新审视长达百年的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这也是《中国造船史》给我们的重要历史启迪之一。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中国造船史》在总体结构上,近现代造船史的内容似乎太过于简略,许多细节没有涉及到。对有些问题的讨论还可更深入、全面一些。例如,对明清时中国造船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作者主要归因于重农抑商、实行海禁等政策因素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封闭性等制度性因素。这些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深入一步思考,这同中国人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呢?是否还存在某种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之外的科学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呢?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
长达44丈,宽约10余丈,舵杆长11米多,挂帆12张,无论就造船技术还是航海技术都达到了古代的世界巅峰。但为什么就跨不出最后的一步,直接过渡到近代西方的铁壳船和蒸汽动力轮船的水平呢?这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满足于天然材料,不
创造人工材料;满足于自然动力,不去创造人为动力这些思维方式的内在局限有关呢?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革命的关键,便在于以机械力代替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力,以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从而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明清以来中国科技进步逐渐
落后于西方,其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更应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❺ 轮船是中国人发明的吗

在当代,轮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追溯其历史,我们会发现,轮船的发明与中国人有着很大的关系。最早的船称为车船,车船又称作车轮舟,其前身是南朝的祖冲之制成的千里船。这种船不受流向、风向的限制,内部没有机关,可以自己运行,日行50多里。千里船的推动工具在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述,有的学者根据当时机械学的发展情况分析,它可能是由人力踏动木叶轮而前进。但从此以后,史书上再也没有出现车轮舟的记载,可见千里船在后来并没有被广泛应用。唐朝德宗时,江南道节度使洪州刺史李皋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战舰,史书上关于车船最早的明确记载里写道,这种战舰两侧分别装置一个轮桨,士兵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舰前进,能取得与挂帆船一样的速度。宋朝时车船才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北宋李纲根据李皋的遗制,造战舰数十艘,上下三层,装置车轮,用脚踩踏前进。车船作为水军的新型战舰列人编制的时代是南宋。 公元1131年,鼎州(今湖南常德)知州程昌寓命令南宋造船厂工匠高宣打造了8艘车船 来镇压杨么起义。这种车船用人力踏车行驶,船旁设置车板,速度很快,却不见船桨,被人们叹为神奇。交战中,俘获了造船工匠高宣并夺了车船8艘。高宣又在起义军中对 车船进行了改造。他在两个月内为杨幺的起义军建造了大小船十多种、数百只,其中“和州载”号有24个轮子,“大德山”号有32个轮子,其上层还有三层建筑,高达10丈 以上,可以载1000名士兵,前、后、左、右都装有拍竿。这种车船在和南宋战舰交锋中 以轮击水,行驶如飞,官军的船只迎上去就被拍竿击碎,起义军在几百只官船中如人无 人之境,擂鼓呐喊,踏车回旋,横冲乱撞,常军闻风丧胆。从此,杨么的起义军声威大 震。由此可见,车船在杨幺起义军的作战中发挥了相当大的威力。1179年,在江西出现了一种被当地人称夫马船的新的车船,船上装有女墙、轮桨,可以拆卸。平时可以作为渡船运送物资,战时可以改装成战船用来作战。1183年,陈镗 建造了多达90轮的车船,从而使其航行速度更快。但是车船作为民间船只,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虽然如同许多专家说的那样,车船的发明给当今轮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显 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才能,但它只能算作轮船的始祖,因为外国人发明轮船不是受中国古代车船的启发的,两者的动力来源本身就不一样,一个是依靠人力,一个是依靠蒸汽动力。

阅读全文

与车轮舟发明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