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试是谁发明的
孔子发明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孔子测验学生的方法,"举一隅"就是出题测验,"以三隅反"就是回答,答不出来表示不用功,就不再教了.可见得孔子当时的考试制度很严格啊!ss
2. 考试是谁发明的
考试就是对一个人抄的测试,不是吗?生活中到处可见测试。当一个人想要知道某件事,想考察某个人时,就想尽办法测试 所以啊 ,当老师想知道你的学习状况或者是自己的教学成果时,就开始了考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古代老师的提问和叫学生背诵就是一种测试。 后来就形成了一种固定 的测试,就是考试。 如今的考试就是指试卷,其实每一节课老师的提问都是考试。 所以我认为考试是很早很早的,是随着最初最早的教育开始的。并不是武则天。我觉得最初的老师应该是父母,监考老师也是父母。
3. 考试是谁发明的
隋代开创科举考试制度
隋朝建立之初,也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由于这种选官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隋文帝很快废除了这种制度,把选官任人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的吏部。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命各州每年向朝廷荐举三人做官。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可见这时隋朝已经摆脱了九品中正制的旧路子,开始向科举取士的新路子过渡。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并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意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
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科举考试,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科举考试取士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所谓声名德望已不再是主要的依据了。
4. 考试是谁发明的
试是人类社会步入强制性脑体分工阶段的产物。约公元前2000年,中土治以"考"、"察"、"比"、"试"等"实践"方式选拔人才。汉文帝用"对策"选" 贤良方正",成为考试之滥觞。随之,董仲舒首创了"考试"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考试制度以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由"进士科"取代"察举科"为标 志。十六世纪,中国考试制度传至西方,十九世纪,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二十世纪以来,考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广泛的应用.
5. 谁发明了考试
谁发明了考试不可考证,但发祥于中国。
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1910年出版的《大英网络全书》第11版“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
《大英网络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5)考试是谁发明的在中国扩展阅读: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考功名篇》。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
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考试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
6. 考试是谁发明的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为参加“贤良方正科”的士子出题考试。试题共分四个题目(策版目):朕之权不察、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 这次考试也被认为我国取士考试的开端,汉文帝出的这四道题目自然也被认作我国最早的考试作文题了。 这道题当时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题”。皇帝用策题考试,就是“策问”。应试士子针对策题提出的问题,一目一目地在竹简上写出答案——策文,这就是“对策”。参加这次对策的有100多人,颖川郡(河南禹县)人晁错获得第一,从太子家令进而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公后来协助景帝削藩成功,奠定大汉之基业。 明磊曰:余观之,此次作文联系实际,关注国计民生,让士人随意褒贬君主时政,彰显汉文帝虚怀若谷、求贤若渴、安邦定国之襟怀。呜呼!今之衮衮诸公为政有此自信大度乎?皆尸位素餐者流!党国之政,拒民千里,反不及汉文之事,悲矣哉
7. 是谁发明的考试
史书记载,石勒建立抄后赵政权之后,在他治下的各个州郡新设了一个官职,这就是学官——专门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这里小编插一句,这个学官虽然代表了政府对地方教育的重视和扶持,但是没有相应健全的教师力量,较后世来说还比较原始。设了学官之后,石勒又令地方建立学校。史载“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