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时的“燕乐”最初是在什么场合中演奏的
燕,也通“宴”,所以燕乐就是“宴乐”,是古代达官贵人们的宴会上所奏之乐,而且这种宴会一般是私性的,即非正式的有关朝廷典章礼仪,所以一般都重官能之娱,而少教化意味。同在祭祀、典章等正式场合所奏的代表一定等级、威严的雅乐正好相反。燕乐是六朝淸商乐在结合了西域胡乐之后而形成的,在隋唐时兴盛,随燕乐而来带来了文学样式的发展,现在一般认为词的起源的音乐源头就是燕乐。
㈡ 燕乐是什么
在中书礼部内,设有仪凤司和教坊司,则属于“燕乐”系统。
到了中统初年,元代宫廷设立了仪凤司和教坊司两个机构,此后仪凤司和教坊司人员和结构不断调整。教坊司“掌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五百户”。
元朝宫廷“宴乐之器”有笙、琵琶、筝、胡琴、方响、龙笛、头管、笙、箜篌、云傲、箫、戏竹、鼓、杖鼓、札鼓、和鼓、蓁、羌笛、拍板、水盏等。
这些“宴乐之器”与“雅乐”的乐器有很大区别。仪凤司和教坊司乐工演奏的乐曲与大乐署“雅乐”系统有所不同。
㈢ 是谁箜篌又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箜篌 ( kōnghóu)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㈣ 燕乐起源于哪个朝代
燕乐又称为宴乐或宴乐,是指在宫廷宴会所用的音乐。
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周代已有所谓广义的“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
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㈤ 古时的“燕乐”最初是在什么场合中演奏的 [历史话题]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乐”就是宴会时演奏的音乐。 唐代把当时的音乐分做三类: 1.雅乐——是汉、魏以前的古乐。 2.清乐——是“清商乐”的简称,大部分是汉、魏、六朝以来的“街陌谣讴”。 3.燕乐——主要成分是周、隋以来西北各民族的音乐。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乐”就是宴会时演奏的音乐。汉、魏以前的 雅乐,在唐代已经不中听了。清乐当时盛行于长江上下游(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里 所载的相和歌《江南可采莲》等曲就是)。在生产力长期停滞和由封建生产关系所规定 的农村文化生活长久僵化着的时代里,民间的音乐和乐器制作只能有单调和舒缓的节奏 旋律,既没有战国以前农民生产力从领主制度之下初获解放时的繁促淫滥的情致,也不 能和奔放热烈的新兴游牧民族的音乐相比。这种音乐是不能满足于六朝以来迅速发展的 商品都市的要求的,所以在西北各民族的音乐大量输入的时候它就相形见绌,逐渐衰颓 。唐代的国际交通和商业都市都比前代发达。统治阶级和市民都要求吸收外来文化以丰 富自己的生活,于是衣着、居住、绘画、音乐般般“胡”化,燕乐就是以这大量输入的 “胡”乐为主要成分的新乐(它里面自然也包含有许多民间固有的清商乐的成分)。它 的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律变化繁多,在当时是进步的音乐,所以它一 进中国,便在中国音乐史上划成为一个新时期。我们看白居易、元缜诸人许多咏琵琶的 诗篇,便可见这种音乐在艺术上的造就和感染力的巨大。由于市民要求有适合于他们生 活需要的文化享受,由于外来乐调的流行影响民间小调和文人诗歌,词就在这社会环境 中产生流行了。它是“胡夷里巷”乐曲的混合物(“胡夷里巷”是《旧唐书·音乐志》 中语),它把我国诗歌提高到另一新阶段。
㈥ “燕乐”的定义是什么
远在北魏北周时期,西域音乐已陆续地由印度、中亚细亚经新疆、甘肃传入中原一带。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国际交通贸易的畅通发达,文化交流的广泛频繁和商业都市的繁荣兴盛,这种“胡乐”更大量传入并普遍流行起来。
“燕乐”就是以这种大量传入的胡乐为主体的新乐,其中包含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成分。燕乐是中外音乐交融结合而成的一种新音乐。
词所配合的新兴音乐主要指的就是燕乐。燕乐的主要乐器是琵琶。琵琶是一种弦乐器,共有28调,繁复多变化,在音律上有很大发展,可以用它来创制出无数动人美听的新鲜乐曲。
燕乐在社会上风行一时,对文人诗歌和民间乐曲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词的产生和创作,其大部分就是为配合这种流行的新乐的曲调。配合燕乐曲调填制长短句的歌词,在唐代是比较晚出现的。
古书
㈦ 燕乐指的是什么
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亦称“宴乐”。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
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㈧ 燕乐的起源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
㈨ ABCDEFG,是谁发明的.
音乐是用乐谱来记录的,记录音乐曲谱的方法即记谱法。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乐谱大体上可分为两类:文字乐谱和符号乐谱。
在我国古代(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曾用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里祭宴的音乐(雅乐)。前者借用了我国十二律(即一个八度之内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名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来记谱。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音阶的音名(宫、商、角、徵、羽)来记谱,西周时期已较为流行。在我国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谱。以“口”、“○”及“半”三种谱字记述作投壶游戏时两种鼓的演奏谱。这当是最早的谱式记载。《汉书?艺文志》中有“声曲折”与歌和歌诗相配合的记载。据推断,这些“声曲折”当是歌或歌诗演唱时的曲谱。
我国民间曾常用多种字谱记录音乐。如减字谱、宴乐半字谱、锣鼓经和二四谱等。南北朝时南朝梁代丘明(公元493—590)所传琴曲《碣石调幽兰》中用文字记述了弹琴手法,说明文字谱仍为隋唐间琴人通用的谱式。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体方式是用减笔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如“”,上面的“大九”指大指和九徽(琴的外侧有十三个圆点叫做徽,标志泛音音位的位置),“勹”指中指弹奏技法“勾”的简化,“六”指第六根弦。此“字”总意是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中指勾六弦。因为标明指法,也叫“指法谱”,到南宋时逐渐定型并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得以整理而传于后世。宴乐半字谱即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
源于唐代可能是管乐器演奏指法标记的“燕乐半字谱”(最早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大人曲谱》),后经宋代的俗字谱,到明清基本定型并广泛使用。但因流传地区和时间的不同,其记法、唱名等略有出入。公尺谱中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为唱名,相当于sol、la、si、do、re、mi、fa、sol、la、si ,高八度加偏旁“亻”、如“ 上、 尺、亿 ……”;低八度每字末尾加折尾(合字除外)。如“凡、工、上 ……”。谱字有正、草两种书体,传统书写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节奏(板眼)符号标在工尺字的右边,强拍(头板)符号为“、”或“×”,弱拍(眼、中眼)符号为“。”,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工尺谱对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记谱或演唱。但由于记法太复杂、繁琐,以致我国古代有些宝贵的音乐遗产有的失真、有的失传。这些记谱法也正日渐被人们所遗忘。
在世界记谱法的发展中,古希腊时已使用了希腊字母指示的简单记谱法。中世纪音乐理论家胡克巴尔德(约840—930),以ABCDEFG作为音阶各音,但以A代表今天的C音(唱名序列的do音),此举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稍后,奥多神父(约879—943)依照古希腊的理论,将A代表唱名系列中的la音,此举得到人们的首肯并沿用至今。后来,在法国的意大利僧侣圭多?达莱佐(约991—1033)又加以发展。他用重复A至G七个字母,大写代表低音,小写代表高音,重复的小写字母(aa bb……gg)代表更高的音,形成了字母组。我们现在所用的音名大体起源于此。
公元9世纪,出现了一种以“点”、“钩”、“划”表示音的大概趋向和高低的记谱法。这种符号叫“纽姆”。先是记在一条线上,表示f音,根据符号落在线的上下就有了一个大概的音高标准。后来又加了一条c线。到了十一世纪,圭多?达莱佐把线加到四根,音域为八度左右,使音高记谱更准确。以后由于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现了六线、七线谱,甚至十一线谱。直到十六世纪,欧洲各国统一了五线谱,改变了横线太多所引起的复杂局面,过高或过低的音用加线来表示。以后又出现了适应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谱表和记录多种乐器曲谱的大谱表、总谱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线谱之上的。为了纪念五线谱的发明与诞生,人们把圭多?达莱佐称为“五线谱之父”。与其它记谱法相比,五线谱具备着难以替代的优点:它的音高形象感强,容易区分高低音;和声立体感强,能同时记录诸多声部及和弦;可记录音调复杂、声部繁多的大型音乐作品;旋律线条清晰,记谱科学适用…… 为此,五线谱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流行最广的记谱法,为音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八世纪时,简谱在法国出现。最初由法国教会教士苏埃蒂及大思想家卢梭开其端,后由葛林、巴雷、谢威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称为葛巴谢记谱法,简称谢氏记谱法。它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记录音的高低,在数字之后或下面加用横线表示长短。由于这种记谱法简单明了,故称之为“简谱”,属于文字乐谱。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至今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由于它的调式感强、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等特点,在我国流行很广。同时它又有着很多不足之处:音高的形象感差,缺乏多声部的立体感,尤其是不利于频繁转调旋律的音高把握。因此它逐渐跟随不上人们对音乐日益发展的需要,已渐被五线谱所取代
㈩ 古时的“燕乐”最初是在什么场合中演奏的
燕乐
court banquet music
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
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亦称“宴乐”。
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
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
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
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
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
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
或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
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燕乐的兴起与发展 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
~755)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
建社会的最伟大的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
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向多方面发展。燕
乐继承了乐府音乐的成就,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
的影响,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发
展,成为隋、唐时期音乐史中最突出的事件。
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成为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
帝(杨广)好尚奢侈,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
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隋亡后,唐太宗(李世民)宫
廷中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
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
乐的皇帝,既能作曲,又是打羯鼓的能手,他精选乐工
数百人,在宫廷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
个时期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
大曲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
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
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
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3部:①梨园。选具有
相当水平的男乐工300人,女乐工数百人,皇帝亲自教练。
②宜春院。是女部,所属都是高级女乐师。③小部。选
拔技艺最精湛者30余人,专门从事小规模的室内演奏。
教坊和别教院是音乐人才荟萃的处所,成为音乐活动的
中心。
隋炀帝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奏乐曲的来源,
分为“九部乐”。包括:清乐(传统音乐)、西凉(今
甘肃)乐、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
国(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亚)乐、疏勒乐、安国(中
亚细亚)乐、高丽乐、礼毕(最后所奏,一说即文康乐)。
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
清商伎(传统的旧有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
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新疆)伎。
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其他以外
国或外族名称立名的乐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们
所演奏的乐曲是根据外来音乐重新创作的,并保存了较
多的外来音乐的面貌,仍冠以外国或外族之名。自汉魏
以来,大量吸收和消化外来音乐,是这个时期音乐艺术
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
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
部。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
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乐
器声音较大,常是很喧闹的合奏,有时还加入百戏(杂
技)等,因此技艺上要求较坐部为低。坐部中不合格的
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乐队去,此时雅乐之衰
落可以想见。
从九部乐、十部乐到坐、立二部乐队组织的变迁和
所演奏的乐曲变更,可以看出外来音乐被逐渐融合消化
的过程。九部乐所奏乐曲,如西凉乐中的《于阗佛曲》,
龟兹乐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儿》,天竺乐中的《沙
石疆》,康国乐中的《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
《前拔地惠地》,疏勒乐中的《亢利死让乐》,安国乐
中的《末奚》、《居和□》,高丽乐中的《芝栖》等等,
都是外来乐曲的音译。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燕
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
池乐》、《小破阵乐》等。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乐曲有
《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
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
唐朝的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这是在乐
府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乐师们的创造而发展
起来的,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的大规模的音乐,它
完成于唐代的极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713~755),
集中地代表了燕乐的全部艺术成就。大曲中有一部分称
为“法曲”,是大曲中精致绚丽的部分。唐玄宗创作的
《霓裳羽衣》就是最有名的一首法曲。
唐代所用乐器有 300余种。燕乐中占主要地位的乐
器是琵琶、箜篌、筚篥、笙、笛、羯鼓、方响等,乐器
制造业很兴盛,长安有制造及修理乐器手工工场的集中
地带。从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乐舞壁画中,可以看到
燕乐使用乐器的情况。教坊和别教院荟集了许多著名的
歌唱家和演奏家。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家黄□绰,古籍中
多有关于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录》一书,记载了羯
鼓的演奏技术、演奏家和鼓曲。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拨弹
过渡为手□,名手辈出,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刚等。筚
篥名手尉迟青,吹笛名家李谟,歌唱家李龟年、许和子
等。教坊的乐工不仅在宫廷中演奏,有时到贵族家中献
艺,年老乐工则在宫外以传习歌舞为业,使燕乐得以广
泛传播。
燕乐的衰落及其余绪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宫廷
音乐衰落,宫廷音乐家们多流落民间献艺谋生。五代时,
南唐和后蜀的宫廷中荟集了一些乐工,宫廷音乐有所延
续,但未能恢复唐朝的规模。宋统一后,又设立教坊,多
沿用唐时的旧曲,宫廷内外还有时演奏大曲,但只能选
奏其中一部分,演奏规模大为缩减,常只由1、2人表演歌
舞,歌者舞者合而为一。后来逐渐用大曲曲调表演故事,
如宋史浩《□峰真隐漫录》卷四十六所载的《剑舞》,
是用《剑器》大曲表演楚、汉鸿门宴及杜甫、张旭观公
孙大娘舞剑的故事。又如《郑生遇龙女薄媚》是用《薄
媚》大曲来表演郑生遇龙女的故事。《哭骰子瀛洲》是
以《瀛洲》大曲表演滑稽故事。这些表明宋代的大曲逐
渐向歌舞剧的方向演变。大曲中的许多乐段逐渐变为曲
牌,分散在词曲、戏曲、说唱、器乐及其他歌曲中间,
大曲的整体逐渐消失。
南宋以后,宫廷中虽然还设有教坊、云韶部等音乐
机构,但人才零落,燕乐已极度衰微。此后音乐发展的
主流已转到新兴的市民阶层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
曲等)中去,宫廷音乐无论燕乐或雅乐,都已失去发展
的势头。虽然经过辽、金、元、明直至清代,宫廷中均
有燕乐或宴飨乐存在,但和隋、唐时期的燕乐已有霄壤
之别。
唐时燕乐曾传入日本,今日本宫内省雅乐队以及一
些寺院还在演奏与唐大曲同名的古乐;朝鲜也保存有《春
莺啭》(唐大曲曲名)等。不过经历了时代和生活环境的
变迁,这些保存在异域的唐曲,已经很难看出和中国唐
大曲还有多少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