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一句中谓语中心语是什么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这句话的谓语中心语是:汲取。
主语中心语:人。
宾语:知识。
㈡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中的总是能删去吗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这句话中的总是不能删除。
总是在这里强调的意思是经常这样或者一直这样。
如果删除了总是,这句话的意思就会改变。
所以不要删除总是这个词。
㈢ 选词填空。(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
(1)汲取 学识 创意(2)素材 创造性 |
㈣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的人的典型事例
曹冲称象也是根据这个定律一步步推测出来的 可以去康康曹冲称象的故事 自己总结一下
㈤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哪里错了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断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不求甚解用错了。这是不追求有很深程度了解的意思,用反了。
㈥ 你还有什么例子来印证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随时进行知识
1.①创造性思维复必需的要素是 ②有制渊博知识 ③并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2.①道理论证 ②事实论证 ③“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随时进行知识的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3.①“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删去则无强调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②“真正关键”强调了“如何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必需要素,如删去,则表明该要素是一般的,无突出和强调作用。(意思对即可)
㈦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是自己学识渊博,证明此观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知识是拥有强大创造力的必要前提。
有些人没有多少知识,但是有一定的创造力,但是这种创造力由于没有知识作为材料,难以发挥到极致。
㈧ 富有创造性的人
你问的是什么,是问富有创造性的人有哪些还是问怎么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介于一下的疑惑我暂且回答一些不知是否对你有帮助,希望帮得上忙
一、鄙人的见解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思想,所以就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些创造力。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2、居里夫人
㈨ 高创造力的人通常有哪些人格特征
创造来性人格也称创造性个性,是源指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 、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等) 的总和。从人格结构的角度看,创造性人格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个性倾向具有创新性
1.有崇高的创新志向与求新欲望。表现为总是渴望创造出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甘心或不满足于默默无闻。
2.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浓郁的好奇心。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对自己特长的领域更是兴趣盎然,情有独钟,时常达到痴迷的程度。
3.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创造动机与价值取向。表现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能够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而创造,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豪情,又具有安贫乐道、宁静致远之境界。
(二)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立足现实自我,借鉴过去自我,掌握他人心中自我,创造未来自我。具有较高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或给人造成“狂气”的印象,但不会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