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蒙氏数学教案中班创造力训练教案
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以下"中班数学游戏大全"能让幼儿依靠直接的兴趣来学习,使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学习效果就越好。
幼儿上中班了,可是对数字、数学一点都不感兴趣,这让很多幼师为此而万分苦恼。别着急,幼儿天生都爱玩,在玩中学数学能让幼儿觉得十分有趣,自然就喜欢学数学了。为此,学前谷小编为您整理了"中班数学游戏大全",供您参考。
1、盖印章玩法:将幼儿分成3排,每排幼儿的前面都写着一个数字,请幼儿看每排前面的数字,在原有印章数量的基础上再盖上一定数量的印章,使印章数与数字一致。
2、找朋友玩法:每位幼儿手拿一张数字卡,教室后面贴有与数字卡对应的水果图。请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到后面去找一找与自己卡片上数字相等的水果图,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快乐宝贝车玩法:老师手握方向盘开火车,幼儿人手一张数字车票,按照自己手上的车票去找相应的座位。快到站时,老师发出"轰隆隆… 轰隆隆… 呜 …",激发孩子游戏欲望,然后说:"火车到站了,请座号为1、2、3的乘客下车。"老师和孩子一起检查,看看有没有下错或者没下的,然后重复到所有乘客下车。
4、铺石头玩法:准备各种形状的"石头",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把有"坑"的路铺好。还可引导幼儿观察"石头"路都有什么颜色,是用形状的"石头"铺好的。
5、踩石头玩法:路铺平了,音乐一响,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还可以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
6、等量接龙:两名幼儿玩一组图片。幼儿观察接龙卡上的实物数量,将一样多的实物接在一起。
7、给动物送食物:观察卡片上的动物和食物,请幼儿先给动物排排队,再帮他们找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8、我的朋友在哪里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9、猜一猜玩法:将幼儿分成两队,把16张卡片按照横4张,竖4张放好,图片朝下,然后依次翻卡片找朋友。如:我翻第一张是个苹果,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苹果,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给这队奖励,最后比比两队谁的奖励多就赢了。
10、数客人玩法:"智慧林的小熊今天过生日,邀请了它的好朋友来做客。看看,都有谁来了呢?"(有小老虎、、小熊猫、小猴……) 一共来了几个小伙伴?请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2、3 ……)"总共来了几个客人?"(一共来了9个客人。)11、帮小熊按数取物玩法:小熊来坐客,请幼儿按照小熊的数量摆椅子、小碗、勺子、杯子等图片,如一只小熊坐一把椅子,9个客人就要9把椅子。
12、"超市"游戏玩法:小熊要陪客人,没时间去购物,请每个幼儿手里拿着一张数量不等的购物券,各拿一个小筐,根据购物券上的数字卡到"小超市"购买相应数量的物品,购买后回到座位。
13、找妈妈玩法:幼儿听音乐自由地跑动,音乐停后,分别蹲在地上的瓢虫身上,要求7个幼儿合作变成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点。瓢虫妈妈(教师)找自己的宝宝,成人引导本组幼儿进行点数、检查游戏结果:是否是7个幼儿变成7个黑点,鼓励孩子进行及时的调整。
14、看数字捶捶背玩法:两人一组,一人从1-9的数字卡中任意抽取一张数字,看一看是数字几,然后就在另一位幼儿的背上捶几下,被捶的幼儿说出捶的次数,若与数字卡的数量相同,游戏成功,交换角色。
15、看数字捶捶背玩法:7-8为幼儿一组,把小椅子摆成小火车的样子,幼儿骑在小椅子上排成几列。每列最后面一位幼儿由一套1-9的数字卡,该幼儿任意抽取一张数字卡,数字卡是几,就给前面的小朋友捶几下背,前面的小朋友认真计数被捶的次数,然后再给前面的小朋友捶一样多的次数,一次传到最前面的一位幼儿,最前面一位幼儿大声地说出是数字几,看哪一组传得快。(要求数字卡不能让前面的小朋友看到,捶的时候力量要适当,前面的小朋友不能往后看。)16、撒数块玩法:请幼儿将各色小数块撒在画有大圆圈的纸上,然后数一数,各色数块在圈里、圈外各有多少?并进行插卡记录。
17、小青蛙爱玩耍玩法:师幼共同扮演"青蛙",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游戏,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教师引出里、外标志卡,再次玩游戏,当教师随机抽取里、外标志卡时,幼儿看标志快速地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巩固辨识里、外方位及标志卡。
Ⅱ 小班创意的亲子游戏活动教案有哪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Ⅲ 幼儿园大班数学《创造力训练》教案课后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在教学8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教学8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八块小饼干(蛋糕盒剪的小方块),然后将小饼干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了8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幼儿不仅掌握了8的组成,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的意识。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蛋糕盒,幼儿在分"小饼干"时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幼儿数学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
Ⅳ 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创造力 教案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具备创造型性格特征。人格互动是师生互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性格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诸多方面有深刻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最重要的性格特征是:对学生热情,有移情能力,有献身精神,富于变通性、开放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教师的创造动机、自主性、好奇心等特征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而最受学生欢迎的创造型教师的性格特征是:幽默感、开放性、接受性、愿意分享观点。这些特征不是凭空而来的,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塑造。
其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了解创造性人才的性格与行为特征,了解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教师应该知道,对培养创造力而言,学生的哪些行为特征是应该得到鼓励和培养的,哪些是应该予以改变或避免的。相关研究指出,流畅性、变通性、原创性、精致性、开放性、有活力、冒险、好奇心、复杂性、想象力、独立性等,是所有创造者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的重要特征,其共同特征之一则是心理的变通性。只有了解这些特征,教师才可能接受学生矛盾的行为或特征,积极地看待其复杂性并做出积极的理解,从而以接受的、开放的、变通的态度认可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对学生而言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法。
再其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性教学能力。这对教师有四点要求:其一,要将教育或教学的总体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创造性教学目标;其二,预设教学过程,使其成为学生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学习与创造性思考的基础和背景,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运用已有知识;其三,要把自己从知识智慧的提供者转变为问题搜寻者、问题设置者、倾听者、观众等角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服务。其四,掌握创造性教学策略。
Ⅳ 如何用画画培养幼儿园大班小孩创造力的教案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他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今天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间斗室,一幅范画加说教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绘画教学的真实写照。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教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按照老师的范画临摹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这样却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能看见东西,但还不能说每个幼儿都会看东西,这就是观察力的问题。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画画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识经验很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在观察时不能进行分析比较,还不能区别事物细小差别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观察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近大远小及空间位置等,使他们的观察能够逐步深入,能够通过观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辨别出异同,从而使幼儿知道,要描绘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带孩子观察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长着两只长耳朵,红红的眼睛,三瓣嘴,身体不大,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带孩子去百货商店时可以参观不同的柜台,问孩子柜台里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售货员是怎样卖东西的。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如朝霞似锦;旭日东升;新月如弓;星闪灯明;飞泉如带;青山巍巍;春雨如丝;桃红柳绿;以及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美,对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观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种形状、颜色;昆虫、小鸟的动态特征;寻找燕子与麻雀、蝴蝶的异同;观察秋天的树木,引导他们看看叶子发生的变化,叶子的各种形状,听听在树叶上走动时脚下发出的沙沙声,采集美丽的落叶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三种物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异同。如:桔子和苹果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手表和座钟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宝宝和妈妈的鞋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水壶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可以让幼儿看大师的画。例如:让幼儿欣赏郑板桥的翠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乐平的三毛。让幼儿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象、创造。
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稳定,只有通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达到比较集中,稳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才可能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读一组词,让他认真听,当听到属于某一规定的标准词时就拍手。
兴趣是美术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兴趣和爱好象催化剂一样,能不断地促使幼儿去实践、去探索,不断开辟智慧发展的道路。幼儿对画画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加以培养,使之保持持久。当幼儿一旦以极大的兴趣参与画画时,他们必然以更大的热情积极而努力地完成作业。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应注意几点:
1、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有趣味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游戏性。
2、教材难度要适中,教学要求要注意针对性。
3、教师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要浓厚,辅导的态度要亲切,辅导要注意启发性。
4、教师要同家长密切联系,不断沟通情况,注意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也就无法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重现。可见,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许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善于死记硬背,因而不注意给孩子很好地讲解事物,只要求他们记忆。
事实上,孩子理解后的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对常见的物品、树木、理解了的词、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记住、记牢,而记忆没有意义的图形、事物、音节要花更长的时间,巩固性也较差。孩子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训练他们的记忆。如:挑选15—20人,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并记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儿一起说:“一、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们念完歌谣之后,任意选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间屋子里,最后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这里少了哪个小朋友?或是将桌上的实物位置调换,请幼儿凭记忆说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
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这方面的能力就被称为想象力,如果离开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丰富多彩,生动离奇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
幼儿的想象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性的成分很少,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密切相关,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幼儿只能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简单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儿则能想到自己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想象比较大胆,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
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个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对一个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开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组装。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断臂曾经让多少人也正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发挥想象余地的命题。启迪、诱导他们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寻找艺术表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兴的事”,可能有的画“看花灯”;有的表现“看马戏”;有的表现“捉螃蟹”;有的表现“天上”;有的表现“地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先画出大致轮廓,让幼儿猜猜要画什么。如:“画不倒翁”,先画一个圆形,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师要教孩子学画什么,最后肯定猜对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蓝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像什么?旧房子里班驳的墙皮像什么?下雪时屋檐上挂着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着大风,呼呼的声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纸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针能干什么?用铅笔能干什么?用绳子能干什么?……。
3、让孩子处于一种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设想会有什么结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没有了光人们将会怎样?如果你有了许多钱,想干什么?如果你原来是一条只会爬行的虫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样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4、什么东西能有这种用途
如:什么东西能照明?什么东西能游泳?什么东西能解渴?什么东西会发声?
5、接着说话
由成人先说一句话,请孩子接着把话说完,而且说的想法越多越好。
如:一天嘉澍正在屋里玩,忽然听到劈啪什么东西摔碎的声音……;豆豆和妈妈上大街,看到一个小弟弟站在哪儿大声地哭……。
6、你变我也变
成人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应遵循一物降一物的规律。如:成人说:“我变成水”,孩子就说:“我变成杯子”。成人说:“我变成盒子”,孩子可以说:“我变成火”。
7、添画
给孩子一种或几种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根据这些图形进行想象。添上几笔或补充一些物品成为一个完整情景的图画,如:圆形添上几笔可以变成苹果、糖葫芦、大西瓜等。
幼儿最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有童真雅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这方面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