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牛根生5年创造了一个神话

牛根生5年创造了一个神话

发布时间:2021-08-12 05:59:56

㈠ 他创造了一首歌狂赚一个亿的神话,如今却淡出歌坛,为什么

在网络歌手时代,一首歌往往能让一个人红起来,很多音乐作品就诞生了。大家时不时能听到这样的歌,传遍大街小巷,庞龙的《两只蝴蝶》》等。在这些歌里,有这样一个人,靠一首歌,

现在好像很少有人听过这么感人的歌了,这首歌的原唱也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视线。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成名,被人遗忘,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然而,徐誉滕用一首歌创造了一亿元的神话,这也是令人惊讶的。你听过这首《等一下》吗?你觉得这首歌怎么样?说说吧。

㈡ 牛根生的创业故事

1999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会免职,从此选择了创业的历程,同年8月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的启动资金仅仅有900万元,通过整合内8家蒙濒临破产的奶企,成功盘活7.8亿元资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730万元。

当蒙牛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牛根生意识到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有可能会错失良机,作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决定。但是对于一家民营企业,面对国内金融工具极度匮乏和严格的金融限制的环境下,蒙牛开始了曲折的融资之路。

2002年9月,蒙牛的发起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金牛(BVI)。同日蒙牛的投资人、业务联人系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BVI)。金牛和银牛各自拥有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而毛里求斯公司是开曼群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10月,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群岛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取得了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

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66.7%的股权,“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群岛公司也从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大陆有实体业务的控股公司。

在企业重组后他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身份直接持股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这种安排为开曼群岛公司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辅平了道路。

获得第一轮投资后,蒙牛的业绩增长令人惊讶,2003年蒙牛净利润为2.3亿元。迅速成长中的蒙牛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三家机构再次通过“可换股证券”向蒙牛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2003年,蒙牛进行上市前的股权重组,蒙牛管理团队及关联人士将在上市公司合共持股54%,金牛和银牛分别设立了“牛氏信托”和“谢氏信托”。

2004年6月蒙牛股票在香港持牌上市,共发售3.5亿股,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率冻结资金280亿港元,充分说明香港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大陆优秀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接纳能力。这给蒙牛的融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牛根生5年创造了一个神话扩展阅读

牛根生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1999年至今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

㈢ 牛根生的发家史

你好!网上找的,仅作参考。

创业奇迹

蒙牛乳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我国乳业史上的一个显著品牌,牛根生伴随着蒙牛乳业一举成名。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赞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视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会上,牛根生猛砸3.1亿元,一举夺取了“标王”。外界在评论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集团高速成长时常用的一个词汇是:“奇迹。”这个“奇迹”的轨迹是:3年时间,蒙牛乳业从行业排名千名之外到跻身四强,并成功打造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当蒙牛以3.1亿元人民币的中标额连续夺得《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和21点档电视剧中插等广告位置,成为2004年央视广告标王后,蒙牛不容置疑地成为2004年中国乳业发展的标杆。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共发行3.5亿股。当时香港主板市场市道低迷,蒙牛跑赢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国际认购踊跃,认购价落在价格区间的最高端定价,即每股3.925元,募集资金近14亿元人民币。蒙牛集团管理层的大多数人立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其中,个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间身价过亿。
蒙牛完成融资后,牛根生表示,蒙牛今后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运作收购兼并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业,收购后蒙牛会继续使用这些品牌,然后再慢慢统一到蒙牛的品牌上来。牛根生曾经有一句名言,蒙牛有一个飞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那么只能掉下来;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续发展。牛根生的品牌理念是:逆其道而行之,借力壮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对手抛在后面。牛根生的目标不单是要做到全国前列。他对能够参加APEC会议感慨万千:“一个卖牛奶、卖雪糕的可以参加这个国际盛会,不容易啊!”他说蒙牛是代表中国120万名奶农,走向国际市场。牛根生的魅力之一在于他的速度,短短几年跨越千倍的成长;牛根生的魅力之二在于他的忍性,在伊利光环下的“勇做第二”;牛根生的魅力之三在于他的嗅觉,无论商业的、还是政治的机遇都很好的把握住了。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万。2002年,蒙牛乳业被北京一家著名财经媒体评为中国市场成长最快的企业,从4000万元到85个亿,用了不到24个月,财富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巨无霸的微软帝国,缔造了令世人敬畏的“蒙牛速度”。在探究蒙牛乳业飞速成长的原因时,有个身影一直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视线,他就是蒙牛掌门人牛根生。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谁,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么。只知道自己出生不到一个月,就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未生孩子,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他取名“根生”。
败走伊利,万念俱灰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信也相当高,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连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牛根生找到总裁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从老大哥眼神读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势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牛根生收回了辞呈。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
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他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牛根生说了:“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他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后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事隔多年后,牛根生回忆起这件事情都心如刀绞,他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揭竿而起,暗渡陈仓
牛根生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后,回到了北京大学进修。在北京大学的那段时间里,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40多岁的“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望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显稚气的“同学”,内心非常难受。“我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牛根生在心里如此告诫自己。在北大进修的过程,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经过在北大的沉淀与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酝酿成熟。
牛根生从北大出来,正好自己原来的那帮部下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闯出一条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负责人,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
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传奇由此拉开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较远的地方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奇招迭出,血路拼杀
伊利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夹缝中求生存,要想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赖于常规的营销手段,难以实现重大突围,只能以奇招制胜。蒙牛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当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挤进不去。但是,牛根生的过人之处就表现在此,蒙牛通过把标杆定为伊利,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而300块广告牌同时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场巨浪。“蒙牛”成了内蒙古老百姓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记住了蒙牛,也记住了蒙牛是内蒙乳业的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未散之时,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当然明白这是伊利人干的,聪明人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牛根生利用广告牌被砸事件让社会关注蒙牛的热情再度掀高,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广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广告印在产品包装纸上,对手应该无可奈何了吧。于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蒙牛表面上似乎为伊利免费做了广告,实际上为自己做广告,默默无闻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业的“势”,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乳业凭借着牛根生的过人智慧,实现了高速地发展,从原先的“借势”蜕变成了“强势”。
乳业奇才,铸就辉煌
2002年,蒙牛赢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打造“中国驰名商标”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只用了3年。这正是蒙牛追求高速成长,短时间内成为强势品牌的目标。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号”顺利返回,6时46分,北京指挥控制中心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几小时之后,伴随着“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口号,蒙牛“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便铺天盖地出现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筑上,全国30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广告随处可见;蒙牛的电视广告也出现在了全国几十家电视台的节目中,“发射——补给——对接篇”在央视和地方台各频道同步亮相,气势夺人,展开了新一轮大规模的电视广告攻势;“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一时之间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各个显要位置!
2004年第一届“超女”比赛时,对于蒙牛决定作冠名赞助商的选择,广告业和乳业的大腕们嗤之为“离经叛道”。在人们的印象中,牛奶品牌总是与贤惠的主妇、健康的孩子、温馨的家庭等等传统元素联系在一起;而现在蒙牛却选择了与时尚、勇敢甚至“出位”的“超女”站在一起。
2005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历过无数挫败与成功后,牛根生已经是宠辱不惊,淡定自若。从有到无的财富涣散,这需要强大的事业心与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作为支柱,牛根生打算在2008年,自己50周岁时,从董事长的职位退下来,而那时的蒙牛搭乘奥运会的列车,定能完美地把“中国牛”演绎出“世界牛”的风采!

㈣ 高晓松说过Billboard排榜中有一首歌创造了一个神话,在榜单中停留了30年,谁知道那首歌名的

The wall 迷墙 英国前卫摇滚乐团平克·弗洛伊德的第9张录音棚专辑,这是一张概念专辑/摇滚歌剧,于1979年发行。这个专辑在榜单上停留了30年。

㈤ 关于蒙牛牛根生的问题

关我鸟事

㈥ 1998年底牛根生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为什么啊

这个我来回答:
谈到牛根生,我想先谈谈伊利是如何发家的,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清真食品厂,其生产体制一直制约了工厂的发展,郑俊怀在这样的背景下带领大家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其发展成为内蒙古著名的乳制品机构。伊利也正式诞生。
但此时的伊利仍然是内蒙古的一个地方品牌,牛根生的诞生打破这样的一个状况,作为冷冻厂的主要负责人,他成功打造了伊利的冷饮制品,走向了全国。至此,伊利的全线的产品全面开花,大家也都认识了伊利。
可以说,伊利的今天离不开郑俊怀,也离不开牛根生。
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企业的路线方针在高层的管理中出现了分歧,这使得牛根生也郑俊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为此,牛根生为了不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带领自己的手下创业成立了今天的蒙牛。
我佩服今天的蒙牛,因为她的成长证明了牛根生的智慧和蒙牛人自信的动力。同样,我也尊敬今天的伊利,她同样将内蒙古的乳制品带到了全国,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因为他们都创造一个财富的神话。

本人的观点,不足之处还请您多多指教。
我的经济小窝:blog.sina.com.cn/gutongji

㈦ 牛根生的主要成就

蒙牛乳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我国乳业史上的一个显著品牌,牛根生伴随着蒙牛乳业一举成名。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赞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视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会上,牛根生猛砸3.1亿元,一举夺取了“标王”。外界在评论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集团高速成长时常用的一个词汇是:“奇迹。”这个“奇迹”的轨迹是:3年时间,蒙牛乳业从行业排名千名之外到跻身四强,并成功打造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当蒙牛以3.1亿元人民币的中标额连续夺得《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和21点档电视剧中插等广告位置,成为2004年央视广告标王后,蒙牛不容置疑地成为2004年中国乳业发展的标杆。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共发行3.5亿股。当时香港主板市场市道低迷,蒙牛跑赢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国际认购踊跃,认购价落在价格区间的最高端定价,即每股3.925元,募集资金近14亿元人民币。蒙牛集团管理层的大多数人立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其中,个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间身价过亿。
蒙牛完成融资后,牛根生表示,蒙牛今后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运作收购兼并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业,收购后蒙牛会继续使用这些品牌,然后再慢慢统一到蒙牛的品牌上来。牛根生曾经有一句名言,蒙牛有一个飞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长,就是在高速中毁灭。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那么只能掉下来;只有超越环绕速度,企业才能永续发展。牛根生的品牌理念是:逆其道而行之,借力壮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对手抛在后面。牛根生的目标不单是要做到全国前列。他对能够参加APEC会议感慨万千:“一个卖牛奶、卖雪糕的可以参加这个国际盛会,不容易啊!”他说蒙牛是代表中国120万名奶农,走向国际市场。牛根生的魅力之一在于他的速度,短短几年跨越千倍的成长;牛根生的魅力之二在于他的忍性,在伊利光环下的“勇做第二”;牛根生的魅力之三在于他的嗅觉,无论商业的、还是政治的机遇都很好的把握住了。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万。2002年,蒙牛乳业被北京一家著名财经媒体评为中国市场成长最快的企业,从4000万元到85个亿,用了不到24个月,财富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巨无霸的微软帝国,缔造了令世人敬畏的“蒙牛速度”。在探究蒙牛乳业飞速成长的原因时,有个身影一直牢牢占据着我们的视线,他就是蒙牛掌门人牛根生。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谁,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么。只知道自己出生不到一个月,就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未生孩子,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他取名“根生”。
败走伊利,万念俱灰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信也相当高,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连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牛根生找到总裁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从老大哥眼神读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识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势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牛根生收回了辞呈。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
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他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牛根生说了:“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他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后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事隔多年后,牛根生回忆起这件事情都心如刀绞,他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
揭竿而起,暗渡陈仓
牛根生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后,回到了北京大学进修。在北京大学的那段时间里,牛根生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40多岁的“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望着身边那些风华正茂,甚至略显稚气的“同学”,内心非常难受。“我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牛根生在心里如此告诫自己。在北大进修的过程,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经过在北大的沉淀与升华,“蒙牛王朝”的宏伟蓝图在心底酝酿成熟。
牛根生从北大出来,正好自己原来的那帮部下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闯出一条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负责人,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蒙牛一成立,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
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传奇由此拉开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较近的地方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奇招迭出,血路拼杀
伊利统治了市场,蒙牛只能夹缝中求生存,要想扩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赖于常规的营销手段,难以实现重大突围,只能以奇招制胜。蒙牛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当时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当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见经传,连前五名也挤进不去。但是,牛根生的过人之处就表现在此,蒙牛通过把标杆定为伊利,使消费者通过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个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而300块广告牌同时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场巨浪。“蒙牛”成了内蒙古老百姓热衷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记住了蒙牛,也记住了蒙牛是内蒙乳业的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未散之时,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当然明白这是伊利人干的,聪明人善于把坏事变为好事,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牛根生利用广告牌被砸事件让社会关注蒙牛的热情再度掀高,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广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广告印在产品包装纸上,对手应该无可奈何了吧。于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蒙牛表面上似乎为伊利免费做了广告,实际上为自己做广告,默默无闻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业的“势”,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乳业凭借着牛根生的过人智慧,实现了高速地发展,从原先的“借势”蜕变成了“强势”。
乳业奇才,铸就辉煌
2002年,蒙牛赢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打造“中国驰名商标”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只用了3年。这正是蒙牛追求高速成长,短时间内成为强势品牌的目标。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号”顺利返回,6时46分,北京指挥控制中心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几小时之后,伴随着“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口号,蒙牛“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便铺天盖地出现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筑上,全国30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广告随处可见;蒙牛的电视广告也出现在了全国几十家电视台的节目中,“发射——补给——对接篇”在央视和地方台各频道同步亮相,气势夺人,展开了新一轮大规模的电视广告攻势;“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一时之间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各个显要位置!
2004年第一届“超女”比赛时,对于蒙牛决定作冠名赞助商的选择,广告业和乳业的大腕们嗤之为“离经叛道”。在人们的印象中,牛奶品牌总是与贤惠的主妇、健康的孩子、温馨的家庭等等传统元素联系在一起。
2005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历过无数挫败与成功后,牛根生已经是宠辱不惊,淡定自若。从有到无的财富涣散,这需要强大的事业心与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作为支柱,牛根生打算在2008年,自己50周岁时,从董事长的职位退下来,而那时的蒙牛搭乘奥运会的列车,定能完美地把“中国牛”演绎出“世界牛”的风采!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年度:2003年度
获奖者名单如下:
网易创始人及首席架构执行官丁磊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
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运祥
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
年度人物大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
年度新锐奖: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天桥
年度社会公益奖: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农民熊德明
2003年,被评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3-2007年,连续5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2005年,获“首届中国十大年度环保人物”荣誉称号。2007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指导发布的“中国十大慈善家”榜单,并在中国改革人物颁奖大典上荣获最高奖“中国改革年度人物大奖”。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经济30人”。2009年,入选“共和国60年影响中国经济60人”。2010年获中国慈善排行榜首次设立的惟一的“慈善终身成就奖”。 企业崛起后,牛根生逐步由企业家转型为慈善家。2004年,创立“老牛基金会”。2005年1月,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2006年2月,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主要精力转移至慈善事业;2009年8月,辞去蒙牛集团董事长职务,成为专职慈善家。《凤凰周刊》将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牛根生并称为“全球四大捐赠巨头”。
老牛基金会以“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创立以来已发展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公益慈善项目50多个,呈现出七个特点:
一是致力于做“母式基金会”,为各类基金会当好“助产士”或“助跑者”。如发起设立“中国李连杰壹基金基金会”,创立“老牛师大英才培养基金”,为呼和浩特市慈善总会捐赠“创始基金”,资助东北财经大学建立“教育基金会”,支援姚(姚明)基金,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内蒙古慈善总会、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等共同开发公益慈善项目。
二是致力于发展“基因式慈善模式”,通过改造“文化基因”来改造整个社会。如支持北京大学成立慈善、体育与法律研究中心进行立法研究,与壹基金等联合创立“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为公益慈善提供“策源地”等。
三是致力于环保事业,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如与大自然保护协会携手“给地球添衣”: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规定限额内,老牛基金会在绿化上每出资1元,总部位于美国的大自然保护协会提供配套资金1元,首期两家合计拿出6000万元,用于中国西部的生态恢复。
四是致力于教育事业,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幸福的童年。如在全国捐建20多所小学,捐建6所图书馆,支持高校学位点建设,资助“山花工程助学行动”,资助公益小天使爱心教育项目,资助贫困大学生入学经费,资助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一个完整学年的办学经费等。
五是致力于医疗事业,给疾患人群雪中送炭。如在偏远的草原牧区建立2所流动医院,资助120医疗急救事业,资助聋儿进行人造耳蜗手术等。
六是致力于三农事业。如援建广西旱灾地区100个家庭100口水窖,援建贵州旱灾地区两个村镇水窖引水工程……
七是致力于赈灾及扶助弱势群体,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援助南方雪灾,在四川地震灾区建立收养“三孤人群”的“根生博家之家”。
牛根生是“基因式慈善模式”的首倡者。他认为,国内外的慈善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输血式”,一种是“造血式”;“输血式”是“授人以鱼”,“造血式”是“授人以渔”。所以,他于2007年首次提出并开始倡导第三种慈善模式,即“基因式”——它是着眼于改造“社会基因”(尤其是“文化基因”)的一种慈善模式,比如把慈善方面的立法研究、制度研究、文化研究等纳入慈善事业的支持范围,因为一部好的法律、一项好的制度、一个文化范式所改变的往往是整个国家的全貌,如有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取代计划经济制度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与家人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创立“老牛基金会”。
2010年12月28日,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公司创始人牛根生已将其名下的境外蒙牛股权资产全数转让给Hengxin信托,以贡献公益慈善事业。

㈧ 牛根生的管理哲学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蒙牛总裁牛根生给我们的启示

蒙牛的成功故事是一个奇迹。从1999年到2007年,蒙牛以每年平均365%的速度飞速增长,在香港上市之后,其股票市值迅猛上涨,创造出数名亿万富翁、数十名千万富翁和数百名百万富翁。纵观蒙牛的发展神话,我们必须认真思索两个问题:蒙牛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牛根生对蒙牛所产生影响力的源泉又是什么?

前不久,北大国际EMBA的部分同学到呼和浩特对蒙牛公司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并与牛根生本人有一次面对面交流。问到蒙牛成功秘诀时,牛根生简要总结出三点:第一,蒙牛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天时);第二,蒙牛发展在内蒙古自治区,是最佳发展奶制品的地方(地利);第三,蒙牛聚集了一批聪明能干、事业心强的人才(人和)。

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天时、地利、人和,关键在于人和。牛根生在经营蒙牛8年中,最伟大的成就是他对同事下属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亲和力,乃至1000多名原伊利经理和员工跳槽到蒙牛。领导力不等同于权力,领导力就是影响力。权力者往往通过法律制度和行政安排对下属发号施令,不管你是否心甘情愿。而影响力与权力最根本的区别是领导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思想、品格和魅力去感染、激励、影响下属的行为、理念、态度,并使其自觉自愿地完成组织的目标。老牛身上的影响力就具备这个特点。

那么牛根生的影响力源泉是什么?

对蒙牛现场的仔细考察,加上与牛根生开诚布公的交流,我认为牛根生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超人的聪明智慧有思想的人具有很大的内在感染力,视野宽阔、眼界高明、思维睿智的人总是受到同事和下属的敬佩,往往能够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古今中外,有思想的伟人身后往往有成千上万的追随者。牛根生在过去的8年中能够及时把握中国和世界乳制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对蒙牛未来发展的各种大胆设想,做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经营战略,其“大胜靠德,大智靠学,大牌靠创”的哲学思想,对蒙牛吸引优秀人才起了巨大作用。蒙牛的突出业绩由此也很快为全国所瞩目。

2)专业知识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领袖的专业知识程度对下属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我们工作生活中所熟悉的著名医生、教授、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等等,都会给下属从内心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因为人们都愿意相信专家的指点和观点。牛根生出身贫寒,早期就与牛结缘,父亲养牛送奶38年。他在1999年创办蒙牛时已在伊利工作10多年,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乳制业的特征、内涵、竞争特点、规律摸得门清。创办蒙牛之后,牛根生又不断走访国内外几十家著名奶制品企业,对世界乳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含量、产品性能、营养成分等均有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知识是牛对下属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源泉。

3)卓越的品格和品质一个人的品格魅力涉及诚实、正直、坚忍不拔的毅力、尽职尽责的精神,换位思维的态度、宽容仁爱的胸怀、勇担责任的义务等。领袖的这些品质是下属追随的重要原因。牛根生身上有很多突出的品格和品质,他生性好强,不屈不挠,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敢想、敢干、敢探索”。在蒙牛,牛对下属十分关爱,因为牛的人生哲学是“散财聚人,财聚人散”。在伊利和蒙牛经历中,牛出手大方,多次为生活上困难的同事解囊相助。牛的行为感染、激励了大批下属。

㈨ 蒙牛老总牛根生说过的精典话

  1. 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东、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

  2. 一个人要懂点哲学,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走这一步,包括历史上的能人在内。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从有到无,我看我比许多人幸运。

  3. 潮流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这就像海流一样。当我们看到表层海流向西涌去的时候,深层海流往往是向东涌动的。

  4. “散”的甜头,“散”完之后才知道。人们不敢散财,是因为害怕散出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其实,“大有”和“大无”是相通的。

㈩ 牛根生的一生

受关注的一生

阅读全文

与牛根生5年创造了一个神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