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术与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别忘了结合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事情多数还是要自己来做。^^
参考资料:http://mjhgzs.51.net/swgs19.htm
2. 美术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众所周知,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一开始就是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需要而出现的。因此,美术可为人们学习生活、掌握经验提供一贯“窗口”,使人们认识许多真实、具体、广泛的生活图景和各方面的知识。具体地说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
例如,观赏我国古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使人们通过画中所描绘以桥为中心的两岸的车船运输、商业贸易活动、以及城门内外的街道、店铺、车水马龙繁荣热闹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态。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使人们通过画中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冲突,认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精神境界。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来说。而青铜玉器、陕北剪纸或编织艺术等,就既是艺术活动,还是生产活动。还有当今电脑美术与现代工艺,又是另一种生活的经验、高科技的审美文化知识与技能活动。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众所周知,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是以“美”起真。我们就拿中学课本中的美术欣赏学习来,日观赏印度的佛教美术作品,其欣赏的过程就是神圣与净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享受的过称。这是因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的异化,是主观审美对客观对象的理想,在欣赏中,由于审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质得到了肯定与赞扬。人们是通过审美的欣赏活动,从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几乎都十分强调审美、艺术的独立性。王国维肯定地说,哲学和艺术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愿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的价值。”„
美术欣赏具有调节精神与情绪的节奏,丰富学习内容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还能进化我们的生活。如:学习书籍装帧到为自己装饰笔记本与作业本,从学习服装设计地没自己装扮衣服,从学习环境艺术到没自己美化居室等等。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
人们掌握美术这一交流手段,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和认同感。这种群体意识与认同感通过美术的中介活动,便反映为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或人类精神的感召力。人一旦进入此境,便踏上了通往他人、通往群体、通往社会乃至通往全人类心灵的道路。正如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所说:“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人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艺术又被幽默地称为调节人际关系的特殊处方
3. 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美术和生活息息相关,常言到:画如生活,生活如画。我们生活就有美术,美术也是为了展现生活,只是每种画都有自己展现生活的一种方法。
4. 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
如果是单纯的抬起笔来画点什么,最终效果一定不好。但是,如果是通过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会激发出创作灵感的作品,其意义就远不同胡乱画的,那或许可以反映出画者的心境与所要表达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5. 为什么说美术作品创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两个原因,具体如下:
1、创作艺术作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但任何艺术的基础都来源于生活。即使是非常丰富的主观想象,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离开生活的艺术无异于空中楼阁,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且,对生活的洞察力越强,对生活的体会越深刻,创作的艺术作品越成功。
2、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任何艺术都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记载。刻录或者描述。艺术要高于生活,是指艺术作品是作者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和体验的再创造。在艺术作品中,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点或几点生发开来,赋予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人生体验。在艺术作品中,蕴含了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情绪、感受和理想。
(5)美术创造生活扩展阅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的艺术创作的观点。
虽然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艺术作品创作中更讲究个人的主观感受,在作品中着力渲染个人的主观意念,涌现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艺术流派,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这个升华的过程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具体含义大体意思是这样的: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炼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6. 怎么写《美术与生活》论文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7. 为什么美术创作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
艺术创作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从生活中总结的,所以它又高于生活
8. 民间美术对于日常生活和艺术创造有何价值
民间美术能够融入到教学中,渗透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较高的平台,从而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针对民间美术教学的开展,国家教育部门也有明确的规定。“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传统的美术艺术,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的审美气质。尤其是一些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学校应该加大开发力度,进行校本课程的制定,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珍贵的美术艺术。在学生的美术教学中,将点滴的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作为学校来说,应该给传统美术资源合理的生存空间,给予民间美术课程一定的重视度,将其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民间美术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为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
民间美术教学开展的价值
民间美术即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兼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美术作品都各具特征,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教学实践中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民间美术教育的实施可以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及品鉴的能力。民间美术不仅仅是单一的美术形态,虽然其色彩、结构与造型都具有一定的中国元素,但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尤其是少数民族美术中的纹饰图案,对图腾的崇拜,对和谐的探索更充满文化思考。农村地区民间的剪窗花,通过简单的动植物的形象刻画,来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可见,民间美术的意识形态蕴藏了无尽的知识,同时也传达了无数的信息。只要为学生打开一扇艺术的窗户,才能帮助学生挖掘美术教育中的兴趣所在,才能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更深的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二,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世上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创造,创造是艺术生命的动力。民间美术的发展其实就是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它又反哺于对人才的培养。艺术创造离不开创造思维的拓展,显然民间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并且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民间美术是汲取了传统文化精髓的产物,可以引发学生研究与探讨的兴趣,自主的进行观察与认知。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鼓励学生自信的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索,这无疑是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开拓。
第三,民间美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民间美术教育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契合现代的教学理念进行科学的教学开展。现代的美术教育理念认为实践能力与基础技能同等重要,实践使学生艺术能力升华。所以,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创新,还要帮助学生构建整合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全面人才的培养目的。由于民间美术形式的内涵是丰富的,艺术形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需要我们不断的开发。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通过双手来体验了不同艺术种类的差别,而且还需要进行观察与思考,来丰富和体验艺术内涵,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实践的探索,呈现民间美术宝贵的艺术价值。
结语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内容,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已经成为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地。民间美术结合学校资源进行美术教育,即是对民间传统的美术内容是一种传承,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是一次新鲜的尝试。显然,民间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挖掘民间美术的综合价值,有意识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将来我们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工作者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孜孜不倦追求的伟大目标。
9. 谈谈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老师:“什么是美术?美术学了有什么好处啊?”这是我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十多年来每新学期来第一堂课众多学生要问我的一个问题,不论小学生、初中生或者高中学生,他们开始都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而美术其他的就不知道了,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我在这十几年教学中的一些肤浅认识和理解。
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大体分成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而绘画,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画种。雕塑也有圆雕和浮雕等多种形式,所用材料则有石、木、泥、石膏、青铜等。实用性艺术同样包括两大类:工艺美术和建筑。目前,国内外对工艺美术这个概念的理解虽有不同的看法,但按照通常的说法,工艺美术包括了传统手工艺品、现代工业美术和商业美术三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属工艺品等;现代工业美术(或称“工业设计”)包括一切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适用而美观的生活用品,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机械的造型和色彩设计;现代商业美术主要是指商品标志、包装装潢和商业广告等。建筑之所以也属于美术的范围,那是由建筑本身包含的技术科学和艺术的两重性所决定的。任何一座建筑物总是以具有某种空间形体的物质结构矗立在大地上的,这就必然有一个造型是否美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和雕塑一样是一种非常具体的造型艺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 一名称时 ,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美术更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如室内设计:各种风格、服饰艺术:松糕鞋、雕塑:玉海广场的玉字造型等。从这些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美术要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立体的或平面的视觉形象,作为人们之间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所以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他的种类主要有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
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是一种精神意识创造的产品。周代的《盂鼎》记录着周王赏赐给奴隶主土地、奴隶的铭文,它包含着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观念盂铸此鼎以纪念,实际是宣扬自己的奴隶制特权,并表示忠于周王和纪念祖先。罗丹的《思》塑造了一个非常年轻、秀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禁闭的双唇,表现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仿佛陷入无法摆脱社会束缚的沉思,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吐放出来,就像罗丹自己说的:“形体表达内在的精神”,“一切都是思想”。由此可见,美术的本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通过服务于某些中介环节而从属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美术还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身并没有什么“美”与“不美”的界限,就像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一样。事物和色彩之所以有“美”与“不美”的区别,都是在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关联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美”与“不美”是“人”自己的生活观念及价值取向的一种标准,特别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意识反映。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对象的“形象”联想,创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因而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对象的简单模仿和复制,总是带着作者强烈的审美情趣。
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英勇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无疑能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情。公益招贴画《维系生命的泉——粮食》以鲜明、醒目的形象突出揭示了“珍惜粮食”的含义,教育和提醒着人们 注意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和作风。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者的意识与情意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这就是美术在社会中起着教育功能的作用。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美术的“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本是分散的,艺术家把这些分散的“素材”集中起来,用自己的“构思”去“丰富”它,用自己的“构图”来提炼它,使现实生活的某个断面更加典型,呈现出来的画面、形象都以典型化了的特点而打动欣赏者。反过来说,欣赏者在这些典型的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被“打动”,就是因为可以从中更清晰地认识到“生活”的本质。这是美术在社会中起着让人们有认识功能的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而区别于其他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美术作用不仅存在于展厅和博物馆,它的作用更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美术教育不是单纯教授“图画”、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学习者通过这一视觉教育的方式,在社会大环境中、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认识事物的一种意识形态。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体会用视觉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在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反过来这种意识形态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尽管各类功能侧重不同,但都以审美性实现其效用,通过审美发挥其社会功能却是一致的。因此美术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知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将美术教育这一教育形式做好。但是,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对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并真正在教育中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