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赞美清洁工的诗句
1、春天,当我们在绵绵春意中的时候,环卫工人已经在大街小巷中工作了几个消失了,他们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位的就是让人们在起床时能够看到一个干净的城市,能够呼吸道清新的空气。
虽然换位工人每天不辞辛苦,但是在大街小巷中,还是经常能看到许多人乱丢垃圾,丝毫不了解环卫工人的劳苦,辜负了他们的好意。
2、你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是创建美好未来的使者,我们赞美你“清洁工”!我们赞美你!无论是严寒酷暑,你都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穿梭在各条马路上。城市的美离不开你们,城市的健康离不开你们,你是城市的美化家中的一员!
3、当你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漫步在干净的道路旁,你会感叹这座城市很美,却忘记是谁让这座城市如此美丽。是环卫工人,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是环卫工人,用一个簸箕端出了城市的整洁;是环卫工人,每天清晨奏响了劳动乐章的第一个音符。
4、春夏秋冬忙碌影,暑寒雨雪落周身。甘当城市美容匠,径路清洁不见尘。
5、宁可人脏,换来万家洁。他们用汗水与辛劳挥舞着手中笨拙的扫帚,给城个整洁的容貌,给街道个干净的衣着。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6、环卫工人,早晨当你轻撩起城的面纱,让整座城躺在你的掌心,这时的城是你的,街巷是你的,清脆的鸟鸣也是你的,你是最富有的人。
(1)七绝工人创造扩展阅读:
清洁工的职业危害:
1、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
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程序的不合理,是影响清洁工人安全与健康的首要因素。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的改善与多种因素有关,可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来改善清洁工人的工作环境,保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安全使用化学品
化学品对人体有多方面的危害。为保障清洁工人的安全健康,减少使用不当引致的危害,管阶层应尽量找寻低毒或无毒的清洁剂,供清洁工人使用。盛装化学品的容器,都应贴上标签,说明危害和防护方法,并对清洁工人进行安全使用清洁剂等化学品培训。
3、采用正确的工作姿势
清洁工人需要体力工作时,正确的工作姿势对预防工作极为重要。工人培训时应教授和督促工人采用正确姿势进行工作,减少受伤和工作劳损的机会,特别是要避免弯腰负重或负重扭腰;避免徒手移动或搬动大件重物;亦应避免过度用力推拉大件重物。
4、科学使用工具
使用科学设计的操作工具,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减低或避免清洁工人的职业危害。应选用较轻便的工具,如工具或工具边同承载物较重,应让操作者能同时使用两手。
工具的扶手应易于抓握,并让使用者轻易变握持位置,工具和手部接触处,应没有尖锐或突出的部分,但接触处也不能太光滑,以免溜手。如有需要时,工具应装置足够避震设备。
5、使用劳保用具
经常接触化学清洁剂及粉尘的清洁工人,必须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水鞋、防尘口罩等。
6、注意个人卫生
从事清洁作业的工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可以避免在工作中感染各种传染病或将病菌带回家中,影响家人的健康。
7、感染疾病
清洁工人处理和的垃圾可以滋生和传播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足以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的有害因素。
8、培训
要保证清洁工人安全健康地工作,各管理部门必须不断为员工作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健康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各种操作规程,训练他们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和防护器具。需要操作重型机械的工人更要受训,使其熟悉工作程序及请注意事项,危险的重型机械最好有管工监督工作。
9、定期体检
清洁工人最好能定期作身体检查,监测健康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确保工人的职业健康。
B. 赞美工人的七绝 求赞美锅炉工 电焊工 门卫的律诗
七律·咏清洁工
起早贪黑扫帚扬,
寒跋暑涉铲邋脏。
雨中臂膀生湿病,
雪里颜容长冻疮。
嗅臭闻腥强忍受,
捡遗拾漏岂彷徨。
位卑钱少缺人干,
翁妪出征扫路忙。
C. 描写现代春节思乡情切的七绝诗词有哪些搞工程工程款迟迟拨不下来,无法解决工人回家
城里乡下两重天,离家十月近新年,妻儿老母切切盼,汗水换来幸福颜!
D. 一线铁路工人赞美诗歌
以下诗歌来自于一线铁路工人,成为南昌铁路局永安工务段沙县线路车间的一名线路工,一直工作在最艰苦的一线。一位铁路工作者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有一种铁》
有一种铁,一直绵延千里
它穿越的城镇乡村,有比铁还硬的内核
男人跟着铁前进,女人则刚柔相济
紧随一声汽笛
抵达远方
这个夏天,水深的无处躲藏
先是往低处流,然后抢占高地
它们领着江河翻越堤坝,将成段的铁悬空
逼迫火车搁浅
看见屏幕爬上屋顶的乡亲
铁就一脸锈色,它们从泥浆里站起
和沙包片石团结一起
让一面面红旗摇响,让震天的号角
重新擦亮金属的骨骼
铁就是铁,在水深火热的夏天
输送铁的品质
《纪念铁》
再过一年,我眼前的这条铁路
就将退出鹰厦线的队列
谈到生死
铁固执的愈加沉默,铁必须
将所有的热,传递给守护它的
铁路工人,铁的品质才纯粹
每次经过铁,我们都要深情俯视
铁不说话,只用铮亮的眼回望
万物安于凋零
再坚强的铁,也有柔情
既将搁浅的山水
因铁路改线,鸟鸣徒生悲切
像路肩草,拒绝青色,内心微凉
铁的一生都在寻找营盘
现在,沙县的灯红酒绿已成驿站
铁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根
我们紧随铁漂泊,擦亮锈蚀部分
生命的本质亮了暗,暗了亮
耐心抽出铁迁徙的闪电
我们不缺孤独,我们还在行走
这一切,都不足以敬佩
(4)七绝工人创造扩展阅读
沙县火车站的一名铁路诗人,也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一历史的变迁。他出生于沙县,1984年考入铁路工作,成为南昌铁路局永安工务段沙县线路车间的一名线路工,一直工作在最艰苦的一线。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工人诗篇》五一特别节目开播的第一集,就以“有一种铁绵延千里”为题,专题报道了这名铁路诗人。他就是马兆印
E. 清代诗人李翼的七绝《论诗》反映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你把诗人的名字搞错了。清代没有叫李翼的诗人。只有个名叫 赵翼 的诗人,写了《论诗五首》其中最著名的是: 《论诗五首·其二》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诗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是肯定了在各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天才的诗人。他们会以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文坛。开创一代新的诗词风貌。所以搞艺术必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努力创新。不但艺术上是如此,就是科学技术上也是如此。必须要努力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出现新的面貌。才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F. 五一劳动节诗歌,简短点的
1、《劳动者》
劳动者!
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
以及和泥土相依为命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以劳动的方式
同这个世界真情对话
他们漂泊过的所有地方
都生长发展史和进化论
蕴含丰富且平易自然
2.《劳动者最光荣》
劳动者最光荣。
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人人都是劳动者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
你可能是一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人靠劳动吃饭,靠创造而美好
为共同文明而辛勤劳动
今天,是“国际劳动节”
我们为劳动而歌,为劳动而自豪
劳动者最光荣,为更多人做贡献的人
是“劳动模范”,是先锋
是他们让更多的人更幸福
采矿、钢花、到终端产品
插秧、除草、到丰收的喜悦
孩子的成长,科研开发
万丈高楼平地起
汽车、火车、轮船、动车到飞机
小商、小贩、私营企业、个体经商户
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
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国度
在茫茫人海中
在滚动的人流里
五洲四海,到处都有劳动者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明
今天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
让我们赞美劳动者,歌颂劳动者。
G. 《七绝·改诗赠父亲》的作品赏析是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
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的一首七绝,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原文: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7)七绝工人创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
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
作者介绍: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H. 高分急求歌颂煤矿或工人的七言或五言诗,其余不限.
《咏煤矿工》【韵:上平十三元;律:平起不入韵】
微灯光万尺,斧斫透山根.
黝骨千钧力,煤岩铸铁魂.
墨香侠士谨献原创五绝
I. 求两首古诗的详细解释
1
秋浦歌
作者: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红星乱紫烟】乱,错杂。红色火花在紫色的炉烟中飞溅。
【赧郎】赧,面红。为炉火照红的冶炼工人。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个】这样
【罝】捕捉鸟兽的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