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吴宽的生平简介
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获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入翰林,授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满进宫为右谕德。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驾崩,皇太子即位,年号“弘治”,是为孝宗。吴宽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升吏部右侍郞,时丁继母忧,吴宽守孝归家。吏部员缺,孝宗命虚位待之,待吴宽守丧三年,让其出任詹事府詹事,入直东阁,专典诰敕,并侍从皇太子朱厚照。
弘治十六年(1503)升礼部尚书。他虽众望所归,谢迁曾两次荐举他入内阁,但终未能入内阁。《明史·吴宽传》有记载:“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谢迁次之。迁既入阁,尝为刘健言,欲引宽共政,健固不从。及迁引退,举宽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
吴宽七十岁时,多次因病请辞,都被慰留,后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七月十日(8月19日) 卒于礼部尚书任上,卒后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葬于木渎西花园山。明孝宗破格封赠了他的两个儿子,授长子奭中书舍人,补次子奂国子生。事见《明史》卷一八四本传。
『贰』 历史上有哪些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偶然事件
是误解吗
二战最后,记者询问日本首相,日本会怎么回答波茨坦声明中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时,他回答说“Mokusatsu”,也许他想说的是“没有评论”。但这是个多意词,所以被翻译成“我们无视宣言”。于是10天后他们收到了原子弹。
流星
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说他在一场战斗中抬头望向天空时看到了十字架,于是他成了基督徒。后世的地质学家认为他实际看到的可能是一颗流星,它制造了一种交叉的幻觉,被君士坦丁大帝误认为是“上帝的启示”。
泰坦尼克
根据幸存者回忆,大卫.布莱尔是泰坦尼克号的大副,他在轮班时将望远镜锁在了自己的储物柜中。而接替他的人没找到钥匙。如果拿到望远镜,也许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事了。
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和军事领袖。但差一点我们就可能不知道曾有过这个人。因为他出生在科西嘉岛,而这个地方在他出生前3个月才成为法国领土。换句话说,拿破仑早生3个月,他就不是法国人了。自然也不会成为法国的领袖
『叁』 吴宽困学多草书,其书从真行来,故落笔不苟什么意思
这话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吴宽在草书方面比较刻苦,而他的草书有深厚的楷书、行书功底,所以他的草书落笔并不是那种随便草率的。
『肆』 吴宽与明朝状元之间有什么故事
吴宽生有异质,当秀才时,遍读《左传》、《史记》、《汉书》及唐宋诸大家之文,以文德修养而闻名远近。由于爱好古文而鄙薄时文,乡试屡败。30岁才以贡进太学,学官张汝弼试其才学后,连声称道:“天下亦有如此贡生乎?”成化八年,会试、殿试俱第一。
吴宽取状元后,初授修撰。孝宗为太子时,入宫侍读。孝宗登基(1488)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擢为吏部右侍郎。因继母去世离职服丧。孝宗特命虚位以待。服除,转吏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仍侍武宗于东宫。宦官多不愿太子接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吴宽率同僚上疏:“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孝宗嘉纳之。
弘治十六年进礼部尚书。成化、弘治年间翰林声望最重者吴宽、谢迁二人。但迁入阁十年,号称贤相,而宽则逗留终不获入阁,时人颇不平。谢迁曾数次举荐吴宽入阁,但首辅刘健始终不同意。而吴宽却处之泰然,多次引病辞官未果,后竟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吴宽为人仁义厚道。自少至老,人不见其过举,不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扶贫济困,救人危难。昔日同年贺解元,在京患病,吴宽将其接至府邸,晨夕守护。贺不幸去世,宽为其服丧一月。又有乡人死于京城,家贫,其子向别人借钱葬父。吴宽闻之,心中恻然。亟命还所贷,自己出钱为其买棺材,众皆乐助,使其得以丧归。
吴宽为文不事雕琢,体裁俱存。外若简淡而意味隽永。纾徐则有欧之态,老成则有韩之格。为诗用事浑然天成,不见痕迹,一洗近世纤新之习。吴宽兼工书法,最好苏学,自编《匏庵集》七十卷行世。
『伍』 关于吴宽有哪些生平事迹
吴宽,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卒子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吴宽生有异质,当秀才时,遍读《左传》、《史记》、《汉书》及唐宋诸大家之文,以文德修养而闻名远近。由于爱好古文而鄙薄时文,乡试屡败。30岁才以贡进太学,学官张汝弼试其才学后,连声称道:“天下亦有如此贡生乎?”成化八年,会试、殿试俱第一。吴宽取状元后,初授修撰。孝宗为太子时,入宫侍读。孝宗登基(1488)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5)擢为吏部右侍郎。因继母去世离职服丧。孝宗特命虚位以待。服除,转吏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仍侍武宗于东宫。宦官多不愿太子接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吴宽率同僚上疏:“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孝宗嘉纳之。弘治十六年进礼部尚书。成化、弘治年间翰林声望最重者吴宽、谢迁二人。但迁入阁十年,号称贤相,而宽则逗留终不获入阁,时人颇不平。谢迁曾数次举荐吴宽入阁,但首辅刘健始终不同意。而吴宽却处之泰然,多次引病辞官未果,后竟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吴宽为人仁义厚道。自少至老,人不见其过举,不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扶贫济困,救人危难。昔日同年贺解元,在京患病,吴宽将其接至府邸,晨夕守护。贺不幸去世,宽为其服丧一月。又有乡人死于京城,家贫,其子向别人借钱葬父。吴宽闻之,心中恻然。亟命还所贷,自己出钱为其买棺材,众皆乐助,使其得以丧归。吴宽为文不事雕琢,体裁俱存。外若简淡而意味隽永。纾徐则有欧之态,老成则有韩之格。为诗用事浑然天成,不见痕迹,一洗近世纤新之习。吴宽兼工书法,最好苏学,自编《匏庵集》七十卷行世。
『陆』 王鏊和吴宽两个人有哪些交集
作为吴门文化的奠基者和领袖,王鏊与吴宽一样,在游于仕宦、跻身台阁的同时,大力倡导古文,提携乡邦后进,如祝允明、文徵明等,而不遗余力,因此在吴中都享有极高的威望。
王鏊和吴宽二人还曾合作《行楷合璧》扇面七言诗,二人经常一起联吟作文,观赏字画,作跋题辞,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交谊。王鏊晚年由京城乞归乡里,闲居苏州16年,成为苏州文人雅集的核心人物。两人的诗文书法对吴门文化产生了影响很大。
二人合作的《行楷合璧扇面》,由吴宽和王鏊分别书写了他们的自作诗,无上款,可能是他们平日雅集时所作。虽然是一件小小的扇面,但却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吴门艺苑盟主的生活片段。
『柒』 框架的近视眼镜及隐形眼镜都是哪国人在哪一年发明的呢
好问题等我去找找啊
1、意大利人发明了眼镜
第一副真正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的比萨,那是1286年的事了,它的发明者大概是一位玻璃工匠。1300年,这种“眼睛小圆片”在威尼斯时兴起来,顾客们纷纷跑到玻璃工匠那里定购。但那时工匠只会磨制凸透镜——那是给远视眼戴的。给近视眼戴的凹透镜,一直到1400年左右才问世。
历史学家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列出了长长一列可能是眼镜发明者的名单,其中也包括比萨那位玻璃工匠。有些人说那位发明者是英国人,另一些人说是荷兰人,也有人说是个德国人。1800年,佛罗伦萨市民们在一座教堂里竖起了一块纪念碑,来纪念这位发明家。
其他与眼镜的发明有关的观点:
(1)13世纪末,眼镜曾先在意大利出现,是由英国培根首先在威尼斯制成。
(2)意大利著名旅游家马可· 波罗在元大都等地看到中国人戴有眼镜。他在游记中写到: “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著眼镜”、 “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眼镜”。
(3)从1300年开始,眼镜出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有人考证说,真正的眼镜的发明者是一个名叫萨尔沃·德格里阿买提的佛罗伦萨人。
(4)眼镜的发明在13世纪初叶,发明者可能是宋朝的一位狱官。刘祁所著的《归潜志》记载,墨镜是用烟晶制造的,一般只有衙门的官大人们才能戴,不是为了遮挡刺眼的阳光,而是在听取供词时,不让别人看他的反应。
(5)将眼镜从中国引入欧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13世纪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但几乎过了一世纪,那里才普遍使用眼镜。
(6)15世纪一份名为《眼镜是不是古代发明》的文献记录,眼镜是一名叫亚历山大德罗·斯皮纳(ALESSANDRO SPINA)的僧侣科学家发明的。
(7)古老的巴比伦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发现了一些透镜的放大功能。现知最古老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废墟中发现的。这块透镜用水晶石磨成。
(8)中国早在纪元前就已经有人戴水晶镜片,用来治疗眼炎和遮蔽阳光。
(9)古罗马皇帝尼诺观察过各种宝石。但他只是透过宝石来观看五彩缤纷的奇异世界,并不为了提高视力。
(10)宋朝赵希鹄所撰《洞天清录》记:“老人不辨细书,用云爱云逮掩目则明”。赵希鹄的纪录比意大利的相关文献早了半个世纪。但也有史学家认为上述文字是在明朝(公元1368-16 44年)才由后人添上去的。
(11)明末清初赵翼著《陔余丛考》33卷有眼镜一则,说《刘澜暇日记》:“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增广尚友录》记:史沆是宋眉山人,曾举进士。《刘澜暇日记》写于宋理宗时(1240年)。
(12)《辞源》记载,眼镜的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明代中叶,明吴宽有《谢人送西域眼镜》诗,清赵翼《瓯北诗钞》有《初用眼镜》:“相传宣德年,来自番舶驾,内府赐老臣,贵值兼金价。”
(13)眼镜起源于印度,元朝时由蒙古传入中
2德国人发明了隐型眼镜
1887年,德国的菲克(A.E.Fick,费克,有人称其为瑞士人,不排除他是生活在德国的瑞士人的可能性)制造了第一个隐形眼镜,但并不成功。德国的玻璃工艺师缪勒(F.A.Muller)吹制成玻璃镜片,放入眼内用於保护病人有病的眼。
1888年,菲克和法国的卡特(E.Kalt,法国人卡尔特)试验用玻璃制成的镜片来矫正视力,但因很不舒服,不能付诸推广。
到了1937年第一副隐形眼镜终於诞生了--虽然它们有些硬。透明的塑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取代了玻璃材料,使隐形眼镜的更具实用性。莫伦(Mulien)和奥布赖(Obring)用这种材料制成了第一副硬质的隐形眼镜。
1948年,美国视光师凯文·托赫(Kevin Tuohy)首创了一种被称为Microlens 的小镜片,它的直径仅覆盖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厚度较薄,可以较为舒适地戴上一整天,自此一种能在临床推广并作为矫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隐形眼镜才算是真正诞生。
“软镜”是捷克斯洛伐克高分子化学家奥托·威特勒(Otto Wichterle)1963年研制的,当年他研制了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材料,同时开发了这种材料制成的软性隐形眼镜。
1971年,博士伦公司软镜的专利技术获得美国FDA自由销售的许可,隐形眼镜从而迅即普及。
『捌』 吴宽的后代分布在哪里
薛雪,经学大师章太炎,潘虹,农牧专家沈骊英,南北朝书画家张僧繇,散文家归有光,两弹元勋王淦昌 等、何怡贞;明代画家沈周,建筑家,书法家吴宽、邹韬奋),传奇名妓陈圆圆,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两院院士中、苏州七君子(沈钧儒,“曲圣”魏良辅,美术教育家、金曾豪、柳如是,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萧芳芳,“吴中四杰”杨基,唐代诗人陆龟蒙、石四箴、赵古泥,政治家伍子胥,医学家叶桂,、杨绛,奥运冠军陈艳青,满意记得五星原创采纳哟、张羽、政治家翁同和、画家,医学和妇产科专家王淑贞、古文学学家吴大澄、军事家孙武、王鉴、胡淑琴、赛金花,化学家张青莲、钱谦益、顾长卫,朱棣文,金圣叹,吴健雄、张士诚,三国天文学家陆绩,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唐代诗人、军事家许洞,史学家顾颉刚,植物学家何泽瑛,著名独立电影导演糜熙昭,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张军,苏州籍院士人数有近百位、董小宛、金石学家,著名主持人朱迅、元末明初的巨富沈万三;铸剑大师干将,仲雍、王鏊,书画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章乃器、明故宫设计者蒯祥,吴秀波、况钟春秋时期吴地始祖 泰伯、唐伯虎,现代文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沈冰、刘嘉玲,文学家冯梦龙,清代诗人吴梅村,陈法蓉、高启、李玉,两晋文学家陆机,出版家毛晋,经学家惠栋、仇英、王翚,明末清初光学家孙云球,祝你生活愉快!以上回答来自问问团队【江苏卫视-单个儿】,影视明星潘迎紫、祝枝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亲、鉴赏家顾况、何建明、苏童,何泽慧,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娄东画派四王(王时敏,政治家姚广孝、王造时、申时行、李公仆,当代作家陆文夫,清代帝师,后晋商业家窦禹钧(五子登科典故),前NBA球星姚明(祖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刺绣大师沈寿、文学家范仲淹及范成大、王一梅,“草圣”张旭、彭大恩、吴静钰(祖籍)、孙晋芳、顾鼎臣、汪涵、孙过庭,倪虹洁,外交家洪钧、徐贲、沈骥英,雕塑家杨惠之;汉代文学家严忌,建筑学家顾添籁、油画家颜文梁,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徐祯卿、沙千里、顾乃勤,中国资本主义改良代表人物王韬,沈德潜,韩雪、文征明、程小青、朱纨、陆探微、吴国大将陆逊及其子陆抗、史良,近代民主人士柳亚子、王原祁)文学批评家毛宗岗, 宋代政治家,莫邪,如果有疑问可以追问
『玖』 吴宽的相关文献
吴宽,字原博,长洲人。以文行有声诸生间。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东宫,秩满进右谕德。孝宗即位,以旧学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丁继母忧,吏部员缺,命虚位待之。服满还任,转左,改掌詹事府,入东阁,专典诰敕,仍侍武宗东宫。宦竖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宽率其僚上疏曰:“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古人八岁就傅,即居宿于外,欲离近习,亲正人耳。庶民且然,矧太子天下本哉?”帝嘉纳之。
十六年进礼部尚书,余如故。先是,孝庄钱太后崩,廷议孝肃周太后万岁后,并葬裕陵,祔睿庙,礼皆如适。至是,孝肃崩,将祔庙,帝终以并祔为疑,下礼官集议。宽言《鲁颂·閟宫》、《春秋》考仲子之宫皆别庙,汉、唐亦然。会大臣亦多主别庙,帝乃从之。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谢迁次之。迁既入阁,尝为刘健言,欲引宽共政,健固不从。他日又曰:“吴公科第、年齿、闻望皆先于迁,迁实自愧,岂有私于吴公耶。”及迁引退,举宽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年七十,数引疾,辄慰留,竟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授长子奭中书舍人,补次子奂国子生,异数也。
宽行履高洁,不为激矫,而自守以正。于书无不读,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有田数顷,尝以周亲故之贫者。友人贺恩疾,迁至邸,旦夕视之。恩死,为衣素一月。 吴宽,应试南畿时,同寓有施焕伯者中榜,逮鹿呜宴罢,焕伯出曰:“吾意兄策皋搞之骑,遵崇化之途矣。”宽曰:“同行无疏伴。”其有养如此。〕吴原博宽未第时,已有能诗名。成化壬辰春,李西涯省墓湖南,时未始识也。萧海钓文明为致一诗曰:“京华旅食变风霜,天上空瞻白玉堂。短刺未曾通姓字,大篇时复见文章。神游汗漫瀛洲远,春梦依稀玉树长。忽报先生有行色,诗成独立到斜阳。”西涯陛辞日,见考官彭敷五为诵此诗,戏谓之曰:“场屋中有此人不可不收。”敷五问其名,曰:“予亦闻之矣。”已而果得原博为第一。
李西涯赴吴原博饮,席上用击鼓催花令,戏成一诗曰:“击鼓当筵四座惊,花枝络绎往来轻。鼓翻急雨山头脚,花闹狂峰叶底声。上苑枯荣元有数,东君去住本无情。未夸刻烛多才思,一遍须教八韵成。”
馆阁诸公同集吴宽邸赏菊,即席联句,陆简倡云:“醉爱寒香佛紫貂,”陈谲云:“玉堂风采宴官僚。”李杰云:“肯孤晚岁花神约,”王鏊云:“须伏今朝酒圣浇。”宽云:“风雨尚怀前会阻,”李东阳云:“雪霜犹喜后时凋。”林瀚云:“不知陶径孤吟处?”谢铎云:“零落何人许见招?”
吴原博《雪后入朝》诗云:“天门晴雪映朝冠,步涩频扶白玉阑。为语后人须把滑,正忧高处不胜寒。饥乌隔竹餐应尽,驯象当庭踏又残。莫向都人夸瑞兆,近郊或恐有袁安。”
『拾』 请教明·吴宽《易安居士画像题辞》这首诗的翻译以及寓意,创作背景等,详细分析一下这首诗,非常谢谢
金石姻缘翰墨芬,
文箫夫妇尽能文。
西风庭院秋如水,
人比黄花瘦几分。
好诗啊!情景入胜!情感交融!
<金石姻缘翰墨芬>
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即金石姻缘!
李清照的诗文绝对是翰墨芬芳啊!
<文箫夫妇尽能文>
文箫wén xiāo
传奇中的人名。传说唐大和年间﹐书生文箫中秋日游锺陵西山游帷观﹐遇见一美丽少女﹐口吟:"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兼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双方相互爱慕﹐忽有仙童到来宣布天判:"吴彩鸾以私欲而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两人遂成夫妇﹐后来双双骑虎仙去。见唐裴铏《传奇.文箫》。
此句是谈夫妻二人都能写文章诗句!有才啊!
<西风庭院秋如水>
李清照诗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黄花瘦几分>
同上诗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