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观察身边的小细节,科学家发明了什么
观察身边的小细节,科学家乔治.德梅斯特拉发明了尼龙搭扣
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在树林中散步,看见自己的裤脚和他那条狗的身上沾着许多刺果。回到家以后,他把这些刺果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有数以百计的小钩,能扣住任何有环形的物体。于是,他创造出一种纺织尼龙的方法,使一块遍布无数小钩的织品,能粘住另一块遍布无数小环的纺织品。他将这种奇特的粘合产品命名为“威钩”,也就是当今取代拉链、纽扣、按扣和链扣的尼龙搭扣。
❷ 一种小的细节上的发明,我想到了,但该如何去检索之前有没有人已经发现并申请专利了
登陆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进入检索,点上方的专利检索与查询,然后选“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公众部分)”进入专利与服务检索系统,选上方的“专利检索”,这时你可以输入你想检索的专利名称或内容进行检索了,如有问题可以联系本人。
❸ 怎样发明东西呢请有发明经验的高手教教。
我是一名小学抄生,也是班里的袭发明高手!我给你提几条建议吧,希望你能采纳。
想发明东西,是要细心观察生活,特别是一些很小很小的细节。(一般的发名家,都要具备这一点不难做到的条件!)
可是,如果你光想了,但没有去继续研究下去的花,是不会有用的。这就要看你的耐心和恒心了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一定要坚持研究下去哦!
虽然我是个孩子,但我希望我的一点小经验能帮助一名大人。加油,我相信这样一位与我一样爱发明的大人(*^__^*)
❹ 抓住细小细节而发明的发明家事例
爱迪生发明灯泡
❺ 关于科学家从生活中的小事发明 发现的故事
一次,爱迪生一人在静静的实验室里研究改进在纸带上打印符号的电报机。这时版,电报机内的权一种单调的声音吸引了他。在试图排作这种声音时,爱迪生出乎意料地发现,这是纸带在小轴压力下发出的声音。在改变小轴的压力时,声调的高度也随之变化。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借助运动载体上深度不同的沟道来记录和回收声音。
无独有偶,爱迪生在另一次试验电话的时候,发现传话筒里的膜板,随话声而震动。他找了一根针,坚立在膜板上,用手轻轻按着上端,然后对膜板讲话。实验证明,声音愈高,颤动愈快;声间低,颤动就慢。这个发现,更奠定了发明留声机的决心。
---------------------------------------------------------------------
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由开水壶的壶盖冒气而发明了蒸汽机。
-------------------------------------------------------------------
❻ 有关细节的名人事例
1、上海地铁一号、二号线故事: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细节被二号线忽略了。结果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5、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❼ 为了观察更为微小的细节科学家又发明了什么
放大镜 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等
❽ 科学家根据动物发明了什么,细节
科学家根据苍蝇嗅觉特别灵敏发明了小型气体分析仪
苍蝇与小型气体分析仪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
❾ 列举几个名人因为注重细节而成功的故事
亡于铁钉的帝国
国王查理三世和公爵准备拼死一战,这场战斗将决定谁统治英国。进行战斗的当天早上,查理派一个马夫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
“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儿铁片来。”
“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
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铁匠本准备砸钉子将最后一个马掌钉好的,但在马夫的催促下,只好将马掌挂在蹄子下。
两军交锋了,查理国王就在军队的阵中,他冲锋陷阵,指挥士兵迎战敌人。远远地,他看见在战场另一头自己的几个士兵退却了。如果别人看见他们这样,也会后退的,所以查理快速冲向那个缺口,召唤士兵调头战斗。他还没走到一半,那只挂着的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国王还没有抓住缰绳,惊恐的畜生就跳起来逃走了。查理环顾四周,他的士兵纷纷转身撤退,公爵的军队包围了上来。
他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倾覆就因为这一匹马。”
英国国王理查二世与里奇伯爵准备决一死战,决定谁来统治英国。决战当天,理查派马夫去准备战马,马夫让铁匠给国王的战马打掌。铁匠说:“我早几天给军队的战马全部打了马掌,马掌和钉子都用光了,要重新打。”马夫不耐烦地说:“我等不及了,你有什么就用什么吧!”于是,铁匠找来4个旧马掌和一些钉子。可最后一只马掌只打了两枚钉子,马夫又等不及了,认为两枚钉子应该能够挂住马掌,就牵走了马。结果在战场上,理查的马掉了一只马掌,战马失足把理查掀翻在地。理查被里奇伯爵活捉,他的王国也随之崩溃。后来,人们评价说:细节决定成败,帝国亡于铁钉。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