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布时间:2021-08-10 09:51:19

①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萌芽。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自己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为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使人产生敏锐的思索;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索,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故平时教学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比如,学习《乙烯》这一节时,先由老师演示制取乙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布置大家一个任务:边观察边提出问题,不论提出的问题对与错,提得越多越好。于是,学生都跃跃欲试,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原料中浓硫酸与乙醇的体积比为3:1,浓硫酸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往混合液中加入碎玻璃片?(3)为什么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C?(4)为什么反应一会儿混合液会变棕色最后变黑色?(5)为什么反应到最后会闻到一股刺激气味的气体产生?(6)反应过程中将产生哪些气体?怎样证明?等等。甚至讲乙烯的加成反应时,往Br2水通入乙烯褪色,学生也自觉提出疑问:“乙烯中混有的SO2也能使Br2水褪色,是否应先除杂?”。
其次,课堂教学中留下一些问题“悬念”,供学生去探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元素周期表》这一节,当接近下课了,我布置学生一个课外任务:大家课后观察元素周期表,将所观察到的发现都记下来。第二节课,当大家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讨论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是众说纷芸,其中有位同学的猜想还挺有新意:“随着周期数增加,非金属元素越来越少,第2周期6种,第3周5种,第4周4种……第7周期应是1种,由此可推知第8周期非金属元素0种。”他于是大胆预言“元素到了第8周期应该会终结!”他的猜想作为老师的我无法作出判定,但我十分赞赏该同学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这种创设问题情景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知识的开拓迁移,扩大学生的创新范围。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上要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开发,要善于对课本知识进行挖掘、整理、拓展、迁移,或推陈出新,成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工具。如:教材中的化学原理、演示实验、科学史事、习题等都可经转化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很好材料。比如:学习《苯》这一节,(1)可先结合科学史事“凯库勒如何提出苯的分子结构的”,启发探索科学家凯库勒创造性地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的历程;(2)课本讲了二甲苯的结构有三种:于是就可设计以下习题(a)C8H10有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答:有4种,以上3种再加乙苯。(b)二氯苯有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又有__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c)无机苯B3N3H6的二氯代物有_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又如:学习《甲烷》结构时,由于甲烷CH4是空间四面体的,故二氯甲烷CH2Cl2没有同分异构体,。而Pt(NH2)2Cl2有同分异构体,说明了Pt(NH2)2Cl2是平面结构的,而非空间四面体的。
其次,还可引导、组织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如:每学完一章,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织网”。只要每一个同学脑海里有了结实的“网”,捕起“鱼”来不是胸有成竹!故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拓展、迁移,或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既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又可推陈出新,拓展了知识范围,扩大了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展开丰富的课堂讨论,发挥集体创新智慧。
俗话说:“事不议不晓,理不辩不明”。教学上要发扬课堂民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倡导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型课向师生活动型转化,课堂多开展一些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解答问题,同时结合老师的小结,就可得到比较全面正确的知识,获得集体的创造智慧。比如:《化学平衡移动》有一个习题“牙齿受腐蚀原因是Ca5(PO4)3OH== 5Ca2++3 PO43- +OH-,让大家讨论:“结合平衡原理,谈谈怎样保护好牙齿?”。经过大家激烈讨论后总结得出:(1)适当补钙,吃钙片或用经常用含Ca2+ 或PO43-的溶液漱口;(2)少吃酸性强的食品;少吃糖,因糖易氧化产生酸;(3)适当吃含磷食品;(4)用含氟牙膏刷牙……。经过讨论,集中大家智慧,得到了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在激烈的师生、生生讨论中,不但可以得到预想的知识,还往往可捕捉到很有创造性的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比如:在一容积不变的容器先充入1molPCl5,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再充入1molPCl5,则平衡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我大家先讨论后分成两种意见:
(1)向正方向移动,理由是增大了反应物浓度。
(2)向逆方向移动,理由是容器内压强增大,平衡向体积减少方向移动。
双方各抒已见,争论得不可开交。其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创建性观点:“反应开始时,平衡确实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因为反应物浓度增大,但同时由于容器内气压增大,反应又向逆方向移动。但开始没有达到平衡前,无法谈平衡移动方向。故达到平衡时,平衡总体向逆方向移动”。大家听完后一下子明白了,都鼓以热烈的掌声。之后,我从等效平衡方面总结证明:该同学论断是正确的!通过课堂开展丰富的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师生集体的智慧,就可获得除原知识以外的知识——创造性新知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来之于实践,而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教学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打下实践基础。首先, 教师本身要重视实验教学, 以身作则认真做好实验,遇到问题通过实验探索答案,将实验作为探索自然奥秘的工具, 注重发挥实验的作用。比如:怎样证明工业废水中含Fe3+?含苯酚?怎样证明汽油中含不和键?Ca2+与HCO3-能否大量共存?怎样知道蛋壳主要成本分是CaCO3?等问题通过实验就一目了然,比苦口婆心的讲解省事多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将问题实验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打下实践基础。,
其次,教学中注重科学社会化STSV问题,如:为什么Fe粉可保鲜剂?为什么Fe3+可作止血剂,但不可作补铁剂?为什么灭菌塑料里含有少量AgBr? 为什么利用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可检验出糖尿病?。
再次,教学中注重实践“过程”研究也很有必要,通过科学背景材料,重新探索科学家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如:学习《乙醇》中关于乙醇的结构问题,不妨先模拟科学家们的思路:(1) 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可能的结构式为CH3CH2OH或CH3OCH3;(2) 实验证明:1摩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最多可产生0.5摩的氢气,这充分说明乙醇分子6个氢原子中只有1个氢原子(它可被置换)不同其5个氢原子。于是,(3)得出乙醇的结构为CH3CH2OH合理,理由是OH中的氢原子化学性质很活跃。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我们可推广应用得出H3BO3是一元酸而非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而非三元酸。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诱导多元思维,指明创新方向。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多元思维的培养,就必须不满足于单一、常规的答案,不拘泥于现存的思路,大胆猜想,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首先,设置一些无标准答案主观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布置一些象:“制取MgCl2可采用哪些不同类的方法?”,“要使NH4Cl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有那些不同方法?”,“判定甲酸是弱酸的方法有哪些?”等这样些无标准答案的习题。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还须重视习题的一题多解。比如:“将m摩C2H2和n摩H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当达到平衡时生成P摩C2H4。将平衡混合气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消耗_____摩O2。”(1)一般解法是m摩C2H2消耗2.5m摩O2和n摩H2消耗0.5n摩O2,故消耗 (2.5m +0.5n )摩 O2;(2)其实,还有一种解法是根据守恒法将m摩C2H2和n摩H2拆分成2m摩碳摩原子和(2m+2n)摩氢摩原子,故消耗(2.5m +0.5n )摩O2。平时重视习题的一题多解,训练了学生的多元思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起题来游刃有余。
再次,诱导学生多元思维,目的是实现方案最优化,为创新指明方向。比如:比较下列四种烃CH4 C2H4C2H2 C3H8的碳的质量分数大小。方法有三种:(1)直接求出碳的质量分数C%来比较;(2)以烃CxHy中C:H元素质量比来比较;(3)以烃CxHy中C:H原子个数比x/y来比较。很明显(3)方案简单扼要最佳,于是根据烃CxHy中原子个数比x/y,得出碳的质量分数C2H2> C2H4 >C3H8> CH4。根据(3) 最佳方案就可对不同的烃CxHy碳的质量分数C%来进行比较得出:芳烃>炔烃>烯烃>烷烃。通过诱导学生多元思维,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他们的思维通向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创新教育中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所说的:“不打破前人的经验与思路,科学就没有进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思维界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②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③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往往起因于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率不高往往由多因素造成。较低的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习惯、身体的疾病等都能影响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对此进行综合考察。

一、学习问题自我评价

每一个学习不良者并不一定真的了解自己的问题之所在,要想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对学习问题进行自我评价便尤其显得重要了。对学习问题可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l.时间安排问题

学习不良者应该反省下列几个问题: (1)是否很少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多少时间里完成多少内容。(2)学习是否常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3)是否常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4)学习计划是否是从来都只能在开头的几天有效。(5)一周学习时间是否不满10小时。(6)是否把所有的时问都花在学习上了。

2.注意力问题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状态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2)学习时,身旁是否常有小说、杂志等使我分心的东西。(3)学习时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体验。(4)是否常与人边聊天边学习。

3.学习兴趣问题

(1)是否一见书本头就发胀。(2)是否只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3)是否常需要强迫自己学习。(4)是否从未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

4.学习方法问题

(1)是否经常采用题海战来提高解题能力。(2)是否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法。(3)是否从未向学习好的同学讨教过学习方法。(4)是否从不向老师请教问题。(5)是否很少主动钻研课外辅助读物。

一般而言,回答上述问题,肯定的答案 (回答“是”)越多,学习的效率越低。每个有学习问题的学生都应从上述四类问题中列出自己主要毛病,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例如一个学生毛病是这样的:在时间安排上,他总喜欢把任务拖到第二夫去做;在注意力问题上,他总喜欢在寝室里边与人聊天边读书;在学习兴趣上,他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对旁系的某些课却很感兴趣;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机械记忆法。这位学生的病一列出来,我们就能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了。

二、自我改进法

1.SQ3R法

罗宾生(Robinson)提出的SQ3R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好方法。SQ3R是由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成的。

(1)概览(Survey):即概要性地阅读。当你要读一本书或一段文章时,你必须借助标题和副标题知道大概内容,还要抓住开头,结尾及段落问承上启下的句子。这样一来,你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2)问题(Question):即在学习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基本问题上,同时找一找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力。如果是学习课文,预习中的提问可增加你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要是研究一个课题时你能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资料,就能更有的放矢。

(3)阅读(Read):阅读的目的是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必咬文嚼字,应注重对意思的理解。有些书应采用快速阅读,这有助于提高你的知识量,有些书则应采用精该法,反复琢磨其中的含义。

(4)背诵(Recite):读了几段后,合上书想想究竟前面讲了些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做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从中找出关键的表达词语,采用精炼的语言把思想归纳成几点,这样做既有助于记忆、背诵或复述,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且使思维更有逻辑性。这种尝试背诵的方法比单纯重复多遍的阅读方法效果更好。

(5)复习(Review):在阅读了全部内容之后,回顾一遍是必要的。复习时,可参考笔记摘要,分清段落间每一层次的不同含义。复习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遗忘。一般来说,及时复习是最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可逐渐减少,但经常性地复习有助于使学习效果更巩固,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是此意。

2.自我塑造法

上面介绍的SQ3R法是一种学习方法,仅可解决因方法缺乏而引起的学习上的问题。对于因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学习问题,则还需综合考虑运用其他方法,自我塑造法即是一种综合法。

(1)选择一个目标。经过对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你已经找出自己的症结所在,但对改变它你不可性急,而应该首先选择其中较为可行的一项进行重点突破。我们常观到某些学生在接受长辈一顿训斥后,立即制定一个宏大的学习计划,其实这种计划十有八九是执行不下去的。我在学英语时,有一天忽然下决心要从阅读原版小说入手,结果我借了一世界名著《马丁.伊登》,并且向朋友宣布,我要花一个月时间啃下此书。结果呢,我连第一页都没能读完,因为里面的生词查不胜查。后来我选择了比较适中的学习目标,先从世界名著简写本入手,结果越读兴趣越浓,不再视英语为畏途了。

( 2)实行新的学习程序,如果你的症结是行为拖拉,为克服这个缺点你就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规则,每天不完成预订的任务不睡觉。如果你的赞美是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你应分析不集中的原因。在寝室读书不集中,则应责令自己到教室里去读。如果读半小时后不集中,则应略为休息一下,或改变一下学习内容。如果原因是对读书不感兴趣,则首先努力去读自己有兴趣的书或改变单调枯燥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工作、娱乐、陶冶性情结合起来,或给自己的学习以一定的奖励。坚持一段时间后,随着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浓厚。

④ 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营造和谐氛围,打造创新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居高临下地把学生看做什么都不懂或知之甚少的孩子,无视学生拥有的潜能。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任务,总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讲,不允许学生自由议论、提出不同的见解,而且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必须举手,得到教师点名时才能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当有时学生回答的思路、方式不符合自己原规划好的思路时,则会立即打断学生的回答,这实际上是没有平等对待学生的表现,试想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学生即使有创新意识也无情地被扼杀了。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对学生“格式化”,教师必须建立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代替教师权威型的关系,改“一言堂”为“群言堂”,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使他们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更新教学观念,诱导创新意识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而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创造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又必须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造性的作风,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教师创新素质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否则就会影响甚至埋没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多样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感,触发联想,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在化学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尽量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影视舞台上,经常有一些歌手、舞女在烟雾缭绕的如梦幻般的“仙境”中载歌载舞,这“烟雾”从何而来呢?告诉学生,如果学了化学,就会知道这梦幻般的“仙境”的来龙去脉。此外,还增做一些趣味实验,如水上生火实验(把钾投入水中)、“白兰地”变成“红葡萄酒”的实验(酚酞试液与碱溶液混合),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一开始就乐意学习化学,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3.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新教材特点之一加强了实验的教学,特别是增加了很多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他人的合作,将问题解决。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对化学实验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设计,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4.在习题评讲中,创设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习题评讲中,当讲完一道习题,再把原题进行变换,改变已知条件或改变设问角度,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对习题理解得更深,可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
5.从旧情境中为学生创设创新能力的新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的旧知识中挖掘新知识,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台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自己有创新意识,并在教学中孜孜以求,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⑤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要求老师在的化学实验课时,让学生在每做一次化学实验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其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五,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⑥ 如何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一、培养化学思维,引导创新思维。

化学思维体现在诸如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变化与条件、共性与个性以及实验与认识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分子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碘升华”的演示实验,欲使学生认识“升华”这种宏观现象,必须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到微观世界寻找原因,引导得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求知物质的性质,从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引导创新思维。

二、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思维。

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我们用“魔棒点火”、“海底世界”等这些奇异的化学实验现象,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进发而出。

三、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化学实验步骤最优化的讨论,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的讨论,以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变换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如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果加入某物质后引起颜色变化,学生能迅速判断出使颜色变化的物质。但如果题给出的信息为颜色早已变化,且未加入任何物质,学生一般难以跳出常规、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

2、口强联想思维训练。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五、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操作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欲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应将一些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

如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成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索式实验,采用“实验--分析--讨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将学生分小组按反应物的不同比例进行实验,并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去分析、讨论,学生很有兴趣,思维活跃,主动发言甚至发问。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六、寓审美能力的发展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需要靠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化学教师只有最得体地把化学教学艺术因素表现出来,才能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化学学科中的实验美、理论美和应用美。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投影介绍大自然变化的杰作--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化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辉煌业绩时;当学生看到教师构思精巧的板书和计算机屏幕上电子云微观粒子的运动时;当学生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时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然产生的灵感所带来快乐时,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它可以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获取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⑦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化学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节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课改后的新课程已经明显显示出它的不足,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书上,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而且现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从一点一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化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育素材,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 教师导入新课要新颖,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就很被动。如NH3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NH3的喷泉实验教学。学生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激发了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思维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同时也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的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的特性。
二 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改变学生被动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动地学习。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并得出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状态,就会主动思考去寻求答案。
三 教师积极引导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种新课时,笔者都会安排《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的研究和探讨。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透过氨气喷泉实验的现象进行群体讨论发现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一是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自然界中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一致的。二是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的?学生已经知道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势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同样可以形成喷泉。在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归纳出不同溶解性的气体,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四是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蓝色的。在这四个步骤中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 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也经常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也可以说是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不同设想,但不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所以在单元结束后或复习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如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功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繁多种类。习题课上分析的内容也要围绕这两者的统一去培养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综合工程,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化学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与提高。

⑧ 如何在初中化学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

为了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而创新思维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老师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多种情境,这是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学生的注意力越容易被吸引,思维就越敏锐,探索的愿望就越强烈。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策略的推动力。而化学的学科教学又有其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以精彩的实验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情趣高涨,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
例如:在初中序言课上,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一杯蒸馏水、一杯自来水,让学生观察能否分辨出上述两杯水。给学生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以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然后,分别给两只烧杯中倒入少量的肥皂水,振荡,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一只烧杯中产生大量泡沫,另一只烧杯中有少量浮渣。在同学们惊讶的同时做完课本中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镁带燃烧前后,色、态的改变,燃烧的过程发出耀眼的白光,铜绿受热由绿色变成黑色,试管壁出现了晶莹的液滴,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牛奶一样乳白色等实验现象,这些实验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为创造新活动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在讲《分子和原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的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

⑨ 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思想

一、提高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高中阶段化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为高中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后,“选学”“阅读”的材料以及有趣的新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大大地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加大对这方面内容的自学后,就会提高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化学知识带到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化学的自学能力。
2.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化学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接受的地位,教师自始至终都在一味地灌输既定的所谓的化学知识,整个课堂都是教师的,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理所当然的,学生对该课程也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影响该课程的最终效果。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地,教师应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与优势,并积极地鼓励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当引导启发的角色,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寻求解题过程,使其有一定的成就感,进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实行情境教学法,渗透创新思想
1.尽最大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自然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这个新的教学环境里,不是传统的单向交流,而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有利于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才会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无形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体现和充分发挥。
2.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行创新行为的伊始,是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动力之一。化学这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公式、化学术语、分子式比较多,学生时常感觉到枯燥无味,更别提创新思想的培养。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他并没有什么天赋,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创新的筹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正是由于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有了好奇心,从而有了这样那样著名的发明创造。例如,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有了好奇心,经过努力研究探索,最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瓦特对蒸汽冲动壶产生了好奇心,经过不断地探索与摸索,发明了蒸汽机。若没有好奇心的推动,创新也会无从谈起。如学生在学习盐类水解时,教师会告诉学生碱溶液pH>7,酸溶液pH<7,然后问HCl、NH��4�Cl的水溶液pH是多少,有的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回答。但是通过做实验后,学生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答案不一样呢,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探索新知。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渗透创新思想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高中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进一步规范高中化学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完整地叙述、精确地表达,不能单纯地只会做化学实验,而且要会联系、会创新,不断提高高中生表达与分析化学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际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高中教育阶段,熟练掌握做化学实验的技巧,对于高中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形成一定的化学能力有深远的意义。探究性或者设计性实验,既要求高中生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 又要求他们能创造性地、灵活性地综合运用相应的化学技能与知识。探究性或者设计性实验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欲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其它的常规实验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只有稀硫酸与一大一小两只试管,怎样设计才能做好制取氢气的化学实验,像这样的探究性的化学实验,要求对高中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一种极其有力的帮助,有的学生用铝制废牙膏皮或者废弃的铝片制取氢气。虽然这些想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完美体现。高中生做完自己的作业后,组织在一起比较、分析、讨论学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与可行性等,对优秀化学作业设计进行一定奖励,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思维创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思想是教育课程改革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充满创新活力的化学课程教学,才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与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