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簪子是从那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簪的本名叫“笄”。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⑵ 发簪的发展历程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明清时期, 编辑本段发簪式样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编辑本段现代发簪 近现代,随着人们的发式的改变,发簪在汉族中已失去了许多固有的意义,而逐渐衰亡。但在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盛装时,仍保留着发簪满头的习尚。如满族妇女盛装时常插的“大扁方”银簪,形状为扁长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纹图案,已婚妇女穿插髻间,既固发又起美饰作用。苗族女子将长发挽髻于顶,发间插饰7、8根尖头银簪。黎族新娘头上,排列插饰10几根银发簪,显得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从今天各民族的发簪质料、形制、款式、工艺特点等,不难看出,中国少数民族的发簪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各民族发簪的风格,融入了浓郁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许多民族插饰发簪除了固发和美饰外,还把它当作男女成年的标志,有的民族还把发簪当做护身符插于发间,以祈愿得到神灵的佑护。发簪还是如今一些地区少数民族男女青年首选的定情信物。广西东兰一带的壮族、瑶族有春节击铜鼓祈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未婚女子常用银簪连同自己的发辫一起敲击铜鼓,并将银簪作为定情物赠送给在场的意中人收留。这是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礼物,婚后,丈夫要将银簪奉还妻子,插回妻子的头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头偕老。
⑶ 发簪的起源
头发,授之父母,焉能剃之!
⑷ 簪子的历史故事
簪子zānzi银簪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钗指妇女用的发饰。金钗指金制的发钗,喻高贵的妇女。荆钗指以荆枝为发钗,喻妇女朴素的服饰(土钗为扒刈和扠草用的铁叉,不是发饰)。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离,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 古代的簪和钗除了金属和荆枝制作之外,还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银、铜等各种材质制造。发夹出现后,簪和钗就渐渐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传统的材质外,还有全枝用塑胶制造的簪钗或以塑胶为装饰的簪钗,另外镶上水晶或其他半宝石的簪钗亦很流行。 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传统发型也常用簪作装饰。朝鲜妇女穿着韩服时,会用簪插在发髻,如戴上假髻,亦会以簪作装饰。 玉簪簪子这种传统饰物,颇具东方古典神韵,挽簪的女子带着夏季的清凉、摇曳的风情,宛如从宫廷壁画上走来,摇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让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想起江南采莲女,“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画,如旋转的乐拍,让人回味悠长……都市中几尽绝迹的一种美!! 簪子是东方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满清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清代以来,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金簪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着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骨簪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沉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金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一支很美丽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毫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里,她又给了隆裕。隆裕见状,立刻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里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⑸ 古代是谁发明的簪子最早人们就一直披散着头发吗
这种发簪在古代是一个叫做“未知”的人发明的,但是他的具体名字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由于年代太过于久远,我们不能得到他的真实姓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国古人发明的,而不是其他国家发明的,因此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一个值得骄傲的一个产品,在古代人们绑头发的不仅仅只有发簪,同时还有一些绳子,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固定头发的,所以说古时候的人们不是每天都披头散发的。因为在古代传统礼仪之中,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他们都非常的遵守一种礼仪文化,知道披头散发是一种不好的形象,表现出来了一种对生活无所追求的一种消极态度,因此他们每天在工作或者是外出的时候,都会整理好自己的形象。
综上所述,发簪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在我国拥有众多的历史,在古代主要是拿来起到一种固定头发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一种发簪,这种发簪逐渐成为了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做得好还会受到一些人的收藏,具有很高的参考和艺术欣赏价值。
⑹ 古代著名簪子的形容与来历
1、笄
“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2、簪
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3、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与簪主要区别在于簪是作成一股,钗则作成双股。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4、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步摇。 5、华盛
华盛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 6、钿
钿【拼音】[diàn] [tián]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7、扁方: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把真头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来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这时与“两把头”与真头发连接梳成头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于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8、梳篦
梳篦【拼音】[bì]:古代简称“栉”【拼音】:[zhì] ,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齿部,梳子的齿粗而稀,篦子的齿细且密。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9、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妇女出嫁时也可佩戴。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⑺ 中国传说或者神话里面,有没有关于簪子的故事
中国传说或者神话中,是有簪子相关的故事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王母娘娘的簪子。王母娘娘用她的簪子把牛郎和侄女分开了,使得他们只能每年见一次。
后来牛郎和织女就一块过日子了,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两个孩子。虽然两个人的生活很甜蜜,但是这毕竟是不符合天条的。没过几年,天庭派人抓回了织女。牛郎知道了之后,从箱子里面翻出老黄牛的牛皮,带着两个孩子追了上去。
当牛郎追着织女上天之后,王母娘娘不开心了。一介凡人竟然敢追上天来,她拔下簪子划出一道天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再也不能相见。后来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见一面,非常的感人。
⑻ 古代簪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簪是古代汉族发饰,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⑼ 发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现代发夹是在中国古代的发饰用品上的提升,不知是谁发明的。我国古代已经有了很多束发用品。
古代女子发饰的种类
笄
笄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帽子上,是簪、钗的鼻祖,曾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过。因古代女子成年时用笄将头发绾起,故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礼记·内侧》有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说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年,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簪
簪是古人最常用的绾发饰品,由笄发展而来,更为精致华丽。古代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作簪笔。簪一般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作而成,多加以珠宝点缀装饰,后来专指女性绾髻的首饰。发簪的式样随着时间的发展亦变得愈加繁复精美,簪头的雕刻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做工精细的花草虫鸟,再到嵌入玉石珠宝等,成为女性首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钗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而成的发饰,所谓“单股为簪,双股为钗”,钗头与簪头一样也是式样丰富。除了用以装饰头发之外,钗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予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逢时再合在一起。
步摇
步摇始见于汉代宫廷后妃的礼制首饰,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步摇的形式一般为花卉、凤凰、蝴蝶或其他带有翅膀类的鸟兽,垂有流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饰品会随之摆动,故名步摇。《释名·释首饰》中写道:“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亦有载:“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
⑽ 中国传说或者神话里面 有没有关于簪子的故事
泰山奶奶游徂徕山
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 荒地,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泰山奶奶很喜欢这 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 "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 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 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 的来历。 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 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 尚头"。 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 她提了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 有牛来吃花。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 ",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 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 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 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泰山奶奶觉得很可怜,觉得 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 簪子 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 为老百姓锥鞋。" 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 让老百姓补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 我的要求。" 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 又不能让它涝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来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 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 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 盖个观音楼。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 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 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个瓮里种庄 稼,年年都大丰收。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 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这样呢,上厕所就很 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 不见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她的一个女随 从就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 吗?" 泰山奶奶说可以。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 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块 很象簪子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