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什么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相互关联。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主要区别,是它们的价值主体不同。人生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人类、集体和个人。而人生自我价值的主体是自我。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更要依赖社会。个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二者的关系以及和人生价值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人生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也就是:个人一生的积极作用的总和=用来满足自我需要的积极作用+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积极作用。还可以是:个人一生的创造=一生的消费+一生的贡献。从这些等式中可以看出: 第一,人生的社会价值离不开自我价值。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一点也不能自己满足自己,完全靠社会来满足。那么,这个人不仅没有人生的自我价值,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有些创造,但是不能完全自己满足自己,还需要社会来满足。那么,这个人虽然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却不可能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社会价值。所以,只有在个人一生能够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就是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人生的社会价值。但是,有的人一生的创造正好满足自己一生的消费。这种人自己直接满足了自己,也回报了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具有不小的人生的自我价值。但是,他没有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也就没有人生的社会价值。这种人虽然无损于社会,但是也无益于社会。这种人认为,自己既不吃亏,也不沾光,很合算。如果所有的人都象这种人一样,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停止,也就不会发展到现在 第二,人生的自我价值也不能离开社会价值。一个人,在处于婴幼儿和青少年的时期,是作为价值的主体,享用着人们的人生价值。在处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时期,也是作为价值的主体,享用着人们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进行劳动创造的青壮年时期,才作为价值的客体,通过劳动创造,一方面自己满足自己,另一方面偿还对人们人生价值的享用。这两方面是在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再一方面,通过更多的劳动创造,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在享用前人的人生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才成长起来的。并且,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还要享用后人的人生社会价值。一个人不能只享用他人的人生社会价值,而自己却没有人生的社会价值。如果只享用他人的社会价值,而不创造社会价值,就会遭到社会的反对,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因为,任何人自己满足自己,都不是离开社会而独立实现的。离开了社会,个人就无法满足自己,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一生的创造很多,不仅自己直接满足自己,而且回报了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种人的人生既有较大的自我价值,又有很大社会价值。实现了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广大的劳动人民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许多的贡献,而自己却消费的很少。他们人生的社会价值大于自我价值。正是由于他们的社会价值,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人生的社会价值大于人生的自我价值。
②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严格说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论”,其实并非马克思的创造,亚当.斯密、李嘉图都有其“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主要内容就是“剩余价值学说”。具体言之: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分析。区分出: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相分离):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进而有区分出“个体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得出“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其意义在于: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现在有些人为了为当下实际存在着的剥削现象做辩护企图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故意不提“剩余价值论”,而只提“劳动价值论”。 其中很多说法实际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一些说法在理论上实际上并站不住脚!
③ 如何理解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相互关联。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主要区别,是它们的价值主体不同。人生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人类、集体和个人。而人生自我价值的主体是自我。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更要依赖社会。个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二者的关系以及和人生价值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人生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也就是:个人一生的积极作用的总和=用来满足自我需要的积极作用+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积极作用。还可以是:个人一生的创造=一生的消费+一生的贡献。从这些等式中可以看出:
第一,人生的社会价值离不开自我价值。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一点也不能自己满足自己,完全靠社会来满足。那么,这个人不仅没有人生的自我价值,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有些创造,但是不能完全自己满足自己,还需要社会来满足。那么,这个人虽然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却不可能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社会价值。所以,只有在个人一生能够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也就是只有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人生的社会价值。但是,有的人一生的创造正好满足自己一生的消费。这种人自己直接满足了自己,也回报了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具有不小的人生的自我价值。但是,他没有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也就没有人生的社会价值。这种人虽然无损于社会,但是也无益于社会。这种人认为,自己既不吃亏,也不沾光,很合算。如果所有的人都象这种人一样,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停止,也就不会发展到现在
第二,人生的自我价值也不能离开社会价值。一个人,在处于婴幼儿和青少年的时期,是作为价值的主体,享用着人们的人生价值。在处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时期,也是作为价值的主体,享用着人们的人生价值。只有在进行劳动创造的青壮年时期,才作为价值的客体,通过劳动创造,一方面自己满足自己,另一方面偿还对人们人生价值的享用。这两方面是在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再一方面,通过更多的劳动创造,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在享用前人的人生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才成长起来的。并且,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还要享用后人的人生社会价值。一个人不能只享用他人的人生社会价值,而自己却没有人生的社会价值。如果只享用他人的社会价值,而不创造社会价值,就会遭到社会的反对,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因为,任何人自己满足自己,都不是离开社会而独立实现的。离开了社会,个人就无法满足自己,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一生的创造很多,不仅自己直接满足自己,而且回报了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还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种人的人生既有较大的自我价值,又有很大社会价值。实现了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广大的劳动人民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许多的贡献,而自己却消费的很少。他们人生的社会价值大于自我价值。正是由于他们的社会价值,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的高度统一,并且努力使人生的社会价值大于人生的自我价值。
望采纳
④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网上的资料应该不少,我就不摘抄了。我个人认为-----------
随着工业革命的一次次创新,人类在改造世界
方面
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从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等等。无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蒸汽的利用、
电气
的革命、信息化的网络铺天盖地。人类可以乘坐
汽车
、火车、飞机、乃至火箭、飞船,今后还可以遨游太空。可以人在家中坐,便知天下事,信息化的革命,上网、视频、海量信息、3G4G、极速运算都不在话下。工厂林立,商店栉比,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类主宰了世界,改天换地似乎也指日可待。
但是,有喜就有悲,有好就有坏。在和平利用
太空
的
同时
,军事化日显突出;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同时,核武库却在增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人类又在
毁灭地球
。
和平利用,有效开发,
绿色经济
,环保地球。
洛里啰嗦,说了一堆,发自肺腑,却无章法,希望你能够有所利用价值!
⑤ 现在总说大数据时代,到底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多大影响,详解
大数据可以简单理解为: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简单的说就是超级存储,海量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后,大数据就会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
进一步简单的说,大数据基本要具备以下三点:
1)有海量的数据;
2)有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的需求;
3)有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的技术和工具(比如常见的有hadoop、spark等)。
用这些数据做: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
大数据的应用对象可以简单的分为给人类提供辅助服务,以及为智能体提供决策服务。
大数据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数据分析,还包括与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具体场景包括:互联网行业、政府行业、金融行业、传统企业中的地产、医疗、能源、制造、电信行业等等。通俗地讲“大数据就像互联网+,可以应用在各行各业",如电信、金融、教育、医疗、军事、电子商务甚至政府决策等。
⑥ 什么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
人生的在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嘉泽。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⑦ 简述5G网络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运营商的“端管云”能力在5G时代迎来变革。5G研究的深入,让业界看到5G不仅是通信行业自己的事情,其还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观点认为,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从终端方面来说,有更多的感知,除了智能手机以外还有各种传感设备;从管道来说,中国移动前期3G、4G的时候,对人的通信连接是比较擅长的,到了5G的时候,慢慢地拓展到了物的连接;在云方面,5G和人工智能很好的结合,5G将会产生大量物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来变现,产生更多价值。
可以说,与强调数据传输速度的3G/4G网络不同,5G通信提供超高速率承载外,还具备低时延高可靠性、大容量物联网链接特性。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介绍,面向2020年及未来,基于5G网络的VR/AR应用、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和车联网等增强型移动宽带和物联网应用将随着5G网络的成熟获得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联接数将达到1000亿,其中基于物的联接将占到90%。
据高通报告预测,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预计从2020年至2035年间,5G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将相当于与印度同等规模的经济体。
⑧ 社会价值是什么
社会价值亦称“市场价值”。“个别价值”的对称。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它由该部门内部各个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数来决定。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价值可以近似地看作一个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产品绝大多数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价值论的兴起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价值问题成为理论界、学术界以至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关注的话题。从价值角度分析问题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也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因此,深入开展价值论研究,进一步发挥价值论应有的社会指导作用,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解人生意义大小。
(8)现在生活10年创造的社会价值相当于以往5000年总和扩展阅读: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④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⑨ 你觉得十年前和现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十年前跟现在最大区别在于科技推动跟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
一、手机网络,十年前网络还是2G,现在已经是4G跟5G的时代,网络更普及;
二、智能手机,十年前智能手机才开始,触屏手机也是刚出来,现在手机都是触屏更智能;
三、家电联网,十年前家电都没想到自己十年后也会上网了,电视当时还没有机顶盒,一些视频平台也只能上网看,非常费劲看个网络电视,现在机顶盒很普及,看电视节目更是不用装天线了;
四、物联网,十年前物联网还是概念推动,十年后空调,冰箱,电视,自动化家电都已经上网了;
五、支付,十年前还是现金跟转账支付,现在扫码支付已经是主要支付方式,连菜市场都是扫码支付,现金在生活里已经很少使用了;
六、交通工具,十年前汽车开始普及,高端车保有量还少,现在电动汽车也都普及了,高端车普通家庭也配备了;
七、餐饮,十年前吃饭都是下楼吃,不管是餐厅还是集体食堂,都需要腿下楼,现在外卖送餐十分方便,想吃啥定啥;
八、旅游,十年前年轻人不敢轻易放弃工作说旅行,现在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生活观念有了很大变化;
九、医疗,十年前好多没有攻克的医学难题,现在已经成为过去式,医疗的发达更能提高人类健康跟生命周期;
十、绿色变化,十年前都在努力求发展,现在努力的同时还要求绿色,各方面都已经比十年前有了很大改变,蓝天更蓝了,空气更好了,一切都在努力变化中;
十一、十年前自己还是职场努力奋斗的小白,十年后已经成为下海努力拼搏的小白一枚,努力吧,看看十年后自己什么样子,不拼搏不努力对不起十年后的自己。
十年前和现在最大的区别
⑩ 现阶段体制改革是不是真的体现了劳动价值论
资本主义就是按劳动价值论运转的,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劳动(行为)支配与被支配的社会关系,不要扯到什么分配理论上。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邪恶正是因为它按劳动价值论运转。
价值是一种异化的人类劳动,追求价值的社会是极端邪恶的,劳动价值论就是马克思用来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金钱游戏的,资本主义就是按劳动价值论运转的。商品(货币)所计量的原子就是一种人类劳动。(提醒一下,不要扯到所谓的分配上,劳动价值论与如何分配无关,揭示是劳动力支配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指出:价值是一种异化被奴役的人类劳动。《手稿》指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他到底属于谁呢”?对此,马克思一直苦苦思考,试图从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分析和论证。价值增加越多,对于工人来说,其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自身行为被支配被奴役就越严重。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以价值(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权力,而不是最大化的物质使用,这就是金钱游戏的实质。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产品上,也表现在劳动者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脱离了人的本性。《手稿》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我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他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人性的丧失。
正如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所谓的经济,其实际就是对异化劳动的支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其类本质的异化,其结果必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真正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非被人们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即说,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这意味着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或者说社会关系,与具体财富(使用价值)无关。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物质属性的转化率。并且政治经济学的错误,都多源于价值和财富的混同。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不包含任何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钱关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诚然,在这里价值的定义与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价值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但劳动价值论是冲着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的,因为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就是金钱,劳动价值论正是揭示这种金钱游戏的。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自然就成为研究的最主要的问题。
商品,即卖出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
物的使用价值成为具体财富,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即商品“体”这个物质的有用属性。物质的有用属性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人类劳动只能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通常人类劳动在改变其形态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其它自然力,因此劳动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罗。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明物质的使用价值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通过交换形成的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意味着权力。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同另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社会关系中的人支配人劳动。
不仅商品本身具有二重性,商品中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
第一重性,劳动本身作为自然力的一部份,具有改变物质属性的使用价值,改变物质属性的过程,即引导其它自然力来改变其形式。作为与物质的使用价值(具体财富)转化率相关的劳动,这种劳动,在不同商品之间不可计量,也就是说这种具体劳动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中,存在不同性(异质性)。这种劳动是具体劳动与价值(交换价值)无关,仅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与使用价值的转化相关。
第二重性,就是作为价值(劳动),即以金钱所计量的原子。它本身代表的正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买卖支配对方行为(劳动)的社会关系的权力。正如市场中的消费行为,只不过是劳动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交换罢了吧,“有效需求”的真实含义是“一种可供交换的雇佣的劳动时间”。
并且资本主义追求的不是具体的财富(使用价值),而是以金钱形式异化的劳动力支配关系——价值。正如产值5000万,并不代表多少架飞机或裤子,只是代表所有这些生产中相同的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如:异质的被卖出成交的1磅牛肉与N吨牛屎的价值量(交换价值量)相同,你不可能说两者价值量相同,就让某个每天需要吃1磅牛肉的人不吃牛肉,而去吃N吨牛肉。两者价值量相同,是因为两含了相同的,人支配人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异质的物质的有用性。
也就是说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所谓的生产总值或者说总生产涵数是压根不存在的,如所谓的GDP,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应该叫做“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时间总和”。因为异质物是不可加总的,如异质的苹果和梨,都增长了10%,你可以说经济增长10%,但一个增加5%,一个增长1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指数的,同样所谓的物价指数CPI,也是如此。说经济增长5%,还不如说某种卡车的载重量从5吨增加到10吨。并且10年前生产的消费品与现在生产的消费品可能完全不一样,即然有可能基于不同的物质属性,又有何比较性呢?现代经济学或多或少,就是马克思批判的商品(货币)拜物教。由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劳动价值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理论。如果说货币是符号,那么商品也可以看成是符号,其数值的增加,只意味着人支配人劳动时间的时间的沿长,不包含涉及具体的物质财富多少。正如汇率包不含任何物质性一样,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国雇佣劳动交换的比例。
价值(交换价值)的总量与生产力无关。马克思有一个结论:“同一社会性的劳动,不管生产力如何变化,其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 这个结论,是通过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存在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得以完全排除。证明价值总量及利润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与技术因素、物质生产效率(使用价值转化率)因素无关。如某一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较低,它就会立即涨价与其它行业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与其它行业对抗时,就会选择出售此领域一定的资产,而购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这样就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正如房价上涨,其它行业也会涨价对抗。对资本来说必须有高于平均利润率(剥削率)的积累率,不然资本随时都有失掉资本家地位的危险。如二十年前有50万元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小雇主,而现在50万元在大城市还不够买一套住房,这就是资本积累式竞争表现,与流行经济学宣传的市场是以技术为主的竞争格格不入。积累式竞争是资本竞相直接或者变向的压低劳动力价格过程,积累式竞争不断加重剥削。资本之间会比,有更高的剥削率(利润率),如果没有更高的剥削率(利润率),资本就会失去原有资本的地位。在现实中表现为逼迫劳动者(消费者)用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去交换(直接或变向压低劳动力价格的过程),这样价值量就得到增长,资本就得以增值,市场经济的金钱游戏得以继续。当交换遇到人们的生理极限,危机就开始了,最先从马克思指出的金融体系爆发,最后出现列宁、斯大林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无论生产力如何变化,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内所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自然推出,价值的增值,实际上代表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生产,即现在所谓的GDP增长。也就是说剩余价值生产只要不能继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得瘫痪。
剩余价值非具体的剩余财富,只不过是交换中,剩余劳动时间支配的权力,利润是它转化形式。如:如以前需要5年劳动时间交换的住房,现在需要10年或者20年,就是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工作时间)去交换,自然,价值量就得到增长,所谓的GDP增加,GDP说白了只不过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一个钱的数字。现代拜物教经济学确把它说成是总生产涵数,代表具体的财富,可异质属性的物加总在一起能表述什么?总生产涵数概念本身就是一个逻辑错误,它实际代表的是总劳动时间支配之和。(当然交换体系内,钱的数值越高,代表能以这种比例支配越多的劳动力,自然,力量就越强大,但交换体系以外,就是另外的一回事。)同样,教育、医疗市场化也是把公众的资源私有化,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工作时间去交换
在马克思看来,利润显然是一种社会关系,一个与产权相关的问题,这一点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观点没有什么不同。即明析的私有产权会阻进更多的利润。
由于企业追求的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而是剩余价值(或者说利润),因此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企业造就了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很显然价值(交换价值)就如同汽车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距离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样,消耗越高罪过越大,资本因吞噬劳动,把其奴役成价值,因此资本有罪。
马克思认为终结这种人压榨人的方式,在于根除追求利润的极恶制度,让人们个人按需分配自身的劳动时间,个人按需分配劳动时间成为社会生产有计划有比例发展的依据,时间从而得到最大化的节约,从而使个人赢得自由。 自身劳动(行为)的个人所有权是悠关每个人的自由,没有自身劳动的个人所有权就没有个人自由。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对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权的第一个否定。
自然力作为转化物质的使用价值的要素,并不是因为拥有权,自然规律才改变,但无疑私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会逼迫人们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根本不涉及具体财富(使用价值)的增加,只涉及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的增加,即金钱游戏的增值。因此所谓的按要素分配,其实质就是按要素支配人的劳动力,正是资本主义所有权的体现,是统治阶级通过暴力形式确定下来的社会关系。只有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个人才能按需分配劳动时间,在社会交换的关系当中,反映为不再为利润而生产,时间的节约成为最高的规律。
另外,价值与价格是不同的,并不仅仅表现为价值是价格在统计上的平均。实际上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如商品渡让的过程中只要不吞噬劳务(劳动与可变资本相交换),本身是不会增值的,如艺术品卖家把出土文物渡让给,艺术品买家,如没有出现资本吞噬劳动的新增过程,系统整体的价值量是不会增值的。出土文物本身不属有价值,只有可能有高价格,消耗在其中的劳动是历史上的死劳动,不是与现在的社会发生社会关系的劳动。当艺术品行业,利润率较高,就会在大量的资本拥入此行业,这样就会改变劳务与资本交换的比例,资本就会吞噬劳动使系统整体、社会整体的价值量增值,相反如何利润率下降,或者亏损的人较多,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流出此行业,同样劳务也会减少。因此价值应该看成某种量所计量的原子,这种原子即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