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鹤岗钟美美神模仿老师引争议,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近日鹤岗钟美美模仿老师,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其中有很多人认为孩子非常的有才华,应该对他的行为给予高度的鼓励和赞扬;而也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孩子不应该这么做,这偏离了孩子好好学习的初衷。其实就我个人看来,我更倾向于后者,并不是说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是说孩子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在这件事情中,钟美美的妈妈处理的很好,我觉得也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自由,但也不会让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走越偏。
② 孩子在学校学到知识学校却被家长告上法庭,因为学校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促使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③ 是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
胡坤圣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中国人有没有创造力?中国孩子是否缺乏创造力?举身边的两个例子来回答。其一:有一次,早上学生到校,预备铃声一声接一声响起,学生们却拥挤在教室门口,原来保管钥匙的同学钥匙忘记在家里了。全班学生根本无法进班上课。作为班主任的我,万分焦急,办法用尽,正准备最后一招——砸锁。这时,一个平时不起眼的小男孩犹豫再三,战战兢兢的走到我跟前,小声说:“老师,我能把锁打开。”情急之下,别无他法,只有默许他施展绝技。只见他找了把旧钥匙,三下五除二,打开了紧闭的大门,大家蜂涌而进,上课依旧。其二例:去年有两则消息常见诸报端,春天时,工商部门披露,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人造鸡蛋,其大小、形状、甚至打开后里面的样式、口感,都和普通的鸡蛋一样,非专业人士且水准很高者很难辨别。这件事还没有下文,到了夏天,市场上又在销售一种人造豆腐,不用一颗黄豆,生产出来的豆腐畅销各地,也许你我餐桌上吃的就是这种用化工原料,生产出来的人造豆腐。现在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吗?不,中国人根本不少创造力。从孩子到成年人,都很聪明,尽管第二例有点讽刺的色彩,可说真的,即使化学家诺贝尔再生,也要由衷的敬佩中国人的创造力了。可一个铁的事实又折磨着中国人的神经,据统计近四百年来世界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出自中国人之手,诺贝尔奖自创立以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获得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面的奖项。似乎在这些方面,国人的创造力一下子消失殆尽。连科学泰斗钱学森临终之前,都上书国家总理,控告中国几十年来教育的失败。钱老的话没有人想到去思考,也没有人敢不信,好像人们一下子找到中国人与诺贝尔奖绝缘的原因了,是教育一步步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学校和老师把原先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变成了没有创造力的”平凡人”。今天我要站起来大声疾呼,不要把罪过都强加到老师的头上,他们是有责任,可他们柔弱的肩膀承担不起这么沉重的负担,他们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他的种种角色,学校、主管部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其实都在伸出一把把无形的黑手,共同扼杀着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下面笔者从4个方面来加以解说: 一、 对分数的追求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中国社会是个考试的时代,全社会对考试、对分数的痴迷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学校要分数,老师重分数,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可仅仅老师吗,家长要不要分数?可以说没有多少家长不把孩子成绩看的比命还重要,他们到校开家长会时,第一就是看孩子考了多少分,好老师坏老师的标准,也就是这个老师所教班的成绩在学校排多少位。社会不要分数?从每年高考时各部门的紧张状态就可看出,从媒体对高考的狂轰烂炸就能看出,从各地对高考、中考状元的炒作追捧就可看出。升学率一下子成了一个地方进步的标志,成了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志,甚至成了一个地方政绩的衡量指标。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学校怎能不把分数看成重中之重,否则怎么向家长交代,向社会交代,向上级领导交代,又怎生存发展?政府向教育局施压要成绩,教育局向校长要成绩,校长向老师要成绩,学校制定种种规章制度,把分数和名次挂钩,与工资福利挂钩,与老师职称挂钩,与评优升职挂钩。老师就只有辛苦自己和学生了,不问学生要还问谁要?考考考成了教师的法宝了,分分分就成了学生的命根了。学生只有沉浸在书本之中,作业之中。无休止的课程,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练习就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在这样生活中长大的孩子,创造力和创造思维必然被一步步磨尽,没有了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去做创造性的工作,怎能不勉为其难。 二、 好孩子的标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激情。当老师的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喜欢成绩好的和老实听话的学生。因此老实听话也就成了老师心中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他们也以这样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学生。符合这个标准的就喜欢、就关心、就表扬、就给奖状、就坐好位子、就做班干部小组长。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孩子就是调皮学生,是坏学生,问题学生,就处处找错,时时看守,只有批评,不喜欢、不关心、坐最差的位置,永远没有奖励,永远被管制被压制,长期在这种好学生价值观中耳濡目染的学生,长期被压制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唯唯诺诺。他们哪敢质疑,哪敢提反对之声,敢有叛逆之举?前例帮我开锁的小男孩提心吊胆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不仅学生如此,看看周围,哪行哪业,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哪个领导喜欢不听话的人,喜欢叛逆的下级,允许有反对声音的存在。老师这样对待学生,那么老师自己在单位敢不老实,敢不听话?除非你缺小鞋穿了,工人敢叛逆?公司员工敢叛逆?除非你和自己饭碗过不去了。部门人员敢不老实听话,单位职工敢不老实听话?下级敢在上级面前不强装老实听话,除非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过不去了。这样老实听话就成了全社会好人的共同标准。“外方内圆”成了中国人处世的准则,哪怕你内心再有自己的想法,有再深的城府,在领导面前,老板面前,上级面前也要做出老实厚道的样子来了。否则你就不在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了,你就很难再这个社会立足了,更别提做出一番作为来。国人做过一个统计,国家领导人大多清华大学毕业生,同样地位的北大却很少,姑且不论清华学子不去做科研,不去发展自己的专业这个问题。但考究两校毕业生在官场近况差别的原因,笔者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来。清华学生大多理科,外表少言木讷,显得憨厚老实,做事有条理,这样的人才怎能不让领导喜欢和放心。北大偏重文科,文科学生思想激进,做事冒进,再加上北大传统思想的影响,北大毕业生肯定表现不出人们心目中老好人的样子来。这样的毕业生怎能让领导喜欢,又何来自己事业的蓬勃发展呢?学生争做好学生,全社会争做老好人,有什么危害?最大危害莫过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做事谨慎,做人小心,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殊不知,所有的创造都从质疑中来,从反对中来,从叛逆中长生,从否认前辈否认权威中产生。伽利略没有反对的勇气和决心,亚里斯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理论也许还要统治下去。请问什么重大的理论的发现和提出,不是在颠覆前人的前提下产生的?没有了创造性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没有了创造的热情就没有了创造的举动,就永远失去了人类固有的创造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标准,社会眼里好人的标准,领导眼里的好下级标准其实是扼杀中国孩子、中国人创造力的无形杀手。 三、“安全重于泰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空间陶行知先生一生兴办教育,致力于教育救国。他办学的宗旨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学生中间成立许多社团,或务工,或种菜,食堂由学生全权管理,学生学习音乐、绘画,经常出外演出,为抗战宣传,为学校募捐。学生们大量在校外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也因此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试问在现今,有哪个老师能把孩子带到校外,有哪个学校领导、哪个主管部门能同意老师把学生带到社会。其实不是不能,而是不敢,我自己就10年没有带过学生春游了,一句“安全重于一切,责任大于泰山”的口号就会让所有老师望而却步。学生们只能龟缩在教室里,向书本要分数了,也因此造就了无数的四只眼、豆芽菜、眼高手低者、高分低能者了。也许有人说不是有好多的兴趣班吗?大家仔细看看,除了家长自主送去的外,学校内成立的所谓兴趣班,兴趣小组等,哪一样不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哪一样能和当年的育才学校社团相比?到这里,笔者要慨叹陶先生办学的眼界、胆识,也慨叹现如今,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竟然还
④ 如何看待小孩的社会化和创造力抹杀的关系
有这么一个实验,只有两个问题:
1.你是个7岁的孩子,今天学校不上课,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去哪里?去见谁?
2.你可以有一整天自己的时间,你会做什么?去哪里?去见谁?你的答案会有什么不同?
做完这个测试之后,两组人又分别做了几道关于创造力的测试题,比如给一个旧轮胎设想新的用法,完成一幅未完成的素描。结果发现,之前想象自己是个7岁孩子的人,在之后的创造力实验中,分数远远高于那些正常的成年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激发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孩子。
对大部分人的一生来说,创造力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有数据显示,这个趋势从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就开始了。学前儿童平均每天会问父母100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时候你真的很希望他们能闭嘴。不幸的是,他们真的会闭嘴。进入中学后,他们基本上都不再问为什么了,这往往也是他们参与感与动机感一落千丈的时期。
这到底是一个孩子心智成长或者社会化的自然反应,还是学校的教育导致了这种下降?
英国教育专家肯·罗宾逊在TED上做过一次演讲,主题就是“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他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上绘画课,老师饶有兴致地问她,你画什么?她说,我画上帝。老师说,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小女孩说,他们一会儿就知道了。
童言无忌。儿童的世界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所以创造力如花儿绽放。但一旦他们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就进入一种成人世界预设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依托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学科等级制度,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然后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它要求和鼓励一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事实性的记忆、语言和数学技巧,它教育你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这个系统占据了我们人生最初的20多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找工作。一旦这种思维方式被内化,变成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代价必然是创造力的衰落。
家庭也常常无意中扮演创造力杀手的角色。理论上,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现实世界里,创造力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者不守规则的时候出现。也就是说,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常常是麻烦制造者,他们经常作为麻烦制造者而遭到父母的呵斥,而不是鼓励。
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人称“创造力大师”)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教父母如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创造力,而不是把它当成孩子的调皮胡闹横加责备。比如一个孩子的恶作剧中表现出幽默感,常常沉浸在某种玩耍中,喜欢用一种东西指代另一种东西,喜欢一个人玩,会自己发明新的游戏,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拒绝完成某项指派的任务等等。在童年的中期,大概9到10岁,有些孩子会创造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幻想。他们一次次地重返那个世界,甚至为那个世界发明语言。这是创造力的强烈征兆。
契克森米哈还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他们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战他们的能力。这导致一种适应性——在焦虑的时候,父母清晰的规则会减轻他们的混乱感,而无聊的时候,他们可以寻求变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思维,更甚于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最近一项针对60多个国家、30多个行业的1500名CEO的抽样调查显示,创造力,而不是智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更可靠的证据来自一项长期心理实验。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保罗·托伦斯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儿童创造力测试,共有400多名儿童参加,人称“托伦斯儿童”。测试内容由一些相对简单的语言和图画测试构成,从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精致性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个体儿童的创造力(当年托伦斯设计的测试至今仍是创造性思维测试的黄金工具)。此后几十年,托伦斯教授一直持续跟踪当年被测试的儿童,并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每一项成就。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在童年时期的创造力指标以惊人的准确度反应了他们成年后的成就。那些在托伦斯测试中得分越高的孩子,日后成为企业家、发明家、大学教授、作者、医生、外交官的机会要大得多。有学者分析了托伦斯测试的数据,得出结论说,就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而言,创造力指标的准确度比IQ要高出3倍。
这里我们应该先澄清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创造力?
科学家早就意识到,智商不能反映一个人全部的认知能力。上世纪4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乔伊·吉尔福德(JoyPaulGuilford)设计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评测模型,关键的参数为发散性思维(DivergentThinking)与聚合性思维(ConvergentThinking),前者能产生很多个不同的想法,后者则将不同的想法整合成一个最好的结果。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负责聚合性思维的是左脑,它凭借逻辑和分析来检测细节与过程,但缺乏一种高度、抽象的联系。负责发散性思维的则是右脑,它与直觉和非言语思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整体性和几何空间的辨别能力,能将信息的碎片组合成整体。
当你试图解决一个难题时,大脑的第一个反应是聚焦在明显的事实和熟悉的方案上,寻找是否有现成的答案。这时主要是左脑的工作。如果答案没有出现,左右脑会同时激活。右脑的神经网络开始搜寻可能相关的记忆,为左脑的神经网络提供陌生的模式、不同的意义、更高层次的抽象。在搜寻到一个可能的关联之后,左脑迅速锁定这个念头,注意力系统从闲散状态进入高度集中状态。大脑在瞬间内将这些分散的线索组合成一个新的想法,这就是俗称“灵感迸发”的瞬间。所以,创造力既非伟大的发明,也非弹钢琴、画画,或者穿奇装异服,而是一个过程,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每一次努力与挫折,都将内在的思维建构往前推一小步,直到你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一个经常的疑问是,创造力能教吗?
每个人的大脑构造不同,必然有些人天生更倾向于发散性思维,有人更倾向于聚合性思维。有一种奇怪的病叫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病人左脑的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双侧额叶、颞叶前端萎缩,逐渐丧失说话能力,无视社会规则。缺乏禁忌的结果是,他们的艺术才华开始释放出来。有些病人一辈子没拿过画笔,竟得了绘画大奖;还有人从没碰过乐器,却能即兴演奏。
虽然一直没有科学证据将艺术训练与创造力提升直接联系起来,但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艺术训练,包括音乐、舞蹈、绘画、戏剧,都能强化大脑的注意力系统,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认知水平。很多儿童艺术培训班的口号是:学艺术让你的孩子更聪明。
⑤ 你觉得高考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吗
高考和创造性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高考本身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是进去大学的一个门槛,创造性被磨灭不是高考本身的错,而是为了高考倾斜的畸形教育制度。从小学开始,很多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通过高考,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以后拥有一份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真正导致学生创造性下降的正是这种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制度导致的,并不是高考本身的错。学生的创造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来进行孕育,学校正是孕育创造的摇篮,老师是激发学生创造积极性的导师和指路明灯,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光怪高考是没有用的,只有改变现在的教育思想,让老师家长和学生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启蒙思想,而不是为了高考考个好大学,拥有一份好工作就足够的,只有以教导孩子为目地,才能让孩子在学校这个摇篮里保持积极的创造性,他们的思想才不会被禁锢。
⑥ 关于学校总是扼杀学生创造力吗四百字英语作文
My View on School Ecation
School ec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When reaching three tears old, the little children will go to kindergarten for a preschool ecation. And then they will take p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college and so on. School ection almost run through people’s whole life.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We all know that thereare many knowledgeable teachers in school will teach the students. But it’s not enough. School ection needs the coordination of family ecation. The British ecator, Hosea Ballou once said,”Ecation commences at the mother’s knee, and every word spoken within the hearsay of children tends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Therefore, we can see that the successful of school ecation needs the help of family ecation so that the children can have a perfect ecation. The promissing future is waiting for them.
学校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小孩三岁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之后他们会去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学校有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来教学生知识。但这是不够的。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协调。英国教育家巴卢曾经说过,“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助,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完善的教育。光明的未来在等着他们。
⑦ 学校“总是”扼杀创造力吗
所有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所以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我认为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比重,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应同等对待。
⑧ 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吗>
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多种的,各有利弊。
应试教育给部分孩子一个光明版的将来,但一定程度权上的确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并对另一部分更适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素质教育能够更全面地发掘孩子的潜能,包括创造力,但有时候却让孩子败在高考这个门槛前。个人比较倾向于素质教育,在保证孩子的兴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还是能通过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空间。
⑨ 学校是否总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呢我的结尾观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学校确实是扼杀了创造力,但学校也为学
学校如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夏殷棕根据【美】肯·罗宾逊演讲整理
这次会议有三个主题,其中之一就是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例证,从这些例证中我们意识到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道。我对教育特别感兴趣,因为教育旨在将我们带入我们无法掌握的未来。我们甚至无法预知这个世界五年后的样子,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孩子的特别之处正是他们的创造力,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能发现一个天才的学生。但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的才能,所以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我认为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的比重,所以这两方面我们应同等对待。
最近我听到一个很不错的故事,我很愿意讲讲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小女孩只有六岁,她坐在教室的后排,正在画画,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而在绘画课上她却听得很认真。老师绕有兴趣地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她说:“我画的是上帝。”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这时小女孩说:“他们马上就能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了。”诸如此类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孩子们愿意冒险。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愿意去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惧怕。当然,我并不认为错误的尝试等同于创新,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错误的尝试,你永远不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错误的尝试,等他们长大了,多数孩子都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那就会使他们也惧怕错误的尝试。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公司经营方面,我们不能容忍任何错误,这就使得现在的教育体系成为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毕加索曾说过:“孩子们是天才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能否继续保有艺术灵感。我坚信: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甚至可以说,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
五年前,我从英国搬到了洛杉矶。但搬到美国后,有些事使我印象深刻。如果你周游世界,你会发现每个国家的教育体制都存在着学科等级制度,没有例外。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接下去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如此。而且相同的还有,就是在艺术学科范围内也有等级制。通常学校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看得较重要,然后是戏剧课和舞蹈课,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天天安排舞蹈课,但却每天安排数学课,为什么?为什么不是每天安排舞蹈课呢?我认为舞蹈课很重要,我认为舞蹈课和数学课同样重要,如果允许,孩子们会不停地跳舞,我们也一样。我们都有体会,对吗?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教导他们别的东西,以前是教他们走和跑,而随着他们长大,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头脑。而且略微偏重大脑的一侧。
如果你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参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公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当你看到我们教育体系产业化的发展,我相信,你就会明白是谁在真正从中受益,是谁被教导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谁得了满分,谁是第一名,关于公办教育的目的,我想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公办教育都以培养大学教授为目的。难道不是吗?因为大学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我也曾是一名大学教授,也是塔尖上的人。我倾慕大学教授的学识,但我们不应该用这样一个头衔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其实大学教授只是360行中的一行,只不过他们比较好求知。在我看来,大学教授有个特点,虽然不是共性,但很典型,他们只用脑子生活,而且偏重于大脑的一侧。用书面语来说就是他们脑体分离。他们只是把身体当作大脑的载体而已,难道不是吗?这个载体可以载着大脑去开会,然后在会议结束后再去迪厅蹦迪。在那你会看到,成年男女在不和乐拍地疯狂摇摆,期待夜晚的结束好回家写篇关于蹦迪的论文。
注重培养学术能力的观点根植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形成这种状况还有个原因,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在最初建立时,也就是在19世纪之前,那时教育还不是公共事业,那时建立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有两点基本的等级原则,第一点,对工作最实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这样就能轻易地避开孩子们喜欢的科目,从小就不让他们触碰。理由就是,不这样学就找不到工作,对吗?别玩音乐了,你成不了音乐家;别画画了,你成不了艺术家。这些温和的忠告,铸成现在的大错,全世界都被卷入到工业革命的热潮。第二点,学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好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些标准是那些大学自己制订的。只要你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整个教育体系,不论哪个国家的公共教育都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终目的是为了考入大学。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很有天才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被钝化了。因为这些学生发现他们的专长在学校,并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蔑视。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这样扼杀孩子们的天才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今后30年,全世界毕业的学生将超过过去的总和,这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人口增长关系到我们谈论的许多话题,包括技术和技术变革对生产力的影、人口统计学及人口爆炸。很快,文凭就不再有含金量了,是这样吧?我上学那会儿,有文凭就有工作,那时候你没有工作,是因为你不想找。但现在的状况是,孩子们有文凭却经常呆在家里打电脑游戏,因为以前只要学士学位的工作岗位现在需要硕士学位,现在还没毕业的孩子将来就得有个博士学位才好找工作,这就是学术学位的通货膨胀。这是整个教育体系坍塌的前兆。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培养人才有三个原则,第一,多样化,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从视觉角度,有的从听觉角度,你的从美学角度,有的从抽象角度,有的从动态角度。
第二,好学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如果观察一下人类的大脑组织,大脑发育具有关联性。大脑不应被分成几部分,其实我认为应该创造性地把大脑看作一整套工序——生产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工序——这种原创想法往往来自互动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大脑本来就是由神经来连接左脑和右脑,这个连接部分叫胼胝体,女性大脑中的这个部分比男性的厚。我认为脑部特征可能使女性更善于应对头绪纷乱的事情,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其实来源于我的亲身体验。我妻子在家做饭时,总是打打电话,和孩子说说话,给天棚刷刷漆。而我做饭时就会关上厨房门,不让孩子们进来打扰,不打电话,这时如果我妻子进来我会很生气,我会这样对我妻子说:“苔莉,我在煎鸡蛋,请别打扰。”
培养好学生的第三个原则就是个性化。我目前在写一本书,书名叫《顿悟》,素材来自一些访谈,访谈内容是关于怎样发现自身的才能。对于这点我很感兴趣。激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一次对话。我采访了一位很优秀的女士,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人,她名叫吉莉安 ·林尼,你们知道这个人吗?应该有人知道吧。她是个舞蹈编剧,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编舞的作品有《猫》、《歌剧魅影》。她很有才华,我在英国看过由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她的作品,你们也看过她的作品。有一次,我和吉莉安吃午饭,我问她:“吉莉安,你是怎样成为舞蹈家的?”她回答说说起来很有意思,她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希望,她上学那会儿是1930年代。老师给她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患有学习障碍症。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她老是坐不安生,用现在的话讲,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动症,你们也这么想吧?但那时候是1930年代,“多动症”这个词还没有出现。那个老师用词不当,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用“多动症”这个词。于是,吉莉安去看病,她妈妈带她去的,医生让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压在腿上,这样过了20分钟,她妈妈一直在向医生讲述,吉莉安在学校的表现:她在学校不安生,她总是晚交作业,等等。其实不过才是个8岁的孩子,医生走过去坐到吉莉安的旁边,对她说:“吉莉安,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我们马上就谈完。”医生和她妈妈出去了,但医生在出去时把收音机打开了,收音机在医生的办公桌上,在他们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就站在这儿观察一下她。”他们离开房间后,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她妈妈和医生在门外看了几分钟,医生对她妈妈说:“林尼太太,吉莉安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话说到这儿,我问吉莉安:“后来怎么样了?”她回答道:“我妈妈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那里有多好,像我这样的人,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他们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现代舞,后来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芭蕾舞女主演,事业发展很成功,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吉莉安·林尼舞蹈公司,遇到了劳埃德·韦伯,《猫》的编曲者,她负责担任过一些非常成功的音乐剧的编舞,她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她也是个亿万富翁。可是,有人也许曾认为她有多动症,命令她“冷静。”
我相信对于未来,我们的唯一出路,是贯彻一种新的人性化生态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应重新定义,人类能力的多样化。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我们的方式,正如我们开采地球的方式,以功利为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未来将不再适用,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准则,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准则。我们倡导的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现在,我们必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小心地避开那些按部就班的规则,达到这个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运用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而且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我们的任务是全方位地培养孩子,这样他们才能面对未来的社会,顺便说句,我们可能活不到未来那天,但孩子们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能在未来有所作为。
⑩ 为什么说学校扼杀创造力
中国中小学教育培养出了众多做题高手,学生记住一些死答案,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没有学习欲望,厌倦学习,在学校里他们被扼杀了好奇心,与有些国家的学生比较缺乏创新与研究意识,中国教育需从家庭、学校、教材、社会、高考各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我们需要我们国家自己教育出来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诺贝尔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