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历史上的著名剑客`
宫本武藏(1583-1645) 二天一流,由江户初期著名剑士宫本武藏创立。 宫本武藏原名新免武藏,在二天一流兵法中的正式名称是新免武藏玄信。但宫本武藏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 天正十二年(1584年),宫本武藏出生于岡山县英田郡大原町宮本。年少时跟父亲新免无二斋学习当理流兵法。从十三岁与新当流有马喜兵卫比武开始,直到二十八岁,这期间与其他流派比武六十余次,据说一次都未败过。武藏二十九岁时在严流岛跟当时名满天下的剑士佐佐木小次郎决斗,将小次郎斩于剑下(据说用的还只是自制的木刀),一战成名。 在二十余岁时,武藏便以“圆明一流”自成一派。并于庆长十年(1605年)写成剑术书《兵道镜》。但他对自己的剑术始终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极境。三十岁后,武藏继续修业,终于在自己五十岁左右练成了使用大小两刀(即一之太刀与二之太刀)的剑术。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 武藏五十七岁时,即宽永十七年(1640年),得熊本藩(今熊本县)藩主细川越中守忠利邀请,在当地正式教导剑术。在以后的岁月里,武藏写成了《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条》以及《五轮书》,合称为“兵法二天一流三兵书”。 正保二年(1645年),宫本武藏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二天一流中所谓“二天”就是指“二天曬日”(“曬”同“晒”,《五方之太刀道序》)之意,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即阴与阳,也就是象征对立的事物。世界一切都是由相对事物组成,由这些相对事物相互浸透而使所有事物发展统一,产生新的事物。二刀的技法简单的讲就是统一左右两手手上大小二刀的动作,由此达到战胜对手这一目的。由这对立的二极升华统一而发展这个事实,不但是剑术,甚至是“世界之理”(武藏书状),因此命名为“兵法二天一流”。 佐佐木小次郎(?-1612) 战国末期剑士,随钟卷自斋学习富田一刀流,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创立了严流。小次郎的绝技是被称为“燕返”的奥义。庆长十七年(1612年),小次郎在严流岛与当时29岁的宫本武藏决斗,由于年龄关系,以身殉剑。 千叶周作成政(1794-1855) 北辰一刀流是江户时代末期很流行的剑术流派。其创始人为千叶周作成政。 周作出生于陆前栗原郡花山村,是三兄弟中的次男。其祖父千叶吉之丞常成原为磐城国相马藩北辰梦想流剑术师范,后移居到陆前国栗原郡花山村居住。周作少时随父亲千叶幸右卫门练习北辰梦想流剑术,以后作为浅利又七郎义信的养子,到下总松户跟随浅利又七郎和中西忠兵卫学习一刀流剑法。后来将自己所学剑术糅合起来,创立了北辰一刀流,并在江户日本桥设立了剑术道场玄武馆,与镜心明智流的士学馆、神道无念流的练兵馆合称“江户三大道场”。玄武馆后来迁往神田玉池。 北辰一刀流认为剑道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真剑胜负盛行的江户末期,北辰一刀流改良了使用竹刀跟护具的练习方法,对现代日本剑道有较大的影响。 北辰一刀流可谓人才辈出的门派。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1879)、周作之次男千叶荣次郎、定吉之长男千叶重太郎均为振兴北辰一刀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千叶定吉在江户桶町开设了一户剑术道场,为跟玄武馆相区别,被称为“小千叶道场”,土佐勤王志士坂本龙马即是这家道场的弟子。龙马曾说道:“小千叶道场是我的第二个家。”除坂本龙马外,幕末很多名人剑士,比如新撰组的伊东甲子太郎、山南敬助、清河八郎等等都出自北辰一刀流。 幕末北辰一刀流剑士名录: 千叶家 流祖:千叶周作成政 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 周作次男千叶荣次郎、三男千叶道三郎 定吉长男千叶重太郎、次男千叶东一郎、长女千叶佐那、次女千叶里几、三女千叶几久 非千叶家 伊东甲子太郎、井上八郎延陵、奥田松五郎、海保帆平、清河八郎、坂本龙马、真田范之介、下江秀太郎、庄司弁吉、塚田孔平、丹羽精藏、森要藏、稻垣定之助、山南敬助、藤堂平助、服部武藏等 爱州移香斋(あいす いこうさい) 1452~1538 出身于伊势的熊野海贼众,通称太郎,本名久忠(惟孝),被称为日向守。相传他在参拜日向国鹈户神宫时做了个灵梦,悟到了剑术的奥秘,从而创立了爱州阴流剑术。他的儿子元香斋宗通由于是剑圣上泉信纲的老师而闻名。 爱州元香斋(あいす げんこうさい) 1519~? 移香斋久忠的儿子,本名宗通,被城为美作守。永禄七年他将阴流剑术的奥义传给佐竹义重。他与父亲移香斋同时在常陆国久慈郡太田城担任佐竹义重的剑术师范,被传为美谈。 足利义辉(あしかが よしてる) 1536~1563 室町幕府第13代将军。他向上泉信纲学习剑术,被称为“剑豪将军”。他与畿内的实权人物三好氏对立,因此居所被三好长庆的家臣松永久秀所袭击。他以剑术对敌,击倒了许多敌兵,但由于寡不敌众而被杀。 伊东一刀斋(いとう いっとうさい) 生没年不详 本名景久,出生于伊豆国,是剑术一刀流的始祖。他曾经向钟捲自斋学习神阴流剑术,后来自成一派。他有两个弟子:小野善鬼和御子神典膳。这两人为了获得秘传而在下野的小金原决斗,取胜的典膳得到了一刀流的秘传。这个御子神典膳后来就是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小野忠明。 稻富祐直(いなどめ すけなお) 1552~1611 原本是丹后国忌木城城主一色家的家臣,是稻富流铁炮术的创始人,善于使用铁炮。主家灭亡后通过细川忠兴和松平忠吉在尾张义直处仕官,担任江户幕府的炮术指南一职,与近江的国友村铁炮锻治集团齐名。 井上正继(いのうえ まさつぐ) 生没年不详 通称九十郎外记。1614年起担任德川家康的炮术师,是井上流(也叫外记流)炮术的始祖。 岩间小熊(いわま こぐま) 生没年不详 诸冈一羽门下的剑豪。 小笠原长治(おがさわら ながはる) 1570~? 远江高天神城城主小笠原长忠的弟弟,后来被称为源信(心)斋,高天神城失陷后投奔了小田原北条氏寻求庇护。北条家灭亡后变浪迹天涯进行武者修行。他向上泉信纲和奥山休贺斋学习新阴流剑术,并自创了真新阴流。 奥山公重(おくやま きみしげ) 1525~? 号休贺斋,曾向上泉信纲学习新阴流剑术。相传1564年他向三河奥山明神祈祷,并根据神谕学得了剑术的奥秘。后来通过钻研,他自创了新阴流的支流奥山流剑术。后来担任了德川家康的剑术指南。 小野善鬼(おの ぜんき)?~1592 前身是淀川的船夫。在遇到了一刀流始祖伊东一刀斋后成为了一刀斋的第一位弟子。后来在一刀斋门下的比武中,他从来没有战败过。但是在1592年(一说1588年)的下总小金原决斗中输给了师弟御子神典膳(小野忠明),丧命。 小野忠明(おの ただあき)?~1628 前身叫做御子神典膳吉明,是里见义康的家臣。在进行武者修行的时候遇到了伊东一刀斋,并成为了后者的弟子。在下总小金原决斗中击倒了师兄小野善鬼,获得了继承一刀流道统的资格。后来出仕德川家康,并改名小野次郎右卫门忠明,并成为了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后来担任了二代将军秀忠的剑术师范。 片山久安(かたやま ひさやす) 1575~1650 伯耆守。向林崎甚助重信学习拔刀流剑术,并开创了心贯流(片山伯耆流)。后来应丰臣秀次的召唤而出仕,秀次死后又成为了秀赖的兵法指南(剑术师范)。丰臣家灭亡后转仕岩国城主吉川广家,担任广家的儿子广正的兵法指南。 钟捲自斋(かねまき じさい) 生没年不詳 名叫通宗,剑术钟捲流的始祖。他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势源学习剑术,却善于使用中太刀。后来自立门户,开创钟捲流。他的门下弟子有伊东一刀斋景久和佐佐木小次郎这样的名剑豪。 上泉信纲(かみいずみ のぶつな) 1508~1582 在上杉家家老长野业正的帮助下成为了上州大胡城主。由于开创了新阴流剑术而天下闻名,门下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剑豪,被称为“剑圣”。他的枪术也很出色,是长野家十六枪之一。长野家灭亡后,他拒绝了武田信玄的邀请,云游天下。他也是竹刀的发明者。 川崎时盛(かわさき ときもり) 生没年不详 通称“轮之助”,是剑术东军流(也叫东流)的始祖。一说是天台僧人东军权僧正开创了东军流,时盛是第二代。他是越前朝仓家御用人的儿子,父亲是鞍马八流剑术的名人,后来又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势源学习剑术和枪术。 北田具教(きたばたけ とものり) 1528~1576 被称为多芸御所,是伊势国最后的国司。冢原卜传门下弟子,是剑豪大名,相传和足利义辉很要好。后来由于无法抵抗织田信长的进攻,收了信长的三子信孝为养子,并将家位传给信孝。不久之后,由于信长的命令,他在居城三濑馆被暗杀。 木村友重(きむら ともしげ) 生没年不詳 通称助九郎
㈡ 电影是谁发明的
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
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电影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国外电影广告在美国和英国的电影广告中,有这样八种标记:
(1)美国X——禁止未成年者观看的影片,G——所有观众可看片,R——十七岁以下禁止观看,PG——一般观众可看。
(2)英国U——内容正派片,A——一般观众可看片,X——18岁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儿童禁看的凶杀片。
㈢ 李小龙电影与他同一时期的香港传统电影的区别与不同
当年,李小龙的功夫片在全球范围内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功夫片热潮,他的功夫片之所以如此轰动,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其彻底颠覆了香港传统武侠片的主体形象和观念。
旧武侠片中的英雄人物更多地传承了传统儒家倡导的“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历史感,例如“黄飞鸿”系列电影中黄飞鸿的形象,承载更多的是传统“父亲”形象,很多时候人物更显“符号化”。至于张彻的新武侠片,人物远离了“符号化”而更趋近于“个体化”,但其英雄又并非单个人物,而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男性“兄弟”群像;另一方面,“他片中的英雄人物视死如归,因为他们执迷于一套源自崇高武学价值观和行侠仗义理想的道德标准。张彻曾指这套标准就是忠、孝、节、义。”这表明张彻影片中的人物仍脱离不了传统侠义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影子,而并未达到纯粹的“个体”境界。
而银幕上的李小龙,则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一李小龙只是单个形象,虽然在《唐山大兄》中的郑潮安和《精武门》中的陈真充满了国仇家恨,但其复仇、决斗等行为基本上是他的个人所为;到了《猛龙过江》里的唐龙和《龙争虎斗》中的幼徒李,更是没有被刻意安排的“家”、“国”负载或深仇大恨,而像一个带有一定的顽皮和喜剧色彩的当代香港青年,独自去漂洋过海、闯荡天下,显示出了更为鲜明的个体特征。
其二,李小龙出演的银幕形象并未有刻意的侠义精神表现。尽管其形象中一直贯穿的对抗外辱行为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侠义观和道德观,也代表了长期受外强欺压的中国人捍卫尊严的民族精神,但他并非为侠而侠,他的侠义完全是一种在紧急时期的个体行为,而不具有表达中国侠义精神的符号性;而影片中对民族精神的表现也并非为了刻意突出这一符号性主题,而是为了赢得更多华人观众的一种商业手段。
因此,李小龙电影中的形象更多是“个人”的书写,是充满了当代香港精神的个体,而非承载历史厚重感和道德责任感的符号。这样影片就被赋予了较强的现代气息,贴近了当下的观众,认同感和娱乐性也随之增强。
这样的美学转变是一个由概念群体形象向鲜活个体形象转变的过程,更是一种由载道向娱乐的创作观念的转变过程。李小龙电影也因此影响了以后香港电影的娱乐性倾向,促使了香港电影的本土化转型。
其次,李小龙的明星气质和打斗动作是其吸引观众的另一个原因。
虽然李小龙的功夫片数量不多,且其中仅有《猛龙过江》一片和《死亡游戏》的局部由他执导,但对于喜爱李小龙的观众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武功和形象。而李小龙神秘而传奇的死,更是把这个永不言败的英雄形象典故化了。
李小龙出生于粤剧世家,其父李海泉为粤剧名伶,他自小便随父亲出入片场,耳濡目染,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小龙成为功夫巨星之前,就参与了23部粤语片的拍摄,与吴楚帆、黄曼梨、白燕等粤语片“大腕”们同台演出,颇受赏识;且“是个极有性格的好演员;无论演正派、反派以至喜剧角色,都能恰到好处,真的是浑身是戏”。他在《细路祥》、《人之初》、《慈母泪》、《危楼春晓》、《人海孤鸿》等经典粤语片中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因此,李小龙的表演经验颇为丰富,在镜头前控制自如,银幕形象独具魅力,这也是他功夫片成功的基础之一。
而李小龙的打斗动作则是另一关键,他为咏春拳传人叶问的弟子,在香港流行的南拳中,咏春拳不重拳道而重散手,有着更强的实战效用,具有较高天资的李小龙很好地掌握了该拳术的精髓,但他又反对传统武术界门户森严、画地为牢的限制,不为咏春拳的传统所局限,在美国开设武馆时开始研习新的拳术。李小龙在注重实战效用的咏春拳基础上。打破了其招式和套路的限制,充分吸收脚法凌厉的韩国跆拳道和注重徒手搏击的日本空手道等拳术的优势,自创截拳道拳术,将中国功夫发扬光大。这种拳术是“最能发挥打斗功效的一种进取型招数,闪避敌人的每个动作本身,也同时爆发强大的攻击力。
截拳道并非别树一帜的门派,而是在基于实战不能拘泥法则的前提下,集各派大成的一种武学”。这种拳术还融合了李小龙强调的“表现身体的艺术”特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能,因此在银幕上也颇具观赏性。为了把打斗场面拍得更好看,李小龙出拳极快,“银幕上,李小龙从出拳到受拳往往只需6格画面,相当于1/4秒”,而且动作灵活准确,总是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同时他还把上路踢腿的“凌空三弹脚”招式塑造为自己明星形象的个人标记,在出手前加进了一声从日本空手道那里借用的叫喊声,不仅有助于他凝聚全身力气,还提高了打斗场面的戏剧性,这在他每部影片中最后的 “大决斗”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此外李小龙影片打斗场面的叙事方式也别具一格,每一次打斗,有打前的蓄势,有虚实的试探,有胜负的转折,有死里逃生或败中求胜的惊险,有许多小高潮积累而起的大高潮。他的一举一动都伴随着人物的情绪,塑造出一个生动的性格,善于制造悬念和意外,突出他新奇的创造性,有强烈、鲜明、流畅的节奏感。
第三、因为李小龙功夫片中主题的表现。
他的影片都是表现中国人受到外强的屈辱而奋起抗争的主题,而李小龙饰演的人物总是嫉恶如仇,对无理与强权充满痛恨,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长期受压迫的汉民族的顽强捍卫。这些都能使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人看了之后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得到极大的宣泄,深受华人观众和长期受其他强势欺压的其他民众所喜爱。
如在《唐山大兄》中,男主角郑潮安背井离乡,到泰国投靠亲戚,他受尽屈辱后,身上所佩戴的相当于母亲的玉石又被打碎,于是他奋起反抗,将欺辱他的毒枭及打手们消灭殆尽;在《精武门》中,陈真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踢碎,使受欺压的华人情绪在刹那间得到了宣泄;在《猛龙过江》中,唐龙以截拳道大败洋人,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功夫的优越,另一方面展现出了在强势面前,中国人保持民族尊严、决不低头的英雄气概。
第四、因为李小龙功夫片中精湛的电影语言。
李小龙的功夫片催生出了几大经典的香港动作片语言模式,除李小龙本人外,《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片导演罗维、《龙争虎斗》导演高乐诗以及《猛龙过江》的日籍摄影师贺兰山等人也功不可没。这些经典语言模式虽然较多出现在了李小龙功夫片中,但它们却是这一时期所有香港动作电影中经典语言模式的统一体现,这些语言模式成为香港动作片创作者所依赖的重要模式,并对后来香港电影的本土化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张彻、胡金铨、郑昌和、刘家良等过渡转型时期的著名动作片导演也为此付出了努力。
这种经典的语言模式包括以下3种:
第1种为“暴雨如注”的剪辑方式。
这种剪辑方式不光是指快速的剪接节奏,更重要的是靠剪接形成的连续密集的动作感,似“暴雨如注”。“这就是通过尽量缩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使本来单个的、间断的电影镜头形成一种完整的、连续的影像语言”。
其中最为经典的段落当属《猛龙过江》片尾在古罗马斗技场中展开的“双雄对决”,在这个高潮段落中,从猫叫的特写开始,一直到唐龙击败对手为止,一共5分45秒,11个回合,86个镜头,平均4秒钟一个镜头。尽管影像剪接的时间节奏并非很快,但靠剪接形成的连续密集的动作亦造成一种快速的剪辑效果,进而造成一种连续不断的视觉影像激流,给观众形成一种“暴雨如注”的心里效果,观众的心里节奏在这个生死交锋中显得非常紧张。新武侠片的重要导演胡金铨亦是这类手法的促进者之一,详见他的《龙门客栈》……
这种在电影视觉影像层面形成的标志性剪辑语法,正是中国武侠动作片的独特美学风格所在,也是香港动作片的经典语法而被广泛应用。
第2种便是被美国电影学者大为.波德威尔称之为“构成剪接”的剪辑技巧。
“构成剪接即仅展现部分,却能让人明白整个完整的动作。用分镜头拍法,通常在显示局部细节之前,先出现一个主景镜头。但构成剪接不会包括任何全景画面,我们是把个别镜头所显示的动作各部分,在脑海拼合而得出完整的印象。导演须细心设计镜头,以便剪辑后可清晰传达动作内容。”
其实这也是典型的蒙太奇组接,但为了达到最后完整而凌厉的动作效果,单个画面需要用近景去表现关键动作,表现的关键打斗动作不但很有力度,而且清脆凌厉、鲜明生动、一目了然,镜头长度一定要控制但又不能不让看清楚画面所展示的各种关键动作,而且还需把握好剪辑点。这样既能让关键动作成为画面的焦点,迅速切换的镜头又增强了节奏,呈现给观众的是不断切换的凌厉动作,极大增强了武打片的审美情趣。
在李小龙的功夫片中,既有用长镜头和远景展示其高超拳脚功夫的打斗段落,也有大量用构成剪接技巧营造出的快节奏打斗段落。如《精武门》中陈真与日本众武师在武馆中打斗的一场戏,开始的一段是远景长镜头,而后来表现几个日本武师试图偷袭,但均被击倒的段落则是“构成剪接”的杰作,这一段落让比武场面更加生动有趣,也增强了节奏感。此外一些如飞身、跃空等高难武功,以及踢飞等危险但很有卖点的打斗场面,也可由此种技巧轻易完成。如在《龙争虎斗》中的高潮打斗段落中,石坚饰演的反角在李小龙狂踢之下飞出画面的镜头就是由“构成剪接”来完成的。“构成剪接”也成为其他武侠片或新武侠片的常用叙事手法,如张彻影片中对肢解等血腥场面的处理均靠这种模式完成叙事……
此后,“构成剪接”成为香港动作片创作中的重要技法,它对香港电影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以至于得到了如此评价:“构成剪接可以视为香港动作片全面掌握国际电影技法的其中一个标志,没有这套技法,港片不会这样卖埠, 也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染力。”
第3种是在快速打斗段落中用切换停顿来营造出节奏感。
“香港功夫演员的打斗动作,通常都不是连续不断的。他们先来一轮急攻闪避,或连串拳打脚踢,或一阵刀光剑影;随之稍息,时间通常选在一拳被挡,或双方皆静观其变之际,那也许只半秒光景,之后再展开另一轮恶战。结果,整体在银幕上便出现有如打击乐的节奏,短暂的停顿起着把动作分段的作用,带来如同断音的效果。静止时刻是对比衬托,使动作看似打得更快。而每一停、打、停的布局,皆可配合不同的打斗节奏。”
香港电影人创立的这种停、打、停的经典叙事模式使打斗效果化、打斗场面极致化,本来难以表现的混乱打斗场面经过这种方法处理后变得如打击乐般明快、清晰,观众尽可享受其中的招式和乐趣。
在《猛龙过江》里,这种方法被多次使用,如在男主角唐龙及同伴与当地黑恶势力的打手们打斗的一场戏中,唐龙为同伴解了围,然后一拳打在对手的关键部位,对方痛苦至极慢慢弯下身子,这时突然停顿片刻,然后唐龙将对方推倒在地。这一停顿不但使混乱的打斗场面变得有序而清晰,而且观众对恶势力的仇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在本片另一场小巷里的打斗场面中,在表现唐龙用木棍制伏黑手党时多次出现片刻的停顿,唐龙的动作,就让观众感受到击鼓那种停、打、停的细微节奏。而他的每个姿势都非常简洁,前后都有静止时刻分隔,令整个场面产生了轻微舒缓的节奏,观众欣赏到的这一打斗场面就像听一首打击乐那样轻松、明快。
这种追求清晰与节奏感的叙事方式,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亦成为后来的香港影片争相使用的叙事手段,而且在8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动作片以外的文艺片也大量使用这种技法,足见其对香港电影的叙事产生的深远影响。
摘自《香港电影史》
㈣ 日本剑道的精神和准则是什么
日本剑道的精神:不仅是形而下之体格、体力、健康、长寿等之增进,更能具备形而上之观察、理解、判定、断行、思考、克己、撙节、礼让、信义、仁爱等精神上的教育。
剑道除了剑技之外,还有许多修身处世之道。剑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信奉“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教条。剑道是格斗的运动,也是讲究礼仪的运动。
剑道的规则:
1、剑道以劈刀、突刺两种动作为主要技术。劈、刺对方的身体部位,限于头面部位、喉咙部位、手腕及腰部。
2、剑道比赛时,手持长剑、穿戴护具。其规则是击打对手的有效部位,目标分为八个范围:头盔正面,左右侧,左右前臂,左右胸肋及咽喉。正式比赛中进攻时,要大喝一声自己的攻击目标,这样能带起激情,也能提醒对方。
3、以一方两次击中目标为胜。击打的部位必须属于规定范围。至于“打击是否有效”,要根据气势、部分、距离、力量等来判定。
(4)松户森的发明扩展阅读
室町幕府末期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大大促进了古剑术的发展。,1544年火绳枪输入日本之后,厚重的甲胄已失去其防护的能力,遂改著用利于进退的轻巧护甲,刀剑的尺寸也改短。
由常佩刀(刀刃向下,水平式挂吊于腰带上)改成为刀刃向上,斜插于腰带上,剑技也以攻击颈、喉、腰、腋下、股间与手脚关节等等,护甲所保护不到的地方为主。此时代学习剑法,以真剑、刃引(锻剑时没有嵌入刃锋的刀)、木刀等作“型”的练习。
一代剑圣上泉伊势守信纲,发明以三尺余长的竹子,从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来,做成素面素小手。
可直接互相击打练习的“袋竹刀”,但一直到后世它除了其传下的新阴流,新当流,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纳沿用之外,它的流传并不普遍。
㈤ 为什么说北京的四合院最典型,文化内涵很深
要点:四合院是老北京最基本、最典型的民居形式。标准四合院的基本格局应该是这样的:大门位于东南角。大门占一间房子的地势,形制有广亮、金柱、如意、蛮子之分。门内正对照壁,向左为前院。大门西侧为后墙临胡同的倒座房,其中最靠大门的一间为门房,其他多作为客房。倒座房最西头为厕所、且隔出小院。前院以北是后院,以垂花门和东西延伸的院墙相隔,并在垂花门后檐设屏门遮挡内院,表示里面是内宅,客人非请莫入且女眷不能轻易走出。内院北面是正房,作为供奉祖先、接待客人、全家聚会、长辈起居的地方。正房东西均延伸出耳房,作为长辈的卧室或书房。内院东、西两面是厢房,作为成家的或男性的晚辈起居、睡眠的地方。在东西厢房与二道院墙之间有的还建有小房,其中东南角的多为厨房。垂花门、厢房、正房用抄手游廊连接。耳房与厢房之间的小院落俗称“鱼鳃”。这样的四合院就是两进四合院。有些四合院在正房后面加一个后院,北面是一排后罩房。后罩房西北角有的开后门,房子用于女眷、佣人住房或库房。这样的四合院就是三进四合院。更大规模的四合院都是用两进或三进四合院串联或并联起来的,南北有多少个院就称多少“进”,东西有多少并排的院就称多少“组”或“趟”。讲究的大宅门还会在四合院侧面建花园。 居住在四合院里非常舒适、安定:院内栽花、种树(以西府海棠、石榴为正宗,绝不能种松、柏)、养鱼,夏搭凉棚(用芦席和杉篙)、冬搭暖棚(用棉垫和杉篙)、冬暖夏凉,空气流通,吃喝拉撒睡在院中都可解决,自成封闭环境、外界干扰不到,门户森严、内外有别、男女有异、长幼有序,气氛和谐。清人孙月暄称赞北京四合院有房屋轩爽、庭院开阔、建筑朴雅、花木扶疏、冬天炉火、夏日棚凉、结构多变、对称和谐、生活便利、环境清幽“十乐”。 四合院的建筑规格集中体现了中国的礼制、宗法观念和阴阳、风水学说等传统文化。有一条南北中轴线,长辈居住的正房位于中轴线中心。院落、房屋合为四方,房屋建于四面而非平行,体现天圆地方。单组房屋(如一套正房、一面厢房)必须阳数三或五开间。地势不够也要破改,如“四破五”。这种讲究与栽的树种的讲究体现了阴阳之分(松、柏乃阴宅之树)。大门必须开在东南(胡同北侧的院子)或西北(胡同南侧的院子,讲究的还要从西北角经过道绕到东南角进正式大门)。排水沟出口要在大门东侧。中轴线要略偏一些。相邻院落的大门和倒座房不能完全在一条线,必须交错。这些讲究虽源于复杂的八卦理论,但符合北京的自然条件:冬天多西北风、夏天多东南风,大门在东南可避冷纳凉。北京总体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大门东南墙外即胡同而不是其他房屋,西南角虽也邻胡同,但是多为厕所,在此排水必排污,故必须在东南角排水。等等。四合院的建筑还派生出许多特殊文化,如大门的门板、门簪、雀替、联楹、门槛、走马板、象眼、抱鼓石等都不仅实用而且演变为艺术品。 再追溯一下,华夏先民从巢居、穴居进化到现在,居住方式有的还在延续,如南方的栏杆式房屋就直接延续了“巢”的形式,北方的窑洞就直接延续了“穴”的形式。而脱离了巢、穴思路,追求更舒适的居住形式,选择的是以泥土为砖、伐木为构的中华建筑方式,完全不同于从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到古印度的以石为原料的建筑方式。发展到极致,就是《营造法式》总结的梁、柱、斗拱结构。再有,中国在周礼中就确定了建筑规格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王权至上,民居只能是平房,高大、多层建筑只能在皇家和宗教建筑中出现。因此,四合院只能是平房,不可能成为西方古代那样的城堡。 现在多将一条中轴、四面围墙、沿墙为屋,主屋居中的建筑都算做四合院,甚至将紫禁城、王府、寺庙称为“大四合院”。这就过于泛化了。不妥。因为四合院是“民”居,紫禁城是皇帝居所、王府是贵族居所、寺庙是供奉神佛地方和僧侣居所。从大门、高度、开间、色彩等等方面看,四合院与紫禁城、王府、寺庙都大不相同。至于没有内外院之分的,按朱家溍老说法,只能叫“四合房”。因此,西三条鲁迅故居和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都不能算标准的四合院。再有,山西、陕西等地的大院与北京的四合院规制也完全不同,没有北京四合院与胡同那样的密切渊源关系,叫“大院”就很好,也没有必要算做四合院。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独有的、典型的民居!越是独有的,才越是世界的。
㈥ 有什么可以发明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明的光荣传统。例如龙和凤。凤是用鸡头和孔雀身躯及其羽毛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龙更具有创造性,龙是由马头、鹿身、蛇躯、鹰爪、麟体、鱼尾组合而成的神奇动物。再者,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中译文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博士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以简明通俗的文字介绍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下面按发明先后顺序介绍给大家。
1、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针:
相传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发明了指南针。黄帝用指南针,在大雾中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根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已使用指南针。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中说,战国时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针)。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对此记载更详。1090年,中国和阿拉伯航海家开始在船上装设了指南针。作导航工具。欧洲在11世纪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针制成指南针。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区指南针的磁制已装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轴保持平衡。
16世纪时把指南针镶在带平架上,在船上发挥作用。19世纪铁船用指南针要装上一片弗林德斯顿铁,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误差。20世纪制成的船和飞机用陀螺罗盘仪指南针。根据旋转顶点稳定姿态与星体有关的原理,陀螺罗盘有两大优点:既不因接近金属而偏转,双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国制成世界上第一台此类实用仪器。最优良的指南针是美国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号船上试验成功,很快就被美国海军采用。总之,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传遍全世界为全球航海业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8、印刷术:
公元前1324年,中国人已会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种传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资料信息传播出去。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衔。印章本来是官衔的标职,到公元 前1324年,又开始用来加盖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纪才开始用红色印泥。中国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国人认为,有印章为凭的文件书信和票据经签字更可靠。现在的印刷书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刚经》,由中国人王 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轴,用多块长91厘米,宽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来落在英国人手中,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1040年代中国刻字工人毕升在北京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六面体活字模,加热变硬,按韵排在转盘上。印时把活字铺在有松脂、腊等粘合物的铁板上,周围用铁框扎紧,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物熔化,冷却后活字就粘在铁板上了。印完后烤热铁板取出活字,以备日后再用。1403年朝鲜的李太宗创办了最早的金属铸字工厂(当时朝鲜也用方块字),又过了30年朝鲜参照古印度的梵文,创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块字。现在的朝鲜文有40个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国梅茵兹城古腾堡居住的根弗第谢(德国人)创造了一套浇涛金属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属雕出凸模字,再用锤字把凸模字压在软铜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纪时大概已开始采用铅锡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欧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书――《多纳托斯拉丁文法》。约在1453年开始印刷拉丁文圣经。他的印刷机是用普通的螺旋压榨机改装的。把一页为一个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台上,刷上油墨,铺上纸张,用装在螺旋下的压印板加压。一天才能排一页,每小时只能印16张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奥佛发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双色书――拉丁圣诗。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与活字印刷结合起来,印出第一本有插图的书――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张插图。1470年法国人让森在威尼斯设计出第一批罗马活字。1477年托雷米绘制了《世界地图》,用凹版印刷术印出,共26幅铜版印制。不易仿制,纸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点较多,易辨真伪,所以仍用于印刷钞票、邮票和有价证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体字;1561年他把这些字缩小印出袖珍本书籍。(西方的斜体字主要用于强调字句。)1620年,荷兰的伯靳奥发明了收字方便印刷术,每小时可印150份。1642年德国的赛根发明了镂刻凹版印刷法,最适于印画,首幅画是德国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国人还发明了彩色印刷术。600多年后,1719年,德国的勒布朗设计的彩色印刷机取得了专利权。印出第一部书是《油画色彩之调和》。1727年英国苏格兰金匠格特发明了浇铸铅版法。1775年法国人迪多制订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单位。1798年德国的逊纳菲尔德发明平版印刷法,最适于印插图。1875年英国首先使用胶印法,把图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弹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国的斯坦贺制成第一台铁架印刷机代替了木制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张。1810年德国 人在伦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机的专利权(机械化的手动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00页。1812年德国人哥尼格和鲍尔设计出滚筒式滚压印刷机。《泰晤士报》卖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印1100张。后来哥尼格还设计了每次能印两面的印刷机。
1839年英、美、俄三国分别发明了电铸版。用电铸金属板来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纽约的荷奥取得了第一架实用轮转印刷机专利。费城的《纪事报》购买了这台机器。1848年伦敦《泰晤士报》的工程师阿普斯和考珀设计了一台轮转印刷机,在此报运用,每小时能印8000张。1861年美国荷奥采用纸型制出的曲面铅版,从此有了完全圆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国照相技术先驱塔尔博特发现了钢线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这种办法在纽约《画报》上复印一张照片,标题是“纽约贫民窟一景”。1886年德国人默根索勒在美国工作发明了高速自动排字的策诺整排机,此机用于《纽约时报》。两年后正式投产,每小时可排字模6000个左右,速度是最熟练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国公务员兰斯顿发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诺铸排机,此机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产。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们就知道雕刻铜凹版印刷法;1895年奥地利人克利克发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许布约在美国发明了照相排字机。从此印刷商不要金属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传统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继投射到照相纸上面,然后冲洗出来,贴到一页样本上。这张拼好的版用照相机转拍在金属板的感光膜上,经过酸蚀,使这块印版具有1798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着于版上有图形的地方。现在,照相排字法已经取代了绝大多数传统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国发明了电子照相排字机之后,开始了用电脑控制排字时代。先进印刷厂是整页版面可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设计者一页版面编排妥当之后,就用电脑记忆装置把全部内容存贮起来,包括文字、标题、图片位置等等。然后,由电脑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纸上扫描,把整个版面的图像印出来,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进行印刷,这叫激光照排法。当今世界上很多大型报刊都用先进方法进行排印,例如我国的《科技日报》、《中国电视报》和《北京晚报》等,都采用了此先进的印刷技术。
9、漆――世界第一种塑料: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发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发掘出的“妇好”墓(葬于公元13世纪),她的上过漆的棺木就是证明。李约瑟说:“漆可能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工业塑料。”在古代中国,油漆业的组织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国家的制作中心。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铭文除说明该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还刻有参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员的名字。这个木酒杯表现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有对制造工艺的看法;另一方面,这个杯子还表明当时的生产很可能已使用现代的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那样的工艺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已发现了漆的重要化学性质,发现了通过漆的蒸发过程使其变质的方法,发现了通过在漆中放几只螃蟹壳,漆就会保持液状,不会变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书和公元12世纪的李氏都提到螃蟹壳能使漆保持液态的特殊功能。现代科学家化验证实,甲壳体组织内确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动的化学成份,其中一种酶就是漆变硬的酶。漆可以通过化学作用保持长久的液态,这使中国的这项生物化学工艺具有不衰的工业雏形模式。
10、铜镜:
约公元前1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铜镜。中国人于公元5世纪还发明了魔镜;英国结晶学家威廉·布莱格到1932年,系统地阐明了魔镜的理论,比中国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镜是世界上最奇异的物品之一。魔镜有何奇妙之处呢?在魔镜的反面铸有青铜图案――图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线的一面为凸状,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青铜制成用作镜面。在大多数照明情况下,这种镜子看上去与其它的普通镜子无异。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使用魔镜时,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镜面将阳光反射到暗色的墙上,人们就能从投在墙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镜面的图案或文字。坚实的青铜制品变得透明了,这种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现象使中国人给魔镜取了透光镜名称。青铜是不透光的,然而实际使人感到透光,这是为什么?这奥妙之深让中外学者探讨了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家沈活和外国科学家威廉·布莱格爵士都发表过高见。威廉·布莱格爵士于1932年发现这一奥妙时说:“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图案清楚地显现出来。”李约瑟正确地将这一切称为“是在通向掌握金属表现微细结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11、伞: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12、风筝: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最先放风筝。早在信史之前,传说中国人已会放风筝。相传公元前四世纪,中国著名工匠鲁班(即公输班)做了一只风筝,升空三日而不坠。还有一个故事说一名将军包围了王宫,利用风筝测量宫墙与己方军队的距离。风筝可用于送砖上屋或在风筝尾部系上鱼钩钓鱼。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由荷兰人传到了欧洲。19世纪英国发明家克雷由风筝产生灵感而发明滑翔机。德克萨斯州演员科迪“上尉”,曾利用风筝拖动折叠式小艇,横渡英伦海峡;1901年再接再励,乘坐双箱形风筝飞行,使英国陆军部大感兴趣。不久,飞机取代了军用风筝,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驾驶他的新双翼飞机时失事遇难。1970年,美国太空计划设计了各种“飞行翼”,使风筝再次成为成年人的玩意儿,例如罗格乐乐折叠飞行翼,本是专为水星号太空船仓安全着陆而设计的,后来被降落伞取代了;但这种折叠翼,结果成为今日悬挂式滑翔机的机翼。风筝飞上天空为飞机飞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灵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国人于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已发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猎,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而欧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机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当今世间,只要谈及机器人,言必欧美、东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机器人的,是我们中国人。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会跳舞的机器人。我国唐朝的段安希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单于冒顿围困。汉军陈平得知冒顿妻子阏氏所统的兵将,是国中最为精锐骠悍的队伍,但阏氏具有妒忌别人的性格。于是陈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机器人。给木机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脸上擦上彩涂上胭脂,显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上,发动机关(机械的发动部分),这个机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优美,招人喜爱。阏氏在城外对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误把这个会跳舞的机器人为真的人间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顿专宠这个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阏氏就率领她的部队弃城而去了。平城这才化险为夷。
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更为精巧神奇,唐朝人张骛在《朝野全载》中说: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相当于“县长”),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
会赚钱的机器人。唐朝时,我国杭州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杭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会捉鱼的机器人。唐代的机器人还用于生产实践。唐朝的柳州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啦,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产的机器人。
此外,在《拾遗录》等书中,还记载了古代机器人登台演戏、执灯伴瞎等机巧神妙。
16、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分行栽培与精细耕地法;欧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项技术,比中国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铁犁:
公元前6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铁犁。欧洲人到17世纪才使用铁犁,比中国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国人还发明了犁镜,给犁装上犁镜,便于翻土,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大约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农夫发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类早期开始耕地的农具,中国人大约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铧。公元前500年,欧洲农夫造出了铁犁,犁前有二个轮了和一个犁刃(即犁铧)。中国战国时期在木犁铧上套上了V形铁刃,俗称铁口犁。犁架变小,轻便灵活,更可以调节深浅,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欧洲人于1700年代开始用先进的罗瑟兰犁、兰塞姆金铁犁和播种机。1830年美国移民开始用迪尔铜犁,其他各大洲也开始用铜犁。总之,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各位发明家的心血,并显现了他们的智慧。
18、大定音钟:
中国人于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大定音钟;欧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钟,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长明灯:
大约在公元前589年,中国人发明了长明灯。灯蕊为石棉;灯油为海豹油或鲸油。
20、算盘:
公元前550年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用于计算,也是自古以来商业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工具,后来传到世界各地,到12世纪才逐渐被现代阿拉伯数字所取代。到20世纪前苏联和远东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盘,生塑算盘代替木竹算盘。目前世界上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有代替算盘的趋向,但因为算盘价格低廉,所以,用电子计算机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盘,至少还需要十年。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国应用。已知最早的地毯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和伊朗。1606年,法国巴黎附近最早用上了织机编织的地毯。现在的地毯变为人造纤维和羊毛编织而成。
22、双动式活塞风箱:
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钵
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涌钵。
24、空位表零法:
中国人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就开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国的算盘就是这样表示的。按照西方的传统说法,用符号“0”来表示零,是印度人在公元九世纪发明的,它出现在公元870年瓜摩尔的碑文中。但是,实际上,符号“0”的出现要比这早得多。在公元683年柬埔寨和苏门答腊的碑文中,以及在公元686年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岛上的碑文中,均出现这一符号。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国家出现的零的符号,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而他们又将这符号传到印度。零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零,那么现代技术就会瓦解。当然用空位表示零这是中国人的一项发明,然而我们并不是说使用“0”符号的绝对优先权属于我国,因为直到1247年“0”符号才第一次在我国印刷品中出现,尽管我们确信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使用这个符号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表示零的符号中国人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的,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25、化学武器:
利用毒气进行化学战的历史,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早期。在墨家早期著作中,就有关于利用风箱把在炉子内燃烧的芥末释放出来的气体,打入围城敌军隧道的记载。这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利用堑壕芥子气早2300年。中国人化学武器有下列几种:“粪弹”,这是毒气弹的雏形。“飞砂弹”,它是将一管火药放在陶罐里,火药的成份是生石灰、松香、有毒植物的乙醇提取之。把这种武器从城墙上放下去,随即炸开,致命毒物四散。“催泪弹”,公元二世纪中国人便使用催泪弹,它所产生的烟雾很快地使人泪如泉涌。海脉油、四川漆和海星等毒汁会使敌人声音嘶哑。我国有的毒物能使敌人肌肉腐烂直至露出白骨。火矛包含着砒霜和一般的毒物。1540年贝林古西奥所著的《烟火药学》一书中说,火矛被燃后,就吐出“炽热地火舌,有两三步远,使人毛骨悚然”。在欧洲,直到1580年,砷才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东西,但在17世纪它被汞烟球所代替,这是当时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之一。
26、马胸带换具: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马胸带换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纪换马的惟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换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立即窒息死亡。我国发明的马胸带换具克服了这一缺点。我国的这项发明后来通过中亚传到了欧洲。欧洲考古学家在公元7至10世纪的古墓中发现了胸带换具遗物。
27、石油照明法:
大约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气照明法。
28、铸铁术:
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铸铁术。
29、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马肩套换具。这比在欧洲出现胸带具后一百年出现的肩套换具要早一千年。中国人还发现,肩套换具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换绳可以拴在肩套(项圈的两侧,直接套在车上)。正是这种形式的肩套换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30、硝石鉴别方法:
中国人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发现了硝。这比西方早2000年。在发明火药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并且获得它的三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成分,这就是硝石。西方在中世纪以前不知有此物,欧洲缺少此物,而中国资源丰富,并且可区别于其他矿物而予以提纯。鉴别硝石是根据颜色反应。硝石燃烧发出紫色火焰可证实钾的存在。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就会用此法鉴别硝石的存在。中国人发现硝石为后来发明火药奠定了基础。
31、世界上第一条等高运河―――灵渠。
西方于公元13世纪才建了等高运河,比中国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体地图:
中国人最迟在公元前3世纪就发明了立体地图。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就记过了一张公元前210年绘制的秦始皇墓地图。书上写道:“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1985年6月《每日电讯》的一篇报导说:秦始皇墓地虽然还没有打开,但是可能已经发现了。据说是墓入口处的地方发现了微量的水银。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就是上述立体地图上所示的水银。
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有名的蓬莱仙山的地图就出现在罐子和香炉上。这对以后立体地图绘制技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公元32年将军马援讲到的军事立体地图,河谷山脉的模型是用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出现了木刻的立体地形图,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述了这种地图。1130年黄裳也制作了一张木刻立体地图。此图后来引了哲学家朱熹的兴趣,他千方百计地收集木刻地形图,以便进行研究。他自己也有时用粘土,有时用木刻制作立体地形图。黄裳在一部《鹤林玉露》里,还讲述了朱熹制作的一幅地形图的情况:“(朱熹)尝欲以木作华夷图,刻山水凹凸之势。合木八片为之。以雌雄榫镶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可以负之。每出则以自随,后竟未能成。”
很可能立体地形图的制作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传到了欧洲。1510年,保罗·多克斯制作了欧洲最早的地形图,绘出了奥地利的库夫施泰因的邻近地区。阿拉伯人伊贝·巴蒂塔(公元1304―1377年)叙述了他在直布罗陀看到一张立体地形图。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关立体地形图的记载没有比这更早了。
33、吊桥:
中国人李冰于公元前3世纪在四川省灌县修建了安蓝桥。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缆链桥。它总长为320米,有八个孔,整个结构中没有一块金属材料。此吊桥上铺了板便于人们行走。这种用竹了做的索桥是极有效的,整个缆索是以竹子为内芯,外边包着从竹子外层劈下的竹条(蔑片)编成的“辫子”。编成辫子是因为蔑片把内芯缠得越紧,缆索的强度就越大,从而增加了安全因素。并且,中国人于公元1世纪又发明了铁吊桥。这桥可用于通行车辆。1655年到中国访问的西方人马丁·马蒂尼曾描述过贵州境内一条河上的铁索桥,并编在那个时期有名的巨著《中国图集新编》中。西方的第一座吊桥,即温奇桥。是公元1741年建成的,跨于英格兰的提兹河上,它只有缆索而没有桥面供车辆通行。由于欧洲人于1809年才建成第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吊桥,因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西方要领先180
㈦ 笔是谁发明和演变的
史传秦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
(7)松户森的发明扩展阅读
中国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㈧ 中国的发明有哪些
1、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
2、造纸术:蔡伦改进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3、活字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4、火药: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
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5、孔明灯: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㈨ 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的起源: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专匈奴,蒙恬取山属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因此,我们通常称蒙恬将军为毛笔的史祖。毛笔的发明过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可资证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显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边缘,是先用毛笔书写其上再刻成的,可见此一时期已有毛笔的存在。周朝的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断,已明显可知系由柔软的笔尖所书写笔触的痕迹,由书写的形状与笔意,知道书写的工具—也就是毛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种古毛笔及其相关之书写文物,这是首度使我们对汉朝以前的毛笔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该批文物中的毛笔称之为「长沙笔」是由高级的兔毫所制成毛长2.42公分,笔管长达16.6公分,笔管是由细竹制成,制法是将兔毛夹插于管端,以细丝绑紧后用漆固定,此一制作在技术上已是相当高超。
㈩ 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是什么
剑客! 宫本武藏(1583-1645) 二天一流,由江户初期著名剑士宫本武藏创立。 宫本武藏原名新免武藏,在二天一流兵法中的正式名称是新免武藏玄信。但宫本武藏这个名字更为人们所熟知。 天正十二年(1584年),宫本武藏出生于岡山县英田郡大原町宮本。年少时跟父亲新免无二斋学习当理流兵法。从十三岁与新当流有马喜兵卫比武开始,直到二十八岁,这期间与其他流派比武六十余次,据说一次都未败过。武藏二十九岁时在严流岛跟当时名满天下的剑士佐佐木小次郎决斗,将小次郎斩于剑下(据说用的还只是自制的木刀),一战成名。 在二十余岁时,武藏便以“圆明一流”自成一派。并于庆长十年(1605年)写成剑术书《兵道镜》。但他对自己的剑术始终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极境。三十岁后,武藏继续修业,终于在自己五十岁左右练成了使用大小两刀(即一之太刀与二之太刀)的剑术。这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 武藏五十七岁时,即宽永十七年(1640年),得熊本藩(今熊本县)藩主细川越中守忠利邀请,在当地正式教导剑术。在以后的岁月里,武藏写成了《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条》以及《五轮书》,合称为“兵法二天一流三兵书”。 正保二年(1645年),宫本武藏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二天一流中所谓“二天”就是指“二天曬日”(“曬”同“晒”,《五方之太刀道序》)之意,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即阴与阳,也就是象征对立的事物。世界一切都是由相对事物组成,由这些相对事物相互浸透而使所有事物发展统一,产生新的事物。二刀的技法简单的讲就是统一左右两手手上大小二刀的动作,由此达到战胜对手这一目的。由这对立的二极升华统一而发展这个事实,不但是剑术,甚至是“世界之理”(武藏书状),因此命名为“兵法二天一流”。 佐佐木小次郎(?-1612) 战国末期剑士,随钟卷自斋学习富田一刀流,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创立了严流。小次郎的绝技是被称为“燕返”的奥义。庆长十七年(1612年),小次郎在严流岛与当时29岁的宫本武藏决斗,由于年龄关系,以身殉剑。 千叶周作成政(1794-1855) 北辰一刀流是江户时代末期很流行的剑术流派。其创始人为千叶周作成政。 周作出生于陆前栗原郡花山村,是三兄弟中的次男。其祖父千叶吉之丞常成原为磐城国相马藩北辰梦想流剑术师范,后移居到陆前国栗原郡花山村居住。周作少时随父亲千叶幸右卫门练习北辰梦想流剑术,以后作为浅利又七郎义信的养子,到下总松户跟随浅利又七郎和中西忠兵卫学习一刀流剑法。后来将自己所学剑术糅合起来,创立了北辰一刀流,并在江户日本桥设立了剑术道场玄武馆,与镜心明智流的士学馆、神道无念流的练兵馆合称“江户三大道场”。玄武馆后来迁往神田玉池。 北辰一刀流认为剑道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真剑胜负盛行的江户末期,北辰一刀流改良了使用竹刀跟护具的练习方法,对现代日本剑道有较大的影响。 北辰一刀流可谓人才辈出的门派。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1879)、周作之次男千叶荣次郎、定吉之长男千叶重太郎均为振兴北辰一刀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千叶定吉在江户桶町开设了一户剑术道场,为跟玄武馆相区别,被称为“小千叶道场”,土佐勤王志士坂本龙马即是这家道场的弟子。龙马曾说道:“小千叶道场是我的第二个家。”除坂本龙马外,幕末很多名人剑士,比如新撰组的伊东甲子太郎、山南敬助、清河八郎等等都出自北辰一刀流。 幕末北辰一刀流剑士名录: 千叶家 流祖:千叶周作成政 周作之弟千叶定吉政道 周作次男千叶荣次郎、三男千叶道三郎 定吉长男千叶重太郎、次男千叶东一郎、长女千叶佐那、次女千叶里几、三女千叶几久 非千叶家 伊东甲子太郎、井上八郎延陵、奥田松五郎、海保帆平、清河八郎、坂本龙马、真田范之介、下江秀太郎、庄司弁吉、塚田孔平、丹羽精藏、森要藏、稻垣定之助、山南敬助、藤堂平助、服部武藏等 爱州移香斋(あいす いこうさい) 1452~1538 出身于伊势的熊野海贼众,通称太郎,本名久忠(惟孝),被称为日向守。相传他在参拜日向国鹈户神宫时做了个灵梦,悟到了剑术的奥秘,从而创立了爱州阴流剑术。他的儿子元香斋宗通由于是剑圣上泉信纲的老师而闻名。 爱州元香斋(あいす げんこうさい) 1519~? 移香斋久忠的儿子,本名宗通,被城为美作守。永禄七年他将阴流剑术的奥义传给佐竹义重。他与父亲移香斋同时在常陆国久慈郡太田城担任佐竹义重的剑术师范,被传为美谈。 足利义辉(あしかが よしてる) 1536~1563 室町幕府第13代将军。他向上泉信纲学习剑术,被称为“剑豪将军”。他与畿内的实权人物三好氏对立,因此居所被三好长庆的家臣松永久秀所袭击。他以剑术对敌,击倒了许多敌兵,但由于寡不敌众而被杀。 伊东一刀斋(いとう いっとうさい) 生没年不详 本名景久,出生于伊豆国,是剑术一刀流的始祖。他曾经向钟捲自斋学习神阴流剑术,后来自成一派。他有两个弟子:小野善鬼和御子神典膳。这两人为了获得秘传而在下野的小金原决斗,取胜的典膳得到了一刀流的秘传。这个御子神典膳后来就是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小野忠明。 稻富祐直(いなどめ すけなお) 1552~1611 原本是丹后国忌木城城主一色家的家臣,是稻富流铁炮术的创始人,善于使用铁炮。主家灭亡后通过细川忠兴和松平忠吉在尾张义直处仕官,担任江户幕府的炮术指南一职,与近江的国友村铁炮锻治集团齐名。 井上正继(いのうえ まさつぐ) 生没年不详 通称九十郎外记。1614年起担任德川家康的炮术师,是井上流(也叫外记流)炮术的始祖。 岩间小熊(いわま こぐま) 生没年不详 诸冈一羽门下的剑豪。 小笠原长治(おがさわら ながはる) 1570~? 远江高天神城城主小笠原长忠的弟弟,后来被称为源信(心)斋,高天神城失陷后投奔了小田原北条氏寻求庇护。北条家灭亡后变浪迹天涯进行武者修行。他向上泉信纲和奥山休贺斋学习新阴流剑术,并自创了真新阴流。 奥山公重(おくやま きみしげ) 1525~? 号休贺斋,曾向上泉信纲学习新阴流剑术。相传1564年他向三河奥山明神祈祷,并根据神谕学得了剑术的奥秘。后来通过钻研,他自创了新阴流的支流奥山流剑术。后来担任了德川家康的剑术指南。 小野善鬼(おの ぜんき)?~1592 前身是淀川的船夫。在遇到了一刀流始祖伊东一刀斋后成为了一刀斋的第一位弟子。后来在一刀斋门下的比武中,他从来没有战败过。但是在1592年(一说1588年)的下总小金原决斗中输给了师弟御子神典膳(小野忠明),丧命。 小野忠明(おの ただあき)?~1628 前身叫做御子神典膳吉明,是里见义康的家臣。在进行武者修行的时候遇到了伊东一刀斋,并成为了后者的弟子。在下总小金原决斗中击倒了师兄小野善鬼,获得了继承一刀流道统的资格。后来出仕德川家康,并改名小野次郎右卫门忠明,并成为了小野一刀流的始祖。后来担任了二代将军秀忠的剑术师范。 片山久安(かたやま ひさやす) 1575~1650 伯耆守。向林崎甚助重信学习拔刀流剑术,并开创了心贯流(片山伯耆流)。后来应丰臣秀次的召唤而出仕,秀次死后又成为了秀赖的兵法指南(剑术师范)。丰臣家灭亡后转仕岩国城主吉川广家,担任广家的儿子广正的兵法指南。 钟捲自斋(かねまき じさい) 生没年不詳 名叫通宗,剑术钟捲流的始祖。他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势源学习剑术,却善于使用中太刀。后来自立门户,开创钟捲流。他的门下弟子有伊东一刀斋景久和佐佐木小次郎这样的名剑豪。 上泉信纲(かみいずみ のぶつな) 1508~1582 在上杉家家老长野业正的帮助下成为了上州大胡城主。由于开创了新阴流剑术而天下闻名,门下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剑豪,被称为“剑圣”。他的枪术也很出色,是长野家十六枪之一。长野家灭亡后,他拒绝了武田信玄的邀请,云游天下。他也是竹刀的发明者。 川崎时盛(かわさき ときもり) 生没年不详 通称“轮之助”,是剑术东军流(也叫东流)的始祖。一说是天台僧人东军权僧正开创了东军流,时盛是第二代。他是越前朝仓家御用人的儿子,父亲是鞍马八流剑术的名人,后来又向小太刀名人富田势源学习剑术和枪术。 北田具教(きたばたけ とものり) 1528~1576 被称为多芸御所,是伊势国最后的国司。冢原卜传门下弟子,是剑豪大名,相传和足利义辉很要好。后来由于无法抵抗织田信长的进攻,收了信长的三子信孝为养子,并将家位传给信孝。不久之后,由于信长的命令,他在居城三濑馆被暗杀。 木村友重(きむら ともしげ) 生没年不詳 通称助九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