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博尔赫斯的一首诗,求全文,下面是其中一部分
天赋之诗 博尔赫斯
。。呃 翻译的版本不一样。。凑合着看吧。。。
天赋之诗
- 给玛莉亚·艾舍尔·瓦斯奎斯
- 博尔赫斯
没有人能读出泪水或责备
来眨低这篇上帝之威力的
宣言,上帝以他绝妙的反讽
同时给了我书籍与黑夜。
他让失明的双眼来充当
这座书城的主人,这眼晴只能
在梦的图书馆里阅读
毫无意义的篇章,它们都由黎明
让给了它的渴望。日子
在眼前徒然挥霍它无限的卷帙
它们艰深如那些在亚历山大
被焚毁的艰深的原稿。
因为饥渴(一个希腊传说讲述过)
一位国王在喷泉与花园间垂毙;
我无目的跋涉在这盲目的
图书馆,这座高大而幽深的监狱。
网络全书,地图册,东方
与西方,世纪,朝代,
符号,宇宙与宇宙起源的学说
由墙壁提供,但毫无用处。
在我的黑暗里,那虚浮的冥色
我用一把迟疑的手杖慢慢摸索,
我,总是在想象着天堂
是一座图书馆的类型。
某种事物,肯定不能名之以
命运这个词,安排了这一切;
另一个人在另外的迷朦之夜里
也曾领受过这数不清的书籍与黑暗。
在缓慢的陈列馆里游荡
怀着神圣的无名恐惧我时常感到
我就是那另一个,那个死去,曾经
在同样的日子迈过同样的步履。
在两者之中,是谁写下了这首诗
一个复数的我还走一道孤单的阴影?
那给我命名的词又算得了什么
倘若这诅咒是共同的,是同一个?
格鲁萨克或博尔赫斯,我观看着
这亲爱的世界变形与熄灭
成为一堆苍白,模糊的灰烬
就仿佛是梦境,或者是遗忘。
。。呃 倒数三段都是的。。这两个译本相差非常大。。但是被余杰引用过以后 世界先是变丑 然后熄灭 似乎流传的更开一点。。。。
呃。。我的版本是陈子弘 陈东飚译的 你那个我不清楚 不好意思
从
另一个人在另外的迷朦之夜里
把这些书籍和黑暗视为自己的命运
开始对应的是
在我之前很久,另一个人在这些渐渐失去的黄昏中
把这些书籍和黑暗视为自己的命运
然后一直到结尾。。我只能说这是译本的关系 意思是一致的。。
Ⅱ 博尔赫斯的作品有哪些
博尔赫斯的作品有:
诗歌:
《红色的旋律》
《面前的月亮》
《圣马丁札记》
《另一个,同一个》
《铁币》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
《夜晚的故事》
《老虎的金黄》
散文集:
《探讨集》
《我希望的尺度》
散文:
《什么是佛教?》
传记 :
《埃瓦里斯托·卡列戈》
论文集 :
《讨论集》
小说集 :
《恶棍列传》
《小径分岔的花园》
《虚构集》
《布罗迪报告》
《沙之书》
《梦之书》
《阿莱夫》
《杜撰集》
《莎士比亚的记忆》
短篇小说 :
《巴别图书馆》
《环形废墟》
诗歌序言集:
《深沉的玫瑰》
诗歌散文集:
《阿德罗格》
《影子的颂歌》
演讲集:
《博尔赫斯口述》
《七夕》
散文评论集 :
《序言集成》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翻译家。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等。
Ⅲ 谁有这个故事的全文
皇宫的寓言
博尔赫斯
那一天,皇帝带着诗人参观皇宫。他们连续不断地沿着西边最主要的几条回廊向前走去;这些回廊一路下降,很像一座几乎无法丈量的露天剧场的台阶,一直通到一个乐园或者花园。园子里的铜镜和错综复杂的柏枝围篱,已经表明这是一座迷宫。他们果然迷失在里面了。起初他们很快活,仿佛纡尊降贵 〔纡(yū)尊降贵:谦虚自处,降抑尊贵的地位。〕 地在做一场游戏,后来就有点儿害怕了,因为这些笔直的林阴路实际上是弯路,始终不断地微微弯曲着(这些路构成了秘密的圆圈路)。到了半夜,他们靠了观察星象,又及时以一只乌龟作为牺牲,才得以从这个看来具有魔法的地方脱身出来。不过那种迷路的感觉依然存在,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他们。然后,他们经过了门厅、院落、书房,以及有一座铜壶滴漏的六角形房间。一天早晨,他们从一座塔上看见一个石人,后来就再也看不见了。他们乘着檀香木的小舟,渡过了许多条波光粼粼的河,或者在同一条河里行驶了许多次。皇宫里的宫廷侍从来来往往,向他们弯腰鞠躬。但是有一天他们上了一个岛,那里有一个人却并不这样做。因为他还从来没有看见过天子。于是刽子手不得不砍下他的脑袋。黑头发的脑袋,黑色的舞蹈,花纹复杂的金色的面具,他们的眼睛都漠不关心地看着前方;现实与梦幻合而为一,或者说,现实是梦幻的一个外形。真是难以想像,大地不过是花园,池沼,建筑,以及各种光辉灿烂的形状罢了。每过一百步,就有一座塔,高耸空中。肉眼看来,它们的颜色就是相同的。然而第一座却是黄的,最后一座,变成了鲜红的。色彩的逐渐变化是那么细微,而塔又是那么多。
到了倒数第二座塔的脚下,这位诗人——他似乎对这些人人惊讶的奇观根本无动于衷——吟诵了一篇短短的诗作。这篇作品,今天我们发现,是和他的名字紧紧连结在一起的。而按照更加细心的历史学家的说法,这篇作品使他丧失了性命,也使他永垂不朽。作品已经失传。有些人论证说它只有一个句子,也有人说它仅仅只有一个字。而事实,那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这是一首诗,里面耸立着这座雄伟的皇宫,完完整整,巨细俱全,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画;还包含着暮色和晨曦,包含着从无穷无尽的过去直到今天在里面居住过的凡人、神、龙种的光辉朝代的每一个不幸的和快乐的时刻。所有的人听完这首诗作后都默不作声,可是皇帝却叫嚷起来:“你抢走了我的皇宫!”于是刽子手的钢刀就砍下了诗人的脑袋。
别的人讲这个故事讲得可不一样。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件事情完全相同。他们说,这位诗人只要吟诵一首诗就可以使皇宫消失不见,那座皇宫就像被诗的最后一个音节抹去了一般,或者被吹成了碎片一般。这种传说,当然,不过仅仅是文学的虚构。诗人是皇帝的奴隶,所以他才被杀。他的作品湮没了,因为他应当湮没。他的后代仍然在寻找这个包含着整个宇宙的学问,但是永远不会找到。
Ⅳ 博尔赫斯的后期作品以诗的方式断开并且稍作变动这样的语言风格能够在他某个小说结尾的一段形容的是哪个作
玫瑰角的汉子,掌阅书虫答案
原文:用诗的方式断开并稍作变动,这就是诗了。如果说,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有一段可以用来形容这种语言风格,那么,它只能是《玫瑰角的汉子》结尾,那把干净的匕首。
Ⅳ 请从具体作品分析博尔赫斯的创作思想。
非线形的时间观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时间几乎从不以常态出现。博尔赫斯像一个剪辑师,把时间打散、拼贴或者拉长,并且十分乐意和精于此道。由此便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我”的时间链条和过去某个时刻重叠,我置身于遥远的过去,可我又在进行着自己的时间;“我”任意的让时间停滞或者加快,时间变的可以无限的扩张和无限的切分,总有缝隙可以容身其中。
“时间是单向、线形、均匀的”这一观念被博尔赫斯颠覆了。博尔赫斯让时间由向量变成矢量;从线形的变成非线形的;从均匀的变成任意收缩和膨胀的。
《秘密的奇迹》就是关于时间膨胀的一个例子,篇首引用了《古兰经》里关于时间的句子——“真主让他死了一百年后,再使他复活,问他道:‘你在这里待了多久?’‘一天,或者不到一天,’他回说。”这段话和这篇小说同出一辄。小说里,主人公亚罗米尔·赫拉迪克在临刑的一刻,时间停滞了,或者说膨胀了,或者说赫拉迪克的思维在赶超着时间。临刑的一刻,一切动静戛然而止,除外的是赫拉迪克的思维却活动不止,经过了漫长的一年(心理时间),赫拉迪克得以继续修改他的剧本。而在他终于找到最后一个形容词,完稿在即的时候,时间停止膨胀,时间接着“一年”前继续流动,赫拉迪克被4倍的枪弹击中胸膛……最后著名的死亡时间正好是“一年前”的同一刻(3月29日上午九十零二分)
宇宙模型
博尔赫斯时时刻刻都在企图赋予作品以形而上学的意义。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的宇宙模型是无限的、混沌的、主观的、相对的、静止的。在阅读这些小说的时候,你总能将它与哲学、神学和数学相联系起来。
《环行废墟》里提供了一个简洁到极至又复杂的难以想象的宇宙模型。小说中的魔法师,在梦里创造了一个男孩。他对于“男孩是存在于我的梦里”这个事实是十分清楚的,而在梦中被创造出的人(虚影)在踏进祭祀的火堆时是不会被灼伤的。荒谬的是他在担心男孩踏进火堆时会发现自己是被创造出的幻影的时候,他自己踏入火堆却安然无恙。最终他发现自己也是一个被创造的影子。(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环行废墟》是非常具有力量的,当你读它的时候你会一下陷入一种存在的荒谬中。因为这篇小说直接指向现实中的本体,而对于宇宙本身的无限,人是一直无法理解的。现实中没有无限,而宇宙却非要是无限向外延伸的不可。这个矛盾会让人感到震惊,人永远也想不清这个问题。
放在数学上,《环行废墟》里的宇宙模型就像数轴,向两端无限的延伸下去,而原点可以在任意一个位置上。《环行废墟》里的宇宙就是一个梦套一个梦,一个主体既是扮演创造者的上帝又是被另一个上帝所创造的人。就像两面互相照射的镜子,会聚了无穷多个世界。
除了《环行废墟》,另一篇让博尔赫斯着墨颇多的是《巴别图书馆》(又译作《通天塔图书馆》)。这篇小说融合了许多宗教和哲学的观点。比如说开篇的引文“用这种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个字母的变异”,在文中,博尔赫斯试图将无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个字符。这种观点明显来自于东方哲学,而博尔赫斯读过《易经》以及佛教的书。可以猜测,易经中的归纳思想被博尔赫斯用在这篇小说里,用以描述宇宙的本原。而小说中图书馆(即宇宙)的构造是六角形的回廊,上下无限延伸,而每个回廊里的门又通向另一个六角形。这个灵感或许来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
《巴别图书馆》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书籍的书籍”很明显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体。而“有人提出逆行的办法:为了确定甲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甲书的乙书;为了确定乙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乙书位置的丙书,依此无限的倒推上去……”则是对理性的置疑,很显然的,博尔赫斯否认推理、论证这样的东西可以认识本体。给神秘主义、相对主义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让世界整个被狂妄的“罗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发现了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倾向于东方的整体式的、隐喻式的、诗化的思想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Logos的、分支化的认识手段不适合于认识本体。相对主义
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更多的可以看到的是东方哲学的影子。他曾经读过关于中国的哲学典籍,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的相对主义观点很可能来自于《庄子》。类似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和“至大无外,至小不可分”(《庄子·齐物论》)的想法在他的小说里非常常见。其中类似前者的有《秘密的奇迹》里关于时间的无限细分,后者则见于《阿莱夫》。
《阿莱夫》中的“阿莱夫”就是一个最大又最小的东西,在地下室的阿莱夫是一个不占据空间的点,却又是整个宇宙。这种二律被反在《庄子》里多有记述,名家的惠施最擅长此论。
而《环形废墟》的构思则和《庄子·齐物论》里的“庄周梦蝶”同出一辄。很有可能是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给了博尔赫斯启发。类似“庄周梦蝶”这样的构思已经成为博尔赫斯小说的一个标志。
梦境
梦绝对是博尔赫斯小说里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运用手法都与《庄子·齐物论》里“庄周梦蝶”相同。梦成为博尔赫斯的一个有力工具,成为他比下神秘的象征物。他靠梦境来实现一种穿梭于虚实之间的功能。梦解放了博尔赫斯。
对于梦,首先让我们想起《环行废墟》中的梦创造世界的模型。除此之外,还有在《双梦记》中借梦来实现上帝主宰的功能、在《神的文字》里借用梦的堆叠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再次模糊。在《等待》里,主人公维拉里屡次梦到被杀的情景,后来当他以为那又是一如既往的一个梦的时候,却被杀了。
混沌与宿命论
什么是混沌,是必然和偶然的中间状态。博尔赫斯认为世界是必然的,因此是宿命论的。但又充斥着偶然,因为人总是面临着未知。事实上必然与偶然是并不矛盾的,只要稍加区分就可以很好的将他们统一起来。
世界确实是必然的,一切早已安排好。人类总是试图用占卜来窥视必然,但只能做到无限近似,永远不能完全的预测。因为人类永远不会拥有一把精密的尺子,人类尺子的最小单位永远不能企及世界本身的最小单位。所以,人永远活在偶然中,于是就有了“测不准”,有了“概率”。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必然,在现象上是偶然。
而博尔赫斯就是占在这个“能想象到必然的世界却只能与偶然擦肩而过”的角度写小说的,因此,小说中带有很强烈的宿命论色彩。
如《双梦记》中主人公受梦的启示去伊斯法罕找财宝,却很不走运,没有得到财宝还被抓起来。可是,戏剧性的是听了他的描述后嘲笑他的队长描述自己的梦的时候,竟是主人公的家。结果是,主人公在从家里不远万里去找财宝却失败,杂失败后却又以外的得到了财宝,而讽刺的是,财宝正好就在自己的家里。这篇小说带有很浓的宿命论色彩,在此,命运便是被“安拉”所主宰的。主人公的境遇的“偶然”只是现象、假象,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秘密的奇迹》中赫拉迪克的命运也是由上帝主宰,命运就是要剥夺他最后一笔,而小说就这样理所当然的结束了,没有任何抗争。《等待》里的维拉里也一样,梦境就是偶然的、荒谬的变成现实,在命运面前,人促不及防,没有任何主动性。
多元与开放
多元性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小说上。
《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迷宫构造类似于几何中的拓扑结构,一种网状的,分叉的、递归的空间。构成这个结构的是可能性,有多少可能性存在就有多少个与之对应的并行宇宙存在。宇宙是多元的,结果是开放的。不只有一个宇宙,不只有一个结局,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不同的可能性导致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导致不同的宇宙。我可能是你的朋友、敌人,因此存在我帮助你和我开枪射杀你的不同结局,上帝不会偏爱,所以这些结局都存在,所以就有个多维的宇宙。博尔赫斯想描述的大概和佛教的宇宙一样吧。
思想与象征物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绝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的,小说本身与哲学和宗教是三位一体的,企图隐喻混沌初开之前的那个本体,那个永恒的本体。而小说里非常明显的看出有柏拉图、巴门尼德、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影子。除此之外,更明显的是受到东方哲学和宗教的影响,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和中国的道家、名家和易经等。后者深入到其小说创造的各个角落,也是博尔赫斯从西方的罗格斯中心主义、主客分离的认识方法向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的思维的转变。
永恒、无限、循环、相对、唯心、混沌、多元、开放……这些词是博尔赫斯小说所带的色彩。反映在象征物上就是上帝、梦境、镜子、迷宫、图书馆、书籍、花园、走廊……
Ⅵ 找一部欧美科幻电影的名字
不是,你要找的是
异次元骇客 片 名: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
别 名:13th Floor, The(1999)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Abw?rts in die Zukunft(1999) (Germany) (TV title)
译 名:异次元骇客 / 第十三度凶间 / 异次元黑客 / 十三度凶兆 / 十三阶梯
导 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Josef Rusnak
主 演:阿明·缪勒-斯塔尔 Armin Mueller-Stahl .... Hannon Fuller/Grierson
文森特·诺费奥 Vincent D'Onofrio .... Jason Whitney/Jerry Ashton
格雷琴·莫尔 Gretchen Mol .... Jane Fuller/Natasha Molinaro
Bob Clendenin .... Bank Manager
Will Wallace .... Other Ashton (uncredited)
蒂雅·泰克萨达 Tia Texada .... Natasha's Roomate
斯蒂文·沙博 Steven Schub .... Zev Bernstein
安德鲁·埃尔登 Andrew Alden .... Doorman
Brooks Almy .... Bridget's Mom
西瑞·阿普莱比 Shiri Appleby .... Bridget Manilla
克雷戈·比克 Craig Bierko .... Douglas Hall/John Ferguson/David
Jeff Blumenkrantz .... Choreographer
Ron Boussom .... Maitre'd
Hadda Brooks .... Lounge Piano Player
Ernie Brown .... 30's Cop
上 映:1999年04月16日 ( 丹麦 )
地 区:美国 德国 ( 拍摄地 )
对 白:英语
颜 色:彩色
时 长:100 分钟
类 型:科幻 惊秫 神秘
分 级:瑞典:15 英国: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国:12 澳大利亚:M 法国:U 智利:14 挪威:15 美国:R
剧 情:
2000年以前,柏拉图提出设想说:真正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当今的社会证实了这一观点,每一样东西,从“灵巧炸弹”到核试验都能够在计算机中模拟。这种模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减少了对现实世界可能产生的破坏。
假如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虚假的,假如这个理论被发展,现实和虚幻的界限被模糊,假如一切早就存在了,会怎样?
《异次元骇客》预示了这种诱人但可怕的可能性。在一栋公共大楼的十三楼,想象力丰富的道格拉斯霍尔(克莱格比科)和汉农富勒(阿明穆勒斯太尔)将虚拟现实发挥到了极限,他们在计算机上模拟了1937年的洛杉矶。霍尔在迷惘中醒来,发现富勒被谋杀,而他的房子里有一件带血的衬衫。霍尔成为了头号嫌疑犯。他做了吗?为什么他记不起什么东西?还有什么能够连接这虚拟世界呢?
成龙主演的电影《我是谁》当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现在回想起来意味深长:被失忆困扰、弄不清自己身份的成龙冲上高处,面对天空大声呼喊“我—是—谁!”镜头高速旋转,呼声回荡四周。成龙的呼声带有一种象征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看成是许多电影中反映出的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思索与追问。
《异次元骇客》(本名《第十三层》)是部构思有趣的电影,虽然也许是限于财力物力,导演没有能把这种构思展现得更完美。就象许多国内导演声称的那样,给我多少多少钱,我也能拍出一部《泰坦尼克》来。影片的情节大体如下: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批科学家开发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完美地在网络中再现30年代的洛杉矶。无数人生活在这个虚幻的城市中,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网络制造出来的一个幻影。然而有一天,一位科学家发现,这个虚幻城市中的某个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然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科学家便自己进入虚幻的洛杉矶,调查这件事情。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原来他自己、他周围的一切,也只不过是被制作出来的幻境……
这部电影体现出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由来以久的怀疑,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呢?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会不会只是一个幻影呢?……
《异次元骇客》所表现的主题与博尔赫斯的小说《环形废墟》非常相似,基本情节也如出一辙,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网络时代电影版。当然影片还是强调惊险和动作的元素,没有《环形废墟》那么空灵与意蕴深厚。博尔赫斯的小说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非常流行,也许《异次元骇客》的编导受到他的影响。只不过《环形废墟》中的主角是拜火教的魔法师,而《异次元骇客》是科学家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科学家和古代的魔法师属于同一范畴。在普通民众看来,他们身上都带有神秘色彩,具备常人难以拥有的能力。
无论《异次元骇客》,还是《环形废墟》,当其中的角色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幻影时,都表现得十分惶恐、不安、困惑……让我们想象那一刻,如果换了是我们自己,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在另一部更为有名的“骇客”电影——《骇客帝国》中,酷哥基努李维斯也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这是由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所控制的虚幻世界,而真正的“现实”则是战争后的一片废墟。当他经过奇妙的旅程,最终睁开眼睛,那位气度不凡的黑人抵抗领袖带着讥讽的微笑说:“欢迎来到现实的废墟”。生活是一场幻影,现实是一片废墟,这的确是可怕的梦魇。
Ⅶ 为什么博尔赫斯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奠基人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虚构集》(1944)和《阿莱夫》(1949)中就汇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题: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对幻想文学贡献巨大。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博尔赫斯不断恶化的眼疾似乎有助于他创造性的文学语言,毕竟,“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博尔赫斯的文体很特别,他的小说写的很像诗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说博尔赫斯的文体几乎是三位一体,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是独一无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条穿梭往来的通道,并不断地往返,并获得神奇的阅读感受。
Ⅷ 博尔赫斯的作品
作品列表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写作特点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虚构集》(1944)和《阿莱夫》(1949)中就汇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题: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对幻想文学贡献巨大。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博尔赫斯不断恶化的眼疾似乎有助于他创造性的文学语言,毕竟,“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博尔赫斯的文体很特别,他的小说写的很像诗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说博尔赫斯的文体几乎是三位一体,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是独一无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图和叔本华等人的唯心哲学,还有尼采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且从休谟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论和宿命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苏格拉底等人的哲学影响。他对笛卡尔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学家的观点的基础上,他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条穿梭往来的通道,并不断地往返,并获得神奇的阅读感受。
Ⅸ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
只能找到这篇,你摘取你欣赏的评论片段出来可以不?豆瓣网的,都算是正规评论了。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2340/
豆瓣书评
2007-12-11 10:42:57 来自: sweetii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的评论
……因此,欧洲的现实变得比美洲和非洲丰饶: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欧洲的每个角落通过成千上百艺术家的劳作,都变得繁荣富强起来。那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风光,而是创造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他们使得那里风光更美丽,赋予那里的风光以灵魂的属性。假如福楼拜不让包法利夫人住到诺曼底的鲁伊小村里,那里就只是个普通村庄而已。也就是说福楼拜自己的精神居住在那座村庄里了……
(摘自《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1975年1月11日”)
我写下这个题目,想起了M.D.的一个小说,想起一个法国女演员对着黑夜里的流水轻轻喊道:“鳟鱼,她说。”也就是说,她喊的其实是“毁灭,她说。”
《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是一本小书,2002年春买到,当时读了第一遍,并且非常激动,向我的朋友们讲述。当然,我的朋友们并不对此感到惊奇,他们大多对博尔赫斯有着很深的了解,而对我则不然。对于一个骄傲而无知的人来说,阅读博尔赫斯是一味最好的解毒药。不过从哪个方面来讲,博尔赫斯都是骄傲与无知的对立面。骄傲与无知的对立面就是智慧。
现在,我又有胆子大言不惭地说,博尔赫斯是一个没有胆识的、缺乏行动能力的作家,他的作品缺乏最根本的生命力和热情。但这个话只有让卡夫卡这样的大师来说才是有道理的,人们学会了报纸头条上大人物的说话口气,却并没有这样说话的基础。拥有博尔赫斯那样的勇气,是需要我们付出毕生努力的,在达到他之前,先不要再说更多。
世界上有很多种智慧吗,不应该用“种”,不应该来分类。有很多个智慧,可以这么说。
这本书,是一本简单的、朴素的书,它的装帧非常平和,它可以躺在一个最好的书店里,被人们不断地注意到,即使在特价书店里,它也是合理的,有着本身的面目。它最应该出现在一个爱读书并且谦逊的人的书柜里,并不需要经常被拿出来,也不需要被反复的摩挲,它不会是一本让人终生难忘的书。也不应该被人热切地推荐,它是一本充足的书,有充足的一切,毫无欠缺。它应该被仔细阅读,但不应该被狂热地对待。
这里面的每一个话题都是丰满的,都是经过斟酌的。上面我引用了其中一次对话时,萨瓦托说的话。那段话是精彩的,但不应该用精彩来形容,因为那其实是简单的、平实的道理,对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必然遭遇的问题,也是理应得到的答案。但却并不简单是答案这么简单,对于一个问题来说,答案只是一个形式。一个问题期待被解决。甚至,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当问题被描述出来的时候,它是一个样子。在被描述的背后,是无限的解决和未解决,实现和未实现,存在和未存在……
只有一种东西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情感。但这本书里,博尔赫斯和萨瓦托没有谈很多关于情感。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了,怀疑神,或者对长篇、短篇的小说意识……基础是情感。情感不可磨灭,不可能被任何别的因素所抵消。当它强烈它就是强烈,当它虚弱它就是虚弱。
从对话一开始,两人就确定:不谈政治,不谈日常生活琐事,要谈“永恒性的话题”,即文学、艺术。他们都不相信报纸上说的那些“大事”,再说,“大事”和“小事”都是相对的,就“大事”本身而言,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事后才觉得重要起来的,发生的时候人们可不知道。”
最后,是尊严。他们的对话进行了7次。年轻时他们是朋友,有20年他们不再互相联系。政治的观念、历史的观念让他们互相远离。当他们老了,有一天,偶然相遇在一个书店里,他们回想起年轻的事情,既惊讶又激动。已经过去整整20年!一个天才的念头让他们再次聚在一起,谈一些有意义的话题。
第7次对话结束,1976年本书出版;书中的两位主角从此再也没有打听对方的情况。事实上,他们俩并不是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