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對我國技術封鎖,如果被封鎖的技術被突破了,會不會造成專利侵權
1、並不必然侵犯專利權,因為反向工程專利法並沒有禁止,甚至國內有人基於此研發創造內出更先進技術從而再容申請專利獲得保護。
2、既然被封鎖在國門之外,意味著該技術很有大可能沒有在國內申請專利保護,或者採用的是商業秘密等其他保護方式,但也不排除在國內已經申請專利,但是出於國家利益、被反向破解等擔憂,所以不向國內公開授權許可。
㈡ 到哪年我國專利申請突破300萬件大關
中廣網北京6月27日消息(記者伊聖濤)2006年6月27日,註定要在中國知識產權史上寫下濃重內的一容筆。這一天,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再次傳出了振奮人心的消息:我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300萬件,為中國專利事業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㈢ 到2010年年底,我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多少件
我還真的不知道,不好意思
㈣ 我國發明專利年度申請受理量首次突破什麼大關
截至4月底,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並維持有效的發明專利共計159.4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含港澳台)突破100萬件,達到101.9萬件,佔比達到63.9%。繼美國和日本之後,我國成為第三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百萬件的國家。
㈤ 我國汽車產業專利發展面臨哪些困境
■發明專利比重較小
《報告》指出,自2005年以來,我國汽車行業專利年均增長率達到26%,其中,2015年我國汽車行業專利公開量超4萬件。其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的全球專利申請量排名已上升至第三位,占申請總量的19%。「近五年來,我國知識產權申請的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周舟表示,「中國已成為知識產權大國,但仍不是知識產權強國。」
周舟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專利申請較為零散,尚未形成總體布局和系統規劃,未來出現專利壁壘和侵權風險的可能性較大。此外,周舟直言,我國汽車企業知識產權布局目前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六大車企(一汽、東風、上汽、北汽、長安、廣汽)累計申請專利數量達12322件,其中發明公布、發明授權、實用新型以及外觀設計等四類專利申請量佔比分別為19.7%、7.1%、42.2%和40%。發明專利的比重較小,表明我國汽車行業的核心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構建知識產權生態圈
正如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視員常利民所說:「知識產權已成為企業在全球舞台上競爭的重要資源和要素,在『十三五』期間,為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落地,提升我國製造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至關重要。」
近年來,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進步明顯,但僅個別企業設置了獨立的知識產權部門或機構,剩下的依靠企業研發和技術人員「散兵游勇」式地進行專利申請和維護。「在缺乏知識產權的總體規劃和系統布局之下,難以真正有效提升我國車企的知識產權維護和運營水平。」周舟如是說。
「汽車行業要建立訂單式專利技術研發體系,利用平台、機構、資本和產業,打造汽車行業的知識產權運營生態圈。」周舟強調,在培育產業核心技術高價值專利的基礎上,車企要進一步推進專利與標準的融合,同時注重防禦知識產權風險,推動專利技術的產業化。
■突破或在未來3~5年
「當知識產權布局和規劃體系構建完成時,下一步我們就能將知識產權打造成自主品牌車企進軍國際市場的強大『武器』。」周舟告訴記者。此前,知識產權出版社咨詢培訓中心咨詢師尹春雷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同樣觀點:知識產權應成為汽車企業的資本而非成本。
日本汽車企業一直以來都深諳此道,據日經新聞披露,近年來日本的商標授權與技術出口呈現上升態勢,由於知識產權出口順差持續增長,近十年間日本的勞務收支已增長四倍,達到2.4萬億日元(約合0.14萬億人民幣)。根據日本統計局資料,包括汽車製造業在內的運輸設備行業,是知識產權收入的主要貢獻者,其中大部分為技術相關的專利費與授權金。
值得肯定的是,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汽車行業組織和第三方機構正積極開展專利布局的總體規劃和課題研究,與此同時,汽車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管理意識也不斷提升,周舟表示,在未來3~5年內,我國汽車行業在知識產權領域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和進步。
㈥ 有關我國科技發展成就文章~(只要一段一段的,不要一條一條的)!!!
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總支出為3701億元,佔GDP1.49%,總量居世界第五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0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四位。國際科學論文數提升到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數也居世界前列。
重大和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在當代科技的許多重要領域涌現出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核電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重大自主創新性成果,促進了高技術及產業的跨越發展。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已接近4000萬,位居全球第一,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隊伍總人數的近80%,人才「斷層」的現象已基本消除,海外留學人員回國人數快速增長。
基礎研究取得顯著成果基礎研究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納米、生物等新興領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始創新成果,一些重要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強超短激光研究已居世界前列。認知科學、地球科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世界科學界所矚目。2006年,我國材料科學和數學的國際排名居世界第四位,化學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六位,物理綜合排名居世界第十位,納米技術專利數居世界第三位,地學和計算機科學綜合排名位居世界第七位,生命科學居世界第十四位。
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果卓著,為經濟發展、結構調整以及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重要支cheng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7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7.8%,在全部製造業中的比重已達15%,高技術產品在全部商品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達到30%。高技術製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1991—2006年,國家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年均40%以上的增長,為保持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從2001年起,國家高新區的人均GDP開始超過1萬美元,率先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階段。2006年,國家高新區人均GDP為21萬元,是全國人均GDP1.6萬元的13倍;人均工業總產值為62.57萬元,是全國的6.23倍;平均萬元GDP能耗0.44噸標准煤,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2噸標准煤的36.7%。2007年,全國54個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營業總收入55812.3億元,工業總產值46067.6億元,工業增加值11288.5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到全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的(第二產業增加值121381億元)9.3%。
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能力大幅提升我國在持續20多年舉世空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中,攻克了大量復雜的技術難題,有力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電東輸、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建設。
農業科技創新,為解決「三農」問題、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重大作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使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糧食單產水平顯著提高,創下了一系列高產紀錄。長江中下游平原稻麥兩熟地區單季稻15畝連片最高畝產903公斤,黃淮海平原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畝產1733公斤,東北平原春玉米畝產1183公斤。我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和養好了世界上22%的人口,這是舉世公認的了不起的成就,其中農業科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110以及富民強縣工程為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科技活力,對農村發展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
㈦ 為何我國專利轉化率不高
1、成果本身沒有市場價值;2、科研人員不懂市場運作技巧;3、轉化成功後利潤空間狹窄;4、相關管理者不重視轉化率。
如何提高專利的轉化率:
一、專利轉化難在那裡
1、專利轉化難本身有認識上的誤區
並不是每個專利都是為了轉化的。國內的企業或個人申請專利很多是為了申請專利而申請,大部分專利都是單個申請的,幾乎沒有策略上的安排和規劃考慮。而成熟的專利申請會有很多策略上的考量,其中有些專利不是為了對該技術進行保護,而是為了防備他人起訴侵權而申請的。有些專利是組合申請的,其目的只是為了保護某個核心的專利技術,就像商標有聯合商標和防禦注冊一個道理,真正使用的只有一個核心的專利技術。那麼為了防備他人起訴侵權而申請的專利,以及「眾星捧月」的「星」這些專利都不是為了實施而申請的,因而這些專利是不需要轉化的。
2、專利轉化難,難在有的專利不具有可轉化性
永動機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發明引得無數英雄盡折腰,黃維,這位原國軍的悍將在淮海戰役兵敗被俘,經特赦後就醉心於永動機的發明,河南的南街村為永動機的發明也投入了大量資金。理論上有關永動機的發明不能獲得專利,如果因為其他原因也許僥幸獲得了專利,那麼這樣的專利是不可以轉化的。因為實用新型專利不進行實質審查,致使很多實用新型專利其實是在低層面的重復別人的技術,某專利權人擁有一件實用新型專利,該專利是在圓珠筆上附加一個塗改液裝置,他堅信自己的專利技術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具有很高的價值。其實相同的專利在專利資料庫中可以檢索到很多,這樣低水平重復的專利也不具有轉化的價值。有個老技術人員家裡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但是並沒有捨得將舊的燃氣熱水器丟掉,而當地陰冷多雨的氣候使太陽能熱水器經常不能發揮作用,老技術人員慶幸沒有丟掉舊的燃氣熱水器。老技術人員研製出來了兩個熱水器相互切換的裝置,有效利用了太陽能熱水器中現有的溫水,減少了燃氣的使用,老人申請了專利。現在太陽能熱水器本身自帶電熱功能,更為簡單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這種專利針對太強,專門解決特殊環境條件下的特殊問題,可推廣轉讓性很差。技術人員自我陶醉在技術的創新的標新立異中,不考慮是否適合消費者的使用,不考慮價格是否適應市場的銷售,實用性極差或者不符合市場要求,這類專利技術因為沒有市場價值必然是轉化困難。
3、專利轉化難,因為有些專利轉化風險太大
專利也有各種不同的種類,比如非職務發明,這些發明人發明的創意大多來自生活實踐,其發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樣的專利可以直接用於現實生活,轉化相對比較容易。有些職務發明直接是為了改進生產工藝,改進現有產品,這樣的專利也容易轉化。但是科研院所前瞻性的發明,比如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發明大量的非常先進的技術,但是始終找不到市場方向而不能轉化。我國在1958年就提出了無線通訊技術(手機通訊技術的前身),但是我們手機相關技術卻靠引進。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高新技術孵化了蘋果、微軟、3com這樣著名的公司,但是該研究中心並沒有自己進行轉化,因為該技術過於前沿,該技術可以生產什麼樣的產品?該技術是不是可以直接生產出產品?從技術到產品還要多少技術配套等等都是未知和不確定的,因而從商業角度而言轉化的風險極大。
1、建交易平台
破解專利轉化難,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為此各地都在建立產權交易中心或交易平台,其目的在於在專利權人和專利使用人之間建立橋梁,讓需要專利的人找到專利權人,讓專利權人的專利找到買家,但是成效並不大。除了政府建立的產權交易中心或交易平台,很多民間機構也在嘗試建立這樣的交易平台,有的專利代理機構,在為專利權人代理專利申請的同時,也在幫助這些專利尋找買家,這種尋找方式相對比較簡單,就是建立一個網站,將各種專利分門別類放在一個資料庫中,任由需求中從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專利。現在也出現了專門的專利交易網站,這種網路交易平台運行成本很低,有一些盈利就能維持,因此逐漸在活躍起來。
無論是政府建立的交易平台還是民間建立的交易網站,其作用還基本還是展示、檢索專利。專利資料庫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查詢,專利權人的信息在專利庫也是公開的,需要專利的人很容易在資料庫中檢索到需要的專利,也很容易找到專利權人的信息和專利權人直接聯系,而專利權人同樣可以通過網路找到潛在需求方直接和需求方聯系,花費大量資金建立的交易平台其實在網路上可以免費實現。因而筆者認為破解專利轉化困難不在於買方和賣方的信息溝通,因而解決專利轉化困難並不能依賴簡單建立交易的平台。
2、扶持專業輔助中介機構
去年世界金融危機波及到南方沿海省份,大量的農民工只有返回家鄉,這些農民工有一些資金積累,有一定的見識面,他們不再安分種地的生活。如何讓這些反鄉的農民工留下來也是地方政府需要考慮的事情,有的地方提出讓這些人創業,而本地的產業基本處於飽和狀態,於是想到了專利,讓這些返鄉農民工用專利技術創造新的產業,這是相當不錯的想法。不過這個想法也有些浪漫,隨著技術的發展,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復雜,比如手機不再是當初移動接打電話的工具,已經集成了照相、錄音、收音機等多種功能,而每一種功能都涉及到許多的專利,一部功能齊全的手機,其包含的專利高達幾千個,涉及到的專利權人數量也相當的龐大。一般的農民工當然不可能有能力和這么多的專利權人談判購買這些專利來生產手機,即便是山寨版也不可能。已經很少有產品只靠一個專利就可以生產,而且生產過程中和可能涉及到生產中的專利也需要取得許可。因而適合農民工購買應當盡可能簡單、實用,單個的專利即可以實現生產,並且可以就地取材生產,就地銷售,這樣的專利並不多。購買專利還需要知道專利的技術含量,哪些技術適合自己購買使用,這需要有一批懂技術的人員對這些專利技術進行遴選。
其實有很多人手頭上有些閑錢,想購買專利做個項目。但是購買專利不像買機器設備那麼簡單,這個專利值多少錢?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都不清楚,在實踐中專利權人總是期望太高,認為其專利至少可以賣幾百萬元以上,這個價格當然沒有人買。那麼應當引進獨立的評估機構對專利的價值進行評估,以免雙方因為價格因素無法達成協議,目前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還比較空白,尤其是對未經實施的專利進行價值評估,同一個專利不同的人來實施創造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專利的邊際效益對購買成本會有影響。專利的評估不僅要從財務上進行價值評估,還需要從法律上評估。大家普遍有個誤區,認為只要拿到專利證書就是個有效專利,其實並不然,影響專利的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專利文書如果撰寫不好,很可能使該專利實際不受保護。即使該專利是有效的,還要看權屬問題,也就是看這個權利人是不是可以對外轉讓或者許可,實踐中專利權屬糾紛並不少,還有很多法律問題需要專業的律師來把關。
購買專利是件很專業的事情,而且還需要技術、評估、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才的共同參與才能很好的完成,如果每個產權交易中心或者交易平台都配備這些專門的人才非常的不現實,只有讓這些人才以中介形式參與。
3、對發明人進行指導
以上我們分析了專利轉化難,難在專利本身先天的問題造成轉化困難。因為專利本身實用性差,沒有市場價值,因而註定該專利的轉化困難。實用性差和市場價值低不等於沒有技術含量,這樣的專利可以通過改造而使其具有市場價值。筆者曾經接待一個專利權人,他的發明點很好,可以有效解決了新鮮水果的就地加工問題,避免因為銷售或者氣候等因素造成水果的腐爛,也可以使鮮銷水果保持極高的新鮮度。但是該技術卻無法推廣,筆者幫其分析原因,該技術需要投入100萬元以上的設備,因而該專利的潛在的消費者中,具有加工能力的工廠不需要,因為工廠本身有設備,而水果銷售商也不會買,這個價格難以承受。筆者詢問這個產品是不是可以將價格降低,發明人說很簡單啊,完全可以降到10萬元以下,這個價格農戶也可以購買。同一個技術改變一下消費者的定位,立刻顯現市場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資訊通道對發明人進行恰當的指導,使其發明更加貼近實際需求,更加具有使用價值,那麼專利轉化也就要容易得多。
4、引進「技術風險投資」
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擁有當時世界最領先的技術以及一大堆專利,但是這些技術並沒有為中心的投資方施樂公司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但是卻被從該研究中西分離出去的企業發揮得淋漓盡致,培養出了諸如蘋果、微軟這樣的世界著名的公司,這種牆里開花牆外香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施樂公司不自己使用這些專利技術?非常現實的原因,這些專利技術太前沿,施樂公司不知道市場在那裡,應該用什麼商業模式去發展,巨大的不確定性包含的是巨大的商業風險,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當然不會冒這種商業風險。該中心的科研人員從施樂公司購買了這些專利技術的許可後,為什麼就成功轉化呢?因為這些人背後是強大的風險投資機構,他們以敏銳的市場感覺認為這種專利技術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願意投資對該專利技術進行產品改造,對於原來的科研人員來講,巨大的商業風險已經被風險投資機構承擔,又有資金對專利技術進行產品化改進,於是技術與風險資本的結合就成就了這些專利技術的成功轉化。
我國也有風險投資機構,但是風險投資機構一般只對成長性好的公司感興趣,在公司成長的關鍵時期,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而後在該公司上市後,從股市中套取幾倍、幾十倍的回報。其實風險投資也可以直接從技術投資開始,這樣的投資看起來風險大,時間長,但是回報更高、投資卻非常的少。可能只有區區幾百萬元甚至更少都可以做到。技術創投在我國有成功的案例,清華同方對清華大學的一個即將解散的課題組的一項技術進行投資,目前這項技術生產的產品佔有世界70%的份額,年利潤高達幾個億,這個產品在機場、車站都可以看到,就是檢查包裹的機器,這就是同方威視。目前我國的政策支持直接用專利出資成立公司,有的高新開發區給予一定的孵化資金,由政府進行第一筆的技術創投的天使基金。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應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技術創投才能將整個技術孵化市場做起來。
㈧ 什麼樣的產品才可以申請專利
根據最新數據獲悉,今年1-10月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04萬件,突破百萬大關,全國專利創新保護全面發展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是技術創新發展的有利保障。為產品申請專利也有利於產品的保護。但是專利申請是要滿足一定條件的,那麼什麼樣的產品才可以申請專利?什麼樣的產品才可以申請專利?什麼樣的產品才可以申請專利?1、一般說來,在進行技術開發、新產品研製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因其技術水平較高,都應申請發明專利。2、申請發明專利的技術既可以是對某一學科或某一技術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的開拓型或開創型發明,也可以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加以局部的改進和發展的改進型發明。專利申請需要滿足那些條件?1、新穎性:是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沒有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國家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2、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3、實用性:是指該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申請發明專利的時間申請發明專利從申請到授權,大約需要2年半以上的時間,取得專利權後,每年須按規定交納年費;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是20年,從申請日起算。發明專利不能續展。關於什麼樣的產品才可以申請專利?這一問題小編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有更多關於專利申請的問題,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八戒知識產權,或電話聯系我們。
㈨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
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作為發展潛力巨大,對社會經濟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未來支柱型產業,五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政府的政策引導、激勵,社會尤其是企業的廣泛參與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1. 發明專利申請走勢
2010-2014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申請總量7呈逐年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20.08%。其中,以2012 年最高,年增長率達34.44%,其餘年份的年增長率穩定在14.32%到17.78%之間。
2. 七大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近五年的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居首位,五年申請總量占各產業合計量的26.63%,生物產業佔25.09%,以一個百分點的差距屈居第二,節能環保產業排名第三(21.47%),前述三個產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之和超過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產業合計量的七成,具有支柱性地位。
3.不同申請人申請量
與 2013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內各類型申請人發明專利申請量相比,2014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內各類型申請人發明專利申請量均呈增長態勢,其中國內企業類型及個人和其他類型申請人的申請量漲幅最為明顯,均超過了25%。
4. PCT類型發明專利申請量
2013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申請中,屬於PCT 類型的發明專利申請有37037 件,占當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的15.78%;2014 年有39420 件,占當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的14.26%,與2013年相比有所下降。
㈩ 我國國際專利申請已成為第二大來源國了嗎
近年來,我來國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源知識產權量質齊升;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為國內外企業塑造公平良好的營商環境;以知識產權為橋梁促進國際合作共贏。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成為《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國際專利申請的第二大來源國,並分別躋身美國專利擁有量和歐洲專利局申請量前五大國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