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皇太極創立八旗制度的原因是什麼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旗,滿語為gusa(漢音固山)。滿洲人運用此軍事組織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時,人們從事耕作、狩獵等活動;在戰時則應征為兵,起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為旗人。到19世紀末隨著清朝的解體,八旗軍事組織制度不復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後代仍自稱為旗人。
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成為「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為「鑲黃旗」等,形成八旗。滿人靠著這軍事組織制度,於1636年建立清國。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於八旗者皆可以為兵。實際上,清代兵有常數,餉有定額,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非所有滿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後來披甲的人數占滿族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小。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入關前滿洲八旗共309個佐領,又半分佐領18個;蒙古佐領117個,又半分佐領5個;漢軍佐領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八旗滿、蒙、漢佐領共583個,又半分佐領28個。清統治全國之初,由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爭,滿洲八旗發展迅速。康熙時滿洲佐領達到669個,嘉慶時增加到681個。此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蒙古佐領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又增加76個,雍正二年(1724)定製為204個。八旗制度建立時有蒙古人編在滿洲八旗內,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領35個,又半分佐領2個,編在滿洲八旗下。順治十五年有漢軍佐領206個,又半分佐領3個。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佐領1個。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個。此後,因八旗生計愈來愈困難,一部分漢軍出旗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漢軍佐領減少到266個。此後終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額數,清末光緒、宣統時,實存職官約6680人,兵丁12萬人。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時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與綠營共同構成清朝統治全國的強有力的軍事工具,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八旗兵無論滿洲、蒙古或漢軍,均以營為單位,由都統及副都統率領,稱作驍騎營,用於駐防或征戰。並有炮營、槍營、護炮藤牌營,附屬於漢軍驍騎營。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聰時期定王公爵止於貝勒,崇德元年始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九等。順治十年()增奉恩將軍為十等。亦有異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漢人甚少。清代世職,太宗時與官名本多相同,順治四年成為榮譽稱號。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壯丁原則上三年編審一次,分正戶、另戶、另記檔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⑵ 清代的八旗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蘭,開始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鄰近滿洲的各部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招來的人口編入自己的隊伍,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固山額真左右置副職稱梅勒額真(美凌額真)。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三百零八個,蒙古牛錄七十六個,漢軍牛錄十六個,共四百個(一說二百三十一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八旗制度建立後,每旗所轄的牛錄數和牛錄下的丁數時有變化,但旗制終清未改。
⑶ "八旗制度"建立的時間
八旗的建立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蘭,開始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鄰近滿洲的各部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招來的人口編入自己的隊伍,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固山額真左右置副職稱梅勒額真(美凌額真)。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三百零八個,蒙古牛錄七十六個,漢軍牛錄十六個,共四百個(一說二百三十一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八旗制度建立後,每旗所轄的牛錄數和牛錄下的丁數時有變化,但旗制終清未改。
⑷ 八旗制度是怎麼樣建立的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到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才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使得八旗制度正式確立。
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這些丁壯,戰時為兵、平時為民,使得清朝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很多朋友覺得很奇怪,為何清朝的八旗軍總人數僅十多萬,卻能夠打敗擁有數百萬軍隊的大明朝和大順軍?面對這樣的百倍差異,大清仍能獲得勝利,這究竟是為什麼?
以至於,在這種制度的巨大誘惑下,八旗各旗主自然打的十分賣力。他們也知道了這一道理:誰在戰場上的功勞大,誰就會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漢民則不一樣,究其根本,還是早已形成的固定的統治理念,就連繼承人也是提前被冊立的,就算底下有能兵強將也沒用,是抵不過候選人勢力的。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八旗軍比較殘忍,而且,顯得有些「粗俗」,但是,結果卻是很理想的。在這樣的制度下,對增強軍隊的戰鬥力起著積極的作用,相信這也是清軍最後能入主中原的一個重要原因。
⑸ 八旗制度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存在有什麼歷史意義
八旗制度是在後金首領努爾哈赤的主張下所建立的,建立之初主要是為了統一女真各部整頓軍事和政治上的工作,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是對後世影響最深遠,同時也讓女真後金迅速成為統治中原的重要武器!
八旗制度的作用
應該這樣說弄,他去後期所確定的八旗制度是後金軍隊能夠大勝明朝能夠奪取江山的最有力的武器。八旗制度容易黃白紅藍四色為八旗的主色,其他顏色走在路上哈赤的集中整編之中,逐漸形成了正黃,正白,正藍等八旗!八旗制度不僅僅是一項軍事制度,同時它也涉及到政治以及經濟方面。你發起制度從軍事上有效調整了,使努爾哈赤後金軍隊在經濟上和政治上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⑹ 什麼是八旗制度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多,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子弟因為享有特權,後來逐漸墮落腐化,不堪一擊。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296年。
⑺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麼要創立「八旗制度」作用又是什麼
為了更好的管理部下 因為當時努爾哈赤的勢力已經擴大 要維護自己的統治
⑻ 八旗制度在初建時設的四旗是
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 黃、白、紅、藍 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
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整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
⑼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怎麼建立的
努爾哈赤從前車之鑒和征戰之需,利用舊的牛錄制度,改進發展,創立了八旗制度,牛錄原意為「大披箭」,很久以來,女真人遇逢出征行圍,不論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首領,指揮九人而行,此首領稱牛錄額真,這是以族寨為基礎湊編而成的臨時性武裝組織,兵列完畢即行解散,
努爾哈赤先是仿照此俗,編立牛錄,以率眾來投之部長為牛錄額真,轄其屬人,或受功臣猛將為牛錄額真,統轄分與他們的女真,但是隨著征戰的勝利,轄區的擴大,牛錄越來越多,但牛錄之間,人丁多寡不一,有的牛錄是一二百餘人,有的一百人,有的四百戶,二百戶編一牛錄,而最少的牛錄才十八戶,並且,牛錄已經演變為固定的社會基層組織,屯墾田地,征丁披甲,納賦服役,皆以牛錄為計算單位,努爾哈赤便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組,發展,擴大和定型,創立八旗制度,萬曆二十九年(1601),旗分黃,白,紅,藍四色,三百丁為一牛錄。萬曆四十二年(1615),「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旗,正式確立了,延續近三百年的清朝特有的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規定,所有人員必須編入八旗「聚集之眾多國人,皆均勻整齊點數」分隸多牛錄,八旗實行三級管理,三百丁為一牛錄,置一牛錄額真,五牛錄為一甲喇,置一甲喇額真,五甲喇為一旗,置一固山額真和二員梅勒額真,八旗制下的女真是兵民合一,平時耕獵,戰者披甲當兵,由固山額真,甲喇額真,牛錄額真轄領,遵照汗,貝勒命令,沖鋒陷陣,八旗制不僅是軍事制度,而且還包含了征賦僉役,刑罰及管轄旗人的財經政法等方面的職能,是後金進入遼沈前的政權的特殊組織形式,這樣一來,努爾哈赤統轄下的女真國,便不是昔日所轄的各有特色,復雜鬆散的混合體,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這對出兵征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軍事條件和政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