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
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比如當我們版找到了民間傳承權的關於「老姑草」的霧凇傳說後,我們才真正地找到了這個傳統文化的生動內涵;
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修復,不是臆造和改變,而要到生活中去,搶救傳統文化,保護優秀的部分,並按照其生動的內涵恢復傳統的本意,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吉林的霧凇,這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它是生動的自然傳統,但光是自然的生動和美麗,還只是人們視覺的生動,當我們找到了唐代詩人對霧凇的記載和描寫後,我們才找到了文化的生動,那麼這時,我們才從傳統的視覺生動,進入到了傳統的文化生動,而這時,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對接,才真正開始了。那就是要到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生動傳承的可行性,其實就是有「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
㈡ 在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面有何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滋潤著我們的文化精神,造就了華夏民族淳樸善良的民風。她的神秘激發著我們一代又一代學子去探索,去求知,用我們善於發現美的眼光去揭開她的面紗。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獨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傳統文化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危機。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以科學發展的觀點和創新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其成為中國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主流。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形態。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過著群體打獵的生活,漸漸地也就人們相互之間一種凝聚力,也形成了文化的一種基礎,人與人之間注重和諧,把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自然相結合起來就是當時文化的一種基本精神。這種基本精神也使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它包羅萬象,以開放的姿態來面對各種文化,是中國文化擁有了廣度,讓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發展的一個鄒形。
㈢ 如何理解新時代構建勞動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國進入互聯網、數字經濟時代後,重視「德、智、體、美、勞」五育教育,不僅在中國所處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具有一般的人才培養教育意義,從長遠來看,具有更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通過勞動教育,讓人回歸本心,再造社會根基,助力社會和諧;再造國民創造精神,提升國民創造力,夯實社會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勞動占據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勞動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和邏輯前提。在中國進入互聯網、數字經濟時代後,重視「德、智、體、美、勞」五育教育,不僅在中國所處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具有一般的人才培養教育意義,從長遠來看,具有更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
當今時代,中國正在被全世界矚目,正在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勞動教育的意義是深遠的,勞動教育應該放在國民基本素質養成、人生幸福的獲得、國民創造精神培育、良好社會根基打造這個大視野內去理解看待。
通過勞動教育和手工活動,彌補互聯網時代的弊病和人性缺憾,讓人回歸本心,在簡單平實的工作中,找回踏實、安寧、幸福,再造社會根基,助力社會和諧。
互聯網時代,人們面臨很多誘惑和困惑,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尋更為必要。時下,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年輕人被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鼓噪著,很多人夢想快速成功、成名、發財,一時間,追求「短、平、快」的功利主義大為流行。另一方面,更多人基於自身能力、條件,社會環境、工作壓力等原因,失去了追逐夢想的動力,沒有了激情和夢想,生活變成了混日子。如何改變大眾的社會心態,如何讓人的心靈有安定感和幸福感?這是國家和社會必須關注的事情。
勞動教育、手工活動能夠讓人在簡單、踏實的工作中找到安定感、滿足感;在興趣愛好中體會創造帶來的樂趣;在極具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中,找到好奇心、滿足感、實現感。如果人們都通過本職工作和8小時以外興趣愛好的手工活動,獲得了踏實、安寧和幸福感,社會因此就更加和諧安定。
通過勞動教育,培養熱愛勞動、熱愛創造的公民,再造國民創造精神,提升國民創造力,夯實社會基礎。
當今時代,互聯網、高科技提供了各種便利,一切都變得簡單容易,一些人喪失了對未來美好生活追求的動力,創造力在大大削弱。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人類進入新時代的一個世界性問題。一些國家擔心,這一代整天刷著手機長大的孩子,能否擔當未來國家大任。
未來中國要建設成創新性國家,要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需要的不僅是科研院所的科學家和基層的科技創新愛好者,更重要的是需要從兒童時代起就培養擁有強烈創新意識和愛好的未來社會公民,這是國家創新的基礎。再造國民創造力、培育國民創新精神,要從兒童勞動教育做起。讓勞動教育成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實現家庭、學校、社區、社會、職業教育一體化。在家庭教育方面,開出兒童家務勞動清單,規定家務勞動必要時間,培養兒童對勞動的興趣。學校教育方面,把勞動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考核體系,制定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應開設的勞動課程、勞動實踐活動和勞動目標、要求。在大學教育階段,要實現學校勞動教育與社區勞動教育相結合,通過社區服務和志願者活動培養公民愛心意識、社會參與意識。在社會教育方面,要通過媒體宣傳勞動精神、勞模人物,在全社會營造出熱愛勞動、勞動崇高的氛圍,改變人們對勞動的偏見,讓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看到希望和未來。
㈣ 在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面有何作用
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
只有國民繼承和發揚優秀和先進的文化,蔚然成風,國家民族才能真正興旺發達。
有助於樹立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傳統節日成為承載中國人「和為貴」處世精神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樹立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
㈤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在未來的道路上應該怎樣增強自己的創造力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在未來的道路上應該怎樣增強自己的創造力。那麼在?未來的道路上就應該要多看一些創業方面的書。多鍛煉自己,多磨練自己。平時的時候沒事多看書。這樣的話可以提高自己的學識。
㈥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6)激發新時代的文化創造力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㈦ 在新時代我國為什麼要重視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又反作用於經濟、政治,先進健康的文化為經濟政治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3)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A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格局中作用日益突出。
B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對內)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3)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總結不易望採納
㈧ 新時代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立場對待文化如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堅定文化自信,堅定價值觀自信,積極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
新的時代為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天地,用戶要有信心、有能力創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無愧於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進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8)激發新時代的文化創造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
要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