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找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面系統干預》的pdf電子書
是譯本,要滴話,加一下本人
《創造性解決問題:全面系統干預》
作者:羅伯特·L·弗勒德
邁克爾·C·傑克遜著;楊建梅 庄東 陳安琪等譯 頁數:220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428-4459-0
⑵ 求「從0到1思考術:未來社會的15種創新思維訓練法」的PDF或TXT
這個電子文檔版本的都有
⑶ 如何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 pdf
《客戶說:如何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一書由(美)拉姆·查蘭所著,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當今時代,在很多行業,新的供應商會不斷涌現,供大於求會成為常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過去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已經完全成為歷史。為此,客戶會不遺餘力地利用供大於求的市場格局,以及充分透明的市場信息,不斷要求供應商降價。在這樣的市場態勢下,光靠產品好、關系鐵,銷售仍有可能拿不到訂單。有時即便能拿到訂單,也沒利潤,甚至做得越多虧得越多。現有銷售模式,難以為繼。
這樣的困境,應如何破解?方法只有一個個不把自己企業的成功作為首要目標,而是把關注點放在如何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幫助客戶成功。企業要充分利用自己能掌握的全部資源,幫助客戶完成重點工作、達成業績目標,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只有真正幫助客戶成功,企業才能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獲得應有的利潤和回報。
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全新銷售模式,能有效提升企業的銷售能力,讓整個組織意識到銷售轉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這種新的銷售模式能為企業創造顯著效益,如能在業界率先採用,將幫助企業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本書將為你提供指南,向你介紹必要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教你如何培養和支持相關人員,推進必要的組織變革。這不僅與銷售人員直接相關,而且與所有參與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人員都相關,對所有服務企業客戶的公司都適用。這些企業必須摒棄過去一味"拼價格"的傳統模式,轉而採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新模式。
⑷ 盤點PDF如何轉換成Word文檔的三種方法
將Word文件轉換為PDF是比較簡單的,稍微新一點的Word版本或者WPS軟體,將Word文件另存為的時候都有個選擇,就是存儲為PDF格式。
但是將PDF文件轉換為Word文檔就沒那麼簡單了,特別是某些掃描文件製作的PDF文檔(也就是裡面的所有內容其實都是圖片)。不過雖然困難,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下面就是職場充電寶為您搜集整理的6種主流的PDF轉換為Word文檔的方法,相信總有一種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一、文字型PDF文檔
將文字型的PDF轉換為Word相對是比較簡單的,目前已經有很多成熟的解決方案。
方法1:Smallpdf Smallpdf是一個提供免費文檔格式轉換服務的網站,可以非常方便地將文字型PDF轉換為Word格式。除此之外,網站還提供PPT轉PDF,PDF轉JPG等多種格式轉換服務。
2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完全免費,不用安裝任何軟體,只要記住網址你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格式轉換,並且轉換的質量也非常好高。
方法2:新版Word軟體
自2013版起,微軟自家的Word軟體已經支持打開和編輯PDF文檔,並且可以將PDF轉換為Word格式。微軟自家出手,效果當然不凡,而且同樣你不需要安裝額外的軟體。 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用Word打開PDF文檔,Word自動便會將文檔轉換為可以編輯的文字信息,保存的時候我們選擇docx格式即可。
方法3:Adobe Acrobat Pro
3
PDF祖宗和創造者Adobe出的PDF編輯軟體Adobe Acrobat Pro也有將PDF轉換為Word的功能。畢竟是PDF的發明者的軟體,用它來轉換的效果自然是杠桿的,不過可惜的是這是一個收費軟體。
二、掃描型PDF
如果我們的PDF文檔是掃描製作而成的,那麼上面3個方法就有些無能為力了,這時候我們需要使用到一種叫OCR的技術來完成格式轉換工作。
OCR的全稱是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中文釋義為「光學字元識別」。通俗地講,這種技術可以將圖片中的文字信息轉換為可以編輯修改的字元信息,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計算機技術。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一些軟體,其OCR功能非常強大,准確率也非常高,有些還支持PDF文檔OCR識別,轉換為Word文檔一條龍服務。
方法1:ABBYY FinReader
這應該是目前最強大、最穩定的PDF轉Word軟體,自帶OCR識別功能,並且識別的成功率非常高。
4
可以這么說,如果你日常工作涉及大量的圖文混排,掃描型PDF文檔轉換為Word的工作,那麼ABBYY絕對是你最好的選擇。 ABBYY是商業軟體,目前簡體中文版的售價為508元,提供試用。
方法2:CAJViewer
5
這個軟體,相信大部分寫過論文的朋友都知道吧?它的主要功能是文獻閱讀,但同樣具有OCR功能,能夠幫助我們將PDF轉換為Word。這個軟體識別的准確率還是不錯的,但識別的速度比較慢,最重要的是這個軟體自2006年之後好像就從來沒有更新過了……,它可以作為我們的候補轉換軟體。
方法3:清華紫光OCR 這是中國最知名的老牌OCR軟體了,在識別准確率、速度上表現都非常不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日常需求。使用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用Smallpdf將掃描PDF文件轉換為JPG圖片ge'shi格式,然後再用紫光OCR軟體將圖片識別為文字信息,最後將文字信息復制到Word裡面。
這個方法的缺點,就是不提供直接轉換為Word的功能,操作步驟比較繁瑣,如果文檔數量比較多的話會非常麻煩。
⑸ 如何創造思維 人類思想所揭示出的奧秘pdf
看書要看好書 膚淺而缺乏內涵的書讓人迷惑而無所得。《人工智慧的未來》這本書是2006年出版的,好吧,2006——2014,這在其它科學和工業領域不算什麼,但是在電子信息領域是舊世界和新世界的概念,很多認識都已被顛覆。再說作者:傑夫·霍金斯——商人發明家(一直在忙於資金困境、公司並購以及知識產權方面的事情),科學研究偏向於商業應用(弱人工智慧),在人工智慧領域並不具有開創性和權威性,書名起得好銷售不用愁。內容就像是太陽系旅遊手冊,跟什麼也沒說一樣。 一本好書要有明確的思想,確鑿的事實依據和帶有預見性的結論。《如何創造思維——人類思想所揭示出的奧秘》是一部2013年出版的人工智慧力作,作者:雷·庫茲韋爾(參見網路,不是一般人兒),闡述了人工智慧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對認知科學和智能的最新認識,最重要的是他揭示出了人工智慧發展的方向和未來(2045年)藍圖,正像庫茲韋爾說的:自然進化出大腦是為了預測未來。而這本書所敘述的就是本領域實實在在的認識成果,以及基於嚴謹邏輯的願景分析。 筆者認為這本書應該成為胸懷人工智慧理想的研究人員必看的一本書,也應該是最先看的一本書,看書要看對書。這部書是基於多門學科的思想性著作,閱讀它需要具備相應的科學素養,書中會直接出現諸如生物學、神經科學以及電子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專有名詞,而不會考慮你是否理解它的含義,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遇見什麼就去了解什麼,哪有生物本科生+腦外科研究生+程序員那樣的復合人才准備好去進軍人工智慧領域。這本書是在2005年出版的《奇點臨近》基礎上出版的,有質的變化,看完這本之後就不用看《奇點臨近》了。 看完了《如何創造思維——人類思想所揭示出的奧秘》,必看的就是《人工智慧——一種現代方法》了,麻省理工的經典基礎教材,看思想。之後需要看《人工智慧高級技術導論》。這是任務主線。至於《模式識別》、《機器學習》、「蟻群演算法」、「遺傳演算法」等等,自學者之前就可以看,或者穿插著了解。對Lisp的理解不能太淺顯,也不用太高深。 意識來源於復雜物理系統的「涌現特性」(emergent property),「感受性」(qualia)是其突出特徵。——雷·庫茲韋爾 《如何創造思維——人類思想所揭示出的奧秘》封面 《人工智慧——一種現代方法(第二版)》封面 《人工智慧高級技術導論》封面 《如何創造思維——人類思想所揭示出的奧秘》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1版(2014年1月1日) 平裝: 300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13058646 商品尺寸: 22.8 x 17 x 2.2 cm 商品重量: 481 g 目錄: 各方贊譽 推薦序 解放思想 段永朝.跨界思想家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前言 揭開人腦思維的奧秘 第1章 自然界的思想實驗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著名的思想實驗,特別是關於自然界的思想實驗,愛因斯坦的「駕乘光束」實驗就是其一。研究大腦,也可以採用同樣的辦法。通過簡單的思想實驗,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人類智慧是怎麼一回事兒。 思想實驗1:大峽谷和大洞穴的形成 思想實驗2:駕乘光束 大腦新皮質的統一模式 第2章 思考的思想實驗 大腦和計算機都能存儲和處理信息,但是,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相似性可不只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大腦的記憶是層級結構和連貫有序的。記憶奇妙地出現在你的腦海里,一定是某些事物觸發了它們。 思考,人腦不同於計算機 記憶是連貫有序的 聯想因觸發而生 記憶的結構是層級的 第3章 大腦新皮質模型 大腦新皮質分 6層,共包含 300億個神經元,它們又組成了 3億個模式識別器。這些模式識別器按層級關系組織,它們是思想的語言和思維模式識別理論的基礎。只有具備自聯想能力和特徵恆常性能力,大腦新皮質才能識別模式。思維模式分兩種:無目標思維和導向式思維,做夢就是無目標思維實例。 分層模式 模式結構 流向大腦新皮質模式識別器的數據本質 自聯想和恆常性 學習 思想的語言 夢的語言 模型的根源 第4章 人類的大腦新皮質 盡管進化帶來的改變並不總是朝著更高的智力水平前進,但是,智力仍是一個重要的進化分支。大腦新皮質的分層學習能力如此重要,以至於它在進化過程中體積越來越大,並最終成為大腦的主體。大腦運轉時,並不以神經元為基礎,而是神經元集合。 智力,一個重要的進化分支 新皮質的分層學習能力 積木式神經元集合 視覺皮質與通用演算法 第5章 舊腦 雖然大腦新皮質已成為大腦的主體,但我們的舊腦並未消失,仍在幫助我們尋求滿足和躲避危險。丘腦的突出作用是與新皮質持續聯絡,海馬體存儲最新記憶,而小腦則負責人體動作的協調。 感覺傳導路 丘腦 海馬體 小腦 快樂與恐懼 第6章 卓越的能力 人類的卓越能力,主要歸功於大腦腦島中的紡錘體細胞。大腦新皮質某些區域的優化,使其更善於處理聯合模式,這就是天分的由來。跨領域合作和非生物大腦新皮質的雲端存儲,將讓我們更富有創造力。從進化觀點看,愛情的存在就緣於大腦新皮質的需求。 天分 創造力 愛情 第7章 仿生數碼新皮質 我們現在已能模擬包含 160萬個視覺神經元的人腦視覺新皮質,模擬完整人類大腦的目標,預計 2023年就可實現。「矢量量化」方法既能高效利用計算機資源,又能保留重要的語言識別特徵。「隱馬爾可夫模型」讓語音識別系統能同時完成識別和學習兩項任務。 腦模擬 神經中國絡 矢量量化 用隱馬爾可夫模型解讀你的思維 進化(遺傳)演算法 列表處理語言LISP 分層儲存系統 人工智慧的前沿:登上能力層級頂端 創造思維的策略 第8章 計算機思維的4大基礎 盡管人腦的思維模式極為精巧,我們仍可通過軟體對人腦進行模擬。要想做到這一點,計算機必須要具備准確的溝通、記憶和計算能力,具有計算的通用性和馮 ·諾依曼結構,並且能夠按大腦核心演算法進行創造性思維。 基礎1:准確的溝通、記憶和計算能力 基礎2:計算的通用性 基礎3:馮·諾依曼結構 基礎4:按大腦核心演算法進行創造性思考 第9章 思維的思想實驗3 意識來源於復雜物理系統的「涌現特性」(emergent property),「感受性」(qualia)是其突出特徵。成功模擬人腦的計算機也是有意識的。思維就是有意識大腦所進行的活動。非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將於 2029年出現。將非生物系統引入人腦,不會改變我們的身份,但卻產生了另外一個「我」。把我們的大部分思想儲存在雲端,人類就能實現「永生」。 誰是有意識的 你必須有信仰 我們能夠意識到什麼呢 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自由 意志身份 第10章 有關思維的庫茲韋爾定律 信息技術的發展,都遵循著庫茲韋爾定律,與思維相關的技術也不例外。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生物醫學已成為一項信息技術,並呈指數型發展。在互聯中國上,每秒比特的傳遞量每 16個月就翻一番。磁共振成像技術,也以指數級速度穩定發展,目前的空間解析度已接近100微米。 生物醫學 信息傳輸 大腦研究 第11章 反對的聲音 庫茲韋爾定律及其在人類智能提高方面的應用,也招致了不少批評。保羅 · 艾倫對「指數發展」說完全持否定態度。羅傑斯 ·彭羅斯認為,計算機無法像人腦那樣進行量子計算。約翰 · 賽爾說,計算機即便能夠通過圖靈測試,它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 「奇點遙遠」論 「量子計算能力缺失」論 「無意識」論 後記 擁抱「奇點」 注釋 譯者後記
⑹ 求創造財富的維度電子書,發一下[email protected]
創造財富的100種方法,100種致富方法,總有一種適合你!本書將帶你與過去徹底決裂,用100種具體有效的方法武裝...
⑺ 求電子書~~創新40法等創新系列叢書!!
這些都很難找呀,抱歉
⑻ 求超級漫畫素描技法同人創作技法篇pdf
⑼ 誰有關於TRIZ的電子書發我幾本,不勝感謝!
電子書我沒找到,這里有個網址是關於triz的
http://www.triz.gov.cn/
還有一些關於它的著作,你可以去書店看一下
在我國較早介紹TRIZ的書籍產生於1987年,由趙惠田、謝燮正撰寫的《發明創造學教程》。隨後魏相、徐明澤編譯了《創造是精密的科學》,吳光威、劉樹蘭編譯的《技術創造原理》與《創造是一門精密的科學》也相繼面世。這些書籍中介紹的TRIZ知識大都出自於1979出版的阿奇舒勒所著《Creativity as an Exact Science》。當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該書中TRIZ許多關鍵的內容都沒有介紹,所以沒有引起中國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重視。自從1998年牛占文教授在中國發表首篇介紹TRIZ的論文以來,TRIZ在很多研究領域都受到關注。TRIZ被大學和相關政府部門列為國家創新工程得到財政支持,國家及省市級的一些基金委員會特別把TRIZ確定為資助項目。因此在TRIZ的理論研究與應用、軟體開發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TRIZ的理論研究之中。主要成果包括:檀潤華教授領導的TRIZ研究中心開發出Invention Tool 1.0和2.0版應用軟體;北京億維訊公司推出TRIZ應用和教學軟體(Pro/Innovator計算機輔助創新設計平台及CBT/NOVA創新能力拓展平台)。檀潤華、張志遠與何川、趙新華、楊清亮等分別撰寫了《創新設計—TRIZ理論》(2002)、《發明問題解決理論》(2004)、《發明創造方法學》(2003)、《技術創新理論(TRIZ)及應用》(2004)、《發明是這樣誕生的》(2006)等。范怡紅與黃玉霖編譯了《哇……發明家誕生了》與《創新40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