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歷史貢獻
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在1955年於廣州東郊的東漢墓中出土一隻陶質船模,首有碇,尾有舵。在東漢劉熙的科技著作《釋名.釋船》中有關於舵及其作用和操作部位的論述。中國早在公元2世紀即發明和使用船尾舵的史實,比外國早了近1 000年。
晉代農民起義軍領袖盧循於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曾造八槽艦。這被認為是用水密艙壁將船體分隔成為8個水密艙的艦船。中國發明的水密艙壁,到唐代(公元618—907年)已經普遍使用,已為多艘被發掘的唐代古船所證實。
車輪舟是將推進工具的槳轉化為輪槳。連續轉動槳輪,則槳葉不斷劃水,不僅可以連續推進,而且可避免手力劃槳時造成的虛功。在同一根轉軸上可因船寬的大小安裝很多踏腳板,由很多人同時踏之,可提高車輪舟的推進效能和船速。車輪舟進退自如,這就提高了船的機動性,對戰船尤為重要。中國發明的車輪舟最早出現在公元5世紀的晉代。晉將劉裕在鎮壓了農民起義軍盧循以後就大舉進攻建都長安的後秦。《資治通鑒》記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晉將「王鎮惡率水軍自(黃)河入渭以趨長安,……鎮惡溯渭而上,乘蒙沖小艦,行船者皆在艦內,秦人見艦進而無行船者,皆驚以為神」。自此之後在中國的文獻上不斷有車輪舟出現。南朝的科學家祖沖之(公元429—500年)不僅在數學、天文學領域卓有建樹,又曾造施機自運的千里船。《南齊書.祖沖之傳》記有:「及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里。」
唐曹王李皋(公元733—792年)對車輪舟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舊唐書》載: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帆席,所造省而久固」。到了宋代,我國的車輪舟(車船)進入了大發展時代。宋代將車船列入水軍的編制並有相當的規模。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鍾相、楊么起義叛宋,因獲船匠高宣之助,大造車船。楊么造名為「和州載」的24車大樓船。「兩月之間,水寨大小車樓船十餘制樣,勢益雄壯」。「以輪激水,其行如飛,旁置撞竿,官軍迎之輒碎」。據南宋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所記,南宋的官軍也仿效起義軍而大造車輪戰船:「官軍戰船亦效賊車船而增大,有長三十六丈廣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飛以步兵平賊。至(金主)完顏亮入寇,車船猶在頗有功雲。」這里說的正是南宋以赴長江犒師的文官虞允文代替主帥,用僅有的1.8萬人的兵力,以車船隊,在長江一線,抗擊40萬金兵並擊敗金主完顏亮的長江抗金「採石之戰」,時為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一月。
大量的文獻證明,中國發明和使用車船,由晉而南北朝,繼之由唐而宋。到了宋代,官軍將車船列於水師的編制;農民起義軍在洞庭湖上也大造車輪戰船,使官軍難以招架,迫使官軍也極力效仿;最後,車船隊在長江沿線抗擊金兵大舉進攻的戰役中大獲全勝。在歐洲,車輪船的第一次試驗,是於公元1543年在巴塞羅那進行的。在中國已大規模發展車船並編成水軍時,尚較歐洲的第一次試驗早了約400年。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起源甚早。公元前4世紀~3世紀出現的司南,只限於在陸地上應用。北宋曾公亮成書於1041年的《武經總要》,所記指南魚則接近於能在車、船上應用。沈括成書於1085年的《夢溪筆談》,記有裝置指南磁針的4種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縷懸。沈括推舉縷懸為最善,但後世廣為應用的則是水浮法。指南魚和指南針水浮法的出現,為指南針在海船上的應用奠定基礎。在12世紀之初,中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指南針導航。成書於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的《萍洲可談》和成書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都對指南浮針的應用作了具體、細致的報導。常常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的英國物理學家弗.培根爵士在17世紀初對中國人發表了這樣熱情洋溢的頌辭:「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這三項發明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狀況。第一項發明關繫到學習,第二項發明關繫到戰爭,第三項發明關繫到航海。這三個領域內的變化將引起其它領域內的無數新發現。不管什麼帝國,什麼宗教,什麼星座或人類的任何影響都不會象發明這些東西來得巨大」〔1〕。
中國所發明的船尾舵、水密艙壁、車輪舟和指南針,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和全世界的造船與航海活動。現在,全世界絕大多數的運輸船舶和戰艦,幾乎都無例外地使用水密艙壁和尾舵,都還使用羅盤針。車輪舟推動了蒸汽機船的發展,推動船舶前進的大槳輪成為機動船舶的象徵,從而出現了「輪船」的名稱。盡管現今早已不再使用槳輪了,但輪船的「輪」字仍被沿用。美國科技史學者羅伯特.K.G.坦普爾,在1986年曾出版《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2〕,概述「中國的100個世界第一」。他在「西方受惠於中國」的序言中寫道:「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指南針、多重桅桿等改進航海和導航的技術,歐洲絕不會有導致地理大發現的航行,哥倫布也不可能遠航到美洲,歐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國。」
http://bbs.81tech.com/dispbbs.asp?boardid=157&id=34784&star=1&page=2
❷ 車輪舟是誰發明的
南北朝《南齊書·祖沖之傳》記祖沖之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里」。宋朝祝翌《猗覺寮雜記》說:祖沖之千里船「不因風水,施機自運」,即車輪舟。《舊唐書·李皋傳》記載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南宋初年,洞庭湖鍾相、楊么農民起義軍對車船又有創新。宋《金陀續編》及《中興小記》載,鍾、楊起義軍的車船自2輪發展到8輪,「往來極為快利,船兩邊有護板車,不見其車,但見船行如龍」;最大的有20輪的「大德山」,24輪的「和州載」,可載士卒千餘人。車船車船還設有水戰利器「拍竿」。陸游《老學庵筆記》稱宋代最大車船長三十六丈,闊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而輪槳數不評。清《古今圖書集成·戎政典》有4輪槳的車輪船圖,說:「長四丈二尺,闊一丈三尺,外虛邊框各一尺,空內安四輪,輪頭入水約一尺」。車船由槳楫的間歇推進方式,跨進到槳輪運轉的連續推動方式,在造船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❸ 古代中國農業科學體系什麼時候形成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該書對古代農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他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農業實用科學體系的形成。
從秦漢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這一階段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中又一個重要的時期。秦漢時期,秦統一了全國,文字度量衡的統一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漢承秦制,使封建制度進一步鞏固。全國的統一,不僅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而且還能集中人力、物力,從而更好的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
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各對峙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大都採取發展生產的措施,促進了生產技術和實用科學的發展。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科技的交流和發展。
(3)車輪舟發明於擴展閱讀:
農具的改進:隋唐時期,已經使用牛牽引的鐵犁,唐代已經普遍的使用灌溉工具,馬均的龍骨水車得到推廣。
農書的出現
隋唐時期陸羽的《茶經》是我國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
宋代的《陳旉農書》是我國最早專門總結江南水田耕作的一部小型的綜合性農書。
元代的《王禎農書》。
宋代的《陳旉農書》是一部關於南方水稻栽種技術的專著,元代的《王禎農書》是對農業機械的發展作了生動的描述。宋元時期各種植物譜錄紛紛出現,如《桔錄》、《荔枝譜》、《菊譜》等,出現了有關甲克類、鳥類和魚類的專題論文。
在技術方面,農業技術和水利工程得到空前發展,農業技術的改進主要體現在農具的改進上,隋唐時期,南方耕地廣泛使用牛牽引的鐵犁,水田耕作技術也有所提高。
❹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用鋼鐵造船
船舶是人類征服海洋、江河的工具,海洋文化當以船舶為載體,沒有船舶,海洋文化則失去了靈性。因此,造船技術的發展,往往構成海洋文化發展的標尺。《中造船史》揭示,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國古造船技術一直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多桅多帆、平衡舵、披水板、減搖龍骨等都是中國首創。尤其船尾舵、水密艙壁、車輪舟和指南針更可稱為中國造船史上的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重大貢獻。根據席龍飛教授的考證,中國早在公元2世紀就已發明和使用了船尾舵,比西方早了約一千年。水密艙壁至少在公元410年晉
代已出現,1258年馬可·波羅曾將這一技術傳入歐洲但當時未引起重視。歐洲遲至18世紀才逐步將這一重要技術應用於航海。車輪舟從晉代至南朝,直至唐宋時期均有使用和推廣,西方卻直到蒸汽機應用於船上時,才開始使用槳輪。12世紀初,中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
針導航,對世界航海史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除槳輪外,其他三項重要發明至今仍在使用。這一切說明,歷史上在航海技術領域,西方也確曾「受惠於中國」。
盡管中國古代造船技術曾經深刻地影響過西方,換言之,在西方近代文明的輝煌中,可以看到東方古老文明的影子是,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隨著西方夾板帆船和飛剪式帆船的東航,特別是產業革命之後以蒸汽為動力的輪船產生,西方的造船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個西方沖擊影響東方的歷史過程由此拉開了序幕。因此,我們確實有必要走出中西文化孰優孰劣、孰強孰弱的簡單化、公式化理論誤區,以更為寬廣的視野,在中西文化雙向交流、互動的意義上,重新審視長達百年的近代中西文化的沖突與交融過程。這也是《中國造船史》給我們的重要歷史啟迪之一。
任何學術著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中國造船史》在總體結構上,近現代造船史的內容似乎太過於簡略,許多細節沒有涉及到。對有些問題的討論還可更深入、全面一些。例如,對明清時中國造船技術開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作者主要歸因於重農抑商、實行海禁等政策因素和封建專制統治的封閉性等制度性因素。這些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深入一步思考,這同中國人傳統的「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思維方式是否有著內在的聯系呢?是否還存在某種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之外的科學發展自身的內在規律和邏輯呢?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
長達44丈,寬約10餘丈,舵桿長11米多,掛帆12張,無論就造船技術還是航海技術都達到了古代的世界巔峰。但為什麼就跨不出最後的一步,直接過渡到近代西方的鐵殼船和蒸汽動力輪船的水平呢?這是否與中國傳統文化過分強調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滿足於天然材料,不
去創造人工材料;滿足於自然動力,不去創造人為動力這些思維方式的內在局限有關呢?近代西方科學技術革命的關鍵,便在於以機械力代替人力、畜力、風力、水力等自然力,以人造材料取代天然材料,從而激發了人們無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明清以來中國科技進步逐漸
落後於西方,其深層次的原因恐怕更應從這些方面去思考。
❺ 輪船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在當代,輪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追溯其歷史,我們會發現,輪船的發明與中國人有著很大的關系。最早的船稱為車船,車船又稱作車輪舟,其前身是南朝的祖沖之製成的千里船。這種船不受流向、風向的限制,內部沒有機關,可以自己運行,日行50多里。千里船的推動工具在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述,有的學者根據當時機械學的發展情況分析,它可能是由人力踏動木葉輪而前進。但從此以後,史書上再也沒有出現車輪舟的記載,可見千里船在後來並沒有被廣泛應用。唐朝德宗時,江南道節度使洪州刺史李皋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型戰艦,史書上關於車船最早的明確記載里寫道,這種戰艦兩側分別裝置一個輪槳,士兵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艦前進,能取得與掛帆船一樣的速度。宋朝時車船才得到實際應用和發展。北宋李綱根據李皋的遺制,造戰艦數十艘,上下三層,裝置車輪,用腳踩踏前進。車船作為水軍的新型戰艦列人編制的時代是南宋。 公元1131年,鼎州(今湖南常德)知州程昌寓命令南宋造船廠工匠高宣打造了8艘車船 來鎮壓楊么起義。這種車船用人力踏車行駛,船旁設置車板,速度很快,卻不見船槳,被人們嘆為神奇。交戰中,俘獲了造船工匠高宣並奪了車船8艘。高宣又在起義軍中對 車船進行了改造。他在兩個月內為楊幺的起義軍建造了大小船十多種、數百隻,其中「和州載」號有24個輪子,「大德山」號有32個輪子,其上層還有三層建築,高達10丈 以上,可以載1000名士兵,前、後、左、右都裝有拍竿。這種車船在和南宋戰艦交鋒中 以輪擊水,行駛如飛,官軍的船隻迎上去就被拍竿擊碎,起義軍在幾百隻官船中如人無 人之境,擂鼓吶喊,踏車迴旋,橫沖亂撞,常軍聞風喪膽。從此,楊么的起義軍聲威大 震。由此可見,車船在楊幺起義軍的作戰中發揮了相當大的威力。1179年,在江西出現了一種被當地人稱夫馬船的新的車船,船上裝有女牆、輪槳,可以拆卸。平時可以作為渡船運送物資,戰時可以改裝成戰船用來作戰。1183年,陳鏜 建造了多達90輪的車船,從而使其航行速度更快。但是車船作為民間船隻,一直沒有發展起來。雖然如同許多專家說的那樣,車船的發明給當今輪船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顯 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創造才能,但它只能算作輪船的始祖,因為外國人發明輪船不是受中國古代車船的啟發的,兩者的動力來源本身就不一樣,一個是依靠人力,一個是依靠蒸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