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詩《楓橋夜泊》是誰寫的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張繼,字懿孫。襄陽人。唐代詩人,進士。歷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管財賦)。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詩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首詩寫了霜天、殘月、棲鴉、楓樹、漁火、旅客。意境優美,形象生動。千百年來人們吟唱不絕。日本還將此詩選為小學語文教材。有一年元旦前夕,日本人還曾專程趕到蘇州寒山寺,敲鍾108下,與中國僧人共度除夕之夜,親身體味詩的意境。
B. 楓橋夜泊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
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下卷收錄張繼此詩,題名為《夜泊楓江》。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此詩,詩題作《楓橋夜泊》。
(2)風橋夜泊的創造者是誰擴展閱讀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唐代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楓橋夜泊》是一首情與景交織在一起的古詩,全詩除了「對愁眠」外,其餘都是刻意繪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描繪秋江月夜的美景,間接而自然地把詩人旅途寂寞的郁結愁思寄託於景物而抒發出來。
欲抒情,先繪景,情隨景發,是這首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由此可見,在借景抒情的古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所描繪的景物來抒發的。在教學這類古詩時,我們既要欣賞作者描繪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憑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地讀懂了古詩。
C. 《楓橋夜泊》的作者是誰
張繼。
原文:《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白話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鍾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3)風橋夜泊的創造者是誰擴展閱讀
鑒賞:
《楓橋夜泊》描寫的是一個江南水鄉秋天的夜晚,一個遊子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的景色非常幽美,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不禁吟詩一首,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
整首詩以「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所有景物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泛起縷縷輕愁。
這「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鍾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D. (楓橋夜泊)是誰作的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橋名,在今蘇州城外。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江楓:江邊的楓樹。 4.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懷著旅愁,難以入睡。 6.姑蘇:即蘇州。 7.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因唐初一個叫寒山的詩僧在這里住過而得名。 [今譯] 月已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鍾聲悠揚傳到了客船。 [賞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作者簡介]:張繼,(生卒年不祥)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中唐時候的詩人。他的詩多登臨記行,不假雕琢。《楓橋夜泊》是廣為流傳的名作。
E. 《楓橋夜泊》的作者是誰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作者】張繼 【朝代】唐代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這首七絕,是大歷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鍾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張繼
(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F. 《楓橋夜泊》作者是誰及全文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注釋】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姑蘇:今江蘇蘇州。
寒山寺:舊說在姑蘇城西十里楓橋東。
【簡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卧聽古剎鍾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鍾,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鍾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鍾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鍾為異,故有「夜半鍾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月亮沉落後烏鴉發出聲聲的啼叫,寒冷的秋霜充滿著四周
.看著江上的漁火.勾起了我對故鄉的懷念,使滿懷愁緒的我難以入睡.
夜半時分,疏落的鍾聲,悠悠地從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到我泊居的小船上.
G. 風橋夜泊古詩是誰寫的,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H. 楓橋夜泊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I. <楓橋夜泊>是誰的作品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橋名,在今蘇州城外。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江楓:江邊的楓樹。
4.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懷著旅愁,難以入睡。
6.姑蘇:即蘇州。
7.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因唐初一個叫寒山的詩僧在這里住過而得名。
〔今譯〕
月已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鍾聲悠揚傳到了客船。
[賞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作者簡介〕:張繼,(生卒年不祥)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中唐時候的詩人。他的詩多登臨記行,不假雕琢。《楓橋夜泊》是廣為流傳的名作。 張繼,字懿孫,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劉長卿有《哭張員外繼》詩,自注雲:「公及夫人相次沒於洪州。」大約就在大歷末年。他的朋友,除劉長卿以外,有皇甫冉、竇叔向、章八元、顧況,都是詩人。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選錄至德元年至大歷暮年詩人二十六家的詩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張繼詩三首。高仲武評雲:「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發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從評語看來,可知他家世代是詩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是誰的子孫。他的詩見於《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餘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宋人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餘篇,余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餘首了。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匯》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首詩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以後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唐詩三百首》,使這首詩成為唐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於眾口了。
J. 楓橋夜泊的作者是誰詩中什麼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張繼,字懿孫。襄陽人。唐代詩人,進士。歷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管財賦)。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詩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