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計時器發明圖片

計時器發明圖片

發布時間:2021-08-12 13:15:35

① 請收集除了日晷外古代其他計時器的圖片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沙漏

蓮花漏

② 計時器發展過程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我國計時器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計時器歷史
紀 元
朝 代
計時儀器史

主要文獻

公元前2357~2258年

圭表、日晷測時已達相當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卜辭「尚書·堯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戰國
中國的漏壺記時已達很高的水平
「周禮」、「初學記」、唐孔款達「詩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漢
日晷和漏刻計時同時使用
「前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滴、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85年
東漢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輯佚書」、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

公元132年
東漢
張衡制漏水渾天儀
「晉書」

公元450
公元450
李蘭制「停表刻漏」,又名「馬上賓士」
「初學記」

「初學記」

殷夔制漫水或恆定水位漏
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耿詢、宇文愷制大稱式刻漏,獻於隋煬帝
「玉海」卷十一、「國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呂才制「多壺式受水壺刻漏」
「事林廣記」、「六經圖」

公元618~906年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並於十七世紀前傳入歐洲
元·楊禹「山居新話」、「中國科學技術史」、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725年

梁令瓚,一行制擒縱機構
「新唐書·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肅制「蓮花漏」
初學記

公元1135年

出現復式多壺漫流刻漏
「六經圖」、「大清會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簡、於淵、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學記」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夢溪筆談」、「浮漏儀」

公元1090年
北宋
蘇頌、輔公濂制水運儀像台
「新儀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鍾和燈鍾記時在中國廣為流行
洪芻「香譜」、楊禹「山居新話」

公元1260年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傳入(攜帶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世界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歷。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歷,每月29天和30天
相輪。與此同時,瑪亞人創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歷。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
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
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計時工具的名稱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

③ 計時工具發展的歷史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香鍾。

早期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古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歷。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倫人已製作日晷來紀錄。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300年:中國開始使用日晷。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歷,每月29天和30天 相輪。與此同時,瑪亞人創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歷。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 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古希臘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 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3)計時器發明圖片擴展閱讀

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

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里說刻漏度數因干、濕、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濕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

④ 中國最早在哪個朝代發明了計時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1088年,當時宋朝的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可以進行天文觀測、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計時和報時。最早的機械鍾是由歐洲工匠發明的,利用繩索懸掛重錘,拉動一系列齒輪,帶動時針轉動。

⑤ 是誰發明了計時器

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

⑥ 古代是誰發明的計時器,也就是十二時辰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酒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酒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酒。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酒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酒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⑦ 人類歷史計時工具的發展史

計時工具發展的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⑧ 從古到今的計時工具(7個以上)

1.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E7&in=7459&cl=2&cm=1&sc=0&lm=-1&pn=9&rn=1&di=65743642&ln=2000

2.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8%D5%EA%D0&in=21762&cl=2&cm=1&sc=0&lm=-1&pn=8&rn=1&di=2639945604&ln=1305

3.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AD%BA%F8%B5%CE%C2%A9&in=14879&cl=2&cm=1&sc=0&lm=-1&pn=3&rn=1&di=23856520&ln=155

4.蘇頌水運儀象台:
宋元佑年間(西元1088年),吏部尚書蘇頌觀察太史局與翰林兩天文台不同構造之天文觀測儀器後,兼采自漢唐以來諸家對於渾儀、渾象、激水運輸之說法,將此三者合而為一,儀象裝置分別置於一台中之上下隔,而樞機輪軸等隱藏於木台中;司辰、擊鼓、搖鈴、執牌等的報時設備連於輪軸之上且出沒於五層木閣內,以水力激輪的方式使儀象運作。製成中國唯一有說明的自動水運天文(渾)儀(渾)象及自動報時天文台,名為「水運儀象台」。由此可知,水運儀象台是由三部份所構成,最上面的渾儀、然後是渾象,接著是推動運作的水力輪軸裝置,並且在木閣內的輪軸上也連有報時的設備,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天文觀測與計時報時裝置,其構造之精巧細致使得在修復水運儀象台時遭到不少困難,而其發明用來控制運轉穩定的「擒縱器」更比現代鍾表內的「卡子」早一千年,實為中國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D5%CB%CC%CB%AE%D4%CB%D2%C7%CF%F3%CC%A8&in=1427&cl=2&cm=1&sc=0&lm=-1&pn=0&rn=1&di=2341078080&ln=16

5.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
渾儀模仿肉眼所見的天球形狀,把儀器製成多個同心圓環,整體看猶如一個圓球,然後通過可繞中心旋轉的窺管觀測天體。渾儀的歷史悠久,有人認為西漢落下閎、鮮於妄人、耿壽昌都造過圓儀,東漢賈逵、傅安等在圓儀上加黃道環,改稱「黃道銅儀」。早期結構如何已沒有記載。而最早有詳細結構記載的是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在光初六年,即公元323年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這架儀器由六合儀和四游儀組成。到了唐貞觀七年,即公元633年,李淳風增加了三圾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儀,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唐朝以後所造的渾儀,基本上與李淳風的渾儀相似,只是圓環或零部件有所增減而已。隨著渾儀環數的增加,觀測時遮蔽的天區愈來愈多,因此,從北宋開始簡化渾儀,到了元朝郭守敬則對渾儀進行徹底改革,創制出簡儀。
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穩圈、恆顯圈等,類似現今的天球儀。渾象又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在天球外圍---地平圈,以象徵地。天球轉動時,球內的地仍然不動。現代著作中把這種地在天內的渾象專稱為「渾天象」。通常認為渾象最初是由西漢耿壽昌創制。東漢張衡的渾象是他設計的漏水轉渾天儀的演示部分。以後,天文學家還多次製造過渾象,並且和水力機械聯系在一起,以取得和天球周日運動同步的效果。唐代的一行和梁令瓚,宋代蘇頌和韓公廉等人,把渾象和自動極時裝置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應該說是被張衡改進過。
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C5%B4%FA%B5%C4%BC%C6%CA%B1%C6%F7&in=8058&cl=2&cm=1&sc=0&lm=-1&pn=19&rn=1&di=1379566084&ln=21

其他還有 千章銅漏 http://ke..com/view/604067.htm、延佑滴漏http://ke..com/view/157969.htm、龍舟香漏http://www.huaxiatech.com/html/astronomy18.html、火龍出水http://ke..com/view/591948.htm、赤道式日晷http://ke..com/view/764668.html、赤道經緯儀http://ke..com/view/41593.htm、,現代的計時器:http://ke..com/list-php/dispose/not_exists.php?word=%BC%C6%CA%B1%C6%F7

閱讀全文

與計時器發明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