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是誰發明了甲骨文了它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
中國甲骨文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內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容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甲骨文獻被發現以後,人們先後對其進行復制 (墨拓、拍攝、描摹)和整理 (拼接、綴合、辨偽、鑒定),並匯集和編纂成冊,即將其內容轉移存儲到其他載體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辭(牛骨)已發掘的甲骨文獻,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還有周原甲骨等。
Ⅱ 中國四大發明是在何背景下提出的
四大發明產生的原因及意義
(1)原因
①國家統一、政權鞏固、社會安定、疆域遼闊是必要的版前提。
②封建經濟的權繁榮是科技發明的物質基礎。
③民族交往、對外交往頻繁,促進了科技發展。
④統治階級的重視,文化發展的繼承性以及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意義
①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對推動中國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了重大作用。
②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的進程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a.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b.火葯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葯武器與歐洲采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
c.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d.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
Ⅲ 哥白尼是干什麼的他發明什麼了、
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哥白尼40歲時提出了日心說,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當時羅馬天主教廷認為他的日心說違反《聖經》,哥白尼仍堅信日心說,並認為日心說與其並無矛盾,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
(3)他發明了什麼背景擴展閱讀:
日心說
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之前,「地心說」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居於統治地位。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的結構不斷地進行著思考,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哲學家提出了地球在運動的主張,只是當時缺乏依據,因此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
在古代歐洲,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張「地心說」,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其他的星體都圍著地球這一宇宙中心旋轉。這個學說的提出與基督教《聖經》中關於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剛好互相吻合,處於統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學說,把「地心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融為一體。
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天文觀測的精確度漸漸提高,人們逐漸發現了地心學說的破綻。到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們發現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輪和本輪的數目竟多達八十個左右,這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人們期待著能有一種科學的天體系統取代地心說。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哥白尼的日心說應運而生了。
參考資料:尼古拉·哥白尼—網路
Ⅳ 晶體管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電子管有體積、重量和耗電量大,成本高,壽命短,易破碎,雜訊大等許多缺點。於是尋找新放大電子組件的任務又擺在科學家們的面前。
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部下屬真空管分部主任、電子管專家默文•凱利(1894~?)在辦公室來回踱步——他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就一直在為克服電子管的缺點,發明新組件而殫精竭慮。
1945年初夏的一天,已經升任貝爾實驗室副總裁的凱利,約見了同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固體物理學家肖克萊(1910~1989),同他一起討論發明新組件的問題。
凱利約見肖克萊不是偶然的。「我認為,用半導體取代真空管做放大器,在原理上是可行的。」肖克萊在1939年12月29日寫在實驗筆記本上的這段話,是最早的晶體管設想的文字記錄。這里的背景是,晶體二極體已在此前誕生。
Ⅳ 顯微鏡發明的背景
■光學顯微鏡
它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楊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內大1500倍,容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2微米。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除一般的外,主要有暗視野顯微鏡一種具有暗視野聚光鏡,從而使照明的光束不從中央部分射入,而從四周射向標本的顯微鏡.熒光顯微鏡以紫外線為光源,使被照射的物體發出熒光的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它是在1931年在德國柏林由克諾爾和哈羅斯卡首先裝配完成的。這種顯微鏡用高速電子束代替光束。由於電子流的波長比光波短得多,所以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達80萬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2納米。1963年開始使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更可使人看到物體表面的微小結構。
Ⅵ 自行車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眾所皆知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作為最簡易輕便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像潮水一樣,遍及世界各地,進入家家戶戶。但很少有人知道,發明自行車的是德國的一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1785~1851)。德萊斯每天都要從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發明一種交通工具的慾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輪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嗎!就這樣,德萊斯開始設計和製造自行車。他用兩個木輪、一個鞍座、一個按在前輪上起控製作用的車把,製成了一輛輪車。人坐在車上,用雙腳蹬地驅動木輪運動。就這樣,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問世了。1839年,蘇格蘭人馬克米廉發明了腳蹬,裝在自行車前輪上,使自行車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以後隨著充氣輪胎、鏈條等的出現,自行車的結構越來越完善。自行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
Ⅶ 庫帕是在什麼背景下發明了手機知者請告訴我,謝啦
馬丁·庫帕說,他發明手機的靈感來自於電視劇《星際迷航》
第一部手機的誕生
第一部手機的誕生 1973年4月3日,位於紐約曼哈頓的摩托羅拉實驗室里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我們成功了!」實驗室里的研究人員歡呼雀躍。研究團隊的領導者馬丁·庫帕(Martin Cooper)舉著他們的研究成果——世界上第一部手機,激動地問道:「我親愛的朋友們,我現在就要走上大街,用這部手機給一個人打電話,你們猜是誰?」 「您的家人?」「您的朋友?」在場的人紛紛猜測。 「不,你們都猜錯了。」庫帕神秘地笑著。隨後,他走出實驗室,來到曼哈頓的大街上。從他身邊經過的人,無不停下腳步,盯著他手上那個沒有線的電話,駐足觀望。在此之前,人們從來沒見過沒有繩子的電話。 在眾人的注視下,庫帕按下了一串電話號碼。電話通了,那頭傳來了一個男人的聲音:「這里是尤爾·恩格爾(JoelEngel)。」庫珀興奮地用幾乎顫抖的聲音說道:「尤爾,我正在用一個真正的行動電話和你通話,一個真正的手提電話!」手機那頭沉默了。接電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庫珀長期以來的競爭對手—貝爾實驗室的一名科學家尤爾·恩格爾。 庫帕手上拿的正是世界上第一部手機Dyna TAC。和今天的手機相比,這部手機顯得又笨重又誤事—內部電路板數量達30個,通話時間只有35分鍾,而充電時間卻要10小時,僅有撥打和接聽電話兩種功能。 可在當時,這部手機的誕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無線通信的誕生。
靈感來自《星際迷航》
馬丁·庫帕說,他發明手機的靈感來自於電視劇《星際迷航》,「當我看到劇中的考克船長在使用一部無線電話時,我立刻意識到,這就是我想要發明的東西。」
馬丁·庫帕1928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1956年獲得伊利諾伊州科技學院的碩士學位。畢業以後,庫帕參加了美國海軍。退役以後,29歲的馬丁·庫帕開始在摩托羅拉公司個人通訊事業部門工作, 這一干就是15年。1973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 發明了一個新概念,叫「蜂窩通信」(cellularcommunications)。所謂的蜂窩通信,就是採用蜂窩無線組網方式,在終端和網路設備之間通過無線通道連接起來,進而實現用戶在活動中可相互通信。
馬丁·庫帕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想法,「可是後來,AT&T認為人們需要的蜂窩通信只是『車載通信』,我們非常質疑這個結論。我們知道,人們並不希望和汽車、房子、辦公室說話,而是和人說話。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們打算發明一部蜂窩電話,向世人證明,個人通信的想法是正確的。我們相信,電話號碼對應的應該是人而非地點。」
那時正在播放電視劇《星際迷航》,考克船長的那部無線電話,就成為庫帕和他的團隊發明手機的原型。「任務急迫,公司要求我們在六個星期內製作出手機模型。」因為當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正在考慮是否允許AT&T 在美國市場建立移動網路,並提供無線服務;此外,AT&T 自己也有開發行動電話的計劃。摩托羅拉不願意讓大好商機溜走。
三個月以後,第一部手機模型大功告成。於是,便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馬丁.庫帕講了一段手機發明中的趣事。「第一部手機的外形其實由5個工業設計小組相互競爭的結果,可是選擇了其中最簡單的一個方案(它的基礎設計流行了差不多15年)。 原本的設計很小巧,只不過電子系統工程師要把上百個零部件塞進去,最後的手機是原本設計的5倍大,也重得多。
質疑操作復雜的智能手機
第一部手機模型的誕生讓人們看到了無線通信的希望,可是手機真正投入市場,卻是在10年以後。
從1973年到1983年,庫珀帶領著他的團隊對第一部手機進行了5 次技術革新,每一次都成功地讓手機變得更小更輕。「到1983年,我設計的手機已經只有450克了。」庫珀對此頗感自豪。不過,當時的手機價格相當昂貴,達到4500美元。
1983年,摩托羅拉第一部手機面向市場出售。此時,馬丁·庫帕選擇離開摩托羅拉,自己創業。他和另外兩名合夥人(合夥人之一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一起,於當年10月開辦了一個為手機工業提供軟體和手機計費系統的公司。很快,公司取得了成功,1986年庫帕將公司售出。
庫帕一直致力於研發手機,但當他發現無論手機變得多輕便,也沒有如他所料想的那樣普及時,他開始思索其他原因。庫帕發現,干擾、串音、雜音現象經常發生在手機通話過程中。手機通話質量已經成為了阻礙手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把人類從固定電話中解脫出來,庫帕決心放棄手機機身的開發事業,轉投無線技術領域。
1992年,庫帕創辦了ArrayComm公司。公司創辦的靈感來自於幾個很有天賦的斯坦福大學的專家,他們開發了一種利用天線收發無線電信號的全新方法。「他們找到我,希望我能幫助他們。我同意試一個月。但不到一個月,我就發現這是未來個人通信領域的一種重要的新技術。此後,我就開始了一天24小時、一周七天的工作。」
ArrayComm公司開發的技術名為「智能天線」。大多數時候,無線電都是用一根單獨的天線來收發信號,而ArrayComm的「智能天線」卻能利用一個陣列里的少則4 根多則12根天線,產生定向波束,使天線主波對准用戶信號達到方向,達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動用戶信號並刪除或抑制干擾信號的目的。
迄今為止,ArrayComm已經在中國、日本等17 個國家有了業務。ArrayComm 公司將這項技術集中使用在2G、2.5G及3G無線標准上。馬丁·庫帕表示:「智能天線技術能為2G、2.5G和3G 構築一個更為強勁、服務質量更令人滿意的無線通信網路,並為網路系統運營商和無線用戶節省上萬億美元的費用與成本。」
但馬丁·庫帕對現在的無線網路的服務質量仍然很不滿意,「我們一再聽到這樣的承諾,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價格合理且無處不在的無線寬頻網路。但這個承諾還只是一個承諾。」
對iphone這樣的智能手機,以創新成名的馬丁·庫帕則有些接受不了。
馬丁·庫帕的觀點自然受到了不小的挑戰,「他太老了,所以不能接受像iPhone那樣的新事物。看看摩托羅拉的今天吧,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公司,要麼改變,要麼等著滅亡。」一名業內人士如是說。
編輯本段
人物生平
Ⅷ 達蓋爾攝影法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達蓋爾早年以發明「西洋鏡」而聞名,他用大幅的風景畫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燈光效果,使觀眾通過一個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築及陌生的地方,藉此達到娛樂的目的。
在製作這些大幅的風景畫時,為了追求逼真和寫實的效果,達蓋爾經常藉助於暗箱繪制初稿,然後按照比例放大。漸漸地,他對暗箱產生了興趣,開始研究使顯現在「暗箱」顯示屏上的影像能永久保留下來的方法。之後偶然發生的一件事,使他結識了拍攝第一幅照片的尼普斯,在尼普斯的幫助下,發明了達蓋爾攝影法。
Ⅸ 我國活字印刷術是在什麼背景下發明的他的發明有何重大意義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時期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
印刷術是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它是促進知識推廣的偉大發明,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它對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Ⅹ 電話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眾所周知發明電話的人是貝爾。
貝爾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內教學工作容,他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發聲的機器。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1875年一天,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電報機,一個彈簧發生的振動使得另一個彈簧也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這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就會產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這就是電話。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