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朝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用的是什麼活字
元朝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用的是泥制和木製的活字。
Ⅱ 元朝最早開始使用的活子印刷是
活字印刷術是北宋時期的畢生發明並開始使用的。
Ⅲ 元朝的發明有哪些
元朝的發明創造:
彩色套印。一九四一年,我國發現了一部元朝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零年)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剛經》是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木刻彩色套印本。它比歐洲第一本帶色印的《梅周茲聖詩篇》要早一百十七年。
木活字轉輪排字盤。元朝科學家王禎發明了活字轉輪排字盤,活字印刷才得到迅速發展。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地敘述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此前,撿字和排字時間太長一直是阻礙活字印刷術推廣的障礙之一。
這位王禎還寫了《農書》。這是一部植物和農業網路全書。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一重要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尤其是王禎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6大類,而對物種進行科學分類,對於植物性狀進行描述,不但此前書籍不曾有過,西方也要到18世紀才由林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而《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
火銃。宋朝發明用竹管做的「突火槍」。但是發射一兩次後就不能再使用。而且射程不遠,又容易炸膛。元朝制出了大型的金屬管形火器「火銃」。這才使火葯槍進入實用階段。
《授時歷》。元朝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制定。於1280年(至元十七年)頒布通行。《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現代測定的一回歸年為365.2419日,兩者相差只有26秒。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也採用365.2425日為一年,但它於1582年才頒行,較《授時歷》的頒行,已晚了300年。《授時歷》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國古代最精密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郭守敬還設計、製造了簡儀、仰儀和圭表等天文儀器,比丹麥人第谷的同樣的儀器要早300年。同?r,他主張以實際觀測為依據,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天文監測網。另外,郭守敬還設計、製造了大型計時儀器――七燈漏(大明殿燈漏),該儀器是反映中國古代計時機械製造技術水平的代表作。
棉紡技術的革新。黃道婆發明了新的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中國的棉紡織品從此成為出口大宗,直到西方工業革命時期才被西方機織布打敗。
地球儀。元朝天文學家札馬剌丁自己製作的天文儀器有多環儀、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球儀,觀象儀等七種。這些儀器,當時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研究科學史的英國李約瑟博士在談及地球儀時說:「除公元前2世紀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儀(已失傳)外,沒有比馬廷?貝海姆1492年的紀錄更早的人。」可是札馬剌丁的地球儀卻誕生於1267年,比馬廷?貝海姆的記錄整整早了225年! 札馬剌丁的地球儀是球狀的,體現了寰球這一科學概念與設想。這無疑對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進行了勇敢的否定,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數學成就。1280年,元代數學家及天文學家王恂與郭守敬等制訂《授時歷》時,不但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最為稱奇。1303年,《四元玉鑒》問世。其作者數學家朱世傑將「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四元高次聯立方程),並提出「消元」的解法;歐洲則在1775年由法國人別朱提出同樣解法。朱世傑的另一項成就是對各有限項級數求和問題的研究,而且在此基礎上得到高次差的內插公式;在歐洲1670年英國人格里高利、1676-1678年牛頓才提出內插法的一般公式。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制度,提倡理學,鄙薄數學,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
Ⅳ 到了元朝,活字印刷術在哪些方面有了改進
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升原有技術。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
Ⅳ 元朝最早開始使用的活字印刷是( )。
拜託,活字印刷是宋代的畢升發明的,宋代在元代前面,就你這個問題估計專家也回答不出來
Ⅵ 元朝中期出現了( )印刷術
銅活字
元朝中期出現了(銅活字
)印刷術
以銅鑄成的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中國銅活字流行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南方。最早的有明代弘治三年(1490)江蘇無錫華燧(1439~1513)以銅活字印成《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50冊。後又印《錦綉萬花谷》、《百川學海》等大書。其中在弘治十三年(1500)以前出版的8種書籍,相當於歐洲的古版書,彌足珍貴。華燧的叔伯華珵所制「活版甚精密」,幾天即能出書,印有《陸放翁集》。華燧侄華堅的蘭雪堂印有漢代蔡邕,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詩文集。
Ⅶ 元朝中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印刷術。這種新材料的印刷術是
元朝中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印刷術這種呃新任。他硬材料的印刷術是嗯,是。簽字印刷。
Ⅷ 元代是誰發明了木活字印刷術
王禎
王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不僅創制了木活字,而且還規定了木活字的規格,發明了由"以人就字"改為"以字就人"的轉輪排字盤,用於排放活字字模。字盤為圓盤狀,分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韻排列在格內。下有立軸支承,立軸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時兩人合作,一人讀稿,一人則轉動字盤,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內。印刷完畢後,將字模逐個還原在格內。轉輪排字盤的發明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
Ⅸ 印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印刷是唐朝初期(公元600年)發明的,現存最早文獻和最早的中國雕版印刷實物是在公元600年,即唐朝初期。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這是有記載的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術。
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發明木活字版(亦有人支持宋代就有木活字本,而且提出了幾種版本加以證明。其中常被人們提到的是被稱為宋本活字本的《毛詩》。由於該書的《唐風·山有樞》篇內的一版中「自」字橫排著,完全可以證明是活字版。
元朝(1271-1368年)已有雙色紅、黑套印之書籍。明朝時期(1368-1644年),出現了雙色、四色套印的印刷品,能印出多層次的彩色印刷品。
15世紀中葉,約翰·谷登堡(1397-1468)從1436年開始研究活字印刷,1440年製成螺旋式手板木質印書機,1445年開始設廠印書。直到1477年幾乎傳遍了歐洲並在歐洲流行開來,成為現代印刷術的起源。
1589年,西方的鉛活字和印刷機傳入中國,中國出版業開始以鉛活字印刷出版圖書。1590年用西方活字印行最早的圖書——《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拉丁文),1819年印行了鉛活字本的《新舊約聖經》(漢字)1838年英國人台約爾在新加坡製成一套漢文鉛字,1842年被報到香港1844年美國人谷玄在澳門設花華聖經書房,利用台約爾的這套鉛字經營鉛印業務。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詔令制木刻活字。253500個木刻活字,在一年內全部完成,排印了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金簡在圖文並茂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中記述造木活字的程序。
(9)元朝發明印刷擴展閱讀
1845年.德國又生產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機。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又相繼生產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機,以及雙色輪轉機,到1900年又製成了六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實現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1859年美華書館遷往上海,在這一年由該館技師美國人姜別利改進了漢文活字規格,定出了37種標准,奠定了漢文鉛字制度的基礎。他又創造了電鍍字模,發明了元寶式排字架。他還把中文鉛字分成常用、備用和罕用三類,每類都以《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排列。
該印刷法提高了鉛印書的生產效率。從此中國開始創辦活字印刷機構,印刷業逐步走上了機械化的道路。與此同時,西方石印術也傳入中國並得到相當的發展。凹版印刷術世紀末期也開始在中國使用,圖書產品的形式也發生變化——精裝與平裝開始出現。
Ⅹ 元代哪本書上發明了轉輪排字法,作者是誰,什麼時候出現銅活字印刷
轉輪排字架是元代農學家王禎發明的。轉輪排字架的主要構造,有輕質木料作成的圓桌面似的大輪盤和輪軸。輪盤直徑約7尺,輪軸高約3尺。輪盤是貯存木活字的,可旋轉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