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二音體系是誰創立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十二音體系 - 創立時間 現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奧地利作曲家阿諾爾德·勛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於1921年創立。 十二音體系 - 特點 作曲家放棄傳統的調式、調性與和聲體制,將半音音階中的十二個音任意排成一年音列,然後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處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現過,否則任何一個音不得重復。 十二音體系 - 人物介紹 阿諾德-勛伯格是著名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新維也納學派的領袖,序列主義音樂理論的創立者,二十世紀的音樂巨人之一。 1874年,勛伯格出生在維也納一個商人家庭。1898年,勛伯格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在音樂會上公演,引起樂壇注意。1901年赴柏林,以寫通俗樂曲和為輕歌劇配曲謀生。R-施特勞斯十分賞識他的音詩《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等作品,遂推薦他在施特恩音樂學院任教。 1903年勛伯格回到維也納,私人教授作曲與理論,學生不少,其中有韋伯恩和貝爾格等人,這兩人後來成了他的終生支持者和忠實信徒,師生三人以創作序列主義音樂聞名於世,被學術界稱為新維也納學派的代表人物。1911年,勛伯格遷居柏林,他的作品在倫敦和維也納等地上演,受到好評,逐漸成為知名作曲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兩次短期應征入伍,一度中斷了創作和教學活動,家庭經濟也陷入困境。戰後,在維也納創辦「同人作品演奏會」,並舉辦一系列音樂理論講座,作品得到國際音樂界注重,影響不斷擴大,這時,他的序列主義理論也逐漸形成。1925年,受柏林藝術研究院之聘舉辦作曲專家班,有了安定的生活,相繼完成了一系列作品。1933年移居美國,先後在多所院校任教,1941年加入美國籍,1961年在洛杉磯逝世。
麻煩採納,謝謝!
❷ 十二音體系是誰發明的
十二音體系是阿諾爾德·勛伯格發明的。
勛伯格的「十二音列體系」是版紛繁復雜的現代音樂中的權一個重要派別。
其主要內容為:
一、在一個八度之內,互為半音關系的十二個音同等重要。傳統的大調、小調音階被完全放棄,而運用「半音階」,也就無所謂「調性」了。
二、這十二個音符,可以按照任意順序排成一個序列,但不能存在重復現象。
三、一個序列進行完畢之後,下一個序列不是對上一個序列的簡單重復,而是通過復雜而嚴格的順序原則再次出現。
四、和聲用音也依照上述排列原則。傳統的「三和弦」被徹底摒棄。
❸ 表現主義音樂的創始人是誰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興起於德奧的一種文藝思潮。表現主義認為現實社會充滿苦難、醜陋和罪惡,反對印象主義的「客觀性」和直接描繪客觀世界的「所見之物」,主張用主觀和畸形手法表現「心靈世界」中「自我的姿態」,將潛伏在內心的下意識沖動的慾望推向外界。表現主義音樂,就像印象主義音樂和印象主義繪畫間的密切關系那樣,同表現主義繪畫相互影響,親密無間。
表現主義音樂,為實現其主張,完全拋棄傳統音樂原則,以無調性和無調式的「十二音體系」為主要創作手法。如果把印象主義看作簾外觀景、雪中賞花的話,表現主義則是哈哈鏡里顯影像。
表現主義音樂的創始人是奧地利音樂家阿諾德·勛伯格。他的學生貝爾格和韋伯恩,發揮了十二音體系的寫作技巧,比他們的老師走得更遠。由於他們主要活動在維也納,所以表現主義音樂也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
勛伯格是20世紀知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於1847年9月13日出生在一個猶太小商人家庭。他不曾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僅僅是憑著聰慧過人的天才和毅力而自學成名。勛伯格自幼酷愛音樂,8歲學小提琴,12歲已成提琴能手。後來由於父親病故,家境貧困,沒條件入音樂學院攻讀。到20歲,他向波蘭籍猶太人音樂家澤林斯基(1872~1942)學了兩個多月的復調。從此,掌握了復調音樂技巧,並在奮力拚搏中掌握許多作曲技巧和理論界知識。同時他結識了澤林斯基的妹妹,兩人開始相愛。1897年,他的處女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獲得好評。1899年,他完成了早期創作的重要作品《升華之夜》。1901年著手創作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第二年因事擱淺,直到1911年方最後完成。1901年與澤林斯基的妹妹瑪蒂爾德結婚。同年,到柏林任沃爾澤根劇場樂隊任指揮。1902年,獲李斯特獎金,在斯特恩音樂學院任教。1903年7月,返回維也納,在舒瓦茲瓦爾德學院教授和聲學、對位法。1904年,發起成立「音樂創作藝術家協會」。1907年熱衷於繪畫,並於1910年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1911年被聘為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師,同年再去柏林,在斯特恩音樂學院召開10次作曲理論講演會,宣傳了勛伯格的全新和聲理論。同年《和聲學》一書,使他成為作曲理論知名人士。1914年一戰爆發,勛伯格參軍入伍。戰後回到維也納,致力於教學和舉辦鋼琴音樂會。1923年,勛伯格的愛妻瑪蒂爾德逝世,他不勝悲傷。1924年,他去柏林,被聘為藝術學院教師。1925年,與著名小提琴家魯道夫·柯里什的妹妹結婚。由於納粹爪牙對進步藝術家,特別是猶太人的迫害,勛伯格不得不亡命國外。1933年到法國,1934年到美國,定居加利福尼亞,並加入美國籍。1951年7月13日,他病故於洛杉磯,享年77歲。
勛伯格是一個極具獨創精神的音樂大師,但他也有著相當深厚的傳統音樂根底。他早年曾是瓦格納的追隨者,所以早期作品充滿了浪漫的色彩,例如《升華之夜》。1908年以後,是勛伯格創作的第二個時期。他的創作逐漸舍棄了浪漫的語言,展現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趨向於無調性音樂的探討。他徹底擺脫了傳統大小調體系音樂思維的羈絆,投身到了一個沒有調性約束的新天地之中。他取消了能夠確立調性的7個自然音和5個變化音之間的區別。12個音同等重要,沒有一個音能取得中心地位,這就是無調性。當然,這時他的十二音序作曲理論還沒有建立,但是相對自由的無調性已能夠說明表現主義音樂的特徵,它成了表現主義音樂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
在技法上,除了較自由的無調性外,勛伯格還動用了被他稱為「音樂旋律」的創作手法,使音樂獨具一格。在勛伯格的音樂中,一條「旋律」線由不同的樂器在不同的音交點上演奏,形成音色的8L動閃爍,在這里,和聲、旋律和節奏都讓位於音色,每一種音色都有繁復而詳細的力度標記,令人眼花繚亂。
從音樂內容上看,茫然、失落感、灰色的憂郁等等,是這時期的主要色調。這時期最著名的《月迷彼埃羅》則是一種內心難以言明的復雜而奇異感情的表達。
彼埃羅原來是義大利喜劇中的一個丑角,穿著有皺巴巴的領子和大紐扣的白上衣,寬大的褲子,臉上塗著白粉,經常在喜劇中作為一個戀愛的失敗者和被人取笑的對象。但是這首作品中的彼埃羅卻有很大變化,他實際上具有神經錯亂的心靈特徵。勛伯格把自己想像成彼埃羅,借月光比喻自己的種種形象,猶如一縷月光照進玻璃杯里顯現出許多形狀和顏色。不過,他不寫彼埃羅的有趣奇遇,而幻想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例如第八首《夜》中,描繪了陰森恐怖的團團蝙蝠擋住太陽,給世界罩上愁霾。第十三首《砍頭》中,彼埃羅想像自己因為罪行累累而被月光砍頭。勛伯格經常採用誇張的圖表式形象和語言的曲折起伏來表現內心感受,使作品反映出孤獨、痛苦和對生活失去信心,充滿了精神上的荒誕。
在勛伯格打破了傳統調性進入無調性音樂創作之後,經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沉默和探索,於20年代初期,勛伯格終於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新的作曲理論——十二音序列。一直到晚年,這種創作方法形成了勛伯格創作的第三個時期。
十二音體系的方法是用12個不同的音排列成一個序列作為基礎,運用逆行、反行、逆行加反行等技術來發展這個序列,縱橫交織,編排成曲。十二音音樂是無調性音樂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它可以對大型音樂作品進行結構控制,把樂思有條理地陳述出來,形成新的組織性和邏輯性,以代替傳統的調性在作品中所起的組織和控製作用。十二音體系只是音高方面的序列手法,對作品的節奏、力度、音色等沒有任何限制。只是到了後來,勛伯格的弟子們才對這些因素加以全面控制。
十二音體系問世不久,便在歐洲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響。一些崇拜者把它奉若神靈,亦步亦趨地追隨其數學計算般的法則。而一些作曲家則把它視為怪物,難以接受。他們認為序列音樂中聽不到熟悉的弦律和民歌,音樂進行的線條往往離奇古怪,設計過程中的「優美」法則在聽覺中根本無法辨別,和諧與不和諧的對比被抹平,實際走上了單調。總之,當時的輿論認為,十二音體系是勛伯格個人頭腦中產生的非自然體系,因此是無生命的。盡管如此,十二音體系在後來風靡歐美,追隨、效仿者眾多,並被認為是「在音樂美學上最理想、最完善、最先進的思維方式」。它對20世紀音樂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勛伯格創立了十二音序列作曲技術以後,用這種方法寫作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樂隊變奏曲》(1927—1928)、《鋼琴協奏曲》(1942)、《一個華沙的倖存者》(1947)等等。在後來的作品中,十二音方法也經常隨內容表現的需要而有所突破,並不是墨守成規的。
《一個華沙的倖存者》是勛伯格作品中最激動人心,最具有表現力的作品,作於他一生最後的時日。1947年夏,作曲家在他加利福尼亞寧靜的休養地,接見了一位從華沙猶太區僥幸逃出來的人,他是少數幾名倖存者之一。因藏身於廢墟下的下水道中得以生存。他的口述使勛伯格無比激動,以致於他連續兩天奮筆疾書,寫下了具有無比力量的驚人之作——《一個華沙的倖存者》。
樂曲一開始,刺透人心的小號聲,像鞭子一般地在鞭撻,呈現出已成廢墟的猶太區在黎明中的一片污穢、冰凍的景象。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在他們出發走向埋屍坑前,全都集中起來,並大聲自行報數。德國軍官高聲怒罵著,指使他的兵團用槍柄毆打、侮辱猶太人。但是,突然地,犧牲者異口同聲地唱起了「被遺忘了的古老的信經」——《聽罷,以色列人》,比迫害他們的人更強有力一千倍。因為這種人是不可戰勝的,他們以上帝為證,證明他們的存在。在朗誦的全過程中,各種樂器按獨奏處理,豐富地發揮了表現主義所特有的一切音響效果。在合唱以齊唱形式進入時,這時的固定音型純粹是十二音的,樂隊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應用了全奏——長達20小節,具有激動人心的偉大氣概,使人們驚愕得透不過氣來,產生了異常激越的效果。
《一個華沙的倖存者》說明了無論什麼音樂技術都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只要它是出自一位天才創造者的手筆。但是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這樣說,沒有其他一種技術能夠這樣確鑿無疑地表現這種非人性的恐怖,在死亡面前痙攣的心態,以及人類面對這種恐怖的不可戰勝的偉大心靈。
❹ 「十二音體系」是哪國作曲家勛勃格創立的
奧地利作曲家勛勃格創立的
❺ 十二音音樂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十二音音樂的來源、含義及代表人物
1、來源
十二音音樂(twelve-note system,德:zwolftonmusik)是20世紀20年代產生的一種作曲方法,也稱十二音體系,它是傳統調式與和聲體系不斷擴展的結果。奧地利作曲家豪爾(Josef Matthias Hauer,1883-1959)等人最早使用十二音技術,而真正將十二音技術發展成體系的是勛伯格,以他的《五首鋼琴小品》(Op.23)、《小夜曲》(Op.24)和鋼琴《組曲》(Op.25)作為誕生標志。
2、含義
十二音音樂作曲法:作曲家預先設置十二個半音的基本音列(basic serial,縮寫為BS或B),並以原型prime(P)及其三種變形:逆行retrograde(R),倒影inversion (I) ,逆行倒影retrograde-inversion(RI)作為基本材料進行創作,這些音列通過音高移位(每個音列都有48個關系密切的音高序列),節奏變化等方式進行展開。它的基本原則是:十二個半音地位平等,取消傳統大小調體系的音級功能差別。具體寫作中應遵循下列規則:①每一個音必須在其餘11個音都出現之後方可重復,防止調性的出現,但允許震音、波音、輔助音的短暫重復;②避免三和弦進行,以免引起調性感;③四度、五度音程,三全音音程盡可能只用一次;④在序列中不過多使用相同的音程。
3、代表人物
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
作品:
1)器樂作品:《帕薩卡利亞》,《弦樂四重奏「6首小品」》、《5首管弦樂小曲》、《小提琴與鋼琴的3首小曲》、《交響曲》、《9件樂器的協奏曲》、《管弦樂變奏曲》等。
(2)聲樂作品:無伴奏合唱《輕舟飛逝》,《第一康塔塔》、《第二康塔塔》等。
❻ 知道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開山鼻祖 勛伯格 的人請進
勛伯格和聲學就是古典傳統的和聲學。作曲就不知道了。好像他的十二音體系只是作曲體系吧。
❼ 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的代表作有什麼
勛伯格創立了十二音序列作曲技術以後,用這種方法寫作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樂隊變奏曲》(1927—1928)、《鋼琴協奏曲》(1942)、《一個華沙的倖存者》(1947)等等。在後來的作品中,十二音方法也經常隨內容表現的需要而有所突破,並不是墨守成規的。
❽ 勛伯格 《用十二音作曲》 是1923年幾月幾日出版的
要說明一個問題。勛伯格在1923年並沒有出版過任何文字著作,因而不存在所謂《用十二音作曲》這樣的出版物。
標志著12音作曲法被推向世界的是1923年出版的兩套作品。Op23的鋼琴曲五首以及Op24的室內樂小夜曲。這兩部作品差不多都是在1923年頭上寫完的,所以我們現在把1923年初看成12音作曲法面世的時間。
具體日期比較難考究,因為兩部作品的創作過程都比較漫長。
Op23的三首樂曲完成於1920年7月,其他一首半是1923年2月完成的。
Op24從1920年8月一直寫到1923年4月才完成。
這兩套作品實際上都只有一段是完全按照12音序列創作的。
真正用12音創作法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Op25的《組曲》。1923年3月份最後完成的。
❾ 介紹「十二音體系」
http://ke..com/view/164695.htm
《十二音體系音樂》
這種音樂於二十世紀由勛伯格在歐洲興起。十二音樂的體系很難用幾句話來說明,簡單地說,就是否定性的音樂,他所使用的是十二個半音,作曲時,把十二個半音組成的一個單位稱為「音列」或「音組」,規定在一個「音組」中不得有兩個相同的音,也不能缺少任何一個音。十二個半音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個音都是沒有關系而獨立存在。為了避免產生調性的感覺,在十二個音沒有全部出齊之前,任何音不得重復。這任意出現的十二音的次序,就成了發展音樂的母題。
勛伯格1874年生於維也納,1951年死於洛杉磯。他幾乎是靠自學起家的。他是無調性音樂的鼻祖。他早期的代表作作品:《凈夜》(1899年) 和《格雷之歌》(1903年)具有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味道。1908年他作了三首鋼琴曲是十二音體系作品的開始。
勛伯格在維也納時期,培養了幾位優秀的學生。其中阿爾班·貝爾格將十二音體系的理論發展為抒情式的。代表作有歌劇《沃切克》和弦樂四重奏《抒情組曲》等。他的另一個學生安東·威柏恩是最激進的十二音體系作曲家,他在音響的使用方法上已經預示了走向電子音樂的方向。
勛伯格由於政治原因,於1933年移居美國。貝爾格於1935年去世後,十二音體系音樂逐漸衰落。勛伯格在美國指揮演奏的自己的作品,幾乎都是年輕時所寫作的。在他的兩部管弦樂變奏曲中,其中作品第31號(1928年)是用有組織的十二音組寫成。
瓦格納的無終旋律,使音樂始終處在懸而不決的狀態。音樂的穩定性被否定的結果就是傳統的音樂思維基礎--調性的崩潰。自古以來,大的戰爭常常是孕育新思想的母體,音樂和思想也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十二音體系在國際上得到推廣。主要作曲家有德國的福特納以及巴黎的萊包維茨等人。在義大利也有不少同路人。實際上今天的十二音體系已打破了十二音序束縛,許多作曲家以更為自由的方法靈活地使用十二音音組,因此又被稱為十二音體系。
❿ 十二音體系是誰創立的
這種音樂於二十世紀由勛伯格在歐洲興起。十二音樂的體系很難用幾句話來說明,簡單地說,就是否定性的音樂,他所使用的是十二個半音,作曲時,把十二個半音組成的一個單位稱為「音列」或「音組」,規定在一個「音組」中不得有兩個相同的音,也不能缺少任何一個音。十二個半音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個音都是沒有關系而獨立存在。為了避免產生調性的感覺,在十二個音沒有全部出齊之前,任何音不得重復。這任意出現的十二音的次序,就成了發展音樂的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