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馬偉明院士發明交直流發電機全電推動軍艦.有哪嗎大的動力嘛
有,主電推進是新一代戰艦的特色
Ⅱ 馬偉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馬偉明少將央視披露超級工程領先美國十年以上與國內很多重大科研課題不同,馬院士帶領的團隊始終從國家戰略高度和海軍裝備發展需求出發,很多後來突破彎道超車的重大關鍵技術課題,最初幾乎都是自己選題立項,在初始階段不被同行看好的情況下,頂著壓力,以軍人的血性和責任擔當一路走來的。
Ⅲ 馬偉明的事例
馬偉明(1960.4.6-)。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江蘇省鎮江市揚中人。1978年畢業於揚中縣中學(今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獲博士學位。現任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導。
個人履歷
1960年12月生,江蘇揚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2年畢業於海軍工程學院,1987年於海軍工程學院獲船舶電氣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1993年至1996年在清華大學攻讀並獲電機專業博士學位。 96年評為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99年獲國家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5月受聘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兼任第五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造船學會理事,武漢市科協副主席,武漢造船學會副理事長。
社會貢獻
長期致力於獨立系統集成化發供電、電力電子、電力系統電磁兼容、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創建並發展了十二相發電機供電系統的基礎理論體系,攻克了系統中穩定性預測、固有振盪抑制、復合故障診斷、短路保護等國內外長期未解決的關健技術難題,研製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 提出M相/N相雙繞組電力集成新原理,研製出交直流雙繞組電力集成供電系統,為國際首創; 研製成功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潛艇AIP發供電系統; 在獨立電力系統電磁傳導干擾預測理論和抑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國家專利4項,出版專著2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 致力於獨立發供電系統研究。創建並發展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的基礎理論體系,攻克系統中穩定性預測、固有振盪抑制、復合故障診斷、短路保護等國內外長期未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德國有關公司購買其穩定裝置專利),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已裝備應用,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名)。提出三相/十二相雙繞組電力集成新原理,據此研製出艇用交直流混合發供電系統。在獨立電力系統電磁傳導干擾預測理論和抑制技術上取得突破,完成了運載工具不同供電系統電磁兼容研製。上述成果既有理論創新和發展,又解決工程中關鍵技術難題,並得到應用,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還獲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國家專利4項。出版專著2部,在國內外一級專業刊物發表論文61篇,撰寫研究報告36份。主持建成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領導的課題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培養博士、碩士50名。放棄國外高薪聘任,三度婉拒行政領導職務,全心投入科研和教學第一線,為國防建設和學科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將軍院士
在很多人看來,馬偉明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學家:他34歲時破格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42歲晉升海軍少將軍銜。這一切,源自於他在科研領域創下的一連串「世界第一」,以及為我海軍裝備現代化做出的突出貢獻。 馬偉明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電力集成」的技術思想,也就是用一台電機,同時發出交流和直流兩種電。這樣就可以用最少的設備,為艦艇提供最強大的電力供應。國內外學術界原先都認為這不可能。海軍工程大學副教授肖飛:「這個技術在世界上沒有先例可循,必須進行完全的原創。」 馬偉明帶領幾個年輕人幹了起來。學校政治部副主任嚴光成:「當時他把一個水房改造成實驗室,經費只有一萬元,課題組只有5個人。每一年春節都是實驗室度過的。他就是靠兩個字:信念!」 馬偉明十年磨一劍,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台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他說:「這里肯定有風險,沒有風險也就沒有創新。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武器裝備的戰鬥力和它的綜合性能指標。」 馬偉明和他的團隊在電機工程、電磁兼容技術等領域,先後攻克重大難題近千個,其中20多項成果世界首創。我海軍新型作戰艦艇採用這些新裝備後,作戰效能明顯提升。海軍工程大學政委鄭亨斌:「馬偉明創新人才群體,緊貼海軍裝備發展的需求確定研究課題,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自主創新,合力攻關。」
Ⅳ 中國有航母電磁彈射器嗎都說是馬偉明發明的.不是真的吧
不可能
航母不僅要解決艦載機的問題,還要幫助它們從航母上起飛。面對艦載機起飛這道世界性難題,世界上主流的起飛方式有三種:滑躍起飛、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
目前,擁有蒸汽彈射器與電磁彈射器的設計製造技術的只有美國(法國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配備的也是美國製造的蒸汽彈射器)。蘇聯曾設想在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上配備蘇制的蒸汽彈射器,但由於蘇聯隨後的解體而未能如願。而目前俄軍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設計之初的「瓦良格」號,乃至於俄為印度改造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現稱為「維克拉馬迪特亞」號)均採用的是滑躍甲板 。
「瓦良格」號航母滑躍甲板與俄羅斯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滑躍甲板幾何參數相近,但是參照庫茲涅佐夫號實際運用經驗,將滑行甲板角度由12度增至14度。這對中方研究蘇聯航母設計經驗,探索解決艦載機航母水平起降這一難題的途徑,是個不錯的參照物。另外,相較美國航母艦載機先進卻復雜的彈射起飛方式,蘇聯航母的滑躍起飛技術簡單實用,其技術研發成本和風險控製成本相對較低,這是「瓦良格」號在建造與中方改造過程中考慮的一大因素。
從長遠來看,單純用滑躍起飛能較快地解決中國有無航母的問題,但很快就會遇到種種限制,最後陷入技術上的尷尬。中國對蒸汽彈射並無經驗,各種技術問題要解決起來技術風險一點不比電磁彈射小,現在從頭研製蒸汽彈射的話,費時費力,還不能和滑躍起飛相結合以取長補短,既保證長遠的技術潛力,也容易盡快形成戰鬥力。所以,滑躍起飛加電磁彈射可能是中國未來航母可能採用的技術方案。
Ⅳ 馬偉明 曝光那麼多先進技術 不用保密嗎
那都是經過審核的可以公開
Ⅵ 揚中馬偉明的故事概括
1996年,我國引進的某大型設備發電機系統發生重大故障,馬偉明受命主持技術檢查,發現製造工藝存在重大缺陷,這一結論反饋到生產國,10位資深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飛赴中國。
外方首席專家斷定這一故障是「中國人操作不當」造成的。
馬偉明沉著地鋪開一張圖紙:「先生,這是我們根據測試繪制的設備結構圖,請看這里……」說罷,有理有據地談起對故障原因的分析。
外方專家細細審視這張圖紙,聽了馬偉明直指要害的表述,不得不佩服他的分析,但還是想推卸責任:「馬博士,你的計算不準確。」
馬偉明心平氣和地答道:「我採用的計算方法是國際上通用的,而且與試驗結果完全吻合。」說完,將一本試驗數據遞到對方面前。外方首席專家頓時啞口無言。
馬偉明研究發現,我國從國外著名的 M公司引進的某型發電機存在致命的「 低頻振盪」現象。
這種「振盪」好比電機「發瘧疾」,一旦超過臨界點,就會造成整個動力系統癱瘓。然而,對於中方專家提出的迅速拿出解決「振盪」對策的要求, M公司代表卻置之不理,大談他們產品如何先進。
「落後不是中國人的專利。」馬偉明發誓一定要攻克外國人沒有攻克的高科技堡壘。
當時,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要解決「低頻振盪」這一困惑電機界的世界難題談何容易。缺少試驗場地,馬偉明和課題組的同志們將一個20多 平方米的洗漱間改造成試驗室。缺少資金,他穿上工作服下到車間和工人們並肩製作模擬樣機。他還帶領技術人員跑研究所、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一個參數一個參數地計算,一張圖紙一張圖紙地設計。
1800多個日日夜夜過去了,馬偉明帶領課題組先後解決了包括系統穩定性在內的8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當他再次來到 M公司參與第二套發 電機驗收時,「低頻振盪」在工作電壓范圍內發生了。 M公司緊急召集各路精英 ,連日攻關卻一籌莫展。
馬偉明作為中方專家,坐在了索賠談判桌前。當他提出利用振盪信息消除振盪的解決方法,並提筆畫出穩定裝置原理示意圖時,對方明白,這位年輕的中國博士已經攻克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馬偉明主持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主要性能指標優於西方國家的這種整流發電機通過鑒定,並獲得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Ⅶ 馬偉明的人物成就
長期致力於獨立系統集成化發供電、電力電子、電力系統電磁兼容、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創建並發展了十二相發電機供電系統的基礎理論體系,攻克了系統中穩定性預測、固有振盪抑制、復合故障診斷、短路保護等國內外長期未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研製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
提出M相/N相雙繞組電力集成新原理,研製出交直流雙繞組電力集成供電系統,為國際首創;
研製成功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潛艇AIP發供電系統;
在獨立電力系統電磁傳導干擾預測理論和抑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致力於獨立發供電系統研究。創建並發展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的基礎理論體系,攻克系統中穩定性預測、固有振盪抑制、復合故障診斷、短路保護等國內外長期未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德國有關公司購買其穩定裝置專利),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十二相發電機整流供電系統,已裝備應用,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名)。提出三相/十二相雙繞組電力集成新原理,據此研製出艇用交直流混合發供電系統。在獨立電力系統電磁傳導干擾預測理論和抑制技術上取得突破,完成了運載工具不同供電系統電磁兼容研製。上述成果既有理論創新和發展,又解決工程中關鍵技術難題,並得到應用,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還獲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國家專利4項。出版專著2部,在國內外一級專業刊物發表論文61篇,撰寫研究報告36份。主持建成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領導的課題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培養博士、碩士50名。
Ⅷ 有人說馬偉明可比肩錢學森,他到底厲害在哪些地方
人物榮譽馬偉明先後獲國家“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第三屆和第五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國家發明創業特等獎”及“當代發明家”等榮譽稱號,他領銜的科研團隊獲“國家創新研究先進群體”。
馬偉明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國家專利4項。
1996年入選首批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獲“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和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9年獲第二屆求是傑出青年實用工程獎、國家“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2002年7月,中央軍委給馬偉明記一等功。
2011年12月,為表彰他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突出貢獻,中央軍委主席簽署通令,為他記一等功。
2015年11月,獲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級別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17年1月,馬偉明被評為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簽署命令:授予馬偉明同志“八一勛章”。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