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刻漏發明人

刻漏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8-12 08:37:14

A. 沙漏的發明

中國人。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是遠古時期的日晷,發明人已經不詳。
而沙漏,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至於滴水計時出現的時間,查不到相關資料
望樓主採納,謝謝。

B. 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2)刻漏發明人擴展閱讀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C. 什麼是在我國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據滴水的等時姓原理來計時的工具

水鍾是在我國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據滴水的等時姓原理來計時的工具。

一、簡介: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

二、起源:水鍾起源於4000年前的古代埃及。

(3)刻漏發明人擴展閱讀

水鍾的歷史與演變

據埃及朝官阿門內姆哈特的墓誌銘記載,此人曾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發明了水鍾,一種「漏壺」。容器內的水面隨著水的流出而下降,據此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這類時鍾對祭司特別有用,因為夜裡他們需要了解時間,不致錯過在神廟內舉行宗教儀式和獻技活動的既定時刻。

水鍾在希臘和羅馬宮廷發揮了更為寶貴的作用,在那裡,水鍾被用來確保發言者講話不超時;如果議程臨時中斷,譬如中途研究一下文件,等等,就要用蠟將出水管堵住,直到發言重新開始。在羅馬舉行運動會時,水鍾被用來為賽跑計時。

大約在1000多年以前,希臘人製造了較為精巧的水鍾。它的結構是這樣的:貯水壺上部一側有個小孔,多餘的水可以從這個小孔溢出,這樣就能保持固定的水平面,保持恆定的壓力。水從貯水壺下部的小孔流出,注入受水壺。受水壺內有一浮舟。浮舟上裝有「護鍾神」——箭竿。

受水壺中的水達到某一高度時,通過虹吸管使水注入旋轉的平衡輪(它由於自身的重量而轉動),驅使一列齒輪轉動,從而按照晝夜的長短把計時用的鼓狀圓筒帶到新位置。隨受水壺水面高度的變化,「護鍾神」就在圓筒刻線上指出時辰。這些刻線是不等長的,有些還是斜的,以便指示出冬季里一天的時辰。

水鍾是整個古代世界報時的標准方式,並於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

如今在雅典這些城市中已發現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鍾」的遺跡。這種鍾的運行由一塊浮標控制,當水從底部的一個小出口慢慢流出時,浮標也一點點地下沉。浮標大概與一根圓桿相連接。圓桿在下沉時使指示柄隨之移動。通向水井的台階的磨損程度表明,每天都要給蓄水池倒滿水。

D. 多級刻漏是如何發明的

刻漏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儀器。目前傳世的三件西漢時代的刻漏,都是所謂「泄水型沉箭式單漏」。這種刻漏只有一隻圓柱形盛水容器,器底部伸出一根小管,向外滴水,容器內水面不斷降低,浮在水面的箭舟所託著的刻箭也逐漸下降,刻箭穿過容器蓋上的孔,向外伸出,從孔沿即可讀得時刻讀數。但隨著水的滴失,容器內水面不斷降低,水的滴出速度也會越來越慢。為了提高刻漏運行的均勻性和准確性,張衡發明了多級刻漏。他先把泄水型沉箭式改為蓄水型浮箭式,即把刻漏滴出的水收到另一個圓柱形容器內,把箭舟和刻箭都放在這個蓄水容器內,積水逐漸增多,箭舟托著刻箭漸逐上升,由此來求得時刻讀數。然後在滴水器之上再加一具滴水器,上面的滴水器滴出的水補充下面滴失的水,從而使下面的滴水器出水速度的穩定性得到提高。這樣一來,刻漏計時的准確性就大大提高了。

E. 漏刻是誰發明的

英國人李約瑟博士在談到漏刻時,首先十分肯定地說刻漏不是中國人的發明,因為從楔形文字版的記載權及埃及古墓出土物中知道,巴比倫和埃及在商之前已用滴水計時。但他在追求中國和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的受水型漏壺之間關系如何時,又感到頗難弄清楚。後來他注意到,公元120年才確實有一批西方使者到達中國,中國西漢時張騫在公元前2世紀到達了中亞地區,而中國的漏壺可上溯到張騫之前,於是他認為中國的漏壺是否從亞歷山大里亞城傳入還是懸案,甚或可能是從中國傳出的,但他很難承認兩者是完全獨立的發明。最後他提出,大概最合理的說法是雙方都是從中亞的新月地帶和古埃及傳入的。

F. 關於刻漏有哪些記載

刻漏發明於何時,目前尚不清楚。我國關於刻漏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周禮•夏官•司馬》:「專挈壺氏:掌屬挈壺以令軍井,……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則以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挈壺氏是掌管刻漏的記時職官,挈壺就是上部有一個提梁的漏壺。在冬天室溫較低,水的粘滯性增大,水流變慢,故用熱水「沃之」,來增加壺中水溫,以免水流過慢,影響計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上曾記載司馬穰苴在軍中「立表下漏」以待庄賈,日中而賈不至,則穰苴卧表決漏,處賈死刑的事件。司馬穰苴為春秋齊國人。從以上兩篇文獻的記載看,刻漏發始很早,春秋時使用已較為普遍了。我國古代刻漏記時是將一晝夜分為100等分,《隋志》說:「《周禮》挈壺氏,其法總以百刻,分以晝夜,冬至晝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晝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晝夜,各五十刻。」有人指出這晝夜比適用於緯度43.46°~40.5°之間,殷商的都城和活動區域在這一范圍,故百刻記時制產生的時代應為殷商的中後期。

G. 古代記錄時間的刻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啊

古時計時工具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台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注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鍾,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奇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劃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合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小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說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間,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間內有了轉變。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易記。

具體劃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鍾」,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鍾暮鼓」之說,古時城鎮多設鍾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間又有用「更」的,這是由於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時的十五分鍾。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鍾(差十五分鍾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於「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語言學家分析,粵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中原漢人流落嶺南,與中原人久離,其語言沒有與留在中原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間單位,秒以下為「忽」;如何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時指從現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鍾一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一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天色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鼓】 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於現代的24分鍾。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鍾。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十天乾的含義

天乾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含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含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收藏。

六十甲子順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H. 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8)刻漏發明人擴展閱讀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I. 什麼是刻漏

圭表、日晷只能在有太陽的晴天才能使用,若在陰天和黑夜就發揮不了作用,於是,我國古代人民在實踐中發明了一種用水滴滴漏的計時方法。它的初期結構大致是用壺裝水,壺底有一個小洞,壺中立有一箭,箭上刻有度數。水受水壓由洞中以某一速度流出,水位逐漸下降,箭也逐漸下降,表示出不同的時刻,因此人們通常稱之為刻漏或漏刻。

刻漏

J. 漏刻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據梁代<<漏刻經>>記載:
「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所以,漏刻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皇帝與炎帝的那個時期),中華大地就已經出現了漏刻。

閱讀全文

與刻漏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