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莎士比亞為什麼能憑一己之力創造眾多英文詞彙
莎士比亞創造了許多英文詞彙,這是個事實,也是個神話。因為這件事被遠遠誇大了。
1、莎士比亞喜歡創造詞,但不是所有他創造的詞都流傳開來,其中大部分今天已無人使用,真正成為常用詞彙的只是一小部分。
2、有很多詞,人們本來認為是莎士比亞創造的,但後來發現不是,或要存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比如《牛津英語詞典》(OED)第一版編撰時還是19世紀末,那時候的編者為了尋找一個詞的詞源,需要檢查各種書籍資料,對當時的人來說,莎翁全集是很重要的參考材料,很多詞的發明權都被歸到了莎翁頭上。但後來檢索史料更方便了,人們對語言發展的了解更深入了,就發現莎士比亞並不是某些詞的發明者,他可能是第一個把口語里的那個詞記載下來的,甚至最早記載的也不是他。但他的作品流傳度最廣,同時期或更早時代的其他人的作品要麼消失了,要麼無人問津,因此強大的存在感幫了他很大的忙。
3、莎士比亞的造詞術並非全都是重新發明,他通常有幾種方法:借用外語詞彙、整理方言和古籍、給現成詞加前綴後綴(比如很多un-前綴的詞是他先用的)、多詞合成、改變詞性(名詞動詞化、動詞名詞化……)。從數量上來說,莎士比亞改造既有詞彙比全新發明要多得多得多。
4、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被今天的語言學家稱為現代英語的早期,剛從中古英語轉變過來,打個或許不完全准確的比方,像是中國「五四」時的白話文運動一樣,造詞是語言發展的內在需要,不然很多意思無法表達,所以莎士比亞同時期的知識分子(那時候有文化的人本來就少)都參與了造詞,像托馬斯·莫爾、托馬斯·埃利奧特、本·瓊生等的名下都有不少詞彙。
5、最後才該歸功於莎翁本人天才的想像力和深厚的學術造詣。
『貳』 二十七個字母的單詞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有27個字母: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
出現在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劇本「空愛一場」?love,s labour,s lost?里,意思是「不勝光榮」.
『叄』 莎士比亞的英語詞彙量有多些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巨人,他的學問淵博精淳,網路並包,文採光華,風騷都麗。馬克思說:莎士比亞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而他的語言,正是他偉大天才的一種最具說服力的標志。
據語言學家統計,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掌握詞彙的數量僅1000餘個;有教養的人,口筆頭使用的詞彙也不過2000至5000個。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指的不是人們消極掌握和理解的詞彙,而是指他們積極運用的、用以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等所需的詞彙。那些需要准確表達思想的宣傳鼓動家、思想家們,他們的蓄詞量可達上萬個。
而莎士比亞的語言詞彙量,曾有兩位語言學家以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德國人繆勒的結論是:莎士比亞使用的語言詞彙量達15000餘個;美國人霍爾登的統計結果是24000餘個。
姑且採用繆勒推算的較小的數字,仍可看出,莎士比亞的大腦所融貫的,是人類文化知識的體系,是大量的概念和觀念———須知,在每個詞的後面隱藏的是某種現實性的東西:客觀事物、行為、形象、感覺等。而所有這一切,在莎士比亞的頭腦里,並非概念的消極堆砌,而是作為一個作家為生動地表現和創造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生活所需要的詞彙量。
採用另一種研究方法,同樣得出類似的結果:
1916年,為紀念莎士比亞三百周年,由英國各不同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集體編著了一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兩卷本)。全書包括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莎士比亞個人生活等諸多部分。而在對上述各活動領域進行描述時,同時也指出在莎士比亞作品裡對這些活動的反映。其結果表明,沒有一個活動領域、沒有一種生活現象不被莎翁所涉筆。
莎士比亞的頭腦,像大海,可包納百川;像深谷,可容匯人類眾多知識。可見,他的語言詞彙量是何等巨大,猶如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詞典」!
他的淵博知識與他的天才創作並駕齊驅。他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用自己的天才和智慧,窮盡各種文學藝術手法,以像大海一樣的豐富多彩的語言搭架起一座人生的戲劇舞台,上演著形形色色的人間萬象。在他的作品裡,在他的悲劇和喜劇中,歡樂與悲傷,偉大與卑賤,美好與醜陋……洋溢著真情和詩意,映照著人生的多彩,多彩的人生。
他的主人公從書本中走出來,從舞台上走下來,走進人類的現實生活,走進我們中間……
『肆』 莎士比亞為什麼能憑一己之力創造眾多英文詞彙
讀本科的時候抄,我們英語系系主任教莎士比亞文學。他研究了半輩子莎翁,認為莎翁自己可能並沒有掌握這么多詞彙,一開始戲劇劇本的詞彙量也可能並沒有這么豐富,但是後世把這些戲劇一直加以修改潤色和提高,使得劇本詞彙量得到極大的提高。他的理由主要是:莎翁只上過Grammar School,相當於小學前半段的識字教育;一個人的記憶力不可能大到能記住這么多單詞。
本科時的另外一名老教授,是英國人,當年本碩博都在劍橋和哈佛讀歷史系,高中好像是哈羅公學,反正就是典型的英國老紳士老知識分子。他的觀點則偏向於莎士比亞確實具有這么大的詞彙量,當然理由也與其他學者的主流觀點相仿。他的理由主要是:莎士比亞通過天賦從各個階層學習到各種各樣的詞;自己再創造。
當然,我自己這種只讀過皮毛的人,最大的感覺就是莎翁戲劇里一雙靴子居然可以有這么多表達這么多款,簡直跟逛超市一樣...
『伍』 莎士比亞的經典詞語、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那是個問題。)
3.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4. 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為生,因為被騙的人已經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5. 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6 美滿的愛情,使鬥士緊綳的心情鬆弛下來。
7 太完美的愛情,傷心又傷身,身為江湖兒女,沒那個閑工夫。
8 嫉妒的手足是謊言!
9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10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11 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的。
12 因為她生的美麗,所以被男人追求;因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獲。
13 如果女性因為感情而嫉妒起來那是很可怕的。
14 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15 女人不具備笑傲情場的條件。
16 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
17 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18 聰明人變成了痴愚,是一條最容易上鉤的游魚;因為他憑恃才高學廣,看不見自己的狂妄。
19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他自己愚笨。
20 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21 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22 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
23 女人是被愛的,不是被了解的。
24 金子啊,,你是多麼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
25 目眩時更要旋轉,自己痛不欲生的悲傷,以別人的悲傷,就能夠治癒!
26 愛情就像是生長在懸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氣。
27 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台,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種階段。
28人生充滿了喧嘩與躁動,如痴人說夢,卻沒有任何意義......
『陸』 莎士比亞是怎麼創造單詞的
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
這個字是由27個字母組成的。出現在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劇本「空愛一場」里,意思是「不勝光榮」。
『柒』 急需莎士比亞創造的至今仍沿用的詞彙或短語!!!謝謝啦!!
to be or not to be當然是最著名的了,其他還有一些
Much Ado About Nothing:無事生非
莎士比亞在悲劇《麥克白》中第一次創造了at one fell swoop這個短語。現在,人們往往用at one fell swoop或at one swoop來說「一舉」或「一下子」,相當於all at once(突然之間)。
with bated breath(意為「屏息地」,出自《威尼斯商人》。「a foregone conclusion」(意為「預料中的結局」,出自《奧賽羅》)如今已經應用到日常英語中。
『捌』 關於莎士比亞
作品風格編輯
莎士比亞最早的劇作是以當時常見的風格寫成。他採用標準的語言書寫,
威廉·莎士比亞 肖像(8張)
常常不能根據角色和劇情的需要而自然釋放。 詩文由擴展而定,有時含有精心的隱喻和巧妙構思,語言通常是華麗的,適合演員高聲朗讀而不是說話。一些評論家的觀點認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莊重的演說詞,經常阻礙了情節;《維洛那二紳士》的台詞被評論為做作不自然。[8]
很快莎士比亞從傳統風格轉向他自己的特點。《理查三世》開幕時的獨白開創了中世紀戲劇中的邪惡角色。同時,理查生動的充滿自我意識的獨白延續到莎士比亞成熟期劇作中的自言自語。 沒有單獨一個劇本標志著從傳統風格到自由風格的轉換,莎士比亞的整個寫作生涯中綜合了這兩種風格,《羅密歐與朱麗葉》可能是這種混合風格最好的詮釋。 到1590年代中期創作《羅密歐和朱麗葉》、《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夢》時期,莎士比亞開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寫作。他漸漸將他的隱喻和象徵轉為劇情發展的需要。莎士比亞慣用的詩的形式是無韻詩,同時結合抑揚格五音步。實際上,這意味著他的詩通常是不押韻的,每行有10個音節,在朗讀時每第二個音節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無韻詩和後期作品有很大區別。詩句經常很優美,但是句子傾向於開始、停頓、並結束在行尾,這樣有可能導致枯燥。 當莎士比亞精通傳統的無韻詩後,他開始打斷和改變規律。這項技巧在《朱利葉斯·凱撒》和《哈姆雷特》等劇本的詩文中釋放出新的力量和靈活性。[8]
《哈姆雷特》之後,莎士比亞的文風變化更多,尤其是後期悲劇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將這種風格描述為「更緊湊、明快、富有變化,並且在結構上比較不規則,往往錯綜復雜或者省略」。 在他創作生涯後期,莎士比亞採用了很多技巧來達到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連續、不規則停頓和結束、以及句子結構和長度極度變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對聽眾是挑戰。 後期的傳奇劇,情節及時而出人意料地變換,創造了一種末期的詩風,其特點是長短句互相綜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語和賓語倒轉、詞語省略,產生了自然的效果。[8]
莎士比亞詩文的特徵和劇院實際效果有關。 象那個時代所有的劇作家一樣,莎士比亞將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爾·霍林斯赫德等創作的故事戲劇化。 他改編了每一個情節來創造出幾個觀眾注意的中心,同時向觀眾展示盡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設計的特點保證了莎士比亞的劇作能夠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剪裁、寬松地詮釋,而不會丟失核心劇情。 當莎士比亞的技巧提高後,他賦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變化的動機以及說話時獨一無二的風格。然而,後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風格的特點。在後期的傳奇劇中,他故意轉回到更虛假的風格,這種風格著重了劇院的效果。[8]
莎士比亞創作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認為戲劇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鏡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論,認為演劇要真實,切忌過火。
第三,情節生動豐富,一個劇里常有幾條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線索,悲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語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話富有哲理和詩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語言矯揉造作,伊阿古的語言充滿穢言穢語。據電子計算機統計,莎士比亞創作的詞彙量有29066個。[9]
5成就榮譽編輯
以莎士比亞製作的郵票[10]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11-12]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台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像來彌補舞台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11]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19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余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辟了廣闊天地。 [11]
莎士比亞給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戲劇,其中包括一些他與別人合寫的一般劇作。[11]
莎士比亞在所有的文學人物中首屈一指。今天很少有人談喬叟、維吉爾、甚至荷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肯定會有很多觀眾。莎士比亞創造詞彙的天賦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常被引用──甚至包括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況且他的名氣也並非曇花一現。近四百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給讀者和評論家帶來了許多歡樂。由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已經接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此在將來的許許多多世紀里也將會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推測看來不無道理。[11]
在評價莎士比亞的影響時,讀者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他,就根本不會有他的作品(當然類似的論斷適合於每一位文學藝術人物,但是這個因素在評價一般的藝術家的影響時看來並不特別重要)。[11][13]
據統計,莎士比亞用詞高達兩萬個以上。它廣泛採用民間語言(如民謠、俚語、古諺語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來詞彙,還大量運用比喻、隱喻、雙關語,可謂集當時英語之大成。莎劇中許多語句已成為現代英語中的成語、典故和格言。相對而言,他早期的劇作喜歡用華麗鏗鏘的詞句;後來的成熟作品則顯得更得心應手,既能用豐富多樣的語言貼切而生動的表現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樸素自然的詞句傳達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11]
雖然莎士比亞用英文寫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聞名世界的人物。雖然英語不完全是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語言都更接近世界語言。而且莎士比亞的作品被譯成許多種文學,許多國家都讀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戲劇。[11]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威廉·莎士比亞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11]
來自網路
『玖』 莎士比亞到底掌握多少英語單詞
張放 莎士比亞的英語單詞量全世界最大。他作為最偉大的戲劇詩人和戲劇創作天才被世界承認,36部劇作已譯成40多種語言。他超越時代,屬於全人類。他是全英國英語單詞量最大的人,全世界迄今為止沒有人能超過他。那麼,他究竟掌握了多少英語單詞?也許您不一定知道,他身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都與他的單詞量大小有關。他是我們熟悉的那個莎士比亞嗎?還是另有高人? 下面是六大謎團:1、這位叫莎克士比亞或者叫莎士比爾的人,來自農村小鎮,英語語法課程沒有讀完。一般要學到15歲,不過,他沒到13歲就輟學了。拉丁語也沒有很好地學習過。2、他沒有上過大學,所有必修的古典課程都沒有讀過。當時他生活的周圍也就只有幾所圖書館可供使用。3、但從莎士比亞全部36部劇作中,可以感到這個人的學識非常淵博,有人做過統計,所涉及領域超過25個,其中有些詞彙涉及非常專業的領域像一些法律用語,獵鷹用語。這些地方所用的詞彙,連英國人自己都感到生疏。4、他的詞彙量超出最有學問的學者或作家三倍以上!有專門研究者統計說,他的總詞彙量在15000個至21000個之間。其中有些詞彙是變形結構,方言,行話,還有些是他自創詞彙。 比較一下: 當時一個普通體力勞動者所用詞彙不超過300個;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學者或思想家一般使用詞彙在4000到6000個; 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詞彙量很大,所用詞彙也沒超過8000個;這8000個還包括自己創出的不少新詞。 當時受到最好教育者,像一些貴族,如果又刻意追求使用超大量詞彙的效果的話,也就能靈活掌握到9000個單詞。5、通過上面數字說明這個「莎士比亞」鍾愛使用大量詞彙,這一點與培根非常相像。他又在劇作中創造出了1500到2000個新詞。他的努力在今天的英語中早就體現出來。很多英國人現在使用著莎士比亞創造出來的詞彙,卻根本不知道是出自莎士比亞。 6、讀莎士比亞原文,就能感受得到作者對事情的敏感與理解,作者思想深處的睿智。更能體會得到作者博聞強識,對生活經歷有著非凡闡釋。那麼,如何解釋這樣一個農民出身、受教育程度非常有限的人,怎樣掌握了這么大的詞彙量?又怎能居然使用了那麼多海員生活詞彙,36部劇作中,就有五個地方專門描述沉船事件。另外,他又是怎麼做到對宮廷內人們的言談舉止都把握得非常准確到位,甚至對歐洲大陸國家的宮廷內人們的舉止動作都描述得異常准確? 其實,連英國人自己都說,在莎士比亞戲劇與莎士比亞本人之間,有道鴻溝,這鴻溝形成巨大懸疑。 莎士比亞掌握20000左右單詞,這本身就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就有很多人對莎士比亞真正身份產生了懷疑。1700年時,有個非常有學問的僧侶,就在莎士比亞家鄉住了很久,他非常想弄明白這個莎士比亞為什麼能有這么大的詞彙量,結果非常令他失望:在莎士比亞出生的小鎮上,他根本就沒有發現有什麼圖書存在,更沒找到證據說人們所熟知的「莎士比亞」就是那個小鎮上的「莎士比爾」。從這時起,「莎士比亞問題」真正產生。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走得更遠,他發表了四大頁「莎士比爾不是我們知道的莎士比亞」的文章,羅列了所有已知的事實證明自己的說法。這無疑是火上澆油,使得「莎士比亞真正身份」問題更變成了一個謎。 由此引起一個問題:究竟誰是莎士比亞?如果上述這人不是莎士比亞,那這個隱藏在莎士比亞身後的人是誰? 英國人自己列出個候選名單: 弗朗西斯·培根:出身貴族,最後達到位高權重地步 愛德華·德維里:英國伯爵,受過相當高的教育,詩人,劇作家C·馬洛:莎士比亞同時代劇作家。 威廉·斯坦利:伯爵出身,受過最好教育,旅行家,有文學與戲劇知識。 羅傑·麥內斯:英國伯爵,對丹麥十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