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洋地黃類葯
洋地黃類葯物包括:地高辛、西地蘭、毒毛旋花子甙K等,屬於強心劑類葯物。
洋地黃類葯物的葯理作用主要是正性肌力和負性頻率,所以常用於治療心力衰竭和房顫。
急性心衰時可以選用西地蘭靜脈注射,慢性心衰時可以選用地高辛口服維持量。快速房顫時可以靜脈注射西地蘭復律。
(1)洋地黃的發明擴展閱讀
洋地黃、地高辛等強心苷類葯。人工牛黃、石膏含鈣,會與洋地黃等葯物產生協同作用,增強心肌收縮力,嚴重時可誘發心律失常。
此外,牛黃對中樞系統有抑製作用,故不宜與苯巴比妥等具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作用的葯同服,以免增加這類葯的毒性,嚴重時可能會引起呼吸困難、昏睡、體位性低血壓、昏厥等不良反應。
需要提醒的是,大量服牛黃解毒片可能引起砷中毒,建議遵醫囑和說明書規定的劑量服用,最好不要連用超過3天。
2. 洋地黃有什麼價值
洋地黃葉可用於商用,是治療心臟病的葯品「洋地黃」的原材料。
人在野外誤食了它的任一部分,就會先後出現惡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和口腔疼痛症狀,甚至會出現心跳異常。醫生對此會用洗胃等方法促進排毒,並通過服用葯物穩定心臟。
洋地黃的別稱有仙女鍾、兔子花、女巫環等。傳說壞妖精將洋地黃的花朵送給狐狸,讓狐狸把花套在腳上,以降低它在洋地黃間覓食所發出的腳步聲,因此洋地黃還有另一個名字——狐狸手套。
3. 洋地黃的介紹
洋地黃:別名毛地黃、毒葯草、紫花毛地黃、吊鍾花,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體密被短毛。根出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邊緣具鈍齒,有長柄。第2~3年春於葉簇中央抽出花莖,高達1~1.5m,莖生葉長卵形,邊緣有細齒,有短柄或近無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冠鍾形,下垂,偏向一側,紫紅色,內面帶深紫色斑點。蒴果圓錐形,種子細小。花期5~6月,果期 6~7月。原產於歐洲中部與南部山區。現中國浙江、上海、江蘇與山東等地已有大量栽培。
4. 毛地黃(即洋地黃)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1775年,植物學行家威瑟林(WilliamWithering,1741-1799)聽說,有位農婦能用一種家傳的秘方治療水腫病(即心力衰竭性水腫);效果奇好,威瑟林認為值得注意,便開始對其進行有系統的研究。
他在伯明翰結識了許多當時英國第一流的學者,如:氧氣發現者之一普利斯特列,蒸汽機發明者瓦特,達爾文的祖父伊拉司馬思·達爾文等。威瑟林一面當醫生,一面與這些學者定期聚會,自由討論各種學術問題,對他的科研究有很大好處。
威瑟林發現,農婦的秘方雖含20多種葯物,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紫花洋地黃一種。這種葯用植物早在中世紀的醫學家就使用過,16和17世紀,英國和德國出版的葯用植物著作也都提到過此葯。他將洋地黃的花、葉、蕊等不同部分,分別製成粉劑、煎劑、酊劑、丸劑,比較其療效;結果發現,以開花前採得的葉子研成的粉劑效果最好,還確定了用葯的最適劑量為1—3格蘭(1grain=64.8mg),他用洋地黃共治療了163名病人,積累了大量經驗。1785年,他發表了專著《關於洋池黃》,成為世界名醫。
但是,直接使用洋地黃植物的劑量很難准確掌握,治療量接近於中毒量。1874年,德國最優秀的葯物學家之一施密德伯格(OswalddSchmiedebrg,1838—1921)從洋地黃植物中提純了洋地黃毒甙,並證明是有效的強心成份。現代臨床上常用的強心葯地高辛,就是從毛花洋地黃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毒K,是從綠毒毛旋花的種子中提取的各種甙的混合物;西地蘭,則是毛花甙丙的脫乙醯基衍生物,作用迅速,對急性心力衰竭的搶救作用極佳,是急救室必備的葯品。
5. 洋地黃的作用
別名:毛地黃
又名:毒葯草、紫花毛地黃、吊鍾花
主要成分:洋地黃類。
性狀:片劑。
功能主治: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等。
用法及用量:飽和量:口服0.7~1.2g。飽和量的給予有緩給和速給兩種方法:(1)緩給法:用於2周內未用過洋地黃類葯物的輕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成人每次0.1g,1日3~4次,直至全效量;小兒將飽和量平均分2~3日服完;(2)速給法:用於2周內未服用強心甙而病情較急者,成人每次0.2g,4~6小時1次,可在24小時內給完飽和量;小兒首次服飽和量的1/3,其餘分3~4次服,每4~6小時1次(目前速給法多選用速效強心甙,如毒毛花甙K等,因洋地黃快速給葯欠安全,今已少用)。維持量:成人口服每日0.07~0.1g;小兒為飽和量的1/10,每日1次。極量,口服1次0.4g,1日1g。
不良反應和注意:1.洋地黃排泄緩慢,易於蓄積中毒,故用葯前應詳詢服葯史,原則上2周內未用過慢效洋地黃者,才能按常規給予,否則應按具體情況調整用量。2.強心甙治療量和中毒量之間相差很小,每個病人對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異,而所列各種洋地黃劑量大都是平均劑量,故需根據病情、制劑、療效及其它因素來摸索不同病人的最佳劑量。3.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主動脈瘤及小兒急性風濕熱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強心甙。心肌炎及肺心病者對強心甙敏感,應注意用量。4.強心甙中毒,一般會有惡心、嘔吐、厭食、頭痛、眩暈等反應,首先應鑒別是由於心功能不全加重,還是強心甙過量所致,因前者需加量,後者則宜停葯。5.應用強心甙期間,或停用後7日以內,忌用腎上腺素、麻黃鹼及其類似葯物,因為這些葯物可能增加強心甙的毒性。如同時需要使用鈣制劑,可將強心甙劑量酌量減少(如減少1/3),鈣劑可口服,也可在密切觀察下靜滴,但不可靜注。6.利血平可增加洋地黃對心臟的毒性反應,引起心律失常,對洋地黃毒甙則使其排泄增加,故二者與利血平合用時須加警惕。
規格:片劑:每片0.1g。
生產廠家:
是否醫保用葯:醫保
是否非處方葯:非處方
其它:貯放陰冷處密閉保存,保持乾燥、避光,以免變質。
6. 洋地黃效應的介紹
洋地黃效應是臨床上的有效葯物。所謂洋地黃效應是指在用治療劑量的洋地黃後所引起的。
7. 洋地黃的簡介
中文名稱:洋地黃拉丁文名:Digitalis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種:毛地黃種。
8. 洋地黃是什麼
洋地黃:別名毛地黃、毒葯草、紫花毛地黃、吊鍾花,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體密被短毛。根出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邊緣具鈍齒,有長柄。第2-3年春於葉簇中央抽出花莖,高達1-1.5m,莖生葉長卵形,邊緣有細齒,有短柄或近無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冠鍾形,下垂,偏向一側,紫紅色,內面帶深紫色斑點。蒴果圓錐形,種子細小。花期5-6月,果期 6-7月。原產於歐洲中部與南部山區。現中國浙江、上海、江蘇與山東等地已有大量栽培。
中文名
洋地黃
別名
毛地黃、毒葯草、紫花毛地黃、吊鍾花
拉丁學名
Digitalis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快速
導航
顯微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范圍
化學成分
葯用價值
中毒症狀
預防
效應
形態特徵
全體密被短毛。根出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邊緣具鈍齒,有長柄。第2-3年春於葉簇中央抽出花莖,高達1-1.5m,莖生葉長卵形,邊緣有細齒,有短柄或近無柄。總狀花序頂生,花冠鍾形,下垂,偏向一側,紫紅色,內面帶深紫色斑點。蒴果圓錐形,種子細小。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株高60-120cm。葉片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葉粗糙、皺縮、葉基生呈蓮座狀,葉緣有圓鋸齒,葉柄具狹翅,葉形由下至上漸小。頂生總狀花序長50-80cm,花冠鍾狀長約7.5cm,花冠蠟紫紅色,內面有淺白斑點。萌果卵形,花期6-8月,果熟期8-10月,種子極小。同屬植物約25種。
洋地黃
顯微特徵
葉橫切面
上表皮細胞類圓或略呈方形,下表皮細胞較小,略扁圓形,有氣孔與毛茸。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呈新月形,導管常2-10個排列成行,韌皮部較窄,細胞細小,維管束周圍有厚角組織包圍。主脈上、下表皮內側有1-2層厚角細胞。
葉表面觀
①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有時呈串珠狀增厚,氣孔為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②腺毛:腺頭2細胞,腺柄單細胞;另一種腺頭為單細胞,柄1-6細胞。③非腺毛:多達14個細胞,中部常有1-2個細胞皺縮,微有疣狀突起。
生長環境
耐寒、耐旱、耐痞薄土壤。喜陽且耐蔭,適宜在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
洋地黃
分布范圍
原產於歐洲中部與南部山區。現中國浙江、上海、江蘇與山東等地已有大量栽培。
化學成分
從紫花洋地黃葉中已分離出20餘種強心甙,由三種不同的甙元即洋地黃毒甙元(Digitoxigenin)、羥基洋地黃毒甙元(Gitoxigenin)和吉他洛甙元(Gitaloxigenin)與不同的糖縮合而成。
1. 屬於一級甙的有四種:
①紫花洋地黃甙A(purpurea glycosid A)=洋地黃毒甙元-3洋地黃毒糖-葡萄糖。
②紫花洋地黃甙B(purpurea glycoside B)=羥基洋地黃毒甙元-3洋地黃毒糖-葡萄糖。
③真地吉他林(Digitalinum verum)=羥基洋地黃毒甙元-洋地黃毒糖-葡萄糖。
④葡萄糖吉他洛甙(Glucogitaloxin)=吉他洛甙元-3洋地黃毒糖-葡萄糖。
2. 其餘大多為次級甙,較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⑴洋地黃毒甙(Digitoxin)=洋地黃毒甙元-3洋地黃毒糖。
⑵洋地黃毒甙元雙洋地黃糖甙(Digitoxigenin-bis-digitoxoside)=洋地黃毒甙元-2洋地黃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