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歷法是中國人創造的嗎

歷法是中國人創造的嗎

發布時間:2021-08-12 04:35:20

㈠ 中國的歷法是誰創造的,起源於何時

古六歷是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古歷的合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古六歷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時期制定的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歷法,其特點是以365+1/4日(分母中有4,故又稱為四分歷)為一回歸年,29+499/940日(29.530851日)為一朔望月 ,19年7閏。六歷的不同主要是「歷元」(年的起算點)、施行地區和所用的歲首。使用時期主要為戰國時期,唯顓頊歷一直用到漢武帝改歷止(前104)。刊載文獻:《漢書·律歷志》、《開元占經》。
古六歷是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
其中,夏歷建寅,以寅月為當年第一個月:正月、歲首。
殷歷建丑,以丑月為歲首。
周歷建子,以子月為歲首。
根據夏、商、周、秦的順序,秦歷(顓頊歷)建亥,以亥月為歲首
http://ke..com/item/%E5%8F%A4%E5%85%AD%E5%8E%86

㈡ 中國的歷法是誰創造的,起源於何時。

根據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歷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歷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歷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歷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代(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夏小正》按12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當月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由《夏小正》給出的記述可以推知,夏代歷法的基本輪廓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顯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見、夕伏來表示節候,這雖然不能算是科學的歷法,但稱它為物候歷和天文歷的結合體可以的,或更確切地說,在觀象授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尚書·堯典》中也記載了古人利用顯著星象於黃昏出現在正南天空來預報季節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書中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時代的實際天象,可見,至遲在商末周初人們利用星象預報季節已經有相當把握了。 夏代已經有天干紀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復始地記日,夏朝末代的幾個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稱就是佐證。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發展為干支紀日,即將甲、乙、丙、丁……十天乾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順序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環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時的一塊牛胛骨上面刻著完整的六十天乾地支,兩個月共計60天,這也許就是當時的日歷。還發現,有一組胛骨卜辭記著兩個月共計59天,這證明商代已經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辭中還有分一年為13個月的多次記載,這又證明商代已經用閏月來調整節氣和歷法的關系了。從大量干支紀日的材料分析,學者們對商代歷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紀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閏月,亦有連大月;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系。 「我國歷法之發生,有謂始於堯,即以《書經·堯典》有『歷象日月星辰』之語為據。又同書《甘誓》之雲:『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禮記》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謂『行夏之時』。有論者據此又謂歷法始於夏。實則歷法之發生,應有一個大前提,即必在農業普遍興盛於世之後。此證諸世界古國如埃及、巴倫比之歷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過著漁獵畜牧生活,焉能有歷法。《書經》、《虞書》、《夏書》都是後人偽作(注21),所言歷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稱三代,故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並列,而不知殷周雖有輅冕,夏則無『時』。三正之說,或許始於戰國時人為改革歷法而做的宣傳……故歷法之發生,不始於畜牧時代之夏,而始於農業興盛之殷。」(摘自黃現璠著《中國殷代社會史》,1950年4月,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286-359頁収錄《殷周社會考》一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周代
周代在繼承和發展商代觀象授時成果的基礎上,將制訂歷法的工作推進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葉,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經發明了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長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節氣的方法,這樣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將回歸年的長度定得更准確了。周代的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這可以從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資料的《詩經》中得到證實,該書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記載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國典籍中這是首次出現,也是我國第一次明確地記載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歷法的第三個進展是,到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回歸年長為365日,並發現了19年設置7個閏月的方法。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歷法——四分歷。在歐洲,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採用的儒略歷中,也用365日這個數據,但比我國晚了大約500年左右。19年7閏法,古代希臘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發現,比我國也晚大約100年。四分歷的問世,標志我國歷法已經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分別使用的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即人們所統稱的古六歷,其實都是四分歷。四分歷問世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歷代編歷家屢有改革,遂使中國古代歷法不斷完善,內容亦日趨豐富起來。
漢代
對四分歷的第一次改革,當屬西漢武帝時期由鄧平、落下閎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由於漢武帝下令造新歷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規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以後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這部歷法即叫做《太初歷》。這部歷法朔望長為29又43/81日,故稱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歷。 《太初歷》是中國有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歷法,與四分歷相比其進步之處有三點:以正月為歲首,將我國獨創的二十四節氣分配於十二個月中,並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從而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會合周期測得較准確,如水星為115.87日,比現在測量值115.88日僅小0.01日;採用135個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為346.66日,比今測值只大0.04日。 東漢末年劉洪(公元158-167年)制訂的《乾象歷》,首次將回歸年的尾數降至1/4以下,成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將月球運行有快、慢變化引入歷法,成為第一部載有定朔演算法的歷法,這部歷法還給出了黃道和白道的交角數值為六度左右,並且由此推斷,只有月球距黃、白道交點在十五度以內時,才有可能發生日食,這實際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氣和十二個月的對應關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氣 雨水春分 穀雨 小滿夏至 大暑 黃經 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氣 處暑 秋分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黃經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兩晉南北朝
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首次將東晉虞喜(公元281-356年)發現的歲差引用到他編制的《大明歷》中,並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差一度的歲差值,這個數值雖然偏大,但首創之業績是偉大的。祖沖之測定的交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今測值僅差十萬分之一。到了隋代,劉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訂《皇極歷》時,他採用的歲差值較為精確,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劉焯制訂的《皇極歷》還考慮了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不均勻性,為推得朔的准確時刻,他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一創造,不僅在中國制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數學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隋代
隋代出現的大一統,有利於中國天文學繼續發展。人才與資料集中於朝廷,國家財力雄厚,天文學家們能夠利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天文新發現,推動歷法的進步。他們還利用佔有的大量資料,系統編纂出古代天文資料精粹匯編,寫出許多新的天文學著作。另一方面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有助於天文學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研製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儀器,推動了天文觀測的發展。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宇宙論和自然觀。隋代天文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東方天文學體系,展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向成熟的風貌。 晉代以前,我國天文學家還不知道有歲差存在。晉成帝時,虞喜第一次提出,50年冬至點西移一度。南北朝時,祖沖之首先在歷法中考慮到歲差,但他認為45年11個月歲差一度。到了隋代,劉焯在歷法中使用75年差一度的歲差數值。這與准確的歲差數值已經非常接近。當時,西方還是沿用100年差一度的數值,可見劉焯的《皇極歷》是當時最先進的。

㈢ 歷法、24節氣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歷法可不是中國發明的哦。一般來說,每一個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歷法體系。這些大多是根據太陽每年的周期運動得來的,不過,像古埃及人的歷法是靠尼羅河泛濫的周期和天狼星升起的周期來計算。也有個別民族比如瑪雅人還有金星上面用的奇怪歷法。

中國一般使用的是夏歷,也就是現在的農歷。這個是中國發明的。現在各國通用的大部分都是格利高歷,也就是公歷。這個是羅馬教皇格利高發明的。伊斯蘭國家很多使用伊斯蘭歷。還很少一些國家使用儒略歷。不過日期的計算方法和公歷差不多。

24節氣的具體,是根據太陽在黃道的位置上24等分得來的。

㈣ 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
、「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歷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農歷。其中的陰陽合歷一直沿到今天。為甚麼農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漢族地區使用的農歷又稱夏歷,是一種陰陽合歷,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月後為閏2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農歷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農歷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歷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歷,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

中國其他民族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國農歷為依據。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農歷為依據。

早期歷法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㈤ 中國農歷是誰創造的

農歷又稱夏歷,相傳起源我國夏代。

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農歷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

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周期而設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在「朔」日,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運行到了太陽與月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滿月。

由於農歷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

農歷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我國,農歷歷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㈥ 陰歷是中國人發明的嗎除了陽歷和陰歷,世界上還有什麼歷法

這是涉及歷法的知識。
歷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分為陽歷、陰歷和陰陽歷三種。
陽歷亦即太陽歷,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公歷(格里歷)即為太陽歷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歷;
陰歷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歷,其歷月是一個朔望月,歷年為12個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蘭歷即為陰歷的一種;
陰陽歷的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歷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歷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歷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歷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節氣 、世紀 和年代 。
陰歷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是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並使用的歷法,中國最早的歷法是《夏小正》。除了陽歷和陰歷,世界上還有陰陽歷歷法。陰陽歷的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歷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歷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歷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歷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節氣 、世紀 和年代 。
其他國家民族並不只使用太陽歷,伊斯蘭歷即為陰歷的一種。陰歷的意義在於根據季節安排農事,這在《詩經》中既有體現,如《七月流火》。但並只不是農作物秋收耕種的時間。是古人觀測月相變化的依據。

㈦ 中國的歷法最早是誰發明的

夏禹時期,至今稱:夏歷.歷代都在補充完善,到明崇禎年間,結合西歷制『』時憲歷『』,即延用到今天,已4710年.2013年元月1日始為4711年.

㈧ 中國人創造了什麼歷是以什麼運轉周期制定的

夏歷是按月亮的運行周期制訂的,又叫陰歷。

㈨ 歷法最早是由誰創造的

巴比倫人計算了行星運行中不同時期所用的時間,並把黃道帶劃分為黃道宮,對星體進行編組,發明了早期的天文儀器。埃及人把一晝夜劃分為24小時,確定了一年的長度,提出了各月份的名稱,並發明了計算時間用的滴漏。

㈩ 中國的日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誰發明的

中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誰發明的已經無從考證。

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

日歷從古到今,有三種說法:

1、歷書之類。

2、今指記有年﹑月﹑日﹑星期﹑節氣﹑紀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頁﹐逐日揭去。有掛在牆上的﹐也有擺在桌上的。

3、史官按日記載朝政事務的冊子,是史官纂修國史的依據。

(10)歷法是中國人創造的嗎擴展閱讀:

公歷的由來:

我們今天用的日歷一年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這種歷法是一種太陽歷,可追溯到公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大帝的歷法改革。

凱撒採納古羅馬天文學家Sosigenes of Alexandria的建議,將一年定為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為12個月,每四年加一天為閏日,這樣算起來平均一年是365.25日。凱撒的名字叫儒略·凱撒,所以由凱撒確立的這種歷法叫儒略歷。

在凱撒建立新的歷法時,還沒有耶穌基督,所以那時候的年號與現如今是不同的,採用羅馬建城紀年。現如今日歷上公元元年的確立是在公元525年由東羅馬皇帝迪奧開始,迪奧為了能夠方便計算耶穌的復活日,於是將耶穌誕生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

在英文中用A.D.表示,A.D.來源於中世紀的拉丁文Anno Domini,其意義是「主的生年」。公元元年之前,用B.C.表示,意為「耶穌之前」(Before Christ)。

閱讀全文

與歷法是中國人創造的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