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創造性教學的目的和目標
目的是教學生在實際事物中想到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告訴學生用這樣的公式這樣的步驟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最後的結論,結果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換個實際問題就懵了。
② 你如何理解教學方法運用的綜合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
教學環境、教師特點等因素的制約。
這就要求我們要全面地、具體地、
綜合地考慮各種有關因素,進行權衡取捨
運用教學方法時應注意:教學方法運用的綜合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③ 創造性及其培養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競爭的現代信息社會,一個民族能否創新,涉及到民族的存亡,當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將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在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創造性思維作為創造力和創造性的具體運作方式,可以說是抓手和橋梁」。
創造性思維區別於「再生性思維」。它是從某些事實中尋求新關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維過程,是用新方式處理某一問題的思維過程,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等三個主要特徵。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科學。它是人們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生產勞動、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工具。通過數學可使學生受到必要的數學教育,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數學素養,培養跨世紀的建設人才,迎接新技術發展的到來都是十分必要的。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作為一個新課題,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重視。特別結合數學學科特有的思維特點,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何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很值得每位數學教師去研究和探討。在此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以知識為基礎。
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主要是藉助於知識(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同時人們所獲得的知識要經過思維的「過濾」。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構築知識結構,掌握基本技能,學會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為處理具體問題時思路的暢通、貫通及變換打好基礎。可見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傳授知識,並不是局限於大量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簡單的累積,而關鍵是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自如地運用這些知識。這樣的知識才可以作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二、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重視對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
「科學思維主要採用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兩種形式」,創造性思維,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它是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的統一。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既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過去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智能的發展。直覺思維能力是科學創造的觸媒,是人的聰明才智的重要標志,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推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因而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注重對學生的科學推測能力及對抽象內容作形象比喻能力的培養。這些思維能力的形成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尤為重要。在數學教學中特別要加強學生的數學美感教育,由於學生的數學修養有限,不能夠自覺地將數學作為審美對象,因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要自覺地揭示數學美,做好審美示範,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美,促進學生形成數學美感。教師還可以通過刻意求美來引導探求方程的化簡,為學生作出審美示範,讓學生感受數學美。其次,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提高審美意識。 還要鼓勵學生從數學美的角度出發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審美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意識,增強數學美感。
高科技在飛速發展,只有模仿、跟隨、術而不作不行,當今世界的經濟正在迅速走向知識經濟,創造性的活動正在逐步取代重復性的,模仿性的,非創造性的活動。當今的時代是用未來設計現代的時代,只憑過去的經驗辦事,是以自然經濟為特點的小生產的思維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需要,必須換以創造為最突出特點的現代化的、科學化的思維方式。
三、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自學能力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能力,它包括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獨立觀察、獨立實驗等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對學好數學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也起很大作用。國外一研究機構曾調查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成長道路。發現他們的知識20%是在學校獲得的,80%的知識則是在離開學校後經過自學獲得的。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它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學會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緊緊圍繞「學思結合」的自學途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而必須讓學生有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學會通過自己觀察提出問題,把實際發生的現象轉化為個人的思維任務。經過反復思考琢磨,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或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索答案。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和了解探索真理的途徑。同時通過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索新穎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出超出已掌握知識范圍的新思維成果的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不畏艱難、勇敢堅強的品質和冒
④ 兒童戲劇培訓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每個藝術學校都有自己的培養方案,比如六一藝術團,他們在培養孩子想像力上,是通過在創造性戲劇活動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個想法中,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使自己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⑤ 為什麼要讓孩子接受戲劇教育
戲劇教育能給幼兒帶來什麼?
一、戲劇作為兒童發展的手段 戲劇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哪些價值呢?
通過什麼樣的戲劇教育能夠使戲劇真正成為兒童發展的手段呢?可以說,戲劇作為兒童發展的手段是首先被教育者所關注的。 美國的兒童戲劇學者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創造性戲劇」,旨在通過兒童的「做戲劇 」實現促進兒童發展的教育目的。創造性戲劇被界定為「一種即興的、非演出的、以過程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參與者在引導者指導下想像、扮演和反思人類真實的或想像的經驗。」美國學者艾林納・蔡斯・約克專門對創造性戲劇的兒童發展價值進行了總結,具體包括創造性、敏感性、流暢性、靈活性、想像力、情緒穩定性、社會合作能力、道德態度、身體平衡協調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 就拿創造性來說,兒童在創造性戲劇活動中,要把自 己完全放置到某一個想法中,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思想、感受和信念,使自己的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後來,美國兒童戲劇學者麥凱瑟琳進一步強調創造性戲劇是通過戲劇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即關注兒童在戲劇中面臨的各種矛盾、沖突、問題。比如在一次「冬天裡的小鳥」的創造性戲劇主題活動中,教師預先設計了一個情景:一隻受傷的小鳥遇到了自私的樹和友好的樹,由兒童設想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情節,裝扮成受傷小鳥的兒童面對傷痛、寒冷、飢餓,想辦法尋找幫助,而面對受傷小鳥的大樹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創造性戲劇正是通過兒童在戲劇扮演中嘗試各種解決辦法,促使兒童在「演戲」中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和問題,從而豐富了兒童的各種經驗。雖然,創造性戲劇表現形式是戲劇扮演,但是其教育目的不是戲劇作品的創造,而是通過戲劇培養兒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創造性戲劇重過程輕結果,著重抓住戲劇「思考人生」的本質,也就是通過戲劇這種最能直接面對生活的藝術讓兒童學會思考、學會生活。 治療戲劇在兒童戲劇教育領域的出現,更加有力地證明了戲劇的心理治療價值,尤其對有心理障礙的特殊兒童。維也納的莫利諾博士專門將戲劇當作醫療的 輔助手段,他於1911年用戲劇來做兒童的心理疏導。 他讓兒童玩一種「即興戲劇」的游戲:先確定一個故事,比如格林童話的「小紅帽」,讓孩子們各自扮演一個角色,他們不必背台詞,而是根據角色的需要,揣摸角色的心理,自發地編說對白;指導者隨時做些提示或引導,並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心理分析。莫利諾博士發現,對那些兒童演員來說,他的情感迷醉狀態是在第一次扮演的時候發生的,隨著表演次數的增加,這種 迷醉狀態會越來越微弱,攻擊性強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平和了,膽小緊張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勇敢了。戲劇的心理治療價值還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它是讓兒童在假設的戲劇情境中反復體驗的,從而避免了真實錯誤導致的各種消極影響,使情感得到釋放和宣洩,可謂一舉兩得。 戲劇作為促進兒童發展的手段,在兒童的認知、社會性和情感等各個心理發展維度都能發揮其特有的價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層次的、立體的教育價值。
二、戲劇作為教學的媒介 戲劇對教學具有什麼價值呢?
在西方「戲劇教學 」中,戲劇既可以作為教師教的媒介,也可以作為兒童學的媒介,這就是戲劇作為教學媒介的兩個層面的內涵。 英國兒童戲劇學者多蘿西・海滋考特作為「戲劇教學」流派的創始人,她大力將戲劇視為教學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學中運用戲劇來豐富兒童的覺察力,使他們能通過想像發現現實,發掘行為表面下所隱含的深刻意義,比如在「中世紀的服裝」這一主題中,教師首先把兒童置身於一個中世紀的教堂情景里,兒童裝扮成中世紀的騎士等角色,然後進一步繼續主題的探索和學習。盡管戲劇教學出現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劇本或扮演角色,而是為了深入體驗學習主題。多蘿西・海茲考特把戲劇教學目標確定為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經驗的舞台,並通過扮演來驗證這些經驗,使兒童在戲劇活動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一般來說即興表演是最好的形式,而且扮演和反思是同等重要的,各佔一半活動時間。另外在戲劇活動中,教師可以擔任某個角色,參與到戲劇表演中,這被稱作「教師入戲」,而當需要理清表演思路時,教師可隨時中斷表演,和兒童討論如何表演,然後繼續即興表演,這叫「教師出戲」。在這一點上,戲劇教學和創造性戲劇完全不同,在創造性戲劇中教師一般不會中斷兒童的即興表演。 塞西勒・奧妮兒也是「戲劇教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認為,「戲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創設供人分享的戲劇情境,即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裡探索和檢驗想法、問題、各種關系和有趣的領域,希望兒童能體驗快樂、覺察世界和獲得滿足,逐步有意識地掌握假裝扮演,並分享別人的感受和認知。角色扮演是「戲劇教學」的重要概念,兒童在扮演角色中能發現自己的潛能,逐漸改變他對周圍世界的偏見。在戲劇中,教師不是尋找答案,而是幫助兒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以教師入戲不是為了表演得更完美,而是用熱情、想像和真誠和學生一起探索一個虛構的世界。 從戲劇作為教學的媒介來看,戲劇在課堂上的運用既能滿足教師有效教學的需要,又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兒童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
三、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
戲劇是一種藝術形式,這是戲劇的本質屬性。然而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進入西方兒童教育(非戲劇專業的)中,則是因為戲劇的藝術特性,尤其是戲劇作為一種劇場藝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由此,「劇場教育」形成了。劇場教育是英國戲劇教育的一種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布 瑞恩・維 。劇場教育不同於傳統的兒童劇場: 兒童觀眾也可以作為參與者參與到舞台表演中;戲劇是隨著兒童的創造而變化的,但是不脫離原有的戲劇情景和角色;一般來說,戲劇的文本是經過修改以適應兒童參與的需要;它的目的不是娛樂,而是要鼓勵兒童思考問題、親身感受各種情感。在這里,戲劇的藝術性得到凸顯,正如我們看到的劇場成為教育的空間,兒童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布瑞恩・維 在《通過戲劇的發展》一書中論述了他的戲劇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將正式劇場和創造性戲劇結合起來,發展出參與劇場,那就是向兒童 觀眾開放,使兒童觀眾成為參與者。首先,兒童觀眾的人數最多限定為10人,他們圍坐成一個圓形;其次,演員要掌握邀請觀眾表演的技巧,知道怎樣邀請、怎麼與參與者合作、怎樣把參與者送回座位等。在參與劇場中,兒童觀眾不受限制和約束,可隨時給演員提供建議,甚至可走上台來表演,當然這要得到主要演員和參與者的同意。年齡越小的兒童,參與表演越自然。在參與劇場中,當觀眾成為參與者時,創造性戲劇和兒 童劇場的區別就消失了。在劇場教育中,由於戲劇作為一種藝術,戲劇的主要元素———演員、觀眾、劇本、劇場等也進入到兒童戲劇教育的視野中,兒童不再是「創造性戲劇」或「戲劇教學」中所說的「參與者」,他們從「參與者」發展為演員、觀眾、導演、劇作家、舞台設計師、評論家等,努力使最初的想法轉變為行動,即通過戲劇的方式表達想法。此外,劇場的表演規則和生產規則也成為兒童戲劇教育所要涉及的內容。 從戲劇作為一種藝術的角度看,戲劇賦予兒童戲劇教育審美藝術的特性,在關注兒童的劇場藝術創造能力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參與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通過以上三個維度的闡述我們驚嘆西方兒童戲劇教育對戲劇教育價值的挖掘和利用:戲劇可以促進兒童的發展;戲劇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戲劇還能培養兒童戲劇藝術的審美能力。這些就足以說明戲劇已經給西方教育帶來了廣闊而豐厚的價值。此外,如果從兒童戲劇教育「工具論」取向和「本質論」取向的視角,深入探討這三個維度,我們就不難發現,戲劇作為兒童發展的手段和戲劇作為教學的媒介是一種「工具論」取向,這種取向的兒童戲劇教育重在通過戲劇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的效果;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則是「本質論」取向,這種取向的兒童戲劇教育看到了戲劇的藝術特性,重視了兒童戲劇藝術審美能力的提高。當然,當下的西方兒童戲劇教育已經出現了「工具論」和「本質論」兩種取向融合的趨勢,比如今天的「創造性戲劇」在即興的扮演中加入了劇場的諸要素,增強了扮演的藝術性,既強調了兒童批判性思考力和創造力,又滿足了兒童的戲劇藝術創造的慾望。但是,西方的兒童戲劇教育尚缺乏對戲劇藝術元素的教育特性和兒童戲劇經驗成長的認識和利用,從而導致工具價值和本質價值融合的形式化,這也正是我國兒童戲劇教育所要突破的關鍵所在。 總之,在強調兒童戲劇教育「工具論」和「本質論」兩種取向融合的深刻意義中,我們看到戲劇的各個層面上的教育價值在發展趨勢上呈現出一種融合的態勢,這也為我國兒童戲劇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