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荷葉有什麼作用呢
㈡ 人類根據荷葉發明了哪些物品
荷葉膜抄
荷葉膜的概念,來襲源於自然界荷葉效應的仿生學原理。20世紀9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伯恩大學BarthLott教授發現,荷葉表面具有抗臟自潔的神奇功能,荷葉的自清潔功能其實源於其表面的微納結構,當水滴在表面滾動時會帶走表面的污染物和灰塵,從而達到自清潔的效果。受到荷葉表面疏水疏油現象的啟發,凌高全球首家提出了「荷葉膜」的概念。
㈢ 荷葉的用途是什麼
海南有很多荷葉茶賣,針對當地的氣候,可見荷葉是去濕解暑的。而且它比較清香,可以做荷葉飯之類的
㈣ 荷葉的作用是什麼
荷葉具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常用於暑濕泄瀉、眩暈,水氣浮腫,雷頭風,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產後血暈等症的治療。
㈤ 荷葉有那些作用
荷葉,是一味中葯,含有多種同類生物鹼,如蓮鹼、原荷葉鹼和荷葉鹼等,另外,還含有維生素C、檸檬酸、蘋果酸、葡萄糖酸、草酸、琥珀酸及其它抗有絲分裂作用的鹼性成分。《本草綱目》中記載,「荷葉:苦、平、無毒」。鮮葉具有解暑、清熱、利濕等作用。
經過炮製後的荷葉具有降血脂、升陽發散、主脾開胃等作用。
㈥ 荷葉有什麼作用
花名:荷葉
學名:Nelumbomucifera
英 文 名:HinLotus
科名:荷葉屬於睡蓮科
摘取部位:葉片
產地:荷葉產於浙江西湖、江蘇省太湖、洞庭湖、浙江等。
作用功效:荷葉經過炮製後的荷葉味苦澀、微咸,性辛涼,具有清暑利濕、升陽發散、祛瘀止血等作用,對多種病症均有一定療效。必須是濃茶第二泡的茶毫無效果,雖然只要能泡出顏色來沏多少遍都可以。但除第一泡之外,其它的不可能有減肥效果。有便秘跡象的人每天喝四次荷葉茶,可以大便暢通,對減肥更有幫助。最好是空腹時飲用。在飯前喝下。不必節食。因喝一段時間後,對食物的愛好就會自然發生變化,很多人就不太愛吃葷腥油膩的食物了。
黃水瘡是一種自身傳染性皮膚病,比較頑固。《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載:荷葉燒炭,研成細末,香油調均,塗敷於患處,一日二次,有特效。
腹瀉夏秋季節,由於感受暑濕或飲食不潔而致嘔吐、腹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糞色黃而臭穢難聞等,可用本品清暑利濕、補助脾胃、澀腸止瀉。荷葉洗凈,置鍋內燜炒成炭,放涼研成細末,取10~15克用白糖沖服,日服3次,數日即愈。
漆瘡即對油漆過敏而致的過敏性皮炎。《聖濟總錄》載:乾燥荷葉500克,用水5000毫升,煮至2500毫升,擦洗患處,並用貫眾末和油塗患部,每日2次,數次即愈。
水腫枯萎荷葉,燒干研末,每次服10克,小米湯沖服,日服3次。對各種原因引起的顏面浮腫、小便量少等症均有效
注意事項:請置於室內陰涼乾燥處,避免兒童自行拿取。
適宜搭配:荷葉適合單泡,或者其他花草茶均可。
泡法喝法:荷葉茶不用煮。將茶放在茶壺或大茶杯里,倒上開水就可飲了。最好能燜5-6分鍾,這樣茶葉會更濃。而且就算茶涼,其效果也不會發生變化,所以夏季可冰鎮後飲用,味道更佳。
花言茶語: 荷葉象徵翩翩君子
㈦ 荷葉的作用
荷葉,又稱蓮葉,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莖葉。中醫認為,荷葉性味甘、寒,入脾、胃經,有清熱解暑、平肝降脂之功,適用於暑熱煩渴,口乾引飲,小便短黃,頭目眩暈,面色紅赤,高血壓、高血脂症。《本草綱目》言其「生發元氣,散瘀血,消水腫」。《本草再新》言其「清涼解暑,止渴生津」。《本草通玄》言其「開胃消食,止血固精」。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荷葉鹼、蓮鹼、荷葉甙等,能降血壓,降脂,減肥。荷葉入食味清香,可口宜人,入葯可理脾活血,祛暑解熱,治療暑天外感身痛及脾濕瀉泄。現介紹幾則食療葯膳方,供選用。
1、荷葉二花粥
鮮荷葉1張,荷花1朵,扁豆花5朵,大米100克。將鮮荷葉洗凈、切細;先取大米煮粥,待熟後調入荷葉、二花,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2劑。可清熱解暑、除煩利尿,適用於暑熱症及高脂�ⅰ?
2、荷葉粥
鮮荷葉1張,大米50克。將鮮荷葉洗凈,切絲;大米淘凈;先將荷葉水煎取汁,去渣,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每日1劑。可清熱化痰,祛脂降濁,適用於暑熱症及高脂血症。
3、蓮米芡實荷葉粥
蓮米、芡實各60克,鮮荷葉1張,糯米30克,豬肉50克,紅糖適量。將芡實去殼,荷葉剪塊,將諸葯與糯米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成粥,紅糖調服,每日2劑。可健脾止帶,適用於帶下綿綿不斷,面白或黃,四肢不溫,納少便溏,精神倦怠等。
4、扁荷粥
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葉1張,大米50克。將扁豆、大米淘洗干凈,荷葉洗凈切絲,冰糖研細。先取扁豆煮沸後,下大米煮至扁豆黏軟時,再下荷葉、冰糖,煮20分鍾後即成,每日1劑。可清暑利濕,和胃厚腸,降脂祛膩,適用於暑熱症。
㈧ 人們用荷葉不沾水的原理發明了什麼
人們用荷葉不沾水的原理發明了什麼
荷葉從不沾水,是它的表面微觀結構所致——荷葉在放大一萬倍以上的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依然是毛茸茸的,稻葉和水黽的腿也有此特性。
當液滴遇見粗糙的固體表面時,在顯微鏡下看來,實際上是一部分液滴與固體表面的突起部分接觸,另一部分液滴則與固體表面結構的縫隙和孔洞中儲存的空氣接觸。按照目前普遍認可的凱西-巴克斯特模型,在某種固體表面上,液體與空氣接觸面積越大,則這種表面的疏水性越強。換言之,疏水性表面相當於吸附了一層薄薄的空氣膜,所以材料的浮力變大、在水中的阻力變小、耐臟,甚至界面電阻也會變得很大。因為水不會浸濕這些表面,水中的雜質自然也不會留在表面上,灰塵也很容易被水帶走。而耐腐蝕也是這個原理——這些表面結構中儲藏了空氣,很難直接和溶液接觸,當然也就比較耐腐蝕了。
超疏水表面就布滿了這樣微小的「絨毛」。這些細微結構之間儲存了空氣,在接觸到水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性質。從通用電氣公司納米實驗室錄制的一段視頻上可以看到,水滴掉落在超疏水的表面時,居然會像軟橡膠球一樣彈跳起來。
超疏水表面材料是納米技術的一個研究熱點,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制備超疏水性表面的技術更是多種多樣,從刻蝕、氧化、乳液聚合、氣相沉積到培養納米纖維生長等等工藝不一而足,材料的疏水效果也有強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