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報告,要求自主設計可以體現物理原理的實驗的或者小發明,不能太過於簡單,也不用太復雜
大物實驗?你們班應該有課件,當時我們直接抄的課件,現在找不到了?
㈡ 物理實驗報告的格式怎麼寫
格式如下:
實驗的題目
實驗原理:一般書上回寫,抄就可以。
實驗目的:一般都寫掌握什麼什麼的方法啊。了解什麼什麼什麼啊!
實驗步驟:你做實驗的過程
實驗結果:
分析於討論:寫你的實驗結果是否適合真實值!如果有誤差要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還有實驗的一些比較關鍵的步驟的注意事項。
㈢ 初二物理小實驗報告(要在5分鍾發上來!!)
因為大氣壓的緣故
通俗地說 如果只有一個孔,那麼水流出了,瓶內體積不變,結果形成了真空
這個類似真空的狀態吸住了水,使他流不出來
㈣ 大學物理創新實驗報告
學院:汽車學院 班級:熱動0504 姓名:張志強 學號:0120507210410
大學物理實驗論文
-------實驗心得與體會
通過這個學期的大學物理實驗,我體會頗深。首先,我通過做實驗了解了許多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學會了基本物理量的測量和不確定度的分析方法、基本實驗儀器的使用等;其次,我已經學會了獨立作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與基本技能的訓練,並且我也深深感受到做實驗要具備科學的態度、認真態度和創造性的思維。下面就我所做的實驗我作了一些總結和體會。
自從我第一次上物理實驗課的時候我就深深地感覺到物理實驗的重要性,因此我每次上課都能全身心地聽課,比如說第一次的不確定度等我就比班上其他同學學的要好一點,基本上學會了不確定度的每一步計算、回歸直線的繪制以及有效數字的保留等,這也為我以後的實驗數據處理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我現在還記得我第一次做邁克爾遜干涉儀實驗時我雖然用心聽講,但是再我做時候卻極為不順利,因為我調節儀器時怎麼也調不出干涉條紋,轉動微調手輪也不怎麼會用,最後調出干涉條紋了卻掌握不了干涉條紋「湧出」或「陷入個數、速度與調節微調手輪的關系。測量鈉光雙線波長差時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實驗儀器用的非常不熟悉,這一切都給我做實驗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當我回去做實驗報告的時候又發現實驗的誤差偏大,可慶幸的是計算還順利。總而言之,第一個實驗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從中總結了實驗的不足之處,吸取了很大的教訓。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實驗前做了大量的實驗准備,比如說,上網做提前預習、認真寫好預習報告弄懂實驗原理等。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各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實驗儀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實驗儀器的讀數也更加精確了,儀器的調節也更加的符合實驗的要求。就拿夫-赫實驗/雙光柵微振實驗來說,我能夠熟練調節ZKY-FH-2智能夫蘭克—赫茲實驗儀達到實驗的目的和測得所需的實驗數據,並且在實驗後順利地處理了數據和精確地畫出了實驗所要求的實驗曲線。在實驗後也做了很好的總結和個人體會,與此同時我也學會了列表法、圖解法、函數表示法等實驗數據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實驗能力和獨立設計實驗以及創造性地改進實驗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談一下我在做實驗時的一些技巧與方法。首先,做實驗要用科學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實驗,認真提前預習,做好實驗預習報告;第二,上課時認真聽老師做預習指導和講解,把老師特別提醒會出錯的地方寫下來,做實驗時切勿出錯;第三,做實驗時按步驟進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並且一些小節之處要特別小心,若不會,可以跟其他同學一起探討一下,把問題解決。第四,實驗後數據處理一定要獨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學的,否則,做實驗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也就不會有什麼收獲。
總而言之,大學物理實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規律的發現依賴於物理實驗,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地位是由物理實驗予以確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說、物理理論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如果正確就予以確定,如果不正確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確就予以修正。例如,愛因斯坦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現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有四個衛星後,否定了地心說;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假說的正確性。可以說,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實驗。這對我們大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將來所從事的實際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素質來講,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大學物理理論課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因此,我希望我能更加努力,在下個學期順利完成所有的實驗,圓滿結束大學物理實驗。
大學物理實驗論文
趙新梅 學號:0120509330327 信息學院電子0503班
在即將結束的這個學期里,我完成了大學物理實驗(上)這門課程的學習。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習的基礎,雖然在很多物理實驗中我們只是復現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的原理與結果,但這一過程與物理家進行研究分子和物質變化的科學研究中的物理實驗是一致的。在物理實驗中,影響物理實驗現象的因素很多,產生的物理實驗現象也錯綜復雜。老師們通過精心設計實驗方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等多種途徑,以最佳的實驗方式呈現物理問題,使我們通過努力能夠順利地解決物理實驗呈現的問題,考驗了我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加深了我們對有關物理知識的理解。通過一學期的課程,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做大學物理實驗時,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實驗,達到良好的實驗效果,需要課前認真地預習,首先是根據實驗題目復習所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並根據實驗教材的相關內容,弄清楚所要進行的實驗的總體過程,弄懂實驗的目的、基本原理,了解實驗所採用的方法的關鍵與成功之處;思考實驗可能用到的相關實驗儀器,對照教材所列的實驗儀器,了解儀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確操作步驟,特別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對儀器造成損壞的事項。然後還要寫預習報告,預習報告能夠幫助我們順利完成實驗中的各項操作。在寫預習報告的時候,我們一般包括實驗目的,基本原理,實驗儀器,操作步驟,測量內容,數據表,預習思考題等。數據表與操作步驟密切相關,數據表中的欄目排列順序應與操作步驟的順序合理配合。這樣就可以隨時將數據按順序填入表中,也可以隨時觀察和分析數據的規律性。剛開始時我們不注意預習報告里的數據表格,將數據隨便的記錄在一張紙上,結果發現整理數據時會出現很多混亂和錯誤,尤其是數據比較多的時候,比如在做《用動力學共振法測固體材料的樣式彈性模量》實驗時,由於實驗前未提前設計好表格,數據記錄得很隨便,很亂,處理時很困難。後來汲取了教訓,在實驗前根據所要測的物理量和實驗步驟設計好數據表格,在實驗記錄時和處理數據時輕鬆了不少。實驗教會了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科學的實驗習慣。預習思考題,是加深實驗內容或對關鍵問題的理解、開發視野的一些問題,在實驗前認真地思考並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提高實驗質量。對於不明白的問題或實驗原理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自己的同學討論一下或查一下相關的資料,實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帶到課堂上問老師,只有把實驗中所有的地方都弄通弄透徹,才能達到實驗應有的效果。
預習是做實驗前必須的工作,但是做實驗的主要工作還是課堂操作。
課堂操作需要我們嚴格的遵守實驗的各項原則,要將儀器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以方便使用和確保安全,比如象高壓電源的輸出端鈕應該遠離操作者。經常需要操縱或調節的器件,應該放在便於操縱的位置上。一些電學實驗儀器部件較多,首先要把這些儀器部件一一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然後再連線。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實驗儀器的操作要求來操作,所有儀器要調整到正確的位置和穩定的狀態,在安裝和調整儀器時還不能使用書本這些本身就不穩定的物品做墊塊,否則容易造成測量數據的分散性,影響實驗質量,並且容易在成實驗儀器的損壞。在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故障或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理論上的現象不符,首先應認真思考並檢查實驗儀器使用以及線路連接是否正確,不正確的及時進行改正,若自己不能解決,應及時請老師來指導,切不可敷衍過關,草草了事。還有讀數,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尤其是對一些精度比較高的儀器,讀數一定要按照正確的讀數方法並且一定要細心。對於數據的紀錄,則要求我們要有原始的數據紀錄,它是記載物理實驗全部操作過程的基礎性資料。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必須認真地觀察實驗現象,並做如實的記錄。如果發現實驗現象與實驗理論不符合,或者測試結果出現異常,就應該認真檢查原因,並細心重做實驗。實驗完成後,應把所有的實驗儀器恢復到原位,並認真清理實驗台。
在實驗操作完成後,應認真地處理實驗數據。實驗數據是對實驗定量分析的依據,是探索、驗證物理規律的第一手資料。在系統誤差一定的情況下,實驗數據處理得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偶然誤差的大小。所以對實驗數據的處理是實驗復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一學期中我們學到的處理數據的方法有:
1. 平均值法 取算術平均值是為減小偶然誤差而常用的一種數據處理方法。通常在同樣的測量條件下,對於某一物理量進行多次測量的結果不會完全一樣,用多次測量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是真實值的最好近似。
2. 列表法 實驗中將數據列成表格,可以簡明地表示出有關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便於檢查測量結果和運算是否合理,有助於發現和分析問題,而且列表法還是圖象法的基礎。
列表時應注意:①表格要直接地反映有關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一般把自變數寫在前邊,因變數緊接著寫在後面,便於分析。②表格要清楚地反映測量的次數,測得的物理量的名稱及單位,計算的物理量的名稱及單位。物理量的單位可寫在標題欄內,一般不在數值欄內重復出現。③表中所列數據要正確反映測量值的有效數字。
3. 作圖法 選取適當的自變數,通過作圖可以找到或反映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並便於找出其中的規律,確定對應量的函數關系。作圖法是最常用的實驗數據處理方法之一。
描繪圖象的要求是:①根據測量的要求選定坐標軸,一般以橫軸為自變數,縱軸為因變數。坐標軸要標明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名稱及單位。②坐標軸標度的選擇應合適,使測量數據能在坐標軸上得到准確的反映。為避免圖紙上出現大片空白,坐標原點可以是零,也可以不是零。坐標軸的分度的估讀數,應與測量值的估讀數(即有效數字的末位)相對應。
這學期我們還學習了用電腦處理數據。用電腦處理數據方便快捷,可以節省不少時間,而且也比較清晰明了。但是用電腦處理的前提依然是我們對理論知識比較熟悉,而且實驗操作過程必須認真地完成,記錄的數據准確,有效。
撰寫實驗報告和進行問題討論等也是大學物理實驗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實驗報告是對我們的動手能力、寫作能力和總結能力的一種鍛煉,實驗報告也促進我們對實驗過程以及所得結論進行更深刻的思考。我們的實驗報告應包括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實驗現象以及對這些現象的解釋,實驗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實驗數據的記錄以及對數據進行計算並求得最終的結果,驗證跟理論值是否相符,誤差的大小,最終得出的結論,對實驗思考題進的討論以及討論的結果和對實驗進行的總結。一份認真的,高水平的實驗報告才算是為本次實驗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加強基礎、重視應用、開拓思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 」是大學物理試驗的指導思想;「加深學生對有關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實驗習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大學物理實驗的目的。學大學物理實驗這門課程,是對個人能力的一種鍛煉,它不但鍛煉了我們的細心、耐心,而且使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學習態度。這一學期物理實驗課程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但我也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正,比如做實驗速度很慢,下學期我們還將學習這門課程,我在以後的課程學習中一定要 注意慢慢改進。
㈤ 初二的物理實驗報告4篇!是4篇,拜託了...
器材:粉筆,捲尺,秒錶
操作:
1.在空地上用粉筆做一個記號A1,在中間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在適當距離做記號A2.量出A1,A2的距離為s.
2.手拿秒錶,計算出自己走完直線A1A2的時間t.
3.則可以計算出自己的步行速度為v=s/t.
1、提出問題:
聲音的強弱(聲音的響度)可能
1)、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有關;
2)、與人離聲源的距離有關。
2、猜想或假設:
1)、聲源的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2)、人離聲源的距離越近,人聽到的聲音響度越大。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用控制變數法)如,
探究1)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的關系:
考慮讓人與聲源的距離相同,使聲源的振幅不同,
看在聲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時,
聽聲音響度大小的情況怎樣?
探究2)響度與人離聲源距的離大小關系
考慮讓聲源的振幅相同,使人離聲源距離不同,
看在人離聲源的距離大小不同時,
聽聲音響度大小的情況怎樣?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探究1)選一隻鼓,在鼓上放一小紙屑,
讓人離聲源的距離0.5米(不變),
(1)第一次輕輕地敲擊一下鼓,
看到小紙屑跳起(如0.5厘米),
聽到一個響度不太大的聲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擊一下鼓,
看到小紙屑跳起(如1.5厘米),
聽到一個響度很大的聲音。
結論:人離聲源的距離相同時,
聲源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
探究2)的實驗過程與上類似。
結論是:聲源的振幅相同時,
人離聲源的距離越近,人聽到的聲音響度越大。
5、自我評估:
這兩個結論經得起驗證。如,
我們要讓鈴的聲音很響,我們可以用力去打鈴;
汽車鳴笛,我們離汽車越近,聽到的聲音越響。
6、交流與應用
如果我們聲音小了,聽眾可能聽不見我們的說話聲,
我們可以考慮:1)讓說話的聲音大一些(聲帶的振幅大了);
2)與聽眾的距離近一些。
實驗名稱: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實驗目的: 驗證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抄書上的實驗目的,如果用到DIS系統,有的時候還要加上這樣的目的如:練習使用DIS系統進行線性擬合、練習使用秒錶 等,不過這些不是主要實驗目的啦~)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鉤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錶。
實驗原理:
1.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 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實驗步驟: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實驗數據:
1.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6. 將木塊翻轉,使另一個面積更小的面與長木板接觸,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如果是驗證歐姆定律這樣的給出試驗數據後根據數據畫圖像,並用計算器擬合算出斜率。)
實驗結論: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探究報告:小孔成像
探究者:XX 探究時間:08.10.6 探究地點:XX學校
假設:小孔成像是因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實驗步驟:1、將點燃的蠟燭、開有小孔的紙板、光屏三者放在一支線上
2、前後移動光屏,觀察,並記錄所成像的大小、虛實、正反。
結果:通過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大小與光屏的距離有關。
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實驗目的:證明空流速與大氣壓的關系
實驗原理:大氣壓強原理
實驗器材:兩張紙
實驗步驟:將兩張紙相靠攏,但不相貼,流出一地的空隙,向中間空隙吹氣。
實驗數據:兩張紙向中間靠攏,吹得越狠靠攏的越近。
分析並得出結論:空氣流速越快氣壓越低。
飛機上升就是此原理
㈥ 物理實驗報告格式
數據處理階段: 1.將數據製成表格形式 2.計算各測量元素的平均值 3.計算各元素的A類不確定度和B類不確定度(其中分別代表實驗數據的誤差和實驗儀器的誤差) 4.最終表達:x=平均值±不確定度 x的相對誤差=不確定度/平均值(百分制) 誤差分析階段:主要討論誤差的來源,可能來自於實驗原理或自己實驗方法或者實驗儀器的改進,然後必須提出如何改進或做的更好之類明確的方法,這樣你的分析才是有結果的,有意義的。 通常為了表達的效果我們會使用圖像來形象說明,這是有必要的,號的實驗報告應該是簡潔的,明確的,建設性的,甚至是專業性的
㈦ 初二物理趣味實驗報告。
關於測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器材;木頭
步驟;
第一種;
將木頭放入水中,測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滿滿的量筒中,測量溢出的水的體積,可以間接得到木頭浸入水中的部分的體積
然後將木頭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測量水下部分的質量。
通過公式計算其密度。
然後總體測量整塊物體的質量
通過v=m/p
計算得出全部體積。
第二;種
取一量杯,水面與杯麵平齊,想辦法將木頭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細針將其按入水中),稱量溢出水的體積即可。
第三種;
如果容器是個圓柱形,把裡面放滿水,然後把物體放入水中,在把物體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這個物體的體積.
圓柱的面積=底面積×高
如果物體不下沉,就把物體上系一個鐵塊放入水中,測出鐵塊和物體的體積,然後再測出鐵塊的體積,接著用它們的總體積減去鐵塊的體積就得出物體的體積.
現象;包括在步驟裡面了
結論;得出木頭的體積
㈧ 初三三人組製作化學實驗報告,或者物理環保小發明,最好是有意義的化學探究實驗,觀察時間最好1周以上。
初中化學實驗基本沒有周期那麼長的,一定要做的話只能做鐵釘生銹實驗,對比鐵釘在乾燥的空氣,潮濕的空氣,蒸餾水,自來水中生銹的狀況,哪個快哪個慢,原理是鐵的氧化
㈨ 急需!任何物理實驗報告!和物理實驗報告步驟
物理化學實驗報告
物理化學實驗報告
固體比表面的測定――BET法
一,實驗目的:
1.學會用BET法測定活性碳的比表面的方法.
2.了解BET多分子層吸附理論的基本假設和BET法測定固體比表面積的基本原理
3. 掌握 BET法固體比表面的測定方法及掌握比表面測定儀的工作原理和相關測定軟體的操作.
二,實驗原理
氣相色譜法是建立在BET多分子層吸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測定多孔物質比表面的方式,常用BET公式為:
)-1 + P (C-1)/ P0 VmC
上式表述恆溫條件下,吸附量與吸附質相對壓力之間的關系.
式中V是平衡壓力為P時的吸附量,P0為實驗溫度時的氣體飽和蒸汽壓,Vm是第一層蓋滿時的吸附量,C為常數.因此式包含Vm和C兩個常數,也稱BET二常數方程.它將欲求量Vm與可測量的參數C,P聯系起來.
上式是一個一般的直線方程,如果服從這一方程,
則以P/[V(P0-P)]對P/ P0作圖應得一條直線,而由直線得斜率(C-1)/VmC和直線在縱軸上得截據1/VmC就可求得Vm.
則待測樣品得比表面積為:
S= VmNAσA/ (22400m)
其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m為樣品質量(單位:g); σm為每一個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劑表面上所佔有得面積,σm的值可以從在液態是的密堆積(每1分子有12個緊鄰分子)計算得到.計算時假定在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以六方密堆積的方式排列,對整個吸附層空間來說,其重復單位為正六面體,據此計算出常用的吸附質N2的σm=0.162nm2.
現在在液氮溫度下測定氮氣的吸附量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國際公認的σm的值是0.162nm2.
本實驗通過計算機控制色譜法測出待測樣品所具有的表面積.
三,實驗試劑和儀器
比表面測定儀,液氮,高純氮,氫氣.皂膜流量計,保溫杯.
剛好有朋友需要,保存在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轉載請註明來自greendd.cn
-----------------------
四:實驗步驟
(一)准備工作
1,按逆時針方向將比表面測定儀面板上氮氣穩壓閥和氫氣穩壓閥旋至放鬆位置(此時氣路處於關閉狀態).
2,將氮氣鋼瓶上的減壓閥按逆時針方向旋至放鬆位置(此時處於關閉狀態),打開鋼瓶主閥,然後按順時針方向緩慢打開減壓閥至減壓表壓力為0.2MPa,同法打開氫氣鋼瓶(注意鋼瓶表頭的正面不許站人,以免萬一表盤沖出傷人).
3,按順時針方向緩慢打開比表面儀面板上氮氣穩壓閥和氫氣穩壓閥至氣體壓力為0.1MPa.
4,將皂膜流量計與儀器面板上放空1口連接,將氮氣阻力閥下方的1號拉桿拉出,測量氮氣的流速,用氮氣阻力閥調節氮氣的流速為9ml/min,然後將1號拉桿推入.
5,將皂膜流量計與儀器面板上放空2口連接,將氫氣阻力閥下方的2號拉桿拉出,測量氫氣的流速,用氫氣阻力閥調節氫氣的流速為36ml/min,然後將2號拉桿推入.
6,打開比表面測定儀主機面板上的電源開關,調節電流調節旋鈕至橋路電流為120mA,啟電腦,雙擊桌面上Pioneer圖標啟動軟體.觀察基線.
(二)測量工作
1,將液氮從液氮鋼瓶中到入保溫杯中(液面距杯口約2cm,並嚴格注意安全),待樣品管冷卻後,用裝有液氮的保溫杯套上樣品管,並將保溫杯固定好.觀察基線走勢,當出現吸附峰,然後記錄曲線返回基線後,擊調零按鈕和測量按鈕,然後將保溫杯從樣品管上取下,觀察脫附曲線.當桌面彈出報告時,選擇與之比較的標准參數,然後記錄(列印)結果(若不能自動彈出報告,則擊手切按鈕,在然後在譜圖上選取積分區間,得到報告結果).重復該步驟平行測量三次,取平均值為樣品的比表面積.
2.實驗完成後,按順序(1)關閉測量軟體,(2)電腦,(3)將比表面儀面板上電流調節旋鈕調節至電流為80mA後,關閉電源開關,(4)關閉氫氣鋼瓶和氮氣鋼瓶上的主閥門(注意勿將各減壓閥和穩壓閥關閉).(5)將插線板電源關閉.
操作注意事項
1.比表面測定儀主機板上的粗調,細調和調池旋鈕已固定,不要再動;
2.打開鋼瓶時,表頭正面不要站人,以免氣體將表盤沖出傷人;
3.使用液氮時要十分小心,不可劇烈震盪保溫杯,也不要將保溫杯蓋子蓋緊;
4.將保溫杯放入樣品管或者取下時動作要緩慢,以免溫度變化太快使樣品管炸裂;
5.關閉鋼瓶主閥時,不可將各減壓閥關閉;
五:數據記錄及處理:
樣品序號
重量(mg)
表面積(m2/g)
峰面積(m2/g)
標准樣品
70
200
1660630
樣品1
70
199.241
1626622
樣品2
70
198.646
1621763
樣品均值
70
198.944
1624192.5
樣品表面積的平均值為(199.241+198.646)/2= 198.944m2/g
相對誤差為: (198.944-200.00)/200.00=-0.0078)
六,誤差分析
(1)調零時出現問題,出峰時,基線沒有從零開始,然後處理不當;
(2)取出裝有液氮的保溫杯時,基線還未開始掃描.
(3)脫附時溫度較低,出現拖尾.通常認為滯後現象是由多孔結構造成,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脫附的熱力學平衡更完全.
剛好有朋友需要,保存在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轉載請註明來自greendd.cn
-----------------------
七,注意事項
1,打開鋼瓶時鋼瓶表頭的正面不許站人,以免表盤沖出傷人;
2,液氮時要十分小心,切不可劇烈震盪保溫杯也不可將保溫杯蓋子蓋緊;
2,注意開關閥門,旋紐的轉動方向;
3,鋼瓶主閥時,注意勿將各減壓閥和穩壓閥關閉;
4,測量時注意計算機操作:在吸附時不點測量按紐,當吸附完畢拿下液氮准備脫附時再點調零,測量,進入測量吸附量的階段;
5,嚴格按照順序關閉儀器.
6,BET公式只適用於比壓約在所不惜.0.05-0.35之間,這是因為在推導公式時,假定是多層的物理吸附,當比壓小於0.05時,壓力太小,建立不起多層物理吸附,甚至連單分子層吸附也未形成,表面的不均勻性就顯得突出;在比壓大於0.35時,由於毛細凝聚變得顯著起來,因而破壞了多層物理吸附平衡.
㈩ 創造學,設計一個小發明.然後寫實驗報告
本項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一)准備階段(1991—1992)
這一學年,做了三項准備工作。
1.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是實驗的藍圖,直接關系實驗的成敗。首先,我們明確了問題(如前所述),確定了課題,選定了自然實驗方法,也做出了消除無關變數干擾的規定,進行了前測。進而,對幾個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
(1)創造能力
創造是指人類運用腦力與體力生產前所未有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社會活動。所謂創造能力是指創造者所具有的順利完成創造任務的本領,亦即個性心理特徵。
創造能力可分為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相對於全人類來說的首創性,稱為人類首創性;相對於某一人類個體來說的前所未有的首創性,稱為個體首創性。中小學生的首創性大多屬於後一層次。創造能力是多因素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發現、發明、創作和創造性組織能力,其核心是創造思維能力。
(2)學習能力
這里所謂學習能力是指在校學生順利完成各項學業任務的本領,亦即個性心理特徵。一般地說,學習能力高低與學習成績好壞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因此,本項實驗以社會公認、易於量化的學習成績代作學習能力指標。
(3)同步增長
這里的同步增長是同步超常增長的簡稱,是指創造能力與學習能力相互促進、大幅度共同提高的創造教育的客觀效果。量化指標是:實驗班與對比班相比,創造能力測試成績達到差異顯著水平;中考、高考平均總分超出5分。
2.培訓師資
實驗的自變數均須通過教師達於學生身上,而教師們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與實驗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所以,培訓師資成為實驗成敗的關鍵。培訓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以創造學為基本內容的一般培訓;第二步是依據不同的實驗任務而分別進行的特殊培訓;第三步是上崗前的演練性培訓;第四步是在實驗開始後針對具體問題的培訓。
3.出版教材
高中實驗班需用的創造學理論教材和配套的電教片,早已出版。1993年,我們又出版了《中小學生創造智慧超常增長訓練》一書。這樣,初高中實驗班都需要用的訓練教材也有了。
(二)實驗階段(1992—1995)
1992年夏天,在初一和高一確定的實驗班和對比班,學生基礎條件是均衡的,實驗三年,師資力量也保持均衡。前測之後,實驗開始。在三年實驗期間,三大實驗主體,操作六大系統,按照設計方案,實施實驗。
1.校長操作的決策指揮系統
以校長為首,建立創造教育的決策指揮系統,工作分為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
(1)校長帶頭,轉變觀念。校長帶領領導班子成員,學習創造教育學等有關理論,分析傳統教育弊端和現實表現,轉變教育觀念。
(2)培訓師資,明確目標。在轉變觀念基礎上,使教師明確:開發學生創造潛能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共同目標。然後,針對具體情況,認真落實。
(3)組織實施,注重激勵。以追求實效為出發點,制定規劃或條例,對創造教育的目標方法和評價等問題,尤其是獎勵問題,做出具體規定,大家共同遵守。
(4)及時反饋,開展研討。創造教育一經實施,就要及時反饋。出現缺點和問題,分析原因,研究對策。遇到疑難問題,走出去,請進來,向專家、學者求教。
(5)鼓勵科研,多出成果。鼓勵教師參加創造教育科研,並為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創設各種各樣的良好條件。其目的是:不僅要培養出類拔萃的學生,也要造就教育家型的校長和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