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

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

發布時間:2021-08-11 23:30:04

⑴ 哲學家為什麼都是瘋子

你的問題我覺得有兩層含義:1、瘋子是什麼?;2、為什麼哲學家經常變成瘋子?
你去看看《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或者看看福柯的《瘋癲與文明》,你就會發現瘋子,特別是所謂的精神病人其實不是身理問題,而是他們的行為舉止不符合這個社會的規范,瘋子這個標簽是被現實的權力和制度給強加上去的。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可能會因為思考哲學問題而跌入暗坑(西塞羅),蘇格拉底沒事兒就在雅典街頭晃來晃去跟人捉虱子玩兒,但是那時他們沒有被關進精神病院;而現在這些人肯定不會出現在大街上,他們早就已經被規訓在了固定的機構裡面,比如精神病院。
再來回答2。其實哲學家不一定都是瘋子,沒有瘋掉的哲學家還是佔多數,我們來看看幾個瘋掉的哲學家:尼采、孔德、阿爾都塞。顯然他們都是現代的哲學家,古希臘和雅典時期並沒有所謂的瘋子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行為恰恰被人津津樂道。所以,所謂的瘋子哲學家是時代建構的而不是因為他們在身理或者精神上與常人相異,當然,他們的學說也許正常人並不能理解而導致他們在生活上的落寞感,以致他們生活上不能達到正常,其實所謂的「正常」也只是人們為了生活舒適而強加的標准,沒有人能夠證明自己是否正常,也不需要證明。
綜上所述,瘋子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假的,更無所謂哲學家是不是瘋子。

⑵ 什麼是哲學家

哲學家是指在哲學領域,理論成體系,為人們認識現象及事物的意義樹立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人,即是哲學領域有建樹有體系的人。

通過理解什麼是文學家,更容易理解什麼是哲學家。哲學與文學側重兩個方面,哲學側重完整的秩序屬於抽象,文學側重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多樣性屬於具象。文學家好理解,就是寫了故事書、傳記、詩歌等等文學作品,思想內涵、想像力豐富,意境濃厚,文筆通暢、感染力強,塑造具象飽滿,能成為文學家。而哲學家則要揭示完整的秩序,樹立完整的世界觀,讓人透徹地看清世界,能成為哲學家。文學可以虛構,而哲學只是揭示。所以哲學家少,文學家多,因為世界的規律揭示一條少一條,世界的本質看透一次後再看都一樣,文學則可以無窮無盡地創作。

我們的語言系統是工具,而發明創造語言系統的人,不會是一個人,他們就是哲學家,我們一開口說話就已經在繼承他們的文明成果。老子是哲學家,創立道教,提出的樸素的精神框架以及闡述的社會和諧現代仍然受用,道德經定義的許多概念,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語言系統中。道德經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聯系理論的作者是哲學家,樹立的聯系理論闡述了終極理性,漢語中的大部分關鍵概念的含義都是聯系理論闡述清楚的,例如什麼是主觀、客觀、知識與經驗、矛盾、意義、理性等等,因為聯系理論樹立了完整的世界觀,聯系的世界觀,必然要系統地澄清所有含混的概念,才足以符合現代人的理性要求。在現在人類認知的范圍內,用聯系理論可以闡述清楚一切我們說得出口的概念,聯系理論闡述的道德規范普適所有人。

那些在著作中,大量引用誰說,然後聯系實際談感想、理解認識的人是學者,不是哲學家,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卓有成效的是實踐家,不是哲學家。在中國學院派的馬哲體系中,沒有一個哲學家,因為馬克思本人都只是三流哲學家,學習他、引用他、肯定他、推崇他,思想停留在低級愚昧的境界,不可能產生哲學家。

⑶ 哲學是哲學家創造的嗎

開玩笑。哲學怎麼會是哲學家創造的?那不禁要問問哲學家是誰創造?難道是上帝? 這肯定是一個唯心主義者的思想。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哲學應該是屬於意識形態的范疇。而意識形態是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上層建築又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又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的。最基本是生產力的發展。
而這一切都是歷史來決定的。(歷史並不是單單的就指過去的事情,在馬克思主義那裡。個人認為歷史是所有事情過程的集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里人民群眾並不是就是指平頭老百姓,而是指所有的人。)歷史的發展是所有人相同或不同願望的「合力」。
所以哲學的創造主體應該是人民群眾,是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而不是單一的某個團體(例如,哲學家共同體)。

⑷ 哲學傢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啊

哲學討論所有的重要問題和觀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實並不是在生產關於那些問題和觀念的知識。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等等才能夠生產知識,哲學家也可以參與生產各種知識(假如有這樣的才能的話),但是哲學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種知識「藝術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具有生態和諧水平的觀念/知識體系,這樣人們就能夠更加和諧地充分地思考各種問題。簡單地說,哲學想創造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

比如說,哲學並不是要獲得「真理」這個概念的意義、各種定義和用法,這些都只是背景知識,而是思考「真理」這個概念在觀念/知識體系中適合於放在什麼位置上,與之密切相關的應該是哪些觀念,與其它觀念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互動關系,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就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思想效果,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考慮的是由各種觀念構成的思想畫面如何才能夠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個觀念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比別的觀念更加錯誤,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當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壞了思想畫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塊愚形。某個觀念落在什麼位置上,就像某個棋子下在什麼位置上一樣。如果經濟學家沒有意見的話,我就想說,哲學是思想的博弈論。

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別經驗。

胡塞爾說他追求哲學的純粹結果就像他小時候磨小刀,總是惟恐不夠鋒利,於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發現小刀磨沒有了。

維特根斯坦說他父親是個生意人,而他的哲學也無非是想把能夠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帳一樣一筆一筆地算清楚(當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賬)。

我自己有種「實驗的體驗」(an experimental experience),不知道是否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種。隨便在什麼地方,比如在路口,看著隨便發生的一切事情,行人、汽車、堵塞、違規、罰款、騙子,要臉的人和不要臉的人。替所有事情著想,同時反對自己一貫的立場,慢慢地就會心智錯亂地發現,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並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他人的。我想,這就是哲學家想知道的「真實」(the real)

⑸ 哲學家 哲學

看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泰勒士(Θαλῆς Thales,生活在約公元前585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古希臘七賢之一、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生於希臘繁榮的港口城市米利都城,據說曾游歷過埃及等地,並測量過金字塔的高度,還成功預測過一次日蝕。
泰勒士認為萬物由水構成,水是萬物之源。這種觀點可能是因為看到海水蒸發的過程而形成的。據傳說他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泰勒士還曾宣稱,「萬物中皆有神在」。 泰勒士對希臘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阿那克西曼德據說是他的學生。還有傳說認為,畢達哥拉斯早年也曾拜訪過泰勒士,並聽從了他的勸告,前往埃及進行過研究。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愛非斯一個貴族家庭。他的文章晦澀難懂,富有隱喻。赫拉克利特的理論以畢達哥拉斯的學說為基礎。他借用畢達哥拉斯「和諧」的概念,認為在對立與沖突的背後有某種程度的和諧,而協調本身並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認為沖突使世界充滿生氣。赫拉克利特還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換成火,火也換成一切事物」。 赫拉克利特也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斷變換,他的名言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蘇格拉底因此稱赫拉克利特為「流動者」。 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理論則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在沒有理解惡的時候也就不可能理解善。 赫拉克利特認為神是涵蓋整個世界的事物。但他常常用邏各斯(logos,即理性)一詞來代替神。他相信世界上有「普遍的理性」來指導大自然發生的每一件事。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希臘文 ∏υθαγόρας,約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生於薩摩斯島,早年曾游歷埃及,後定居義大利南部城市克羅頓,並建立了自己的社團。公元前510年因發生反對派的造反,畢達哥拉斯又搬到梅達彭提翁,直至死去。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受到俄耳浦斯的影響,具有一些神秘主義因素。他認為社會中有三類人,而靈魂屬於輪回的結果。但同時從畢達哥拉斯開始,希臘哲學開始產生了數學的傳統。畢達哥拉斯曾用數學研究樂律,而由此所產生的「和諧」的概念也對以後古希臘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畢達哥拉斯還是在西方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在西方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的人。
在宇宙論方面,畢達哥拉斯結合了米利都學派以及自己有關數的理論。他認為存在著許多但有限個世界,並堅持大地是圓形的,不過則拋棄了米利都學派的地心說。畢達哥拉斯對數學的研究還產生了後來的理念論和共相論。即有了可理喻的東西與可感知的東西的區別,可理喻的東西是完美的、永恆的,而可感知的東西則是有缺陷的。這個思想被柏拉圖發揚光大,並從此一直支配著哲學及神學思想。

蘇格拉底(希臘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蘇格拉底最後因觸犯了當時權貴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蝕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飲毒堇汁而死。他長期靠教育為業,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獨特,常常用啟發、辯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蘇格拉底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始者。蘇格拉底重視倫理學,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強調道德是由理性指導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識」,認為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在歐洲哲學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與安排的,體現了神的智慧與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認為只有放棄對自然界的求索(因為那是神的領域),承認自己無知的人才是聰明人。最有知識的是神,知識最終從神而來,真正的知是服從神。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提出歸納論證,從具體實事中找出確定的論點,並注意一般定義的方法,對概念作出精確的說明。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認為是非有標准。傳說蘇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個潑婦。

柏拉圖(希臘語:∏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其主要哲學思想是理念論,對西方的哲學思想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原名亞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又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理想國》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柏拉圖出身雅典貴族,並受到良好的貴族教育。大約二十歲時,他開始追隨蘇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逃往梅加臘避難。後來他到各地游歷,包括西西里島、南義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並創辦了學園(或稱「阿卡得米」,Academy)。學園的名字與學園的地址有關,學園的校址所在地與希臘的傳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關,因而以此命名。學園是西方最早的教學機構,它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學園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園受到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較大,課程設置類似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統課題,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公元前367年,柏拉圖再度出遊,此時學園已經創立二十多年了。他到達錫拉庫薩,並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卻遭到強行放逐,於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繼續在學園講學、寫作。柏拉圖的主要哲學思想都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記載下來的。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區分哪些是蘇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圖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約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它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1)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2)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3)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簡介
當我們談到古希臘哲學時,有三個連貫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三人一起創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學思想。盡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觀點與柏拉圖有很多不同之處。柏拉圖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柏拉圖相信我們的物質世界其實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在它的背後有一個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我們的感官而來的。因此,其實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開創了之後的科學方法。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存在,它們大多是教科書式的文獻,很多甚至是亞里士多德學生的筆記。在中世紀的早期,由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盛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沒有被翻譯。但到了12世紀,亞里士多德主義開始興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各種歐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這種哲學後來成為了早期近代哲學家例如伽利略和迪卡爾所批駁的對象。
生平
亞里士多德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親是馬其頓王的御醫。公元前366年亞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此後20年間亞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學園,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同情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雅典。但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雖然亞里士多德不同意波西普斯等學園新首腦的觀點,但依然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離開學園後,亞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的統治者。亞里士多德在那裡還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士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3年後,亞里士多德又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會故鄉,成為當時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亞里士多德也運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亞里士多德的在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十分關心,對知識十分尊重。但是,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政治觀點或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觀是建築在即將衰亡的希臘城邦的基礎上的,而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帝國對希臘人來說無異是野蠻人的發明。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學園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羅神殿附近的殺狼者(呂刻俄斯)來命名。在此期間,亞里士多德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亞里士多德講課時有一個習慣,即邊講課,邊漫步於走廊和花園,正是因為如此,學園的哲學被稱為「逍遙的哲學」或者「漫步的哲學」。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在這一期間也有很多,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而使用的語言也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因此有人將亞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個教科書的作者。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由於和亞歷山大的關系,亞里士多德不得不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亡加而西斯避難。他的學園則交給了狄奧弗拉斯圖掌管。一年之後,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種多年積累的疾病所造成的。關於他被毒死,或者由於無法解釋潮汐現象而跳海自殺的傳言是完全沒有史實根據的。
哲學觀
雖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卻是第一個公開批評柏拉圖的人。他特別反對的是柏拉圖哲學中有關數學的部分。有人認為雖然亞里士多德熟知當時的數學,他卻從來沒有理解柏拉圖的數學。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相論也有批評。雖然他同意一個事物的「形式」是恆古不變的,但他認為這個「形式」本身並不存在,而是人們在感受到實物後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認為,「形式」其實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徵。他指出,我們所擁有的任何一種想法、觀念都是透過我們的感官進入我們的意識。但是亞里士多德並不否認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將不同的感官印象區分開來。但是他同時指出,在人的感官經驗到任何東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界有因果關系的存在。他認為自然界有四種不同的原因,古希臘人的「原因」觀念不同於近代以來的「因果性」觀念,「原因」與「為什麼」相對應,並不與「結果」相對應。即「目的因」、「質料因」、「動力因」和「形式因」。亞里士多德在邏輯學方面則提出了所謂的三段論。他的這個理論在後來的兩千年內,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認的論證形式。倫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所謂「黃金中庸」。這或許和希臘自然派哲學家的「和諧」概念類似。他認為,人不應該偏向哪一個極端,惟有平衡,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不生存在社會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還提出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稱之為「Polity」)。
科學觀
亞里士多德在古希臘科學史上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因為他是最後提出一個整個世界體系的人,而且是第一個從事廣泛經驗考察的人。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在物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各物體只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接觸下,才能夠保持運動。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為空間必須裝滿物質。這樣才能通過直接接觸來傳遞物理作用。後世的物理學家牛頓指出了亞里士多德這一論斷的謬誤,指出了「力不是保持物體運動的直接原因。力只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說,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大廈沒有造起來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被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統治著。
藝術觀
在戲劇方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第一部探討古希臘悲劇藝術的總結性著作。他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認為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凈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沖突成了人和命運的沖突」。這是藝術史上第一次對戲劇的本質做出探討,更開創了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傳統。他的觀點後來被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詩藝》中加以發揮,從而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藝術史。

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阿基米德到過亞歷山大里亞,據說他住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發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提水器,今天在埃及仍舊使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最後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科學成就
阿基米德發展了天文學測量用的十字測角器,並製成了一架測算太陽對向地球角度的儀器。他最著名的發現是浮力和相對密度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視重,等於排去液體的重量,後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於世。在幾何學上,他創立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即圓周的周長和其直徑的關系。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他一生專心研究科學上的體積和浮力問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當時候國王叫金匠打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國王因為懷疑金匠加了雜物,就請阿基米德鑒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鑒定的方法,就在他走進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見滿出去的水時,悟出利用浮力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他高興的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時忘了自己是光著身體。另外,阿基米德還有幾何方面的數學成就。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講科學的工程師,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歐幾里德的方法,先假設,再以嚴謹的邏輯推論得到結果,他不斷地尋求一般性的原則而用於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終融合數學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為物理學之父。他應用杠桿原理於戰爭,保衛西拉斯鳩的事跡是家喻戶曉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導出部分球體的體積、回轉體的體積(橢球、回轉拋物面、回轉雙曲面),此外,他也討論阿基米德螺線(例如:蒼蠅由等速旋轉的唱盤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軌跡),圓、球體、圓柱的相關原理,其成就。阿基米德將歐幾里德提出的趨近觀念作了有效的運用,他提出圓內接多邊形和相似圓外切多邊形,當邊數足夠大時,兩多邊形的周長便一個由上,一個由下的趨近於圓周長。他先用六邊形,以後逐次加倍邊數,到了九十六邊形,求出π的估計值介於3.14163和3.14286之間。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積是其內接最大圓面積的四倍。而他又導出圓柱內切球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二,這個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著作
《方法論》
《論浮體》
此書討論物體的浮力,研究了旋轉拋物體在流體中的穩定性
《論球與圓柱》
此書從幾個定義和公理出發,推出關於球與圓柱面積和體積等50多個命題
《平面圖形的平衡或其重心》
此書從幾個基本假設出發,通過嚴格的幾何方法論證力學原理,並求出若干平面圖形的重心
《數沙者》
此書主要講述設計一種可以表示任何大數目的方法
《論杠桿》
《論劈錐曲面體與球體》
《拋物線求積》
《論螺線》

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兼法國籍的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終於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而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他而去。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描述人和社會關系的《社會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桎梏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人之間經常要競爭。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人能面對更多的威脅,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在《不平等論》"Discourse on Inequality")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這種思想是法國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盧梭對教育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位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盧梭被安葬於巴黎萬神廟(The Panthéon)

⑹ 德勒茲的在其著作《什麼是哲學》裡面說"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性質的人物

吉爾·德勒茲,1925年1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致力於哲學研究。他的哲學思想其中一個主要特色是對慾望的研究,並由此出發到對一切中心化和總體化攻擊。德勒茲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有在《差異與重復》、《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病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享年70歲。
德勒茲的工作分為兩部分:1 關於其他哲學家、藝術家的著作;2 由各種哲學概念闡發而生的多種哲學理論。
形而上學
德勒茲早期的主要哲學工作(先於他同瓜塔里的合作)可以簡單地總結為系統地將經典形而上學中「同一」和「差異」的關系反轉。經典形而上學中,差異源於同一:「x不同於y是因為具有固定本性的x和具有固定本性的y的本性之間有差別」。德勒茲認為,所有同一性都由差異性所成。同一並不邏輯或形而上地先於差異,「自然界中屬同一類的物體之間也是有差異的」[1] 也就是說,我們是從差異出發來分類出「同一性」的。顯然同一性是由無盡的差異構建出的:「大X為各種小x的差異集合體,小x為各種x'的差異集合體……」面對現實世界,德勒茲認為,我們必須抓住存在的真實所是,而分類法意義上的概念無法達至內在的差異,「如果哲學要確實直接關乎物,就必須是『關於抓住物本身,達至物之所是,達至物之同他物差異所在,達至物的內在差異性』的哲學」[2]
如康德和柏格森,德勒茲認為傳統時空觀是立足於主體的位置、運動的。他認為,純粹的差異是「非時空性」的,差異是一種「the virtual」(虛擬)的概念。「the virtual」(虛擬)在此不是「虛擬現實」的「虛擬」,而是有關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對「過去」的定義:「real without being actual, ideal without being abstract」[3] 。(中譯本作「現實而非現時,理想而不抽象」[4] )德勒茲說的「虛擬」,是在這個意義上的。也就是說,德勒茲的「虛擬」是如同「過去」之於「當下」那樣一般的「一種前在於物的非實體」。德勒茲的「虛擬」是當下真實經驗的前在環境條件,是物本身內在的差異性,「從中構建出的概念同概念所指之物是一體的」[5] 。德勒茲有關差異的說法不是實踐的空談抽象,它是一套確實起作用的系統——差異物之關系結構,這個系統構建出了真實的空間、時間和感知。[6]
德勒茲稱自己的哲學為「先驗經驗主義」。康德哲學的先驗唯心主義中,經驗只在被組織化、概念化之後起作用。德勒茲認為,非語境化(脈絡化)的概念只能生成看上去很完美實際上沒有意義的形而上命題,例如,將「因果關系」這個概念超出經驗地討論,就會討論出「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樣的無解的命題。德勒茲將康德的說法反轉:經驗的生產性使其超越概念,而這富有差異性的經驗能夠使得概念被生產、讓我們不被分類法所桎梏,讓我們不受限制地思考。
同時,德勒茲認為存在之物、概念是單義的,也就是說,所有感知是從「一」得證的。在此,德勒茲借用了中世紀哲學家鄧斯·司各脫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單義性」理論。中世紀關於上帝的爭論中,包括托馬斯·阿奎那在內的眾多著名哲學家認為,當說「上帝是好的」時,上帝的「好」只是在修辭學意義上類似於人類的「好」。而司各脫則認為,當說「上帝是好的」時,上帝的「好」跟說「珍妮是好的」中的「好」是同一意義的「好」——兩個「好」不只是類似,而是根本一致——兩者只在程度上有區別。當說到「好」、「有力量」等屬性概念的時候,這些概念都是被單義地應用的,不管是應用於上帝、人還是蟲子。
德勒茲將單義性理論應用於「存在是單義地差異的」,「這不是說差異本身必然,而是說存在絕對(單義地)是差異的,因為存在是具有差異這個屬性的。進一步說,不是說我們『單義地』(絕對)是某個同我們差異的存在,而是說我們、我們的個性特質所在絕對(單義地)是差異著的(多義的)」[7] 這里,德勒茲呼應和反轉了斯賓諾莎的論點:「所有存在之物都是『一』的變形」。德勒茲認為,沒有「一」,只有永遠差異的流動過程。德勒茲將此總結為「一等於多」[8] 。
《差異與重復》是德勒茲在這種形而上學中最為堅持和系統性的著作。他的其他著作中則發展了相似的概念,如《反俄狄浦斯》中的「無器官身體」、《什麼是哲學》中的「內在性的平面」和「混沌」等。

⑺ 德勒茲的在其著作《什麼是哲學》裡面說"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性質的人物

吉爾·德勒來茲(Gilles Louis Ré自né Deleuze,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吉爾·德勒茲,1925年1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致力於哲學研究。他的哲學思想其中一個主要特色是對慾望的研究,並由此出發到對一切中心化和總體化攻擊。德勒茲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有在《差異與重復》、《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病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享年70歲。

⑻ 德勒茲的在其著作《什麼是哲學》裡面說"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性質的人物

網路了下,是的。介該死的爾雅

⑼ 哲學家是干什麼的

哲學家是思考自己、生命、世界的人,他要創造的是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哲學家是一種稱謂,而不是一種職業。哲學家是一種人,它可以是任何人,可以干任何事。

哲學家的英文是philosopher,其研究對象是哲學(Phil),意思是一個愛智慧的人。

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別經驗。

胡塞爾說他追求哲學的純粹結果就像他小時候磨小刀,總是惟恐不夠鋒利,於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發現小刀磨沒有了。

維特根斯坦說他父親是個生意人,而他的哲學也無非是想把能夠算清楚的事情像算帳一樣一筆一筆地算清楚(當然,算不清楚的就是死賬)。

(9)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擴展閱讀:

哲學家的由來

一個人或者本來就是或者永遠不是哲學家。

希臘人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識是有所不同的兩種東西,盡管有時候容易被混淆。Herakleitos就說:「博學並不能使人智慧。否則它就已經使赫西阿德、畢達哥拉斯、克塞諾分尼和赫卡太智慧了」。

老子有另一個角度的類似發現,他要求「絕聖棄智」。智就是知識,也就是對可道之道的知識(能夠表達為規則和既定程序的知識),而智慧則是對不可道之大道的親近(「道可道非常道」往往被錯譯為「可說的道理並非永恆的道理」,應該是「可以因循的道理並非永恆的道理」)。

知識總是特定有效的(adhoc),而既然人類的心靈並不是一大堆零碎的知識,那麼就一定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把各種知識、情感和經驗編織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心靈,那就是智慧了。

哲學討論所有的重要問題和觀念,表面上好象是其實並不是在生產關於那些問題和觀念的知識。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等等才能夠生產知識,哲學家也可以參與生產各種知識(假如有這樣的才能的話)。

但是哲學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種知識「藝術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具有生態和諧水平的觀念/知識體系,這樣人們就能夠更加和諧地充分地思考各種問題。簡單地說,哲學想創造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

比如說,哲學並不是要獲得「真理」這個概念的意義、各種定義和用法,這些都只是背景知識,而是思考「真理」這個概念在觀念/知識體系中適合於放在什麼位置上,與之密切相關的應該是哪些觀念,與其它觀念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互動關系,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就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思想效果,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考慮的是由各種觀念構成的思想畫面如何才能夠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個觀念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比別的觀念更加錯誤,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當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壞了思想畫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或是一塊愚形。

某個觀念落在什麼位置上,就像某個棋子下在什麼位置上一樣。如果經濟學家沒有意見的話,我就想說,哲學是思想的博弈論。

⑽ 何為思想家,何為哲學家

1、在學術界,文化、思想、哲學這三個概念有區分:從前到後,涵義依次變小。哲學的涵義最小,它只是思想中的一種。思想包括了哲學思想,但哲學又對各種思想進行了概括總結和反思。
2、因此,思想家大於哲學家。思想家不都是專門研究哲學的人。思想家不都是哲學家,但是哲學家必然是思想家。
3、思想家是運用哲學,知識造福人類的人。哲學家,是專門研究哲學問題的人。
4、哲學家不都有創造的認識,思想家必然有創造的認識。
5、思想家=哲學家+現實
哲學家=思想家+理論

閱讀全文

與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