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大發明背後的小故事

大發明背後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2021-08-11 17:51:51

① "小發現"變"大發明"的故事

牛頓的 萬有引力

② 作文小人物大發明的故事400字

小人物的大發明
在邁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人們一直公認,詹姆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成為最為重要的基石,沒有瓦特的蒸汽機,也就沒有後來的工業革命。而他本人也因為發明、改進了蒸汽機而永垂青史。正如美國學者赫爾曼在《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一書中歷數蘇格蘭人對現代世界形成的貢獻時,將瓦特的蒸汽機看作是建構現代世界的物質力量。也許很多人並不清楚,瓦特是蘇格蘭人,曾長期就職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與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並列為這所大學的驕傲。

瓦特1736年出生在蘇格蘭的Greenock這個港口城市,今天,他的家鄉博物館陳列著他當年修理蒸汽機時所用的一些工具。而他的故居,原先的一座老房子則在工業革命時期被拆除變成了現代公寓,只是在牆角處建造了瓦特的塑像,基座上標明這里曾經是瓦特的故居。當我來這里訪尋瓦特的故居時,著實是費了不少時間才找到。當然此行最有意義的收獲,則是在這里的地方檔案館里找尋到了瓦特出生一個星期之後的受洗證明。當我和一位英國歷史學家聊及此事的時候,他也覺得非常吃驚和欣喜,因為他自己也沒有搜集到這份資料。這份受洗資料可以證明瓦特的出生時間和家庭背景。他的父親詹姆斯是一位工匠,其妻子名叫AgnesMuirhead,瓦特1736年1月19日出生,而在一周後的1月25日接受了宗教洗禮。
由於家庭的原因,瓦特年輕的時候就去了倫敦當學徒,學習手藝。二十歲時回到格拉斯哥,本想開設一家自己的手工店鋪,但由於瓦特從未在這座城市做過學徒,也非出身於此,因此就沒有得到同業公會的開業許可。由於一位商人捐給了格拉斯哥大學一批天文儀器,於是瓦特便在格拉斯哥大學謀到了一個職位,負責組裝調試這批儀器,並且學校給了他一間單獨的工作室。利用這間工作室,瓦特在工作之餘通過出售自己復制的古舊地圖,以及修理各種物品來賺取一些生活費用。當然在此期間,浸染於大學的科學研究氛圍,瓦特勤奮學習,不僅學會了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還關注科學發展的動態,經常向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們請教以及交流科學問題。當時的羅比森教授曾這樣誇贊只有二十二歲的瓦特:我希望找到一個工人,但我卻遇到了一位哲學家。
1763年,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學教授希望瓦特修理一台已經廢置的紐科門動力機,以便用於物理課的實習。接到任務後,瓦特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也無法修好。為此,他苦思冥想。1765年初的一天,他在市中心公園「格拉斯哥綠地」散步的時候,突然來了靈感,於是便匆匆趕回,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症結,並作出了改進。因此,通常所說的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實際上應該是屬於改進。今天,一些科學史書和一些展覽也都把瓦特的這個傳說稱作「格拉斯哥綠地」,類似於牛頓發明萬有引力的「蘋果樹」那樣。另外,在研究瓦特發明蒸汽機的過程中,歷史學家對他在格拉斯哥大學具體擔任職務的介紹可謂眾說紛紜,語焉不詳。為此,筆者特意到格拉斯哥大學的檔案館一探究竟,最後查到物理系教職員工的名錄:一共十三個人,詹姆斯·瓦特位列第八。當時教師的薪酬是全體人員每個月工資合在一起為二十三鎊左右,而瓦特先生的工資就愈發「可憐」了,才十點六先令,連一鎊都不到。對於他的身份,這份文件顯示他當時的職位是修理工。為了修理這台機器,學校花費了五點五英鎊,包括購置材料的費用,和付給瓦特的人工費用。在檔案館里,也可以查閱到瓦特親筆簽收的一張紙條,上面可見關於「修理廢置蒸汽機」的說明,還有瓦特自己列出的器材購置清單。看著這些兩百年前一筆一筆的「流水賬」,你會覺得很親切,也饒有意義。
正如有些歷史學家所說,蒸汽機發明出來固然可喜,但這還只是第一步,如何運用於實踐,卻是一大問題。大約在1765年,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布萊克介紹瓦特認識了企業家羅巴克,因為羅巴克知道了瓦特的發明和其價值,他想將瓦特的蒸汽機運用於自己的煤礦抽水。但在合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羅巴克因企業經營不善而破產,無力繼續投入資金支持,同時已初步改進的蒸汽機也還未完全成型。這樣,兩人的合作不得不結束。盡管如此,羅巴克的支持對瓦特來說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到晚年,瓦特仍然感激地回憶道:我的努力所能達到的成功,大部分應當歸功於他的友好鼓勵、他對科學發現的關心,以及他對這一發現的應用的思考。
就在此時,另外一位企業家博爾頓出現了。馬修·博爾頓是伯明翰著名的企業家,為了擴大自己的企業生產規模,他需要改善動力系統,而瓦特的蒸汽機如果能夠得到應用則剛好能夠滿足他的需要。在博爾頓的邀請下,瓦特來到了伯明翰,終於在1774年,成功地完成了蒸汽機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這一發明,從此不僅為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啟了新的歷程,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人類由此擺脫了依靠自然之力,開始使用機器作為生產的動力,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的效率,迅速進入到了工業社會,增進了人類的福祉。值得一提的是,瓦特在改進了蒸汽機之後,立即申請了專利,並獲得了專利權,這一行為也被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解析為工業革命之所以能夠在英國率先發生,就是因為建立起了對財產權有效保障的制度性安排。
瓦特生活和成長的十八世紀正是蘇格蘭啟蒙運動的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和法國啟蒙運動不同,法國啟蒙運動誕生在貴族的沙龍里,而在同一時期的蘇格蘭,大學則是這一啟蒙運動的中心。正由於此,才使瓦特這樣的「小人物」也創造出了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大發明」,從此蒸汽機成為現代世界形成的推動力。瓦特晚年亦有感於自己所有的發明皆受惠於大學的科學氛圍,以及自由的科學探索與交流,故在身後捐贈三百英鎊專款專門設立了一個科學獎勵基金,用於資助科學研究。如果了解當時的大學教授每月工資也只不過是幾個英鎊,就知道這樣一個基金是相當大的一筆投入了。

③ 四大發明小故事

四大發明——造紙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強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 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簾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發明——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左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璠(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璠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戢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戢爭中顥示了前所未有威力。右圖為南未突火槍。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左圖為北未火葯箭。

四大發明—印刷術

印章、拓印、印染與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④ 成功發明背後的動人故事

在18世紀,英國貴族約翰·蒙塔古伯爵是一名賭場老手,為了在吃飯時還能玩牌,他叫人把肉片夾在兩片麵包中間,這種食品很快在英國流行起來,並被取名為三明治。

1950年,紐約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在餐館宴請客人時,發現自己忘了帶錢包,由此他推出了大來俱樂部卡,世界上第一張支付卡從此誕生了。

第一輛超市購物車是西爾萬·戈德曼的傑作,這位美國鄧普蒂超級市場的經理,突然一日腦海中靈光閃現:如果顧客們能夠攜帶更多的商品,他們就能購買更多的商品。他讓一位工匠製造了一種安在輪子上的購物籃,1937年6月4日,這種手推車首次被使用。

⑤ 發明大王的小故事

1.愛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大王,他的發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明的。
然而童年的愛迪生因為家中貧窮,只上過幾年學,他十二歲便到火車上去賣報了。不能去學校讀書,他就自學。他非常熱愛學習,一邊賣報一邊看書看報,抓緊時間學習和做實驗。
愛迪生的父親平時對家裡人要求很嚴格,他規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點了,這樣他回家後就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實驗了,這可怎麼班呢?這對於喜歡自己學習、摸索的愛迪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於是他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爸爸支持自己做實驗。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裡,並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台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後,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並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於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於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製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裡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後,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後來愛迪生經過艱苦地努力,終於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2.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3.一個大雪天的夜晚,愛迪生的媽媽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做手術」.那時候只有油燈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開錯刀.愛迪生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他把家裡所有的油燈全都端了出來,再把一面鏡子放在油燈的後面,讓醫生順利的做完了手術.醫生說:「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聰明救了你的媽媽.」愛迪生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要製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4.永不滿足
我們知道,愛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件發明創造,有些發明創造已經得到驚人的成功.他本人也是享有盛名的.但是,他從不
沉醉於自己的發明,他無時無刻不在向科學的新領域攀登,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的發明創造持否定態度,而不停頓地加以
改進.他自己說:「我是永不會滿足的.」無休止的鑽研,不停頓的改進,這正是愛迪生又一個突出特點.他發明的蓄電池成功
後,他便辦了一個蓄電池工廠並大批生產,銷路一直很好.可是過了一個時期,他發現電池有毛病,一時又找不到原因,他就決
心要改進電池.但是,改進需要時間,需要精力,同時工廠也要停業,這不僅可能降低他發明電池的威信,經濟上也將蒙受很大
損失.然而他決然命令工廠即刻閉門停業.有許多使用他的電池比較滿意的人要求繼續增加定貨,他卻一概不受;有人在經濟上
給他施加壓力,他也毫不畏懼.結果,經他用心改進的電池獲得比預料還好的成功,很快暢銷各地.他的這種精神,同當時「金
玉其外,敗絮其中」,掩飾劣貨的商賈,形成鮮明的對照.不能不博得人們的尊敬與贊揚.
在他的發明創造中,能夠引起當時社會震驚的,莫過於留聲機了.這也是他的得意發明物.他是耳聾的人,能發明這樣一個
發聲的機器已是令人驚駭了.但是,愛迪生在發明它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過後,他又從架子上的塵埃中把留聲機取下來,決
然要改進它.他實實在在地連續工作了五天五夜之久,才獲得了成功.還有這樣的數字完全可以證明他的鑽研精神的:他僅在留
聲機上的發明專利權就超過一百件.當我們看到今天的留聲機的時候,不要忘記這上頭滲透著愛迪生無數辛勤勞動的血汗.如果
沒有一種無休止的鑽研精神是絕難做到的.
這里,我們不妨追溯一下他小時候的兩個故事.在他幼年時期,有一回他看到母雞孵卵生出小雞,很覺奇妙,但並不滿足.
事後,他也悄悄攢些雞蛋放在倉庫里,自己伏在上面,親自試一試能否生出小雞來,弄得全家人好一陣子找不到他.七歲上學後
,他強烈的求知慾和鑽研問題的習慣就更加明顯了.他對他所接觸的東西,總是無休止地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並要求老師解
答清楚.對此,老師很覺頭痛.有一回上算術課時,老師教同學們說二加二等於四,愛迪生一定要讓老師講明白,二加二為什麼
等於四.盡管老師給他作了一般的解釋,但並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於是,老師就說他「愚笨」.愛迪生不滿足自己已經學得的知
識,而時時刻刻用自己天真幼稚的心靈探索著大自然的秘密.然而,他的老師未能理解他.可是幾十年後,愛迪生卻成為享有盛
名的發明家了.
希望對你有用,滿意請採納。

⑥ 發明家背後曲折的故事

滿意請採納,親

發明家的發明故事
故事一:
發明家名人故事:自開車的發明故事
此刻,自開車像潮水一樣,遍及世界各地,進入家家戶戶,但自開車的發明過程卻十分曲折。很少有人知道,發明自開車的是德國的一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1785—1851)。
法國人西夫拉克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浸步時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么寬,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著橫梁,上方安了1條板凳,像一個玩具。剛剛出現的新東西肯定不是那麼完善。這輛「木馬輪「既沒有傳動鏈條,又無轉向裝置,自然需要改善。
德萊斯原是一個看林人,每一天都要從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發明一種交通工具的慾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輪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嗎!就這樣,德萊斯開始設計和製造自開車。他用兩個木輪、一個鞍座、一個安在前輪上起控製作用的車把,製成了一輛輪車。人坐在車上,用雙腳蹬地驅動木輪戶外。就這樣,世界上第一輛自開車問世了。
1817年,德萊斯第一次騎自開車旅遊,一路上受盡人閃的譏笑,……他決心用事實來回答這種譏笑。一次比賽,他騎車4小時透過的距離,馬拉車卻用了15個小時。盡管如此,仍然沒有一家廠商願意生產、出售這種自開車。
德萊斯還發明了絞肉機、打字機等,都能減輕勞動強度。此刻鐵路工人在鐵軌上利用人力推進的小車,也是德萊斯發明的,因此稱它為「德萊斯」。
1839年,蘇各蘭人馬克米廉發明了腳蹬,裝在自開車前輪上,使自開車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後幾十年中,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自開車,如風帆自開車、水上踏車、冰上自開車、五輪自開車,自開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以後隨著充氣輪胎、鏈條等的出現,自開車的結構越來越完善。
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小馬崽」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善。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一來,人的雙腳真正離開了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
到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方。他們把這輛車冠以「自開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層出,讓觀眾大開眼界。
從西夫拉克一向到雷諾,他們製做的自開車與現代自開車差別較大,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自開車是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松在自開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不夠協調與穩定。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戶外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開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持續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僅改善了自開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開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開車的超多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開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開車車型與這天自開車的樣貌已經基本一致了。
人類的智慧真是無所不在。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開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開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開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開車的使用功能。
從1791年到1888年,摩托車的始祖——自開車的發明和改善,經歷了近100年中這些發明者的不懈奮斗。咱們不得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感動。
故事二:
發明家名人故事:愛迪生的科學發明故事
1877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愛迪生從美國一個叫梅羅國的地方,來到紐約一家雜志修改部辦公室。他留意翼翼地捧著一個奇形怪狀的小東西。這小東西上方有一根長長的金屬杠,一端有一個大點的輪子,另一端有個小把手。愛迪生把搖手搖轉,然後把一小張錫紙裹上圓筒,再裝上一根小針,對著圓筒唱了一句嬰兒催眠歌。動作完畢,機器又重新轉動起來,它竟一字不漏地把催眠歌重新唱了出來。形容當時在場的人的第一個感想,僅僅說驚異是不夠的了。人們大樂不支,所有修改部的人都互相大聲傳告,說愛迪生帶來了一架會說話的怪物。在短時刻內,市內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象潮水般地涌來,都爭著要看一看這個在世界上最新奇的機器,一時把報館擠得水泄不通
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堅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裡面藏個什麼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地從機器中重復發出來時,他們才堅信這東西沒有半點虛假。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留聲機問世時的情景。人們在贊嘆之餘,都稱發明者愛迪生是個「妖魔」。其實,「妖魔」這個雅號遠不是從留聲機這一件發明才有的,而是伴隨他的整個生命的。正因他的發明創造實在太多了。電燈、電話、電影、電報機、發電機、蓄電池、打字機、磁鐵礦分離機、壓力表等等,都是他的發明。據不完全統計,自從他發明第一台自動數票機的1869年至1910年,他一共領得1328種發明專利權,約計在此時期,每11天他就有一個發明。正正因這樣,他被人們稱為「妖魔」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是,這個「妖魔」人物的真正魔力究竟出自哪裡呢?他自我這樣說:「一分靈感,九十九分血汗」。「頑強的毅力、驚人的勤奮,正是他真正的『魔力』所在。」出處:www.binzz.com 轉載請保留本出處,謝謝!
湯姆斯?愛迪生,生於1847年美國的渥海渥州。他只念過三個月的小學。學校老師說他"愚呆",親友們也都這樣稱呼他。而他的母親並不堅信這一點,親自做他的教師,引導他去讀一些書。不到12歲,他就讀完了不少難讀的書,他的父親還引導他攻讀過牛頓原理。家庭的教育和影響,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
愛迪生很鍾愛科學。他很小就在自我家的地窖里,儲存了幾百個各種試驗用的瓶子,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他把平時省吃儉用的錢,全部花在購買化學用品和化學儀器上。但光靠這個錢是不能滿足試驗需要的、於是,他就到火車上當賣報童。他每一天清晨登車,晚上9時後回家,搞完試驗常常到深夜才能休息。之後,他發現火車上行李車廂中有一間吸煙室未用,他就把家中地窖里的試驗品搬到這上來,堅持做化學試驗。在那裡,他還學習並領悟使用陳設在這兒的一台印字機,並能用電報號碼記錄當地新聞,辦了一份報紙。這份報紙大受歡迎,銷路可觀,此時他才12歲。有一天,火車搖晃,行李滑下來,把他試驗用的一支磷桿摔到地下,車廂立即著火。火被趕到現場的人撲滅了,但是車長卻打聾了他的耳朵,造成終身殘廢。車長還把他的「四輪實驗室」和「旅行印刷房」里的東西統統踢到車下。
困難和挫折沒有影響愛迪生搞科學實驗的決心,他又在家中建起了試驗室。遭電打、燒毀衣服,在試驗中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的臉部被硝酸燒得不成模樣了。既使這樣他也從不灰心。愛迪生最早所作的發奮,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發明創造。但是,和其他偉大的發明家一樣,愛迪生所走過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當過夜班電報生。在書攤和圖書館消磨很多精力。但由於幾次失業,最後不得不到紐約投奔兄弟姐妹。
愛迪生不辭千辛萬苦來到了紐約。這個時候,他口袋裡連一個小錢也沒有。他餓急了,只好向人討了點茶水喝,這是他到紐約後的第一頓飯。在那裡,他好久才找到兄弟姐妹,但他的兄弟姐妹也處在失業之中。飢因交加的愛迪生,容儀拙陋,衣著襤褸,被人看不起。之後,他被允許夜宿在一家電池室里。剛好室內設置一台發布市價的通信機器,在他到來的第三天早上,這部機器出了故障,由於他留心鑽研,很快幫忙人家修好了這台機器,而被留下來,這才找到了工作。從這以後,他奮發發奮,與人合作改革,市價通信機而嶄露頭角。不久,他開設了一個生產這種通信機的小工廠,逐步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故事三:
圓珠筆的發明者
匈牙利記者比羅某次寫稿的時候,一不留意把稿紙劃破了。他想,要是把筆尖換成圓珠就好了。(微信個性簽名)
於是,比羅去請教化學家奧基。奧基說:「筆尖換成圓珠沒問題,但是圓珠的周圍能漏出墨水才能夠寫字呀!」
比羅想,如果讓圓珠轉動的時候控制墨水的流量不就行了嗎?他開始反復地試驗。
1943年,比羅最後發明了依靠圓珠的轉動送出墨水的新筆--圓珠筆。
圓珠筆用起來十分方便,價格又很便宜,因此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故事四:
彭奈迪脫斯與「安全玻璃」
彭奈迪脫斯是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一次偶然的機會觸發了他的靈感,使他研究製成了「安全玻璃」。
那是1907年的事,一天,彭奈迪脫斯正在實驗室里整理儀器,不留意將一隻玻璃瓶子打翻在地。這下可完了!實驗室的地面是用石塊鋪的,玻璃瓶子摔下去還不破裂成碎片嗎?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瓶子並沒有裂成碎片,只是出現了一些裂痕,他隨手又拿出一隻洗凈的瓶子,輕輕地向地上摔去。這次,玻璃瓶子卻被摔得粉碎。兩只瓶子的狀況為何如此不一樣呢?彭奈迪脫斯一時難以找到答案。
時隔數天,報上注銷了一齊車禍,橫飛的玻璃碎片擊傷了乘客,使彭奈迪脫斯深感痛心。他不由得聯想起那隻破而不碎的瓶子,決心搞個水落石出。他重新找到那隻瓶子,仔細觀察,原來那是一隻盛過某種葯水的瓶子,葯水蒸發後在瓶的內表面結下了一層堅韌透明的薄膜,看來,正是這層薄膜對瓶子起著保護作用。
「偶然」的發現促使他進一步研究玻璃塗膜,經過多次試驗,他最後找到了一種附著力強、透明度好的適宜塗料。之後,他又用塗料將兩層玻璃粘合在一齊,發現其防止破碎的性能更好。這樣,「安全玻璃」最後誕生了。
故事五:
弗萊明與青黴素
此刻醫學上,青黴素已被使用得很普遍了,它能夠殺滅病菌、消除炎症感染。也許,你並不知道,青黴素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發現的呢!
1928年9月,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正致力於葡萄球菌的研究,那是一種會讓人致病的細菌。為了考察這種病菌的生活習性和致病機理,需要對它們進行培養觀察。當時的設備比較簡陋,工作是在一間悶熱、潮濕的舊房子中進行的,實驗過程中又需要多次開啟培養皿,皿中的培養物很容易受污染。有一次,弗萊明打開培養皿觀察細菌,偶然發此刻培養皿口上長出了藍綠色的黴菌,而就在黴菌旁邊,葡萄球菌被溶化了,出現了清澈的水滴。
藍綠色的黴菌為什麼能抑制細菌的生長,並將細菌消滅呢?弗萊明緊緊抓住這次「偶然」的發現不放,全力以赴地對這種藍綠色黴菌進行研究,最後找到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並進一步發現它對其它一些病菌同樣有殺滅作用。
1945年,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與研製出青黴素化學制劑的英國病理學家弗羅里、德國化學家錢恩一齊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故事六:
貝爾發明電話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任務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早上好)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任務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我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裡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生命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故事七:
約翰內斯·古騰堡(德國)
最著名的發明:現代印刷術
約翰內斯·古騰堡要把所有的小東西拼湊一齊,做成了一台活字印刷機。在你意識到他的印刷術可能會掀起一場信息革命這樣的事實之前,你覺得他的想法似乎有點不那麼偉大。
咱們誰也不知道《聖經》出自何人之手,但知道其出版發行者的名字:古騰堡。沒錯,此前中國人活字印刷已用了幾百年,但古騰堡是第一個將字印成書籍出版,而不是絲帛書。這項創新使范圍更廣的人能夠接觸到知識,從而催生了「啟蒙時代」。古騰堡作為發明家數一數二,但作為一名商人卻是倒霉蛋。他的印刷術改變了世界,但這並沒有讓他發財,而且在一場狀告自我出資人的官司中,他連這項技術的發明權也丟掉了。
最酷的事實:在債務纏身的困境中,古騰堡靠給美因茨大主教「打工」艱難度過晚年,大主教給他帶給食宿,以幫他戒掉嗜飲惡習。
故事八:
詹姆斯·瓦特(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改善型蒸汽機
這天咱們是不會把蒸汽當作主要能源了,可回到工業革命早期,蒸汽卻是大出風頭的時候。詹姆斯·瓦特花了超多時刻改善蒸汽機,驅動世界向前進步。
瓦特雖沒有發明蒸汽機,但卻能讓蒸汽機為人工作。事實上,正是瓦特的創新改善使世界發生了從農業為主到工業為主的重大轉變。除對動力和機器做出如此大貢獻外,瓦特還發明了旋轉機和一種可自動調整機器轉速的被稱作「飛球」的裝置。
最酷的事實:功率的單位「瓦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一向被公認為是世界最偉大工程師。
故事九: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
最著名的發明:雙焦距眼鏡
咱們都知道閱讀是根本,但看卻是讀的先決條件。多虧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雙焦距眼鏡,即使視力低於20/20的人也能瀏覽網站的網頁。在寫作《可憐的理查得編年史》,幫美國贏得法國的承認(此舉但是扭轉了美國革命的形勢)和到處對女生大獻殷勤的當空兒,富蘭克林還是對科學做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咱們許多人或許記得社會研究課程里描繪他在暴風雨中放風箏的畫面。這個實驗讓富蘭克林了解到許多電的知識,也給咱們帶來了避雷針。
最酷的事實:發明家和「種馬」(愛對女生大獻殷勤的男生)往往不會扯到同一個人身上,但本傑明·富蘭克林卻是個例外。他是他那個時代最能對女生大獻殷勤的男生,而且他在法國女生中的好人緣也確實有利於美國事業。
故事十:
艾薩克·牛頓(英國)
最著名的發明:微積分
如果你費好大勁總算上完了高等數學課程,那你或許就不會是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熱心崇拜者,正因你遇到的難題基本上就是他的錯——是他發明了微積分。
如果你此刻領悟物理,無論是談到重力問題(一個蘋果從樹上下落的故事,不管真假,確是一個有力的例證),還是光線和光學原理,你還得從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研究成果開始。牛頓第一個提出「光是由粒子構成的」,這原理讓他研製出了反射望遠鏡(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外,牛頓還在聲、熱原理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
最酷的事實:人們很容易認為科學家就是一群不問世事的實驗室「耗子」,但是牛頓是個例外:他曾給英格蘭國王當了將近兩年的法官,干著處決假幣偽造者的買賣。他這段法律生涯快結束的時候,手下還有10個待處決的罪犯。

⑦ 四大發明的故事

1、指南針

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

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

2、造紙術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3、火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4、印刷術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道家學者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

(7)大發明背後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四大發明促進了歷史的發展軌跡,傳入歐洲,給歐洲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中世紀開始,歐洲處於一個漫長的時代,止步不前,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世界裡。

四大發明給他們帶來了曙光,於是才有文藝復興的出現,文藝復興是歐洲結束中世紀的重要里程碑。她對後世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時期的科學,地理,藝術,思想,工業,自然等都是這個時期最活躍的,為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⑧ 科學家發明一些東西的小故事

富蘭克林7歲時,有一次過節,大人們給了他許多錢。富蘭克林打算用這筆「巨款」去商店買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個男孩很神氣地吹哨子,他當時完全被這個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換了那個男孩的哨子。回到家裡,富蘭克林十分得意地吹著哨子滿屋子轉,卻打擾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這筆交易後告訴他,為了這個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價高4倍的錢,並讓他明白,這些多付的錢,是可以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的。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准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

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

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慾望。他一遍又一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

,繼續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

⑨ 關於歷史發明的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中國四大發明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葯,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除造紙為東漢蔡倫發明外,其餘三樣發明都是在宋代出現的。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並且大規模投入商業使用。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活字印刷術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有個工匠叫畢升,他覺得雕版印刷很費事,經過反復琢磨,終於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最早開始於隋唐的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而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則是用細質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叫司南。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宋代發明的指南針是利用磁石吸鐵時磁極原理造出來的。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也正是因為地磁極和地理兩極不完全重合,所以出現了地磁偏角現象。
宋朝(960年-1279年)的沈括在其1088年著述《夢溪筆談》中是第一位準確地描述地磁偏角(即磁北與正北間的差異)和利用磁化的綉花針做成的指南針的人。
1123年宋朝派遣使臣取海路出使朝鮮,《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用水浮指南針導航:「是夜洋中不可住,維觀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
火葯
四大發明中的火葯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葯,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宋朝時期970年,有個叫馮繼升的人,發明了用火葯製成的具有一定殺傷力的單兵火器(火銃),以及連發式火器(連銃),進獻給宋太祖。後來宋兵將這種火器裝上火葯點燃,再用弓箭射向敵營,用於彌補當時宋人戰鬥力不及敵人的劣勢。(原野)

⑩ 科學家發明發現的小故事

金冠之謎

赫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回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答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很著「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閱讀全文

與大發明背後的小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