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發明的眼鏡

我發明的眼鏡

發布時間:2021-08-11 15:14:35

A. 是誰發明了眼鏡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盡管眼鏡發明誰為先至今仍是個謎,但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卻是不爭的事實。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是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清乾隆年間,我國已能生產眼鏡,鏡架為黑漆木框,裝有系結的絲帶,鏡片由水晶磨製,至清嘉慶年,眼鏡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鏡的深淺標度,是根據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的,這在清史料筆記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中有記載。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1937年法國發明了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依祖路公司一位工程師從製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收藏眼鏡以鏡片、鏡架、鏡盒完整無缺為最佳(從某種意義上說,鏡架、鏡盒才是眼鏡收藏的價值所在)。同所有的藏品一樣,眼鏡也是年代越久價值越高,但集藏者大可不必「喜舊厭新」。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眼鏡已不再僅僅是矯正視力的日用品,而逐步成了臉部美容的裝飾品,正是這一微妙的變化,誕生了一批式樣新穎、功能獨特的眼鏡,如:在衛生間沐浴或室內外溫差變化時,也能看清東西的防霧鏡;能減少長時間使用電腦,熒屏射線對人眼睛損害的電腦鏡;在一片鏡片上有多層次、不同的光頭,既可看電影或用以走路,也可看電視、電腦或看書報的多用鏡(又稱多焦點鏡);專門用於釣魚的垂釣鏡,不僅可通過折射減去太陽光照在水面的光強度,又可清晰地看到水面的動靜;用於夜晚開車行駛的夜行鏡,不但能使前方迎面照亮的車輛大光燈變得柔和,而且還能十分清晰地看清路面,保障安全…… 這些眼鏡不僅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方便,更給眼鏡家族增添了新的品種,受到了眼鏡收藏者的青睞。我認識一位藏友,他雖不戴「眼鏡」,但對眼鏡收藏卻情有獨鍾,慧眼獨具,無論古今眼鏡,他都不輕易放過。幾年的光景,他就收集了我國明、清、民國各個時期各種款式的眼鏡近300副,僅鏡架材質就有金、銀、K金、白銅、黃銅、磷銅、木、玳瑁、牛角、塑料等10多種,鏡盒也五花八門,多姿多彩,既有鯊魚皮眼鏡盒和木雕盒,也有刺綉盒和「文革」時印有毛主席語錄的泡沫盒等。問其何以收獲頗豐,他一語道破天機:越是問津者少,越能尋到自己的心愛之物。看來,收藏之道確實需要獨辟蹊徑才可能「修」出正果。眼鏡收藏如此,其它收藏又何嘗不如此呢。

B. 眼鏡是誰發明的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

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最早發明了近視眼鏡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

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2)我發明的眼鏡擴展閱讀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C. 眼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D. 眼鏡是誰發明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然而,與此同時,將透鏡裝入框中的放大透鏡用於閱讀已經在歐洲和中國出現了。關於眼鏡是從歐洲傳入中國還是中國傳入歐洲一直存在著爭論。

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宋朝之前中國已經出現眼鏡雛形。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4)我發明的眼鏡擴展閱讀: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其他種類的眼鏡包括護目鏡、太陽眼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眼鏡——網路

E. 眼鏡是怎麼發明的

約公元1世紀前後,古羅馬一個國王非常喜歡看體育表演,但每次觀看時,由於視力不好而非常苦惱。有一個工匠得知此事後,用綠寶石做了一隻像鍾表匠修鍾表時用的單眼鏡獻給國王,國王戴上後,感到很滿意,再不用擔心看不清精彩的體育表演。不過,這只是最原始的眼鏡。有人認為,真正的眼鏡的發明者是一個名叫薩爾沃德格里阿買提的佛羅倫薩人,他約死於1317年。在14世紀的上半葉,在義大利的許多地方就已經出現了眼鏡製造廠,可見當時眼鏡已被廣泛使用。人們對眼鏡的需求逐漸增大,部分原因是學習和閱讀的人比以前多了,這使得佩戴眼鏡越來越平常了。

F. 眼鏡是誰發明的-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義大利佛羅倫薩,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描繪明永樂年間南京城區民眾生活場景)中有一老者戴著眼鏡。而清代趙翼稱眼鏡傳入中國是在明朝宣德年間。清嘉慶年間眼鏡已經得到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清李光庭所著《鄉言解頤》記載,我國古代眼鏡根據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深淺標度。 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一直用水晶玻璃磨製鏡片,中國採用除採用水晶外,並且使用人造水晶。後來使用玻璃鏡片。1937年法國發明了一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依視路公司一位工程師從製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G. 眼鏡是什麼人發明的

古人們早已知道凸透鏡使東西看起來變大了的事實,而第一個想到用透鏡來矯正視力的人,是來自佛羅倫薩的科學家索文諾·德格里·阿馬迪。大約在1280年,他用水晶磨成一對凸透鏡,製成世界上第一副遠視眼鏡。阿馬迪將他的發明機密告訴比薩的亞歷山大·迪拉·斯皮納修道士。後來,斯皮納將這個秘密公諸於眾。於是,到14世紀上半葉,義大利出現了許多眼鏡製造廠,許多義大利人都佩戴了眼鏡,而威尼斯也成了眼鏡製造中心。

至15世紀,用於矯正近視的凹透鏡也被製造出來。拉斐爾的名畫教皇利奧十世像上,就出現了這種眼鏡。自此,鏡片不再根據年齡分類,而是根據度數分類。

阿馬迪發明眼鏡的時候,還沒有眼鏡架。當時的眼鏡,有人用手舉著,有人把它縫在帽子上,有人則放在眼窩上……就這樣胡亂戴了好幾百年。16世紀,德國開始製造有鏡橋聯結的眼鏡。後來又出現了夾子式鏡架,戴上這種眼鏡,鼻樑壓擠得難受,當然很不舒服。有人無意中發現了耳朵的妙用,把眼鏡的兩條腿彎一下,讓它掛在耳朵上不是很方便嗎?於是出現了帶鏡腳掛在耳朵上的眼鏡。第一副帶鏡腳的眼鏡是在16世紀末,由埃爾·格雷科製成的。從此,眼鏡的形狀基本固定下來。

19世紀中期,鏡片設計經歷了從平面鏡片到雙凹鏡片或雙凸鏡片的過渡,最終於1890年左右出現了我們今天通常採用的新月形曲率矯正鏡片。

1784年,富蘭克林發明的雙焦點眼鏡片,上半部用來遠眺,下半部用於近距離閱讀。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頗為流行的隱形眼鏡在19世紀就已出現。1827年,隱形眼鏡首先由英國物理學家赫謝爾爵士設想出來,到1887年,瑞士蘇黎世的弗里克醫生研製出精度較高的鏡片後而得以實現。

19世紀後半期,對眼鏡的光度研究也取得進展。1860年,遠距離視力表由屈勒和斯內倫編制出來,使視力量化。1872年,開始使用屈光透鏡來表明鏡片的度數。

進入20世紀,眼鏡得到了更全面的改進和發展。人們很早就發現玻璃並不是製作眼鏡的最理想的材料,存在重量大且易破碎的弱點。20年代,耐磨性及抗沖擊性較強的水晶鏡片被製作出來,由於價格昂貴,能接受的人並不多。二戰期間,人們從製造飛機駕駛窗的有機材料中受到啟發,經多次試驗,改進製成了樹脂聚合物。戰後,這種聚合物開始用於鏡片製作。

H. 眼鏡是誰發明的

1、第一個想到用眼鏡來改善視力的人,是一位來自佛羅倫薩的科學家索文諾·德格里·阿馬迪。大約在公元1280年,他用一對凸透鏡來校正遠視。他向一位來自比薩的名叫亞歷山德羅·迪拉·斯賓納的修道士坦露了自己的發明機密。 後來,迪拉·斯賓納告訴其他人怎樣來製作眼鏡,並且還指出玻璃如何才能具有曲形。到14世紀,許多義大利人佩戴了眼鏡。及至15世紀,用於校正近視的凹透鏡也被製作出來了。 眼鏡並沒有很快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透鏡研磨技藝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效果很好的透鏡的表面應該是光滑的,曲線也應該是均勻的。17世紀透鏡製造者對生產質量良好的透鏡仍然有著困難,那時顯微鏡、望遠鏡都還在研製之中。 雙光眼鏡是美國科學家、外交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780年發明的。 2、十三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I. 誰發明了眼鏡

發明眼鏡的人應該獲得一座雕像的榮譽,可惜沒有誰能夠確定,究竟是誰發明了眼鏡。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從眼鏡問世起,就深植於社會史中,成為各國民俗、流行和驕傲的一部分。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現知最古老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廢墟中發現的。這塊透鏡用水晶石磨成。依此可推知,古老的巴比倫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發現了一些透鏡的放大功能。

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像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隻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中國早在戰國時期(2300年前),《墨子》中已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公元前3世紀時我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藉助於透鏡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晶或透明礦物質製作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明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馬可·波羅在1260年寫道:「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這證明,至少在這以前,中國人就知道眼鏡並使其實用化。公元14世紀的記載說,有些中國紳士,願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那時的眼鏡,鏡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黃玉製成,為橢圓形,並以玳瑁裝邊。戴眼鏡的方法也頗奇特,用形形色色的東西固定;有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有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或者乾脆固定在帽子里。間或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裝飾性的小飾物,跨過兩耳,垂於兩肩。因為眼鏡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當時的人們與其說戴眼鏡是為了保護視力,倒不如說是一種炫耀身份的裝飾品。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13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但幾乎過了一世紀,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這期間他們苦於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舒服而長時間的戴眼鏡?開始是諸如今日放大鏡的東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綠寶石、紫石英等礦石磨成的透鏡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後來是用繩子系於胸前,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後來出現了長柄雙眼鏡和夾鼻眼鏡。夾鼻眼鏡尤其適用於高鼻樑的羅馬人及英國人。大文豪伏爾泰在作品中贊頌道:「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樣東西都是達到那個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因為它,我們才有了眼鏡。」

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至於無形眼鏡,則是1887年由德國人製造的。

J. 第一個眼鏡是誰發明的

發明眼鏡的人應該獲得一座雕像的榮譽,可惜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世界上最早戴眼鏡的是中國人。 沒有誰能夠確定,究竟是誰發明了眼鏡。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從眼鏡問世起,就深植於社會史中,成為各國民俗、流行和驕傲的一部分。 現知最古老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廢墟中發現的。這塊透鏡用水晶石磨成。我們可依此推知古老的巴比倫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發現了一些透鏡的放大功能。但他們並不一定了解透鏡。古猶太人、古埃及人同樣對眼鏡一無所知。據記載,古羅馬皇帝尼諾觀察過各種寶石。但他只是透過寶石來觀看五彩繽紛的奇異世界,並不為了提高視力。 在公元十三世紀末,眼鏡幾乎同時在中國和歐洲出現。馬可·波羅在1260年寫到:「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這證明,至少在這以前,中國人就知道眼鏡並使其實用化。公元十四世紀的記載說,有些中國紳士,願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那時的眼鏡,鏡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黃玉製成,為橢圓形,並以玳瑁裝邊。戴眼鏡的方法也頗奇特,用形形色色的東西固定;有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有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或者乾脆固定在帽子里。間或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裝飾性的小飾物,跨過兩耳,垂於兩肩。因為眼鏡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當時的人們與其說戴眼鏡是為了保護目力,倒不如說是一種炫耀身份的裝飾品。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十三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但幾乎過了一世紀,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 這期間他們苦於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舒服而長時間的戴眼鏡?開始是諸如今日放大鏡的東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綠寶石、紫石英等礦石磨成的透鏡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後來是用繩子系於胸前,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後來出現了長柄雙眼鏡和夾鼻眼鏡。夾鼻眼鏡尤其適用於高鼻樑的羅馬人及英國人。大文豪伏爾泰在作品中贊頌道:「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樣東西都是達到那個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因為它,我們才有了眼鏡。」 假如你生就一個小個直的鼻子,戴眼鏡就不那麼容易了。一直到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嘗試把絲帶綁在鏡架外側,然後安全地套在雙耳上,才算解決問題。直到1730年,一位英國人才發現了根據人頭大小調整的眼鏡,並很快演變成雙鉤於耳的樣式,法國人稱它為「太陽穴眼鏡」,並且欣喜地宣稱,這種樣式,可以讓人自由地呼吸。 不過這種歡欣並不表示法國人可以戴著眼鏡到處跑,在當時法國人對戴眼鏡一事頗覺踟躇。眼神不好的巴黎貴族只在私下使用眼鏡,在不得不公然拿出眼鏡的情況下,也只能迅雷不及掩耳地匆匆一瞥之後,趕快收起。 眼鏡第一次傳入英格蘭,更使人啼笑皆非。英國的學者們,既蔑視又懼怕,拒不接受。牧師們則抨擊說:「企圖用眼鏡來恢復衰退的視力,是對仁慈的上帝之惡意挑釁。」但是,眼鏡的聲譽並沒有降低,這也許得力於一位漫畫家威廉姆·霍加斯·潘特朗。這可憐的義大利幽默老人,為了攻擊眼鏡,常在他的諷刺畫中畫上眼鏡。而事實上,適得其反,眼鏡卻更加普及。 然而在西班牙的情況卻恰恰相反,1612年,一位米蘭人在一本書中指出,西班牙「各階層都歡迎眼鏡,因為他們認為戴上眼鏡會更顯得不怒不威,舉足輕重」。這本書行世後若干年,法國一位往訪馬德里的貴婦竟寫到:「在西班牙,當某人財富增多的時候,他就加大他的眼鏡。」 直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至於無形眼鏡,則是1887年由德國人製造的。 眼鏡在今天,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無論從鏡片的種類,還是鏡架的樣式,都有極大發展。今日的年輕人,以戴上鋼質架的「奶奶眼鏡」為瀟灑。還有人專門研究何類人戴何種眼鏡最為得體。眼鏡與美聯而系之。 綜觀眼鏡的點滴軼事,嘆人類智慧之高,有一項痛苦的需要,就有一項解決之術,由真而美,不斷演進,以臻至善。

閱讀全文

與我發明的眼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