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告訴我明朝的「心學」是誰創立的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灝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Ⅱ 王陽明是中國心學的創始人嗎為什麼歷史教科書中對他的介紹很少
王陽明不是中國心學的創始人,南宋時陸九淵就是心學大師。至於為什麼介紹少,他是唯心主義學者,而我們要學習唯物主義,自然不能把他介紹太多,否則信了他不信馬克思了咋辦?其次,王陽明曾血腥的鎮壓過農民起義,並因此獲官。再次,他的心學過於空范,對社會發展沒多大價值。在日本,王陽明則很流行,稱為陽明學。
Ⅲ 心學學派創始人是誰他的著作名言是什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在中華文明中出現了各個學派,每個學派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特色。其中不乏一些很多人人都知道的學派,但是也有一些比較冷門的學派,很少人會了解到,就比如心學學派。心學學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是王守仁,說起王守仁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是說起王陽明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了,其實王守仁就是王陽明。正是王守仁創建了心學學派,並且留下了諸多名言。
這句名言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其實它主要強調的是物體和自身要融為一體,外物和自身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存在。這主要是因為王守仁認為認識外物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而每個人的內心則是判斷事物存在的中介,如果能夠將內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的話,那麼就可以做到物我合一。也就是說,如果將內心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那麼我們就可以洞察一切事物了。
Ⅳ 請問心學創始人是誰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Ⅳ 簡介一下明朝的王守仁,心學的創始人.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謚文成,人稱王陽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陽明生平 童年生活 貴州龍場悟道 平定江西 擒獲寧王 總督兩廣 病逝歸途政治主張 明賞罰 量情法 重綱紀思想主張 心外無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唯求其是 士農工商 四句教所收門徒 中國門徒 日本門徒相關遺跡 王陽明故居 王陽明墓 記功碑 貴州陽明祠 貴陽陽明洞個人作品 王陽明全集
Ⅵ 心學的創始人是誰
這樣問可以有很大問題,心學有佛家的,道家的,儒家的,還要其他門派的。創始人是誰無法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只能說他們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在中國文化史中相互學習,相互融合。那麼心學的創始人應該是中國人。
Ⅶ 明朝的心學的創造者是誰
是王守仁。他在被皇上貶謫山間,在一個夜晚領悟的。從此以後,他成為最有智慧的人,和孔子並列。他死後,他的心學依然有很多的人支持。朝中的很多人,都是支持者
Ⅷ 心學一派是誰開創的
陸九淵是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者。他對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有直接的影響,王陽明發展了其學說,陸、王兩人成為我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過深遠影響。
陸九淵號象山先生,字子靜,出身於江西撫州金溪青田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大家庭。陸九淵自幼好學,自小不愛嬉戲,穩重如成人。他的好學不在於博覽群書,而表現在善於思考上。他求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讀書有覺」。三四歲時,他曾向父親發問:「天地為什麼沒有邊際呢?」
陸九淵13歲時,曾經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有一天,他讀古書到「宇宙」兩字,書中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於是他忽然省悟,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
陸九淵讀書很刻苦,在「實勤考索」的基礎上,主張讀書要有疑,認為有疑方有覺,有疑方有進。當他的五哥陸九齡讀《論語》時,就問陸九淵對其中《有子》一章有什麼看法。陸九淵認為這一章是有子的話,不是孔子的言論。陸九齡說有子是孔子的主要門人,不可輕議。陸九淵卻不以為然,對這位賢人進行批評,說:「夫子之言簡易,有子之言支離。」
37歲時,陸九淵應理學家呂祖謙之邀,與五哥陸九齡在信州鵝湖寺會見朱熹,辯論理學問題。後來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觀,因這只是個管理道觀的閑職,他便歸江西故里講學去了,昀後他匯集了四方學者。
宋光宗即位時,陸九淵又被任荊門軍,此間他治績顯著,「厚風俗」,「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擒之不逸一人」。因荊門處江、漢之間,為四戰之地,陸九淵遂築城壁以御邊防。
學術方面,多年的探索及教學積累的經驗,使陸九淵形成了自己的「心學」思想,並積極與當時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進行討論。
1180年,陸九淵43歲,應朱熹之邀,去南康白鹿書院講學,這次演講,陸九淵演講的主題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句話出自《論語》,有很多人討論過,是個老生常談的題目,但陸九淵卻講得新意迭陳。他提出「君子」、「小人」的差別不在於外在的行為,而在於他們的「志」,志向指向哪裡,行為就會有怎樣的表現。
1187年,陸九淵在貴溪應天山講學。他嫌應天山與佛教徒有瓜葛,根據山形,改名為「象山」。他自稱為「象山居士」,又稱「象山翁」。這在陸九淵心學的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
陸九淵的講學吸引了很多人來聽講,「居山五年,來見者案籍數千人」。通過講學,在他的周圍聚集了為數眾多的信仰者,逐漸形成了一個學派。
陸九淵經常與朱熹書信往來,討論「無極」、「太極」一類的理學問題。二人各抒己見,相互詰問,討論異常激烈。陸九淵和朱熹一樣,認為宇宙的本原是「太極」,是「理」,但是他反對「無極而太極」的提法,認為這不是周敦頤的原意。
陸九淵的「理」所包含的內涵,即所謂「正理」、「實理」、「公理」、「常理」,則是先天固有的仁、義、禮、智等封建倫理綱常和萬物的規律。
陸九淵強調本體與主體的合而為一,本體服從主體,把本體,即「理」,安置在主體,即「心」之中,從而提出與朱熹「性即理」相對的「心即理」的哲學命題。
在陸九淵看來,「心」即是宇宙的昀高的本體,「心」與「理」是一個,是不容分開的。世間萬事萬物都生於心中,充滿心中而往外發散,便充塞於宇宙之中。而充塞於宇宙之間的,沒有不是「理」的。因此他說,「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理沒有不包含於心中的。
陸九淵的心學思想,在他看來,是直接繼承孟子的思想,他不承認程頤、朱熹是孟子的直接繼承者,只有他的心學才是真正繼承了孟子思想的正統。
為了強調「心」的作用,陸九淵多次聲明「先立乎其大者」。所謂「大者」乃是指「心」,即首先要「立心」,只要把心立起來了,就能從總體上來認識事物,從總體上來認識,則各個局部就自然明了。
同時,陸九淵也主張「學」,主張讀書。他認為學問的目的是在「為人」、「做人」,即要「明理」、「立心」。
在鵝湖之會上,陸九淵和朱熹就方法論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朱熹主張「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陸九淵則主張「發明人之本心,而後復使之博覽」。
陸九淵認為朱熹的方法論是「支離」、「煩瑣」,而自己的才是「簡易功夫」。為此,他提出: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謂道問學。
實際上,朱、陸之爭還表現在心性說的問題上,朱熹對心性才情有嚴格的區分,陸九淵卻認為「情性心才」都是一樣的。陸九淵從24歲至54歲的近30年中,主要活動是建立心學體系、傳播心學理論,從而形成有自身特點的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