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四大發明和英國四大發明比

中國四大發明和英國四大發明比

發布時間:2021-08-11 12:52:42

① 中國的四大發明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

中國四大發明

我國西漢時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現存最早的紙為西漢初期的甘肅天水放馬灘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植物纖維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在幾個世紀以後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過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開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紀元。後傳至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改變了歐洲當時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宋已有指南針,又叫羅盤針,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經波斯和阿拉伯傳到西方,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火葯配方的記錄,唐末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元朝時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附言:很難得有人多中國的古代發明還這么有興趣想知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不過,那畢竟是過去的輝煌,以後的一切還要靠我們呢。順便告訴你我國一些其他的優秀發明。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國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創造了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們認識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

春秋時期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公元前613年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領導測量子午線的長度。

北宋科學家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多年;他發現地磁偏角比歐洲早5個世紀。

元朝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歷法《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周期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中國的古代天文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後世稱為《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舉其約數,故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相傳古有「采風」制度,派專人收集民間詩歌,占《詩經》大部分篇幅的「風」,就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據《史記》等書記載,此書系孔子所刪定,近人多疑其說。《詩經》里有些詩描寫了勞動人民的生產情況,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詩篇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為今文詩學,「毛詩」為古文詩學。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輯注較備。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學術界有互相辯爭的風氣。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時期,社會正經歷著大的變革,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階級斗爭非常尖銳。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主張。當時爭論的問題有: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參加論爭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莊子、楊朱、許行、李悝、吳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孫龍、荀況、韓非、鄒衍等,他們或者著書立說,或者從事教育活動,或者進行政治改革,積極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們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反映了各自不同階級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觀點。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張為:「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戰爭;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反對厚葬;主張選舉賢能的人來做國君和各級官吏。墨子的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在階級社會里,「兼愛」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還主張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是,孟子關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說法,是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提出「人定勝天」,即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種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加強。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莊子。他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他的思想消極,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甚至認為「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好。

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為韓非。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必然勝於過去。人們應該按照現行政治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於古代的傳統。他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來代替世襲的貴族。他還主張「法治」,認為法律應向全國公布,強調用嚴刑厲法鎮壓人民的反抗。他的學說被秦始皇所採用,後來成為秦統一後許多政治措施的理論依據。

各派的學說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爭辯,同時又互相影響,使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後來中國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少而好學,20歲後游蹤幾遍全國。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三年後,他繼父職為太史令,得讀政府所藏「石室金匱之書」。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著手撰寫《史記》。五年後,他因李陵事被武帝治罪下獄,處以宮刑。獄中仍繼續從事寫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書令。漢時中書令多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為恥,忍辱含垢,發憤著述,終於完成我國最早的通史,初名《太史公書》,後人稱《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合計130篇。52萬余字。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正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為中心,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寫人物和事件。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輯,內容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歷史。列傳主要是人物的傳記,也兼記少數民族,以及與我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並包括作者的自敘。上述五種體例中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各體例相互配合,這種體例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範例。《史記》內容豐富,記事詳實(其間也有某些失實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和階級斗爭的真實狀況。如詳述了陳勝起義的經過,正確地肯定了漢滅秦是「由涉首事也」。把孫勝列入世家,與歷代王侯勛臣同列。《史記》對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司馬遷首創的傳記文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後世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史學史上的《二十四史》,總共有3259卷,雖在名目、門類上有所變衍,但都有「紀」和「傳」,絕無例外地沿襲《史記》體例。《史記》不僅是部歷史著作,而且是部具有極高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

由於司馬遷在歷史學、文學上的傑出貢獻,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二十四史

我國封建社會系列正史合稱。清乾隆時,《明史》定稿,詔刊廿二史,又詔增《舊唐書》,並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流行的二十四史有兩種,一為武英殿本。清末以來各種翻刻本大體以此為根據。一為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集合各史較早刻本影印,原書刻誤多據殿本修改,但亦有誤改之處。對二十四史簡要介紹如下:

《史記》如前述。

《漢書》,東漢班固撰。100篇,分120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創始於班彪繼《史記》而作的《後傳》。班彪死後,其子班固整理補充,撰成本書。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本書體例大略與《史記》相同,惟改書為志,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准繩。《百官公卿表》敘述秦漢官制沿革,並排比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簡明扼要。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今本120篇,分130卷。紀傳體東漢史。原書只有紀傳,北宋時把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與之相配,成為今本。敘事喜以類相從,新立的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等,大部分專傳也以類盯從,往往不論年代先後。本書匯集一代史事,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國志》,西晉孫壽撰。65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無表志。魏志前四卷稱紀,蜀、吳兩志有傳無紀。對魏的君主稱帝,敘入經中;吳、蜀則稱主不稱帝,敘入傳中。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130卷。紀傳體晉代史。修撰者共21人,此外唐太宗也寫了宣帝、武帝兩紀和陸機、王羲之兩傳後論,故舊本亦題「御撰」。本書增立「載記」。十六國中的前趙、後趙等十四國,皆入「載記」,僅前涼、西涼入列傳。本書詞藻綺麗,多記異聞,對史料的鑒別取捨,不甚注意,這是本書的缺點,但以諸家晉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宋書》,南朝梁沈約撰。100卷。紀傳體宋史。本書選錄詔令章奏等文件甚多,雖嫌冗長,卻保存了若干資料。入志內容,上溯三代秦漢,尤詳於魏晉,可補《三國志》之缺,惜門類不全(如無食貨、藝文等志)。

《南齊書》原名《齊書》,宋以後為了區別於李百葯的《北齊書》,故名,南朝梁蕭子顯撰。60卷,今本亡失序錄一卷。紀傳體南齊史。有志無表,各志亦不全,《食貨》《刑法》《藝文》均缺。本書保留較多的原始資料,對文學、思想、科學的情況也有所反映。

《梁書》,唐姚思廉撰。56卷。紀傳體南朝梁代史。本書是現存梁史的比較原始的記載,范縝、阮孝續、陶弘景等傳,保存了當時思想、文化、醫葯方面的史料。但全書無表志。

《陳書》,唐姚思廉撰。36卷。紀傳體南朝陳代史。全書無表無志,與所撰《梁書》相同。

《魏書》,北齊魏收撰。130卷。紀傳體北魏史。受命修撰的雖有多人,實由魏收獨立完成。魏收從北齊統治者立場出發,以魏和東魏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晉為僭偽,凡劉陪、石勒及宋、齊、梁、陳都入外國傳。本書中的《釋老志》《官氏志》《食貨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北齊書》,原名《齊書》,宋時加「北」字,以與蕭子顯的《南齊書》區別。唐李百葯撰。50卷。紀傳體北齊史。無表志。作者多採用王劭《齊志》,文筆生動,並保留當時口語。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紀傳體北周史,無表志,50卷。今本多取《北史》補入,已非原來面目。

《隋書》,唐魏徵等撰。85卷。紀傳體隋代史。內容歷敘梁陳齊周的典章制度,詳於隋代。基中《經籍志》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當中書籍分類的標准。本書對隋朝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有所揭露,並顯示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威力。十志如《食貨》《地理》《天文》《經籍》等,綜合五代,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南史》,唐李延壽撰。80卷。記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紀傳體,無表志。

《舊唐書》,原書《唐書》,因與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區別,故稱。本書保存唐代史料,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即多據本書。

《新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225卷。紀傳體通史。本書在史料上對《舊唐書》有所補充,首創《兵》《儀衛》《選舉》三志,並增撰各表,又專立《藩鎮傳》記述沿革,皆可供參考。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與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區別,故稱。150卷。紀傳體五代史。分梁、唐、晉、漢、周五書,故原稱《梁唐晉漢周書》。此書文獻,故紀傳多首尾完備,事實較詳。

《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宋歐陽。74卷。紀傳體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本書間采小筆記,以補舊史之缺,有一特殊史料價值。

《宋史》,元脫脫領銜,歐陽玄等編撰。496卷。紀傳體宋代史。首創《道學傳》,以道學為判斷是非的標准。

《遼史》,元脫脫等撰。116卷。紀傳體遼代史。

《金史》,元脫脫等撰。135卷。紀傳體金代史。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紀傳體元代史。保存了較多的史料。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332卷。紀傳體明代史。本書取材頗富,歷經三次訂正,有一定史料價值。

② 中國四大發明是哪些

補充:指南針指南針古代民間常用的發明葉切成薄鐵板魚,魚的腹部微凹,像小船漂浮在水面後磁化可以引導北方。然後用這個作為一個游戲。東晉崔豹在「古今注」,他說,這「引導的魚。」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生產含有魚的做法指南和使用說明:「切用薄鐵葉,長二寸,寬五分,既尖銳如魚型,設定木炭的燃燒,芝堂後,謙謙鐵第一條魚,從火中,用尾巴是分位,蘸水盆中,不是終點只是關閉關閉設備。使用時對水的碗置平無風,魚水,使浮子,這往往是第一個下午了。「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的磁場磁化的鐵。這是燒紅的烙鐵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燒紅的鐵在內部分子相對活躍的狀態,在鐵分子沿地球磁場的方向布置,實現了磁化的目的。浸入水中,這樣的安排可以固定趕緊放下,和尾稍向下,以增加磁化的程度。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應用和開發發明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歷史也是一件大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的方法提到另一個人工磁化。 「方鋒針芒磁鐵,是能夠做到,」根據沈括的說法,那麼技師摩擦針頭用磁鐵,就能把磁針。從目前來看,這是一種利用自然磁場磁鐵,從而使磁疇的排列內的針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磁針方法的顯示。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但效果比磁磁化方法更好,發明了摩擦法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也為磁點的外觀的實用價值,創造了條件。沈括還在「夢溪筆談」補筆談談到磁摩擦定律的各種現象:在「針鋒相對安裝磁鐵,往往是在尖銳指導,誰也指北,恐懼的石頭也不.. ....,南北相反,它應該因人而異,不深考耳。「據說,用磁鐵摩擦針後,乳頭有時引導,有時也被稱為北方。從目前來看,磁鐵有兩個磁極N和S,前針的針型的磁化方向,指針的磁化是不同的。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這種現象他的真實記錄和承認,他沒有做深入的思考。期望後人有待進一步探討。在設備的方法針,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1)水浮法 - 將穿在針浮在水面上的幾個燈心草,您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滴定法 - 將調整針擱在針的邊緣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釘旋滴定 - 在上面由於指甲表面的針休息是光滑的指甲,針可以自由旋轉,指示方向。 4鏈掛法 - 在塗一些蠟針的中間,堅持絲綢,掛在一個地方,沒有風,你可以指示方向。補充:指南針火葯造紙活字印刷,然而,已經在過去的千百年來,被別人誇的大發明呢?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在人類歷史的大變革有著無窮的發明,不計其數。例如:蒸汽機,電,光,計算機,汽車,飛機,互聯網,等等。改變世界尤其是美國和歐洲偉大的發明真是層出不窮,我們是否看到因為自己國家的偉大發明沾沾自喜,覺得無聊了,以促進它的地方呢?他們的發明不一樣大把,在四個呢?了解自己國家的光榮的過去的歷史是很重要的,但執著於過去,它會導致停滯,自滿,自我麻痹。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不應該只有這四個應該是與歷史發展,增加了魚。因此,正確的標題應該是古代四大發明的四大發明。盡管中國文明的起源有許多重要的成就是「四大」,「五大」等名稱,如四大美女,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但四大發明的概念來自西方學者,和作為中國後接受。這些發明的重要性,可能是第一次由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誰在1962年寫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世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來至於有沒有帝國,教派,個人人事有這樣一個顯著的影響。「培根是一位政治家和哲學家,而不是一個科學家或一個考古學家,所以他可能不知道這些發明的來源,也沒有提及,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發明,並考慮到是西方的產物。然而,他的工作確實顯示出這些多麼重要技術的中世紀世界。現在指的是19世紀由傳教士和漢學家約瑟夫助手肯提出的第一個四大發明。當愛德肯比較中國和日本,在日本學者提出不應該像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如此重要的發明清楚。此列表是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歷史學家和漢學家李約瑟發揚光大後一發明。

③ 對於中國人說的「四大發明」,西方國家是怎麼看待的

首先,「四大發明」之說並不是由我們中國人首先提出的,而是由英國的傳教士艾約瑟提出,在此之後,我國國人才恍然:哦,原來我們這厲害!然後這一說法才在我國流行起來。要說西方人對這些發明的看法,那一定要一些權威人士的評價才算數,比如像艾約瑟這樣的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近60年,最後死在了上海,而他在從小又接受過英國的優良教育,對於歐洲的歷史和文化也有全面的掌握,所以只有他這樣的人,經過中西對比後說出來的話,才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所以,起碼從他來看,西方人不僅承認了我國的「四大發明」,還對此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現代的西方人普遍認為:造紙術承認是中國的,但是其他三樣是歐洲人發明的。比如我國古代使用的黑火葯,而西方人使用的黃火葯。中西雙方各執一詞,誰都有對方無法反駁的理由,於是在這樣的僵持中,金屬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認證給了朝鮮。

④ 中國的四大發明對英國的影響是什麼呢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
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
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
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
馬克思評論:「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雖然沒有提到造紙術,但是正是它為印刷術的產生和推廣提供了必要條件.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⑤ 中國四大發明都是什麼

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現在很多科技設備都離不開之前古代人的發明創造,在中國的四大發明分別是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這些發明都為當時古代的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貢獻了許多。

印刷書的發明為古代文化的傳播影響巨大,最早期的印刷術是雕刻成非常多的小木塊,根據文章的內容將木塊排列起來,然後刷上墨水,在印在紙上。到後來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效率。

⑥ 中國四大發明是什麼

⑦ 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2、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火葯

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4、印刷術

(1)雕版印刷術: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

(2)雕版印刷術:

根據歷史學家鄧廣銘考證,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黃金時期,許多道士參與印刷術的研發與創新,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3)活字印刷術: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道家學者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

(4)木活字:

元代,著名道家學者、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中東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字,從此畢升首次創造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7)中國四大發明和英國四大發明比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向來以「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而自豪,不過,「四大發明」這一說法,卻誕生在抗戰期間。

中華文明有很多和「四」有關的並稱,如四書五經、四大美人、唐初四大書法家、初唐四傑、宋代四大書法家、元四家、四大奇書、四大古典小說等等,「四大發明」雖然也是其中之一,但這個並稱比上述那些要年輕得多,更出乎意料的是,它竟然是由一個外國人首先提出來的。

最早,「三大發明」由英國17世紀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認為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

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培根的說法得到了英國漢學家麥都思和革命導師馬克思的認可。

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賦,很早就表現在很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馬克思則做出了這樣的評論:「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第一個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的是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指日本)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葯那種卓越的發明……」這個發明清單後來被著名的英國科學技術史史學家李約瑟發揚光大。

1942年,抗日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雖然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隊在蓬勃發展,國民黨軍隊卻是屢戰屢敗,士氣不振,蔣介石心急如焚,寢食不安。面對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中華民國,蔣介石覺得急需藉助一個東西來振奮一下軍心,鼓舞一下民心。

這時,他碰巧聽說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搞中國科技史,於是就立刻派人把李約瑟和他的助手、他的中國太太魯桂珍接到了重慶,讓他在中國實地考察研究中國科技史。蔣介石在接見李約瑟時和他談了些什麼,外人不得而知。

但我們知道的是,李約瑟很快就在第二年,即1943年,在重慶提出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說法,這個研究成果一時之間轟動了整個中國,進而傳遍了整個世界。

⑧ 四大發明比外國早多久

1造紙術比西方早1100多年
2指南針比西方早1350多年
3火葯比西方早700多年
4印刷術版比西方早大權約400多年

中國四大發明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⑨ 中國的四大發明

中國的四大古發明有,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和造紙術。
[編輯本段]簡介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歐洲擺脫天主教控制以及自由主義的誕生,使歐洲思想和學術界徹底解放,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於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就一直落後與西方國家。以至於最後,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葯,直接打到了中國。在清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人都知四大發明,因此而津津樂道。但是,千百年已經過去,國人是否還有其他什麼值得誇耀的大發明呢?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改變人類歷史的大發明卻層出不窮,不計其數。例如:蒸汽機,電力,電燈,電腦,汽車, 飛機,互聯網,等等。尤其是美國人和歐洲人改變世界的大發明真是數不勝數,大家是否看到他們因為自己國家的大發明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得到處宣揚呢?他們的大發明是不是也是同樣的屈指可數,就這四個呢?了解自己國家過去的光輝歷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著過去,就會導致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國人的大發明不應該只有這四個,應該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增加才對。所以四大發明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四大古發明。

起源

盡管中華文明有很多重要的成就都以「四大」「五大」等命名,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說、四書五經,四大發明的概念卻來源於西方學者,並在之後被中國人接受。
這些發明的重要性最早可能是由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他在1962年寫到:「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使世界產生了不計其數的變革,以至於沒有任何帝國,教派,個人對人類事務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力。」培根是一個政治家和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或考古學家,因此,他可能並不清楚這些發明的來源,沒有提及這些是古中國的發明,而認為是西方的產物。然而,他的作品確實展現出了這些科技對中世紀的世界是多麼的重要。
現在所指的四大發明最早是由19世紀的傳教士和漢學家約瑟夫·愛德肯提出的。當愛德肯比較中國和日本時,提出學者們應當清楚日本沒有像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那麼重要的發明。這個發明清單被後來的著名英國生化學家、歷史學家和漢學家李約瑟發揚光大。

閱讀全文

與中國四大發明和英國四大發明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