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造衛星的發明人是誰
人造衛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說成前蘇聯科學家團隊的成果內更合適一些。容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所以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⑵ 中國有那些人製造衛星
首顆衛星誕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4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有幾十顆衛星在太空中遨遊,神舟號試驗飛船返回大地,中國已開
始向載人航天邁步。回顧中國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開端「東方紅一號」這一高精度技術在基礎差且動盪的時期一舉成功。但「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的始末,
長期是個謎。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的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軌道的近地點高度是436KM,遠地點高度為2384km,軌道平面與
地球赤道的平面夾角為68.5°,繞地球一圈需要114min。衛星質量為173kg,用20.009MHz的頻率播放「東方紅」樂曲。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
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是一項技
術復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
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向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家經濟困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
於縮短了戰線,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
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
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
人造衛星
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布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系統組成表。
該
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
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
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中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
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
議,國家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值得一提的是,「東方紅」一號在重量上要超過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託,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歷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家,對發射人造衛星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復論證。
這個代號為「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注聽得見、看得見。」
會
上較為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為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家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
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只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為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
斤)。
「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
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麼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
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曲,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
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家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
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播
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
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線」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製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
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著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決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系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採用電子音
樂,用線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產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家工廠生產的,由於當時生產秩序極不正常,產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
象。最後上天的產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產的。
「紅色風暴」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的整個研製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
亂的年月里進行的。那時席捲全國的「紅色風暴」沖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眾組織」奪權,
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
社會關系在運動中受到沖擊和株連。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革命」發生了沖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製只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斗」。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製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
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來總理與聶榮臻副總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
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
產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製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
備不足等等。衛星製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產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困難。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乾
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
廠解決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為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
到單機分系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
1968年的夏季於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困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決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
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為感嘆:「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跡!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著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龍門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
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
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然而,為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打下了極為堅實的根基,帶動了中國航天工業的興起,使中國的航天技術與世界航天技術前沿保持同步,標志著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部分人造衛星
嫦娥一號
到
目前為止,中國共發射了三代通信衛星。第一代通信衛星是1984年發射的2顆通信衛星和1986年2月1日發射的東方紅二號實用型通信廣播衛星。第二代通
信衛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發射的載有4台C波段轉發器的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
第三代通信衛星是1997年5月12日發射的東方紅三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到2005年10月,中國已成功發射了近百顆國產衛星、6艘飛船、27顆國外衛星。
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是1984年1月29日發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
月球表面
這是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的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 東方紅二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實用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甲於1988年3月7日成功發射。該衛星大大改善了中國的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條件。
中容量廣播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於1997年5月12日成功發射。該衛星改善了中國的國際通信以及西部邊遠山區的通信狀況。
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包括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和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類。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分別進行過4次和3次發射,在中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征四號火箭發射升空。
中國在1997年6月10日發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甲,並於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戶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發射了風雲二號乙。2004年10月19日又發射了一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發射的空間物理探測衛星,主要是「實踐」 衛星系列。1971年3月3日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衛星。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成功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二號A和實踐二號B。1994年2月8日成功發射了實踐四號衛星。
共發射了八顆衛星,分別是:1971年3月發射的實踐一號;1981年9月20日用一箭三星發射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1994年2月8日發射的實踐四號;1999年5月10日發射的實踐五號。2004年9月9日發射的實踐六號A星和B星。
實踐一號衛星是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能供電系統等8個空間技術試驗及探測項目。1971年3月3日,實踐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在軌道上運行了8年多,向地面發回了大量科學探測和試驗數據。
實踐二號衛星是專門用於空間物理探測的科學實驗衛星。衛星重250公斤,衛星主體為一個外接圓直徑1.23米、高1.1米的八面稜柱體。1981年9月20日,中國發射一箭三星,實踐二號是其中之一。
1970
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自己研製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該衛星重173千克,星上裝有一台「東方紅」電子音樂發生器及科學探測儀器設備。其任務是
探測空間電離層和地球大氣密度,並將有關數據傳回地面。因此,東方紅一號是一顆具有空間探測性質的技術試驗衛星。
從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中國共發射了3顆地球資源衛星。
1999年10月14日,中國與巴西合作研製的地球資源衛星——資源一號衛星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從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中國共發射了3顆北斗導航定位衛星。
從1970年4月24日到2000年10月31日,中國發射了74個航天器,它們覆蓋了地球所擁有的4種軌道。其中有國產的實驗飛船1艘,國產的人造衛星4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26顆。現以47顆國產衛星為主,
⑶ 誰發明的人造衛星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工程師:謝爾蓋.科羅廖夫,蘇聯人。
⑷ 衛星是誰發明的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來一個人源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鍾,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⑸ 衛星是由誰發明的
衛星不可能是一兩個人發明的,它是蘇聯科學家們發明的。
基本上,凡是繞著行星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物體,都可稱為衛星。不過,人造衛星並非只限定於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的人造物體而已,如美國的 SOHO 衛星,繞著太陽進行觀測太陽的任務,應該算是「人造行星」,但仍稱為人造衛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火箭工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以美國與蘇聯兩大陣營為代表,都把發射衛星列為重要目標。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搶先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同年十一月三日,蘇聯的史普尼克二號將一隻名為萊卡的小狗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首度將生物送上太空。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蘇聯將太空人蓋加林(Yuri A. Gagarin, 1934-1968)以東方一號(Vostok 1)送上太空,這是人類首度 「踏上」太空的領域。
目前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中共、印度與以色列,但這並不代表只有這幾個國家才擁有衛星,早在六○與七○年代,加拿大、印尼、巴西、義大利等國家就已有自己的衛星。
⑹ 最先發明出氣象衛星的是哪個國家
最先發明出氣象衛星的是美國!
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衛星開始攜帶氣象儀器, 1960年4月1日,美國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30年的時間內,全世界共發射了116顆氣象衛星,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氣象衛星網,消滅了全球4/5地方的氣象觀測空白區,使人們能准確地獲得連續的、全球范圍內的大氣運動規律,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災害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如果對自然災害能有3-5天的預報,就可以減少農業方面的30%~50%的損失,僅農、牧、漁業就可年獲益1.7億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國登陸的33次台風無一漏報。1986年在廣東 汕頭附近登陸的8607號台風,由於預報及時准確,減少損失達10多億元。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泰羅斯"1號。這顆試驗氣象衛星呈18面柱體,高48厘米,直徑107厘米。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遙控磁帶記錄器及照片資料傳輸裝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1135圈,共拍攝雲圖和地勢照片22952張,有用率達60%。具有當時最優秀的技術性能。美國從1960年至1965年間,共發射了10顆"泰羅斯"氣象衛星,其中只有最後兩顆才是太陽同步軌道衛星。1966年2月3日,美國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實用氣象衛星"艾薩"1號,它是美國第二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1400千米,雲圖的星下點解析度為4000米。從1966年至1969年間,共發射了9顆,獲得了大量氣象資料。它的發射成功開辟了世界氣象衛星研製的新領域,大大減少了由於氣象原因造成的各種損失。
⑺ 衛星是誰發明的
1945年,蘇聯軍隊佔領了波羅的海岸邊的佩內芒德秘密實驗場,擄走德國人製造V-2火箭的全部設施及130多個火箭專家和工種技術人員。這些繳獲與俘虜為蘇聯的衛星上天打下扎實的基礎。經過十多年努力,蘇聯人於1957年10月4日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了軌道。蘇聯衛星上天受到世界的注目,各國人民和科學家紛紛向蘇聯表示祝賀,但在美國卻引起巨大的震動,舉國上下震驚,政界更是一片慌亂。在民眾的強烈指責聲中,美國政府決定馬上全力發展空間技術,力爭趕上蘇聯。在發射了幾顆科學探測衛星後,美國人於1960年8月12日發射了第一顆通信衛生「回聲-1號」。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無源通信衛生。它是一個直徑30米的鍍鋁塑料薄膜氣球,可以把地面發射的電波反射回地面,而且沒有放大作用和指向作用。這個氣球主要用於英美部分地區的反射通信。由於隕石的打擊,「回聲-1號」運行不久就結束了它的使命。1962年7月10日,美國又發射了具有轉換和放大信號功能的民用通信衛星「電星-1號」。這是一顆低軌道運行衛星,繞地球一周得157.8分鍾。衛星上有1064個晶體管、1464個二極體,電源來自3600塊太陽能電池。這顆衛星可供美、英、法部分地區傳送電話通信和電視圖像。從此,通信衛星開始取代地面面無線電中斷站。
人造地球衛星無論從外形還是內部結構上講,可以有千差萬別,但是它們在系統組成上都包括兩大部分,即公用系統和專用系統。我們說衛星的公用系統是指不管任何類型和用途的衛星都必須配備的系統;而專用系統則是指不同用途的衛星,為了完成技術任務而配備的特有系統。公用系統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系統:結構系統、熱控制系統、電源系統、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等。衛星的專用系統又常稱為衛星的有效載荷,意思是說,它是衛星用於完成任務的有效部分。不同用途的衛星有不同的有效載荷。例如,資源衛星的有效載荷就是各種遙感器,它包括可見光照相機、多光譜相機、多光譜掃描儀、紅外相機、微波輻射計和微波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氣象衛星的有效載荷包括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垂直大氣探測器和大氣溫度探測器等;通信衛星的有效載荷主要是通信轉發器及通信天線;天文衛星的有效載荷是各種類型的天文望遠鏡,它包括紅外天文望遠鏡、可見光天文望遠鏡和紫外天文望遠鏡等。
⑻ 人們發明氣象衛星還發明了什麼寫作文
通信衛星:衛星電視,衛星電話通信
遙感衛星:衛星成像,探測
導航衛星:衛星定位
氣象衛星:雲圖,天氣預報,災害預警
偵察衛星:軍事目標偵察
⑼ 氣象衛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美國最早發明並在在1960年發射了第一個人造氣象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