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動儀的意義
地動儀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成為「八道」。道中安有「牙機」。儀體外部周圍鑄有八條龍,頭朝下,尾朝上,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地動儀內部的「都柱」就發生傾斜,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漢順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二月初三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當時在京城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東南部)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據學者們考證,張衡在當時已經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都柱」實際上起到的正是慣性擺的作用。同時張衡對地震波的傳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這些成就在當時來說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2. 地震儀的發明有何意義
有了地震儀統治者可以更早的知道信息,以便賑災,受災百姓可以盡快的得到安置,當然統治者是為了鞏固統治。
3. 地動儀的發明對後世有什麼意義和影響要結合初中歷史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4. 張衡發明的這架地動儀在世界上有什麼特殊意義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首創,開創了地震科學的新紀元,他是世界人類從事地震科學研究的先驅和世界公認的地震學的鼻祖。他的這一發明創造,比歐洲早1700多年。張衡以發明震驚世界的地動儀,又一次登上了科學的頂峰。
5.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有何種意義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先河。他是全人類從事地震學研究的鼻祖級人物。他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多年,為人類對於地震科學的研究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張衡所在的東漢時代,地震發生比較頻繁。地震引起的災害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江河泛濫,給當時東漢時期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傷害。
史書記載,當時許多學者稱張衡的發明「來觀之者,莫不服其奇。」「合契若神,自古所來,未嘗有也。」可見其造型獨特,讓人嘆為觀止,關鍵是給當時災難頻發的時期的人們,看到了希望。在那個科學相對還是比較落後歷史時期,張衡的這一偉大發明,無疑是震驚世界的。
6. 地動儀的發明對後世有什麼意義和影響要
地動儀發明的歷史意義:
1、最主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在人類面對地震災害只能被動挨打之時,地動儀被發明出來,採取科學儀器的辦法對地震實施觀測和研究,從此人類手中才第一次有了工具,能夠站立在地震災害面前,第一次認識到腳下的地動和地震的源發地是有一定距離、並與晃動方向有某種關系的。隱喻了「震中、震中距、波動偏振面」的原始概念。
2、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地動儀開創了一個「如何在運動系統當中測量自身運動」的科學途徑——利用慣性,以及實現這種測量所需的觸發機構——「施關發機」。因此其科學水平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所有的以靜態測量為基準的儀器(比如表、渾天儀、漏壺等),以至於到了18世紀、19世紀上半葉,在全世界還找不到任何一台測震儀器(包括水銀驗震器)能夠與之相比,人們欲繼續前進,必須也只能先向張衡學習。
7. 地動儀的發明在當時有什麼意義
可以測試地震強度,使古人們能盡快逃離地震區域,救人性命!
8.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有什麼作用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候風地動儀絕不是地震預測儀。它只有在地震發生之後才起作用,只不過能比從驛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罷了。這就好比看到閃電,就知道接下來很可能會聽到雷聲,但在閃電發生時,雷聲也已經同時發生,只不過還沒有傳到耳朵里罷了。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
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但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
9. 地動儀的發明有什麼意義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首創,開創了地震科學的新紀元,他是世界人類從事地震科學研究的先驅和世界公認的地震學的鼻祖。他的這一發明創造,比歐洲早1700多年。張衡以發明震驚世界的地動儀,又一次登上了科學的頂峰
10.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有什麼作用
1、地動儀是中國古代漢族科學家創造的一傳世傑作,由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2、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東漢科學家張衡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3、後漢書記載為「員徑八尺」。「員徑八尺」是有不同的解釋的。一段時期的主流解釋說:「員是通假字。員徑實際上是圓徑。就是今天說的圓的直徑。」盡管這種解釋相當流行,但是,在考古發現放置候風地動儀的房基只有九尺寬以後,人們已經不再認為地動儀是一個龐然大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