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方便麵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面條是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一種食品。
大約在漢朝時,麵食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一類主要食物。那時的麵食統稱為「餅」,人們吃得最多的是蒸餅,就是把沒有經過發酵的面團做成圓餅形狀,放在蒸籠里蒸熟。這種吃法一直到宋朝時仍很流行,《水滸傳》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是以賣炊餅為生的,他做的炊餅就是漢朝時的蒸餅。
蒸餅熱的時候還好吃,冷了以後就很硬,因此後來有人想出一種新的吃法——將冷的蒸餅或生餅下鍋入湯煮著吃。由於它是要放在湯里煮的,所以被叫做了湯餅。到晉朝時,有人對湯餅進行了改革,他們用擀麵杖將面團擀薄,然後用刀切成長條形狀下水煮。這樣既容易煮熟,用筷子撈起來也更方便些。這就是面條了。
中國人發明的面條大約於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當時樣樣以中國人為師的日本人很快就接受了這種食品,對之大感興趣。不過,在津津有味地吃了1000年之後,居然會有一位日本人感到: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中國老師當年發明的面條也該改進一下了。他,就是日本一家食品作坊的老闆安藤百福。
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為彌補國內糧食生產的不足,從美國進口了大批麵粉。政府為了增加銷售,鼓勵人們吃麵包,可東方的日本人對麵包的興趣遠遠達不到西方人的程度。在麵食中,日本人對面條倒是更為喜愛的,可面條一般要用開水煮上20分鍾才能吃,而且還要准備調料,這未免與現代社會快節奏有點不大適應。
有一天,安藤百福下班後想乘電車回家,在車站前,他看到沿街擺開的五六個「大排檔」熱鬧非凡,邊上擠滿了人。「是賣什麼食品的,生意如此興隆?」安藤百福心中納悶,走過去一看,「哦,原來是中國僑民擺的面攤,這些人站著是為了等吃熱面條。」
在電車上,安藤百福腦中不斷浮現出人們等候吃面條的情景。心想,日本人是喜歡吃面條的,目前正是經營面條的大好時機,因為政府對多吃麵粉的還要予以獎勵。可是,像這樣吃面條太費時間,一定有許多愛吃面條的人為了節省時間而不得不吃麵包。那麼,能不能發明一種用開水一沖就可以吃的面條呢?
安藤百福為自己的想法所激動,第二天就興致勃勃地對自己的作坊員工講了開發「方便麵條」的設想。不料,得到的反應卻很冷淡,員工們都勸他不必枉費心機。但是,自信的安藤百福認為方便麵條能方便人們,肯定是有銷路的。於是,他搭起一間簡易工棚,買了一台軋面機,在眾人懷疑的眼光下,開始了他的發明工作。
安藤百福想,要製作只用開水一沖就能吃的面條,就應當往麵粉里加調料,然後軋成面條,蒸熟烘乾。他一邊想一邊這樣幹了起來,可是不知為什麼,軋出來的並不是一根一根的面條,而是一堆堆像米飯一樣的團塊。安藤百福這才感到想像中的方便麵條製作起來並不那麼簡單。
軋不出面條,原因在哪裡呢?他先認為是麵粉缺乏黏性,於是在和面時又加進了雞蛋,結果情況更糟。是不是肉湯里的肉末顆粒太粗了呢?他把肉湯過濾後再試,還是軋不成面條。
經過幾次失敗後,安藤百福放棄了最初的將調料加進麵粉里的想法,決定採取另外添加調料的方式。他把麵粉軋成普通面條,蒸熟後再浸到醬油湯里,使面條吸進鹹味,從而解決了軋面和加味的問題。
接下來,安藤百福要著手解決面條烘乾保存的問題了。他想過用太陽曬,也考慮過用熱風吹乾等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都太費時間,不適合於工廠化大規模生產。後來,他想到了用油炸的方法。經試驗,非常理想,不但可以很快將面條炸干,而且油炸後面條上出現好多細孔,這些細孔在熱水浸泡時能起吸水作用,可使面條很快變軟;此外,油炸過的面條口味也更好些。
經過3年的苦心鑽研,安藤百福的日清食品公司終於在1958年成功地發明了第一種方便麵條——雞味方便麵。它在市場上一露面,就被搶購一空。1962年,安藤百福申請了方便麵的專利權。
現在方便麵都是由全自動流水線生產的,除油炸外,還有用高溫蒸汽蒸熟的,調味一般都採用外加方式。在主要生產環節上,也比它初誕生時有了很大改進。
方便麵已風靡世界。目前全世界方便麵年產量已超過了300億包,已成為僅次於麵包的世界第二大面制主食品了。
Ⅱ 是誰發明的吃飯
吃飯不是發明的,是人與動物,乃至所有生物界生存的一種本能,但是對於人類而言,吃的飯確實有人發明創造,才造就了現在五花八樣的食品食物。
吃飯並不只是吃米飯,吃饅頭、面條等等都能說是吃飯。還指生存。吃不僅是人們維持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世界各國的吃文化有很大的差異,不懂當地文化可能會鬧笑話甚至引起主人不悅。
(2)怎麼發明吃的擴展閱讀
吃飯「四項基本原則」即「淡」、「粗」、「亂」、「色」。
「淡」,一方面,盡量不要在米飯當中加入油(油食品)脂,以免增加額外的能量(能量食品),也避免餐後更多地升高血脂。因此,炒飯最好能夠少吃,加香腸煮飯,或者用含有油脂的菜來拌飯,也應當盡量避免。另一方面,盡量不要在米飯當中加入鹽、醬油和味精,避免增加額外的鹽分,否則不利控制血壓(血壓食品)和預防心血管意外。
「粗」就是盡量減少精白米飯,也要少吃糯米食品。它們的血糖反應過高,對控制血糖和血脂均十分不利。只有吃足夠多的纖維,才能有效地降低米飯的消化(消化食品)速度,同時可以在腸道中吸附膽固醇和脂肪,起到降低餐後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這樣也可以讓人吃得慢一些,食量小一些,有利於控制體重。
「亂」在烹調米飯米粥的時候,最好不要用單一的米,而是米、粗糧(粗糧食品)、豆子、堅果等一起上。
「色」,白米飯固然晶瑩可愛,但也意味著不含有抗氧化物質,維生素含量很低。如果選擇有色的米,並用其他的食品配合米飯,讓米飯變得五顏六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營養價值。
Ⅲ 餃子是如何發明的
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因為當時冬季天災,有很多人受難,所以張仲景就做蔬菜餃子(當時叫嬌耳)分給受難者,也就慢慢的家喻戶曉。
Ⅳ 米飯什麼時候發明可吃的,怎麼知道可以煮著吃
人工種稻大約在距今12000年至10000年,在這之前早就開始採集稻了,至於使用火,可上溯100多萬年,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就已經知道用火,距今70至23萬年的北京人已經熟食,至於哪個年代開始熟食的,誰也沒有確切答案;原始人是何時開始採集野生稻的,也沒有人能回答,同樣何時開始熟食採集到的野生稻也沒人能回答.現在考古發現只能證明稻作農業發生在長江流域,時間在12000年至10000年.此外還有稻作農業起源於雲貴高原或東南亞之說.
Ⅳ 你都自己發明過哪些神奇的食物新吃法
我非常喜歡烘焙,經常會自己研究一些甜點,比如自己製作的各種奇怪口味的蛋糕,還有一些形狀奇怪的餅干,都是我發明的神奇的食物新吃法。
Ⅵ 各種各樣的零食都是怎麼被發明的
通過部門內部的頭腦風暴和與市場部的唇槍舌戰來確定幾個試驗的方向。然後和幾個長期合作的供應商聯系,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要求提供食品原料。舉個例子,研發人員問水果公司,你們有山竹嗎芒果嗎菠蘿嗎?他們說有,有,有。然後就寄很多不同的版本來給你篩選。吃了一輪以後你感覺不是很滿意,就又對他們說,這個山竹味太弱吃不出來,那個味芒果太奇葩像臭腳啦,菠蘿的果粒能不能大一點。他們就照你的要求改,改,改。所以食品原料公司其實會幫終端產品公司做一部分的研發工作。香精香料公司總是走在市場的最前沿,有時候自己沒有很多想法,就可以向他們索要一份潮流口味名單,選幾個自己感興趣讓他們寄小樣給你試驗。找了一些原料之後,就開始做產品了。
Ⅶ 薯片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作為世界性的 食品 , 馬鈴薯的消耗量僅次於大米. 薄脆的咸薯片是最受歡迎的零食.
馬鈴薯片起源於 美國的新英格蘭 , 作為薯條的一種變體,它並不是廚師的突發奇想,而是為了發泄不滿. 1853 年夏天 , 喬治 ( George Crum) 在美國紐約 一流的度假勝地 薩拉托加( Saratoga )當廚師 .那裡的月亮湖旅館 餐廳提供 法國式炸馬鈴薯條, 喬治通常按照標準的法國尺寸製作.這種食品在 17 世紀風靡法國,那時托馬斯·傑弗遜是美國駐法大使,他非常喜歡吃薯條.於是就把製作方法帶到美國,並在蒙蒂塞洛( Monticello )把炸薯條當作一道正式晚宴菜餚招待客人. 在月亮湖旅館,一個顧客( 有些文獻 稱是百萬富翁 范德比爾特 )發現廚師喬治做的炸薯條太厚, 他不喜歡,因此拒絕付帳.於是喬治又做了一批薄一點的 ,但同樣不能讓他滿意.被激怒的喬治就決定教訓這位客人,他把薯條做得非常薄非常脆,以至於 叉子都插不起來 .然而, 並沒有達到他的預期目的, 客人非常喜歡這種淺黃色、像紙一樣薄的馬鈴薯片. 其他客人也要求喬治為他們做這種薯片. 從此,菜單上出現了 薩拉托加 薯片, 並成為特色食品 不久 這種薯片 被包裝並且出售,剛開始是當地的,然後就風靡整個新英格蘭地區. 終於 喬治開了他自己的餐廳,特色就是薯片. 那時 馬鈴薯要靠手工削皮和切片.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馬鈴薯削皮機的發明使得薯片從小規模製作變成銷售量最大的零食. 幾十年後,薯片成了美國東北部 主要的 正餐菜餚. 上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南方的旅行推銷員赫爾曼· 雷( Herman Lay ) 幫助推廣了這種食品.
他帶著皮箱在美國南部的雜貨店叫賣,之後便創立了公司,而他的名字幾乎成為薯片的同義詞. Lay's 薯片是第一個成功市場化的美國品牌.從六十年代開始,薯片在全世界流行開來.
Ⅷ 人類是怎麼發明出加鹽等調料的菜的
現在的家養的某些牲畜仍然有舔食牆角等可能會有鹽的習慣。至於認識怎麼發現鹽色,我覺得可以從猴子補充鹽分的角度分析一下。據研究,猴子平時吃的東西里含鹽分很少,是比較缺鹽的。猴子身上出汗,汗水蒸發後,就變成小鹽粒。猴子們經常互相在身上抓搔,就是找毛發里的鹽粒吃。自然界中有些礦物是帶有鹽分的,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人可能會誤食這些東西,然後就會發現這種東西和他們在身體找到的鹽粒的味道是一樣的,從來知道從外界攝取這種東西。同樣的,其他的調味品可能也只是偶然的結果。
Ⅸ 方便麵是怎麼發明的
方便麵是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的安藤百福發明的。這一發明使日清公司一躍成為食品行業的明星企業。在這其中,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 1959年,安藤百福經營著自家的一間小食品作坊。他是一個思想活躍、不安於現狀的人,總思考著如何將自家的買賣做好做大。安藤每天都要乘坐電車,他常看到許多人在車站旁的飯館前排隊,等著吃熱面條。有一天,他突然靈機一動:如果能生產一種「只用開水一沖就可以吃」的面條,估計居家旅行者都會願意大量購買。於是,他毅然確定了開發「方便麵條」的發明課題。安藤百福馬上投入發明試驗。他買來一個軋面機,在眾人的懷疑下開始了方便麵條的創新。為了實現「方便、簡易」,他想到「油炸」,這樣,可以很快就把面條炸干,便於貯存。 面條在油炸後自然會出現很多細孔,這些細孔在熱水浸泡時起到吸水作用,可以使方便麵很快變軟,油炸後的面條味道還會更好。在這期間,他還發明了添加調味料的方法,使自己的方便麵味道鮮美、可口。經過長達3年的苦心鑽研,安藤百福終於研製成功了「雞肉方便麵」。1962年,安藤百福的日清公司獲得了製造方便麵技術的專利權,方便麵開始打入市場。 方便麵從1959年開始研究開發,1962年進入日本市場,1971年碗裝面在日本上市,至1980年左右方便麵登陸中國市場,如今已行銷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