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問題: 辟穀起源於哪裡是中國的嗎
「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里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葯辟穀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學依據;服葯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葯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在科學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進行辟穀,確實有利於身體的健康,但其功效不應過分誇大,其中的科學原理仍有待研究。
B. 辟穀的歷史起源
辟穀又叫卻谷、卻粒、絕谷、去谷、斷谷。道教認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游》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古人也常把辟穀當做一種養生保健法則,《洗髓經》有「食少而服氣,乃得享天年」之說,說明辟穀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史記·留侯傳》:「張良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說的是以導引辟穀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凡行辟穀,一是要堅持食氣,二是仍得食用谷麥飯食以外的雜食葯餌。
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為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淮南子·地形訓》也有類似的記載。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兩件舉世矚目的氣功文物:導引圖和《卻穀食氣篇》。前者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後者是記載辟穀食氣具體方法的帛書,是我國第一部辟穀療法專著。據考證,帛書是漢初的寫本,大約在高祖惠帝時期(公元前206—188年)。詳其內容,可能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古逸書。
C. 自然辟穀的作者劉昕明簡介
1、個人簡介
劉昕明—昕明。原北京自然養生研究院顧問;自然健康文化和心能量養生創始人;全國辟穀養生師職業培訓課程發起人;全國辟穀養生師職業培訓課程總基地首席顧問;全國排毒養生指導師職業培訓課程總基地首席顧問;自然養生倡導者;高級心理咨詢師;健康管理師;排毒養生指導師(高級、師資);辟穀養生指導師(高級、師資);養生保健師(師資);養生經營管理師;自然養生專家。全國辟穀養生(初、中、高級、師資)職業培訓指導教材主編,在養生保健行業中獲國家專利證書四項。
2、出版著作
劉昕明老師先後出版《自然身心健康》《自然養生》《心理健康文化》《自然心靈釋放》《自然催眠》《自然辟穀》《心場能理療》《自然無為能量》《自然健康文化》《心能量養生》《自然健康智慧》。主要編寫《辟穀養生師職業培訓教材初級》《辟穀養生師職業培訓教材中級》《辟穀養生師職業培訓教材高級》、《辟穀養生師職業培訓教材師資》《排毒養生指導師職業培訓教材》等心理健康專著和養生保健專著。
3、譜寫創作
劉昕明老師根據所見所聞知識和自然健康文化理念,運用人體潛能學說,自然規律、自然現象、健康智慧、無為心境、古聖先賢文化等結合現代心理學知識,將所思、所悟、所獲,以美景、自然、情悅、無為、智慧意境創作出歌詞有《辟穀減肥歌》、《辟穀能量歌》、《辟穀歌》《辟穀養生歌》、《排毒歌》、《排毒養生歌》、《無為心境》、《鐵爐村換新貌》、《聖泉養生情懷》、《大道似水》、《道法自然》、《心靈自由飛翔》、《自然催眠歌》、《自我催眠歌》、《自然靈性歌》、《自然釋放歌》、《心靈釋放歌》、《自然之歌》、《自然能量歌》、《自然養生健身心》、《和諧自然之歌》、《富樂養生情懷》、《心能量》、《心靈之光》、《快樂歌》、《星星之火》、《解開心靈的束縛》,《做真實的自己》、《生命之歌》、《自然健康智慧》、《告別昨日的傷痛》、《聖泉山之歌》、《感恩天地之歌》、《做一個感恩的人》等歌詞30餘首。劉昕明老師創作的歌詞統一命名為「自然健康歌」。
D. 辟穀都有哪些名人喜歡
辟穀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自今,喜歡辟穀養生的歷史名人也不在少數。
(1) 《張三豐傳》曰: 「張三豐, 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 人, 名全一, 一名君寶, 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 又號張邋遢。欣而偉, 龜形鶴背, 大耳圓目, 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 所啖升斗輒盡, 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 游處無恆, 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
1314年張三豐六十七歲時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陝西終南山,辟穀三年,創立太極拳。後其成為武當派鎮派之寶,集道家武學之大成的拳法,講究太極圓轉,永無止境,用意而不用力。
(2) 西漢謀臣張良晚年曾閉門謝客,專心於辟穀。《史記》載,張良在遷都關中後,「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因此留下了許多有關張良的勝跡,如陝西漢中的紫柏山漢張留侯祠。
(3) 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75歲離世,其長壽秘訣與「休糧清腸」不無關系。他的一位好友堅持辟穀,他也非常贊同,並留詩:「儀客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虛
內道場。兩翼化生因服葯,三屍餓死為休糧。」
(4) 蘇東坡認為「淡而有味」、「淡而輕身」、「淡而益壽」。曾在《辟穀說》中記述道:一人墮入洞中不能出,效龜息,「遂不復飢,身強力壯。後,卒還家,
不食」。還曾在雜記中記載食陽光止餓。
(5) 印度的聖人甘地,一生中斷食無數次,當他70歲高齡時,還曾經一次斷食70多天。
(6) 近代學者李叔同曾因神經系統疾病,痛苦不堪。為此,他到西湖的大慈山堅持三周的辟穀療法。這一方法,不僅治癒了疾病,還使其有如「脫胎換骨」一樣感到身心愉快,「明心見性」。從此,歸依佛門,法號為弘一而名聞天下。
E. 辟穀最長時間是那個國家的那個人呢
1.辟穀最長時間的人沒有記載。
2.基本內容:
「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
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
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里也有記載。
3.時間長短:
《漢武帝外傳》載,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餘年(當為「日」之誤——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馬,力兼數人」。
《後漢書·方術傳》載:「(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
F. 辟穀領域的專家有哪些真的存在辟穀之術嗎
盛紫玟,123生命工程創始人
中國易經養生創始人
國際易經養生協會 會長
現代辟穀養生 創始人
清華大學總裁班 特聘導師
北京大學總裁班 特聘導師
中國人民大學總裁班 特聘導師
上海交大客座教授
G. 辟穀療法的辟穀的歷史
辟穀是現代養生中的一種自然養生修煉法門,與導引、服氣、辟穀養生等並稱於世。辟穀修煉的層次較高,對調理疾病、強身健體、開慧長功、激發內在潛能都有相當好的效果,因而受到古今一些修煉名家的重視。辟穀有卻谷、絕谷、絕粒、休糧、清腸的別稱,即不吃五穀飯食之意,但並不是不吃任何東西,更不是絕食或不飲不食,而是吞納氣,食氣,有能量作為保證。同時可以參考《宗源辟穀養生》一書,對辟穀療法的歷史文化和理論、練習方法和注意事項、學員心得交流進行了研究。
明白這一點,可以打消許多人對辟穀的恐懼,消除其心理負擔。辟穀起源於宗教,宗教家們多有為「明心見性」、「體悟真理」而絕食辟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釋迦牟尼、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這些聖哲都曾一次辟穀達40天之久,獲得體力、智力和靈力的飛速躍進,終於悟道。在中國,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尊者,因學法入山苦修多年,飽受飢寒的煎熬。道家的邱長春真人,在山中修道時,曾大餓72次,小餓無數次。他們在度過這個關口後,成就了崇高的功業。這樣,辟穀作為宗教家們修行煉道的範例和垂訓,一直流傳下來。今天世界上各教派的信徒,為了促進身心健康,提升靈性,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辟穀。
根據前人的經驗,進行正確的辟穀,對身體是沒有損害的。人體有著強大的儲備能量,遠不至於被餓死。請看下面的例子:1910年左右英國愛爾蘭發生叛亂,克爾庫市市長摩克與另外10位同志被收容於獄中,大家團結在「反對在愛爾蘭實施英國法」的口號下絕食。絕食至20日左右,當局便徵召了神父,並通知囚犯們的家屬准備後事。可是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到了第30天,40天,50天,一切安然無恙,最後持續到第70日,報紙上登出的消息仍然是——沒人死亡。第74天摩克市長才死亡,但他並不是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而是醫師誤將休克當作死亡,在慌亂中過速地注射葯物加重休克而造成的,真是荒唐之極。到第88天才又死了一位。其餘9位在第94天中止了絕食,不久皆恢復了健康。請各位注意,上面寫到的那些人並不是在進行辟穀,而是在絕食,辟穀和絕食是有一定區別的,絕食是對身體的摧殘,正確的辟穀卻對身體有利。獄中那些人絕食尚且能堅持近百日不死,辟穀對於一般人而言,少則三五日,多則七八日、十數日,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H. 歷史上有人辟穀成功過嗎
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如果說從此以後你再也不用進食,而且很好的活到七老八十(看你這意思目前不過二十幾歲),那你真是歷史第一人啊.餓死可不算.如果是短時期,幾天甚至十幾天,那沒什麼稀罕,絕食療法的信徒有不少可以做到.
I. 辟穀的歷史起源於哪裡
辟穀又叫卻谷、卻粒、絕谷、去谷、斷谷。道教認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為此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游》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
古人也常把辟穀當做一種養生保健法則,《洗髓經》有「食少而服氣,乃得享天年」之說,說明辟穀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史記·留侯傳》:「張良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說的是以導引辟穀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凡行辟穀,一是要堅持食氣,二是仍得食用谷麥飯食以外的雜食葯餌。
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集秦漢前禮儀的論著《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為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淮南子·地形訓》也有類似的記載。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從漢至宋,辟穀術在道教內一直十分流行。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兩件舉世矚目的氣功文物:導引圖和《卻穀食氣篇》。前者是繪有各種導引姿勢的彩色帛畫;後者是記載辟穀食氣具體方法的帛書,是我國第一部辟穀療法專著。據考證,帛書是漢初的寫本,大約在高祖惠帝時期(公元前206—188年)。詳其內容,可能是先秦時流傳下來的古逸書。